5岁女儿已理解加减法,这位妈妈说学会“举一反三”是关键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2-11-16
手机版

  原创 想想妈妈聊育儿 小花生网

  花友@想想妈妈聊育儿家的女儿今年5岁,对于学前孩子的数学启蒙,这位妈妈并没有选择传统的方式讲“凑十法”,而是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帮助孩子理解数字间的关系,培养了孩子的数学思维逻辑,效果不错。一起来看看这位数学启蒙攻略吧!

  

  我今天给的一个观点可能会跟很多的家长不一样!

  很多的宝爸、宝妈在小朋友学会10以内加减后,让孩子进入20以内的加减,首先想到的就是凑10法、破10法,那这样真的好吗?

  其实我觉得没有什么好与不好。但是对于一些脑子转得比较快且善于表达的孩子而言,我不太建议这么做。

  学会建立联系,让孩子勤于思考

  我觉得数学最重要的是建立联系,让小朋友学会自己去处理这些问题,慢慢养成小朋友勤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自己的小朋友在跟我算这样一道题的时候,她的想法简直惊呆了我。那天我们在算7+8=15时,小朋友都没有掰手指,直接脱口而出等于15。我问她这个怎么出来的,小朋友来了一句:妈妈,8+8=16,7比8少一个,那就是16减去1个等于15。

  在这个时候,我就发现小朋友对数字的加加减减是有思考的。我当时就在思考一个要不要给孩子讲凑十法?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考虑要不要给孩子讲凑十法?因为我发现小朋友已经在理解并思考数字背后的实际意义,她已经尝试自己思考、理解、处理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凑十呢?

  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能把这其中的关系解释清楚,为什么要让孩子一定去按照我们既定的思想去理解呢?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她明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四周发散,变得郁郁葱葱,为什么一定要逼着向上生长。

  那很多家长就会问,我们家就是不会,我才教她凑十法,破十法,我当然也希望小朋友的思维更加灵活,那我们该怎么做?

  我画了一个启蒙线路图,大家可以看一下。

  

  入门起步阶段:数物对应,奠定基础

  刚开始接触数字的时候一定要建立数物对应的联系,让孩子把数字与实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这个其实是计算的基础。

  我自己的小朋友差不多在两岁多的时候,会带她大量的数数,数桌子、数椅子、数大树,在数数的过程中,明白数字背后的实际意义。

  这个过程其实是很快乐的,你想想一下一个牙牙学语的小朋友,伸出可爱的小手、嘴里唱着1、2、3、4、5......其实那段时间我很感谢我的爸爸,经常扶着我闺女爬楼,就这样小朋友从1可以唱到20。这个时间段,孩子能理解数字背后的实际意义吗?

  

  其实不能!

  我们引导孩子需要场景化,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数字存在的意义。想想2岁的时候,只要有时间,我就喜欢带她出去玩,一方面确实是小朋友小,需要大量的户外,另一方面是我发现她特别喜欢数数,数路边的石墩,数路边的大树,甚至脚下的蚂蚁,她都要蹲下来数。

  小朋友能很熟练地从一数到10、甚至20、30的时候,我会引导小朋友,两个两个的数数、三个三个的数数、四个四个的数数、五个五个的数数......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为了训练孩子对数字的敏感度。

  建议大家可以在网上找一本《幼儿数学核心概念》。这本书把学龄前孩子如何一步步搭建数感体系-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解释得非常清楚。

  

  这个过程我会顺带教小朋友认识数字。慢慢地这个数字是什么样子、这个数字怎么读、这个数字背后的实际意义,小朋友都能很好地完成,帮助孩子对接下来数字的变化有更好的理解。这个过程就叫做数物对应。

  初步理解阶段:场景代入,感受变化

  当孩子数物对应完成得非常不错时,我开始让孩子建立动态的数字变化,让孩子理解添上和去掉。

  我带她去小广场,她看到跳舞的奶奶,跟我说妈妈,你看前面2个奶奶,后面4个奶奶,一起有6个耶。在这个时候,我发现可以开始给她引导生活中简单的加法。

  通过实物建立联系

  刚开始加法的建立一定是通过实物,我们去买苹果,准备买4个,拿袋子去装,先装2个、再装2个、她会发现,2个再加2个是4个。我们“海洋球的游戏”,我要8个海洋球,现在只有6个,你要给我几个?我要4个海洋球,现在有10个,你要拿走几个......

  

  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丰富且夸张的动作,特别特别多的表扬和鼓励且持续地玩一段时间,慢慢地,你会发现,10以内的加减,孩子基本上随口就来,都不需要掰手指头。这个过程我们充分地调动孩子右脑去认识世界,通过实物的变化感知数字的变化过程。

  通过小故事学数学

  想想小班结束的时候,我很感谢当时陪她一起读《我的第一本数学童话》这套教材,一套十本,每一本通过一个小故事讲一个数学道理。我真心觉得这套书不错!

  其中有一个帮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故事、圣诞前夕,圣诞老人摔伤了,没有办法给小朋友送礼物。于是饼干哥哥跟饼干妹妹站出来了,帮圣诞老人送礼物,10份礼物,要均分,饼干哥哥5份、饼干妹妹5份,饼干妹妹送回来哭了,说她力气比哥哥小,跟哥哥送一样多,不公平。

  于是我问想想,你会怎么分?想想说饼干哥哥6个、饼干妹妹4个!这样就可以了。我接着问,如果饼干妹妹拿走3个礼物,饼干哥哥几个?想想数了数,告诉我7个!

  

  我都惊讶了,因为我没有给她讲过拆分,更没有讲过减法,我问她怎么想的,想想说:妈妈,我数的呀!我问她怎么数的,她说12345678910,10987654321,那妹妹拿走3个:第10、第9、第8,剩下不就是7了。

  通过多种活动训练逻辑思维

  在这个时候,我发现孩子开始从具体形象的思维、慢慢转换成抽象的逻辑思维。这一步对于一个刚刚四岁的小朋友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停留在10 以内的加加减减,很长时间,一直中班上了一大半,我们都没有动笔去做20以内的计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其他的数学活动,比如数独、L型板、迷宫......我们差不多花了一个学期断断续续做完了整套的《英才儿童头脑训练营》。

  做完这一套对孩子有帮助吗?

  

  我真的觉得大有裨益,孩子对数字的加加减减,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我记得昨天晚上小朋友讲了这样一道题9+3-2=?小朋友说妈妈:“妈妈,9-3=6、6+2=8;还可以这样理解,9-3就是9个里面拿走3个、+2又拿回来1个、所以就是9个里面拿走1个,所以是8个。”

  进阶思考阶段:灵活练习,训练逻辑

  这个时候我发现,小朋友又在进一步对数字进行理解和思考,那这个就是最宝贵的。讲到这里,我现在要不要给孩子讲凑十法做20以内的加加减减?

  并没有。因为在这个时候,我发现凑十法只是帮助孩子去理解20以内加法的一个方法,我刚开始也准备讲凑十法。

  

  有一天我发现,小朋友算9+8=17,是这样理解的:8+8=16,9比8多一个,那就是17。按照小朋友的这个思路,9+10、7+8、6+7、5+6、4+5、3+4小朋友很快就算出来了,而且成就感满满。

  按照这个思路,我立马就跟孩子讲18-9、16-8、14-7、12-6、10-5、8-4、6-3、4-2... 当然我跟孩子讲这些内容的前提是孩子平时对2+2=4、3+3=6、4+4=8、5+5=10、6+6=12、7+7=14、8+8=16、9+9=18很熟练。当她答得很流畅时,我接着就问她:19-8、17-8、15-7、13-6、10-5、9-4、7-3、5-2。

  后来我发现,小朋友很会举一反三。她在算9+6的时候,这样跟我解释:6+6=12、9比6多3,那就在12的基础上再加3个,所以是15。算17-9的时候,跟我说9+9等于18,17比18少1个,那就是8。

  

  慢慢地我觉得要不要会凑十法、破十法就没那么重要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很赞,不一定要固化孩子的思维。现在我家还是停留在20以内的加加减减,没有进一步往下,至于需要停多久,我应该会看小朋友的状态。

  减少机械化练习,增加理解思考类题目

  最近我发现,给小朋友一味地练加加减减,很机械。我开始给孩子练一些需要理解或者思考的题目。

  

  在陪小朋友学学习的过程中:这道题给我印象深刻:

  

  她看到这道题的时候是这么跟我说的:“妈妈,你怎么那么笨,你没发现3+6=9、4+5=9、9+1=10,所以1要放在这、6放在这、4放在这,5放在这啦……” 那在这个过程中,她就很好地理解了题目给她的要求,并且根据自己掌握的内容很好地完成了。

  在这里我其实很想告诉中班、大班,甚至一年级的家长,不要一味地抠孩子的计算能力,一遍又一遍的机械去计算,熟能生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是有孩子的思考和家长有条理的引导。

  就像我们去给孩子准备营养餐,一定也是换着花样去准备,在孩子能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去准备。

  日积月累,循循善诱

  20以内的小朋友算的很熟时,建议多做这种带括号的练习,小朋友在算的过程中会发现很有意思。

  例如:( )-9+2=6、小朋友嘴里念叨:4+2=6、( )-9=4、眼睛一转13;18-6+( )=15、18-6=12、12到15所以要加3;7+6-( )=10、7+3=10,6-( )=3,6减3等于3;那她为什么能把这些内容处理好,就是之前所做的所有工作的积累,这也许是我们搭建数感的第一步。

  

  很多家长在教小朋友数学的时候,总希望孩子立马能听明白你在讲什么,但是请你一定要换一个角度,这是一个孩子,她在很多的时候就像白纸一样干净、纯洁,没有我们成人那么多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

  教会她知识,很简单;反复练习,引导她理解和思考却很难。这需要家长本身就善于学习和思考,并且对小朋友有足够的耐心。

  当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能做得很灵活、举一反三、类比推理,30以内、50以内、100以内,只是时间的问题。而我更注重的是孩子对数学的理解、灵活运用。

  那接下来,你怎样让孩子对20、30、40、50乃至100的计算都很熟悉?除了熟悉计算,你还会做哪些引导?

  其实这些都是我接下来会跟小朋友一起去学习的。我想除了这些,我应该还会跟孩子一起学习研究数字之间的关系,比如倍数关系、等分关系、让孩子学会分辨时间、理解等量代换等等。

  那你会把一年级的课本,在是上一年级之前让孩子先学一遍吗?

  我想我不会,因为一年级课本里的主要知识点,其实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基本上因为熟悉的差不多,孩子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至于跟着课本学习,那老师肯定是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小朋友站的高度不同,对知识点的理解肯定也会不一样。就像我没有讲过凑十法、破十法,那孩子听到这些内容后,肯定也会有自己的理解。

  原标题:《5岁女儿已理解加减法: 这位妈妈说, 学会“举一反三”是关键...》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法口诀表(通用版)+加减法应用题(五篇),孩子一定要掌握!
下一篇:二年级女孩每周上十几个兴趣班?孩子主动要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