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微信群:从不说话的家长是孩子成绩不好?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2-12-06
手机版

  每个班级都有一上来

  就爱张罗的“骨干”

  去年九月,孙琴的女儿迈入校园,成了一年级的“小豆包”。而在孩子们彼此尚不熟悉、孩子和家长还“对不上号”的时候,女儿所在的班级就非常有效率地建立了家长微信群。群内成员以“孩子名+爸爸/妈妈”作为昵称,老师也被拉进群中。

  建群是家长自发的,每个班级都有一上来就爱张罗的骨干啊!孙琴“有点羡慕别人出头,可自己又实在不爱出头”,揣着略微复杂的心情观察几位活跃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互动,自我安慰般极为笃定地得出“肯定有之前就跟老师特别熟悉的家长”的结论。

  当然,微信群本身是非常方便和有帮助的。作业本丢了,在群里问问,互相找找,看是不是哪个孩子装错书包弄混了;老师留了什么任务,自己家孩子记不清记不全,到群里确认一下到底怎么通知的;孩子生病几天没去上学,都学了啥,要补哪些功课;有在外面上兴趣班的,大伙儿讨论讨论报哪个班好……到了周末,有些孩子会直接拿着爸爸妈妈的手机在微信群说话,“你们都在干吗呀?”“咱们一起去哪儿玩呀?”群里一片奶声奶气的童音,很是热闹。

  跟刚建立起微信群的家长相比,“资深小学生”家长的新鲜劲儿就没那么大了。汪敏的儿子正读小学五年级,班里的沟通平台是几年前成立的QQ群。家长们不会在群里闲聊,基本都是老师唱“独角戏”,通知一些诸如放假、缴费之类的信息,也有关于辅导孩子学习的信息。“最近一条是老师在群里说,关于方程式的辅导要按新方法来,家长不要按照过去的方法教孩子。”但汪敏平时就不怎么关心孩子的作业,都让儿子自己做,更不了解“新方法、旧方法”,这种消息看看也就过去了。

  米女士的手机里,大大小小的群分级罗列,各有侧重。儿子学校与家长联系的“官方平台”是校讯通,有短信和手机客户端两种方式。大队部、年级、班主任老师、科任老师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布通知。而QQ群、微信群则由家委会牵头,各科老师也都在群里。当然,全员都在的群,大家难免有所顾忌,基本不会涉及关于孩子的“私人话题”。通常就是聊聊学校、班级的活动,或者共享一些教学辅导资料。

  至于相对私人的话题,米女士会和几个比较要好的家长建群小范围“嘀咕”。此外,身为家委会成员,米女士还建立或者加入了班级家委会群、年级家委会群、小队群等不少小群。“一些工作,直接到班级群去组织感觉不合适,别的家长还以为我在群里邀功呢!”大伙儿在小群里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以家委会的名义到大群里发布。

  既然没法像个家长那样“特别善于和老师沟通”,也就不妨“呵呵”处之

  虽然QQ群称不上活跃,但几年下来,汪敏也得出了微妙的规律——那些从来不说话的家长,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们的孩子成绩不好。

  而群里“不闲聊”的氛围也是逐渐培养起来的,汪敏回忆,曾经有一次,老师嘱咐完期末考试的注意事项后,几位成绩很优秀的孩子的家长在群里问孩子的表现,老师把孩子夸得跟朵花儿似的,“估计家长可能都被夸得不好意思了吧!”在另一次有家长问老师孩子的表现时,汪敏也不由自主地“多了一句嘴”。结果老师评价,孩子整体是进步的,是好现象,但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这是含蓄地说孩子做得不够好呢,其实就明白了,自己孩子不是那么优秀。”

  几次之后,无论孩子成绩好坏,基本就没有家长公开跟老师“沟通”了。“表扬你吧,没表扬到的家长心里不是滋味,何苦给自己招怨。批评你吧,那不是自己找难堪吗?”

  而仅仅一个学期接近尾声,自诩“粗枝大叶”的孙琴也隐约感受到微信群带来的压力。首先,群里家长之间的“瞎聊”逐渐不像刚开学那会儿那么多了。虽然每天微信也响个不停,仔细看看,多半是老师发了一个信息,下面一排家长“鼓掌”、“赞”、“谢谢老师”……每当大伙儿成群结队地表态,孙琴无论在忙什么,也得立刻跑去点个赞,然后往上翻个半天,才能看到老师发的内容。

  不久前,老师在群里晒出几个孩子在家里练的字以示鼓励,孙琴心里觉得怪怪的。“孩子学写生字,除了在学校的作业本需要交,在家练习的就不需要交了。有的家长可能看了孩子写的字觉得满意,就拍了孩子在家写的字私下发给老师。老师就转发到微信上还表扬了他们,其实我们也好好练字了,只不过没像那些家长一样去‘献宝’……”不过转念一想,孙琴认为和自己感受类似的家长还是应该占多数,既然没办法像个别家长那样“特别善于和老师沟通”,也就不妨“呵呵”处之了。

  因为刚刚一年级,对于每次老师在群里公布的“考试100分”、“口算题全对”之类的名单是否包括女儿的名字,孙琴并不十分在意。但她也不免认为,老师的表扬“太细致了”,每次都列个二三十人的名单出来,榜上有名的家长就“开心”、“感谢”,没点到名的家长就不吱声。“其实说说100分多少人,90分多少人就行了。”

  由于已经和几位关系比较好的家长单独加了好友,孙琴推断未来家长们应该会“扎堆结伙”组建一些小群。对此她并不紧张,“孩子经常被表扬,应该不会被排挤。要是总不被表扬,可能就会有点儿问题。”

  米女士的家长群里,从未有过老师对学生的个别表扬或批评,出现什么问题,老师都会选择私聊的方式与家长沟通。至于每次考试成绩,老师会在校讯通里向家长分别发布“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100分×位,99-95分×位,94-90分×位……您的孩子取得××分”的信息,家长自行卡位就好。

  许是因为身在家委会这个“权力核心”,儿子一路读到六年级,米女士虽比其他家长操心,却不焦虑。但她信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遇到“沟沟坎坎”,还是要调节自己的心情。否则把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最终孩子会被家长压得喘不过气。

  老师群发作业,实际上是把工作转移给了家长

  除了“群”衍生的种种微妙情绪,也有家长对这种过于方便、迅捷的沟通方式产生了疑惑。网友“丹麦蓝罐”吐槽,“周五布置的作业,我们周六上午都已完成。晚上随意翻了下班级QQ群,看到老师说还需要做一份体育小报,周一交。我瞬间感觉晕眩,还好看一眼,不看就又变成没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了!”她感叹,“群里聊天信息太多,难道要时时捧着手机,或者大海捞针一样逐条去看?”

  “老师都直接在群里把作业发给家长,不得不每天给孩子翻书翻本,告诉他作业是什么。”马立群回忆起自己小时候,从入校起便会专门准备一个小记事本,老师每天清晰地把各科作业写在黑板上,并督促、检查同学们有没有记清楚。“那会儿家长哪有时间管啊, 我们不也能自己记得好好的,总觉得现在这样不太对劲。”

  上个月,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发布文章《老师凭什么给家长布置作业》,便描述了这种状态。“现在,老师通过QQ群、微信群,或者电话,群发短信给班里每个家长布置各种预习、听写、签字、劳作、手工、作文的事情已经非常普遍。”在他看来,这种现象并不合理,实际上是把工作转移给了家长。“从技术上来看,老师之所以能转移工作,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容易。”刘远举分析,而“过于紧密的联系会对家长造成负担与压迫,比如QQ群、微信群这样的全天候联系,对家长是存在压力的。”

  幼儿园老师刘芳对此深有同感,这两天,她正“友情客串”帮朋友做PPT。“朋友家小孩刚上一年级,老师让朋友帮忙写期末家长会的提纲,交上去之后又进一步要求她做PPT。但她都好多年没做PPT了,就来求我,结果这活儿就落我身上了……”据刘芳观察,孩子入学后朋友常常手忙脚乱。“老师经常会在微信群里临时通知一些事情,也是因为方便,随时想到随时说。要放以前,就会比较慎重,做好通知的计划。”

  虽然次数不多,孙琴也遇到过几次下午才通知“明天穿白鞋”、“明天带橡皮泥”、“明天交某项手工”的情况。接了孩子跑去超市、打印店,着急忙慌。但她对此倒是很想得开,“现在的教育跟过去不一样了,我们那会儿五点才放学,现在三点就放了。这么早接回来,家长的责任就是会重的。不管老师用不用微信群,家长该看着孩子还是会看着的,趋势就是如此。”

  当然,忙不过来的时候她也会跟朋友发微信抱怨孩子作业这么多、学校事儿这么多……“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别发错群!” J238

上一篇:中国好人丨海南文昌94岁退休老教师符国仲:躬身续教业、赤心报桑梓
下一篇:易贝斯推出区块链英语课程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