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不下去,不要光说孩子,父母也需要反思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2-11-30
手机版

  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的都是那些“问题孩子”!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去上学,不和父母沟通,不合群------往往这个时候,父母喜欢把孩子往前一推,然后说:“我家孩子有问题,说什么都没用,您看怎么办吧!”

  而我则会反问:“您想怎么办,对于孩子这样的情况您准备做哪些改变。”

  家长往往这个时候有的沉默,有的会说:“我来找你不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你为什么问我要做那些改变?”

  这是因为在大部分父母心中,他们认为当孩子出现了上课注意力不中,学不下去的时候,问题是出现在孩子身上,需要改变的自然是孩子。

  其实很多时候,需要改变的不光是孩子,还有家长。

  

  安全感缺乏的孩子

  在我的工作中遇到了这样一个男孩。小学5年级,上课安静,不捣乱,就是老师提问的时候,他都不知道老师叫到了自己。用老师的评价是:孩子在课堂,就是不知道心思跑哪里去了。

  父母说孩子小的时候主要是爷爷奶奶在带,他们工作比较忙,而且经常出差,尤其是妈妈很少有时间陪着孩子。

  当妈妈在家的时候,孩子好像一切正常,按时写作业,按时上学,只要妈妈一出差,孩子就不去上学了,也不好好写作业,当妈妈一回来,他会给妈妈要这个,要那个,然后上学,写作业又好了。

  上各种培训班也一定要妈妈陪,如果妈妈不在家,又开始固态萌发,不上学,不写作业了。

  

  在我跟孩子做咨询的过程中,这个孩子老是低着头,不敢看人,和同龄孩子相比,他好像不是那么活泼,也谈不上叛逆,脸上表情很少,遇到困难也不发脾气,要么默默的低着头不说话,要么就是低着头掉眼泪!

  我们知道在孩子小的时候,他是很依赖自己的主要扶养人的,当然这个主要扶养人往往是妈妈,主要扶养人的离开会让孩子孩子会通过哭闹,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和烦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身能力越来越大之后,他的这种情况就会越来越少,因为他知道妈妈走了会回来,离开只是暂时的。所以妈妈离开这段时间,他可以安心的等妈妈回来,或者是通过其他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再是什么也不做,只是哭闹了。

  一个五年级的孩子频繁地找妈妈,妈妈在一切正常,妈妈不在就什么都做不了。这是一种明显的退行(和实际年龄不相符)表现。而这种退行是孩子在寻找安全感的表现。孩子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导致他从事高级活动(比如学习)的能力受到了压制。

  

  那些因素会导致孩子长期缺乏安全感呢?

  1、0-3岁期间的照料

  0-3岁期间是婴儿与主要扶养人之间产生信任关系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婴儿需要扶养人相对稳定和固定。扶养人照顾婴儿的时候,作息饮食尽可能相对稳定,在婴儿需要的时候给与满足,或相对固定时间的满足,这样才会让婴儿产生对人的信任感,安全感。

  一旦在这个期间主要扶养人经常更换,比如今天妈妈看,明天奶奶或者姥姥看,或者照料者对孩子的需求回应不够及时,孩子往往就容易生病,缺乏安全感。

  

  2、家庭氛围

  夫妻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安全感。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生活在父母随时会分开的恐惧中,并且认为是自己不好,才导致了父母的矛盾。尤其是夫妻感情不好的家庭,往往孩子会直接化身家庭的拯救者,用自己的问题行为换来父母暂时的和平共处。

  三代同堂的家庭,祖父母和父母的关系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对祖父母不尊敬,当祖父母对父母的某一方式存在负面的议论和评价,都会影响到孩子。

  孩子的察言观色能力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在我接触的孩子中,有的孩子会随之注意我的表情,看我对他们是否有不满,甚至为了讨好我而说一些违心的话。

  

  随着咨询的深入,我发现这样的孩子十有八九,家里都是常有矛盾的,孩子需要随时观察父母的情绪,不然说不定又会惹父母生气。

  在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人的注意力就是涣散的,如同小鹿在喝水时,它需要随时注意河里是否有鳄鱼,岸上是否有狮子之类的天敌的埋伏。

  请父母们想一下,当你在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当你觉活着都成问题的时候,怎么可能去追求更高级的目标?

  

  处于情绪之中的孩子

  我们都知道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要跟孩子讲道理,因为这个时候是讲不通的,需要等孩子不哭闹之后,冷静下来了,再跟孩子好好说。

  这是因为,消极情绪会影响人理性思考的能力的发挥。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脑科学给我们的提示。这是人处于压力中的大脑是什么样子的,如下图:

  

  主管我们理智的是我们的大脑皮层(理智脑),它的下面就是情绪脑,一旦当我们遇到压力,焦虑,抑郁的时候,我们就会启动情绪脑,最上层的理智脑就会被无情打击,理智脑的控制能力和它的理性思考能力暂时无法发挥出来。

  上面谈到的安全感问题同样如此,安全感的缺乏会长期给我们造成焦虑感,这也是一种压力情绪,长期的压力情绪会让大脑分泌有害物质,抑制大脑皮层的工作,长期如此会损害大脑皮层的功能,影响注意力、记忆力、理解能力等。

  所以,在孩子有情绪的当下,我们需要处理的不是他的行为问题,而应该是缓和、安抚他的情绪。

  安抚孩子的情绪最简单的办法是看到他的情绪,并且说出他的情绪。

  

  在我做团体咨询的时候,针对孩子在某一阶段我会设计一些有困难的游戏,这个时候有畏难情绪的孩子就会出现撒娇,闹情绪的现象。这个时候我会教父母平静的跟他说:“我知道你有些难过,因为没有完成这个游戏,让你觉得很委屈,你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接下来,我会让父母安静地看着他们。

  有些情绪控制不太好的孩子,仍然会大叫:“我不想做了,我不要再做了!”有些父母此时会觉得很丢人,甚至想要训斥孩子,这个时候我要求父母仍然很平静的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难受,我可以再等等你,当你觉得可以重新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完成后,你仍然可以选择一项你喜欢的玩具,我们一起玩。”

  通常情况下,只需要等上个七八分钟的样子,给他们一点时间恢复平静。这个过程中,父母允许孩子在不伤害自己和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发泄自己的情绪,父母只是静静陪着孩子,另一方面,父母很坚定的告诉孩子,我们仍然需要完成这项目标,我不会因为你闹脾气而妥协,因为父母知道,孩子自己也知道,孩子只是需要再花上几分钟的时间一定能通过这项任务,达成目标。

  

  这就是我经常跟父母说的

  “温柔而坚定”!这里的重点首先在于,父母真的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接纳孩子这个时候的情绪的适当发泄,只要他没有伤害任何人。坚持过这段时间,相信孩子可以恢复平静并继续完成训练,当他通过训练时及时鼓励,并进行反馈

  :“我很为你开心,因为你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并完成了训练”!

  如果我们不去处理孩子的情绪,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孩子就会一直处于压力状态之下,即便是在父母的淫威之下被迫坐在书桌旁,或者进行某项活动,他也是无法真正进入活动,全身心的投入的。

  所以在父母在面对孩子问题的时候,先问问自己,我接纳了孩子的情绪没有,我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去疏导情绪,如果这一直是你的一个弱项,那么需要心理咨询的不是孩子,而是作为父母的你。

  

  当父母改变了自己应对孩子的模式,孩子自然也会跟着改变。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说到注意力,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破坏了他的注意力养成。

  孩子在安心的做游戏,我们一会让过去问喝水不,一会儿过去问,吃东西不。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我们在旁边不停地指点,这个字写的不好看,擦掉重写。那道题错了,改正。

  看起来好像我们很关心孩子,其实我们不过是在破坏他的注意力而已。

  一旦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不进去,我们可以先自我对照一下,作为父母不要把孩子当成问题的主要责任人,认为孩子需要改变,而是先自我反思,自己可以为孩子做到那些改变,通过改变自己的养育方式,而影响孩子,或者和孩子共同改变!

上一篇:高三学生备战高考,重视这四个学习细节,才能不断进步取得好成绩
下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背影》详细笔记。预习复习可用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