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士不用考,申请就可以了,为何很多人还是反对?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2-12-04
手机版

  文|冷丝

  栏目|考研录取

  众所周知,要攻读硕士学位,免考的可能不大,全国绝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是通过全国统一考试选拔出来的,而博士研究生则有很大不同,国内很多高校和专业已经取消了博士生招考制度,实行“申请-审核制度”。

  

  不过,该制度实行以来,大学校内外都有很多反对之声,这又是为何?

  很多人质疑的是,“申请-审核”制究竟是要改变以往人们对于笔试的过分看重,以及对于面试等主观评价方式的不自信,还是要改变人们头脑中对于面试的一些刻板看法?也就是说,大家质疑的是:这个制度到底是什么目的?

  那么,另一个问题又来了:有哪些不利于人才选拔的刻板看法呢?

  

  教育学博士点

  “申请-审核”主要通过面试、面谈的方式录取博士研究生,面临的问题就是:面试时间总是短的,面试总是模式化的——面试者做个自我介绍,然后面试专家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多是礼节性的、程式性的,有的人甚至把面试称之为一场“捉放曹”的游戏。

  冷丝则认为,质疑者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能成为取消“申请-审核”的理由。

  

  教育学博士招生制度

  面试的本质是什么?面试是以能否达到对人才的有效选拔作为目的的,而不是以机械地走完这个程序为目的?面试需要多长时间?它可以是15分钟,但也不排除是3小时甚至3天。面试中什么需要问、什么不需要问?

  其实,只需要解决这些问题,面试是有很好的选拔效果的。比如,一些与学术无关的、与人才选拔无关的问题无须问,反之应该敞开问,问尽、问透,要为了未来几年师生双方的付出、国家和高校资源的投入、录取此人而无法录取彼人的机会成本等负责任地问,同时也通过问问题帮助申请者进一步厘清学术发展道路。

  

  只有这样的面试,而非程式化的面试,才能给出一个对双方都负责任的录取承诺。

  也正因为如此,国内很多专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冷丝整理为以下三点:

  第一,“申请—考核”制的完善需推进信息的公开透明化。

  实施此制度的招生单位其招生程序及各项目赋分情况需加强公开透明化,将真实的信息放在太阳底下,并兼顾现实情况。部分考核项目受到外界影响已失去可考察的信效度,因此更为合理的选拔方式亟待提出。

  

  博士招生制度的改革更需要将信息公开化作为改革的重点,此时博士招生制度的公平性在攻读博士机会的公平、审核过程的公平以及录取结果的公平均明显表现出来。

  第二,“申请—考核”制的完善需避免权力的无意识让渡。

  科研成果的考察固然重要,但以期刊等级来证明学术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未免有些草率。科研成果的评判权利要尽量在导师手中,初期的审查与复试科研能力的展示都是以招生导师为核心进行审查。

  所以,很多专家提出:在隐去作者等相关信息的同时也需要将期刊的名称隐去,重在审阅科研成果的质量并追求卓越。建立导师和申请者长效沟通机制,充分地使导师对申请者进行了解,最终择优录取。

  

  第三,“申请—考核”制的完善必须坚持申请机会均等。

  对申请机会的均等来说,比较普通的招考制与 “申请-考核”制,前者更突出机会的平等,但后者则无法做到,因此在招生前期可以将考博者统一以普通招考的方式进行选拔,待合格者进入“申请—考核”阶段。

  综合两种招生方式建立符合的人才选拔方式,任何制度的改革均建立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之上,并非完全脱离旧态,最终形成较为合理的过渡阶段的博士招生制度。

  无论如何,“申请-审核”制全面实施后,“划线”和“考生”等长期存在的热词将不复存在,这是历史的进步。这些做法在一定发展阶段中保障了选拔的基本质量、基本公平,但它们本身并不是公平本体,更不应成为管理者回避矛盾、不愿担当的改革惰性的借口。

  

  因此,冷丝认为,“申请-考核”制度虽有一些弊端,很多人反对,但是,高校管理者和博士生导师只要用好“申请-审核”制,就能够负责任地通过更加全方位的考察,把那些真正具有学术志趣和创新潜质的学生选拔出来,给他们继续深造的机会。

上一篇:在职研究生哪种方式容易考?
下一篇:防疫志愿者考上人大博士生 这个29岁的无锡小伙了不起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