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2-12-10
手机版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学生。

  艰辛的生活,不公的命运,大山一样压在苏玉双柔弱的肩膀上。但她没有被击倒,反而更加乐观、执著、坚强,勇敢地扛起孝敬母亲、照顾家庭的责任。

  苏玉双的老家在大庆市泰康县克尔台乡农村,父亲患有严重肺病,母亲患有癫痫病。她是家里的独生女,也是唯一的劳动力。8岁起,她就开始承担种地、放牛、打草、砍柴、做饭、收拾房间等农活和家务。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外婆相继去世。接连的家庭变故,使母亲的精神遭受严重打击,变得神志不清。

  2012年,苏玉双通过努力学习,考取了黑龙江工程学院,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可是开学没几个月,老家来电话,告知她母亲病危。“这让我下定决心,无论多难,我必须把妈妈带在身边。只要有妈妈,无论到哪里我也有个家!”今年3月初,苏玉双将母亲接到哈尔滨,并想尽办法把母亲安置在学校附近的养老院。

  就这样,苏玉双每天既要照顾母亲,还要兼顾学业,大学生活就像上了“发条”,吃饭、上课都是一路小跑。下课后,她要赶紧跑回去照顾母亲,为母亲喂饭、翻身、按摩、洗脚、服侍如厕、换洗床单等等,都是必做功课。她每天奔波在课堂和母亲之间,几乎没有片刻休息机会。对此,苏玉双没有一句怨言,在她看来,照顾妈妈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

  为了赚点钱养活自己和母亲,她利用课余时间端盘子、送外卖、做家教……为了不耽误学习,她每天坚持凌晨3点起床看书……苏玉双克服了同龄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把一个家扛在自己肩膀上。她用朴实无华的情感、坚韧不拔的毅力,诠释着“百善孝为先”的理念。

  苏玉双的孝心与坚强感动了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她所在的学校和爱心人士纷纷向她伸出援助之手。面对这些爱心帮助,她心怀感恩,默默地记了“一笔账”,上面写满曾经帮助过她的人。苏玉双说:孝敬父母是为人女儿的本分,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用优异成绩来回报社会。

  苏玉双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黑龙江省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536苏金兰

  苏金兰,女,黎族,1962年2月生,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腰子居委会居民。

  一提起苏金兰,乡里乡亲都对她赞不绝口,因为她用自己智慧和坚强毅力,把多年残疾的儿子培育成为一名世界特奥冠军。

  苏金兰的儿子邢诒招和女儿邢诒玲均属4级残疾。邢诒招因小时候生病后遗症导致智力低下,后又因被骗爬树摘椰子而摔断右腿,成为残疾人;女儿邢诒玲从出生便有精神问题。平日里,苏金兰除了要照顾两个未成年的残疾子女,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她的丈夫邢国武因手受过伤,不能干重活,大女儿因年龄小,也做不了什么体力活,整个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苏金兰身上。有人向她提议,把两个智障的孩子送给好心人养,让拮据的生活缓解一点,她没采纳,毅然坚强地挑起了这副重担,种好2亩水田和4亩已开割的橡胶。

  2001年,琼中县残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推荐残疾人进厂务工自力更生活动,为了两个孩子得到一些专业培训和教育,学会自力更生和与人相处之道,苏金兰把儿子邢诒招和女儿邢诒玲都送进厂里。2003年,海南省特奥会田径队招收队员,邢诒招被选中,需要到海南省残联特殊大学学习,她让丈夫邢国武专门照顾儿子,家里的一切都由她一人来承担。她时常去看望,并激励着儿子一定刻苦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儿子很争气,2005年在全国特殊奥林匹克田径比赛中,首战告捷,拿到了2金1铜的好成绩。在2007年世界夏季特奥会和2009年世界冬季特奥会比赛中,她儿子又不负众望,拿到了3枚金牌的好战绩,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世界特奥冠军。

  不仅要照顾几个残疾人,而且培养出一个世界特奥冠军,苏金兰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和努力!她儿子先后获得了全省、全国、全世界金牌共10枚,银牌2枚,铜牌2枚等共计32枚奖牌,被评为“全国优秀特奥会运动员”、“体育道德风尚奖”和“中国体育代表团优秀运动员”等。苏金兰家庭也先后被评为“海南省五好文明家庭”和“海南省五好文明家庭标兵”。

  537邵 帅

  邵帅,男,汉族,1997年3月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学生,原籍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

  邵帅小小年纪,主动休学照顾患白血病的妈妈,勇敢地捐献骨髓,挽救了妈妈的生命,描绘了一幅新时代“捐髓救母”的孝行图。

  邵帅1岁多时,父母离异;5岁多时,妈妈到北京打工,他就一直和年老体弱的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2009年初,妈妈被诊断患上了白血病,此时的邵帅正处于小升初的关键时期。妈妈的病情让他日夜牵挂。升学考试结束后,他坚持让姥爷为他办理了休学一年的手续,赴北京照顾住院的妈妈。到了北京,邵帅每天起早贪黑,给妈妈做饭,还要乘坐12站公交车往返医院和住所给妈妈送饭,事无巨细地照顾妈妈。2010年,随着病情恶化,邵丹急需做骨髓移植手术。邵帅毫不犹豫地向大夫请求捐献自己的骨髓。配型结果出来后,当听说自己可以捐髓救母,他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你不用担心,我可以救你了!”

  原本有晕血症的邵帅勇敢地为妈妈抽取了一次骨髓、两次造血干细胞,没有丝毫的畏惧。为了给妈妈看病,家里的积蓄已全部花完了,还欠下了许多债务。懂事的邵帅,为了给家里省钱,连一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每天以凉皮充饥。有的时候甚至瞒着姥姥不吃早饭,只为省下钱来给妈妈治病。但为了给妈妈做出可口的饭菜,邵帅还专门买来菜谱,照着上面的说明去学。邵丹住院期间病情反复恶化,医生曾三次下病危通知单,每一次无疑对邵帅都是强烈的打击。可他心中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就要救妈妈。

  邵帅,用他自己的骨髓血,挽救了母亲生命;用他弱小的身躯,背负起如山重任;用他还不结实的肩膀,撑起了母亲的幸福。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民族“孝老爱亲”优良传统的真谛。

  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但他自信开朗、品学兼优,酷爱书法绘画,先后获得加拿大和平杯、中华神龙杯、“迎奥运”书画比赛三项金奖,曾在矿大附小举办了个人书画文作品联展。2010年6月,邵帅作为徐州市唯一代表出席了全国第六次少代会。

  邵帅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美德少年十大标兵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538邵天英

  邵天英,女,汉族,1963年9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桔山街道办桔园小学高级教师 。

  邵天英对患病丈夫细心守护,不离不弃,丈夫去世后,一边打零工还清丈夫治病欠下的债务,一边精心照顾年幼的女儿和多病的公公、婆婆,为孝敬公婆不惜守寡至今。

  1986年2月9日,邵天英与七舍镇革上村小学教师梅竑结婚。好日子刚过两年多,1989年6月,丈夫被查出患肝硬化晚期,她只得四处借钱,为丈夫治疗。1992年2月,在贵阳住院治疗、已是生命垂危的梅竑希望能吃到老家的大萝卜,她连夜兼程往返800公里,为丈夫带来了家乡的萝卜,满足丈夫最后的愿望。丈夫去世时,留下4岁的女儿、年迈的公婆和大笔债务。邵天英一边悉心照顾公婆和女儿,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卖小百货、做油漆工、卖保险、刷盘子。经过几年艰辛努力,好不容易还清了债务。1997年,邵天英在公婆的劝说下,与另一名老师组建了新家庭,但她经常回来看望、照顾多病的公公和婆婆。为更好尽到儿女的职责,她毅然离开了新丈夫,回到公婆身边。

  2006年10月,公公患上冠心病,住院期间,她坚持为公公擦洗身子,接大小便。2009年,公公去世不久,婆婆又患上了高血压和脑梗塞,每年要住好几次院,邵天英精心护理,给婆婆喂饭,帮婆婆洗脸洗脚等。有时,患病的婆婆耍脾气说气话,邵天英依然悉心照料。邵天英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1992年以来,在家庭生活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先后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女教职工、先进工会工作者、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共产党员。被评为省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后,她将获得的5000元奖金一分不留地捐给了兴义市慈善总会,专用于改善兴义市内敬老院孤寡老人的生活。雅安地震发生后,她将一个月的工资3600多元通过兴义市红十字会捐给了灾区人民。

  邵天英荣获贵州省第三届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539邵秀景

  邵秀景,女,汉族,1948年5月生,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街道新海桥社区居民。

  她倾其一生,将一个患有脑瘫,被医生诊断最多活不过7岁的弃婴,抚养了整整34年,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彰显了一位母亲的无私大爱。

  1979年,新婚不久的邵秀景跟随丈夫杨宪印从河南老家来到青海。那年,她和丈夫在互助县医院旁捡到了一名弃婴,看着白净的孩子,一种母爱油然而生,与丈夫商量后决定抱回家中,并取名杨林,寓意杨树成林。没想到的是,8个月后杨林被查出患有脑瘫,医生诊断,孩子最多活不过7岁。

  “当初看到这孩子,我就想让他有一个家。可他太命苦,亲生父母嫌弃他,我不能再不管他。”邵秀景暗自许下诺言,一定要让杨林活下去,并感受到家的温暖。邵秀景没有工作,全家生活来源全靠丈夫打工的微薄收入。为了给杨林看病,她和丈夫变卖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为了照顾好杨林,减轻家里负担,她忍痛将还没断奶的亲生儿子送到河南亲戚家中。自从收养了杨林,邵秀景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没置办过一件新家电,每天早上在早市捡菜叶成了她的“必修课”。

  “我老伴心软,眼泪多,但内心坚强。”杨宪印说。有人问邵秀景,这么多年你难道不想自己的孩子,不想回老家看看?“哪有母亲不想自己孩子的?可杨林身体残疾,我一天也不能离开,他也是我的孩子啊!”在她的悉心照料下,杨林已经活到34岁了。为了当初的一句承诺,邵秀景整整坚守了34个春夏秋冬,从年轻俏丽小媳妇变成体衰多病的老人,把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全部倾注到脑瘫养子身上。

  邵秀景如今已经65岁,患上了高血压和眩晕病。杨林不会思考,一有不舒服就发出“哇哇”的声音,不管母亲正受疾病折磨,还是劳累过度,总要在最快时间得到安慰和帮助。每到这时,邵秀景总会强忍着病痛,第一时间照顾杨林。前些年,邵秀景每天夜里还能背着杨林去厕所,现在背不动了,就到外面捡来旧报纸、挂历铺在地上让他“方便”,最后把纸包好扔掉。步入花甲之年的邵秀景有一个心愿:就是等自己老得动不了的时候,福利院能接纳杨林,让他继续活下去。邵秀景也试探着说:“杨林,把你送去福利院吧?妈妈老了,哪天晕倒了就管不了你了。”躺在轮椅上的杨林一听这话,嘴里马上发出模糊的“呜呜”声,表情异常痛苦。邵秀景伸出双臂搂住杨林:“咱不去,跟妈在一起,能到哪天算哪天!”

  邵秀景荣获青海好人、西宁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540阿布力孜·努来克

  阿布力孜·努来克,男,维吾尔族,1934年5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县色力布亚镇英阿瓦提村村民。

  阿布力孜·努来克老人16年来用跨越民族的无私大爱,精心抚养身患疾病的汉族女婴,使她成长为品学兼优的“民族团结好少年”。

  1997年9月的一个早晨,阿布力孜·努来克在回家路上捡到一个出生不足10天的汉族女婴。他一边寻找孩子的父母,一边抱着孩子到镇医院看病。医生诊断婴儿患的是肛门畸形,但孩子太小,无法做手术。半个月过去了,仍没有人来认领。老人渐下决心:要抚养她长大成人。那一年,阿布力孜·努来克64岁,3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家里已是儿孙满堂。他的决定让全家炸了窝。善良的阿布力孜·努来克对家人说:“你们想一想,这个婴儿有病,送到福利院能行吗?我遇见了她,就说明她与咱家有缘分,我们不能把她往外推。”见父母决心已定,3个儿子也就答应了。从此,维吾尔族农民阿布力孜·努来克家里有了一个汉族女儿。他给女儿起了个美丽的维吾尔族名字阿依布拉克,翻译成汉语是“月亮泉”。

  为保证阿依布拉克的营养,阿布力孜·努来克买来奶粉,并拌上亲手磨的核桃粉和羊油喂给孩子吃。可他自己却常常吃茶水泡馕。由于经常外出求医问药,他家的田地荒芜了,羊也顾不上喂了。3年里为给女儿治病,阿布力孜·努来克用尽了家里积蓄,还向镇农村信用社借了五千元钱。阿布力孜·努来克说,“就是把家里的地和羊全卖了,也要为我的女儿治好病!”2004年,阿依布拉克到了上学年龄,阿布力孜·努来克把女儿送到条件较好的汉语学校色力布亚镇中心小学读书,每天用毛驴车接送她上下学。

  在阿布力孜·努来克老两口的疼爱中,阿依布拉克渐渐长大,但她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总让自己学汉语。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扑在父亲的怀里哭了。阿布力孜·努来克摸着女儿的头说:“虽然你是汉族,但你是我们的女儿,我们一定要治好你的病,将来把你培养成优秀大学生!”

  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关心帮助下,2006年2月,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为阿依布拉克成功进行手术,她终于恢复了健康。在父亲影响下,阿依布拉克以一颗感恩之心,经常对身边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手。2010年7月,她被评为首届“民族团结好少年”。

  阿布力孜·努来克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感动新疆十大人物、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541陈进梅

  陈进梅,女,汉族,1971年5月生,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结子乡典史村村民。

  陈进梅20年悉心照料病重的奶奶、瘫痪的前夫和丈夫,还有3个未成年的孩子,无论多难多苦,始终不离不弃、无怨无悔。

  1991年农历7月17日,陈进梅的丈夫王定军在挖土垒窑时被突然滑塌的土石埋压。经过抢救,昏迷7天7夜的王定军虽然苏醒,但因脊柱骨折,下肢终身瘫痪。面对飞来横祸,身怀六甲的陈进梅义无反顾挑起家庭重担,精心伺候丈夫。为了给王定军治病,陈进梅把家里唯一值钱的一头猪变卖,又和奶奶分头到亲戚朋友家,东挪西凑借了4000元,但仅半个月就耗费殆尽。无奈之下,陈进梅只好把丈夫接回家,用草药继续为丈夫治疗。三伏天,陈进梅腆着大肚子,昼夜照顾丈夫,翻身洗身,给他做喜欢吃的饭菜,用温情的话语安慰他。由于丈夫王定军下半身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大便排泄不畅时,陈进梅就用手指帮忙抠出粪便,这样一做就是20年。王定军不忍心妻子遭罪提出离婚,但遭陈进梅拒绝。时隔不久,63岁的奶奶也患上了肺气肿,陈进梅沉重的肩上再添一副重担。她每天5点起床料理家务,忙完孩子忙老人,忙完老人忙丈夫,为他们穿衣、熬药、喂药、做饭。每次吃饭时,她都要先尝一口,看烫不烫,再逐一喂给老人、孩子、丈夫。

  后来,丈夫以死相逼,苦苦哀求离婚。尹本银同情王定军的遭遇,更被陈进梅的善良所感动,主动要求和陈进梅一起承担家庭重担。她只好同意离婚,但要求离婚不离家。1993年2月13日,王定军、陈进梅、尹本银三家亲戚和村干部30多人在王定军家里举行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离婚、结婚仪式。陈进梅与王定军解除婚姻关系,与时年29岁的尹本银注册登记结婚。尹本银与陈进梅夫妇在“保证义务照看王定军,抚养王定军的孩子王亮、王菲长到18岁,赡养王定军奶奶并送终”的契约上签了字。婚后陈进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照顾王定军一家人身上。王定军的奶奶病逝,陈进梅全力负责送终。岂料屋漏又遭连夜雨,1999年冬天,尹本银与村民采石场开山不幸跌至河谷,造成腰椎多发性压缩骨折、下肢瘫痪,丧失自理能力,让这个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两个瘫痪的男人和三个孩子,陈进梅再次坚强承受起这灾难性的打击,用纤弱的身躯扛起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

  陈进梅荣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二届陕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542陈斌强

  陈斌强,男,汉族,1976年1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磐安县实验初中教师。

  5年来,为方便照顾患老年痴呆的母亲,陈斌强每天背着妈妈上下班,来回30公里。他的至诚孝心感动了周围的人们。

  9岁时,陈斌强的父亲因车祸去世,妈妈含辛茹苦地抚养3个孩子长大。1993年陈斌强从义乌师范毕业后,为了照顾家里年迈的奶奶,他毅然选择回磐安工作。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生活能力。一天,陈斌强的姐姐无意中提到,妈妈清醒时说过,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想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决心再困难也不丢下妈妈,他把刚刚两岁的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踏上了“带着母亲去上班”的路。

  陈斌强家住在县城,距离他工作的冷水镇中心学校有30多公里的山路。为了照顾好母亲,每天他都会背着母亲,骑上一个多小时的电动车去上班。每次出行前,为了安全,他骑上车后,会用一条粗布背带将自己和母亲绑在一起。陈斌强说,小时候母亲就是用这条背带背着他,现在他该用这条布带背母亲了。一连5年,陈斌强用这根背带风雨无阻地带着妈妈上班。他还专门在母亲房间里贴了一张照顾母亲的作息表,每半小时做什么,上几次厕所,何时散步、聊天、睡觉,他都了然于心。每次离家外出,他都要背着90多斤重的母亲,上下六层楼梯,走200多个台阶。这对于一个身高只有1.65米、体重110斤的他来说并不轻松。但他最担心自己照顾不好母亲,担心母亲受苦。

  5年来,陈斌强不抛弃、不放弃,以单薄肩膀撑起这个家,坚持带着母亲上班,边教书、边照顾母亲,做到教书育人和照顾母亲两不误。在本职岗位上,陈斌强恪尽职守,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万能螺丝钉”。他参加工作后先后到墨林乡中心学校、新渥初中、冷水中心学校等任教,每到一校,他都服从学校的安排,教过历史、物理、社会、科学、体育、美术等多门课程。学校缺什么学科的教师,他就教什么,干一样爱一样。“孝顺”、“尽职”,坚守中的陈斌强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教师熠熠生辉的人性之美。

  陈斌强获得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543陈黎华

  陈黎华,女,汉族,1976年1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女子监狱副主任科员。

  陈黎华2001年结婚后,一直跟婆婆住在一起。她的丈夫是空军战斗机试飞员,公公是国际货轮船长,常年在外。婆婆患糖尿病,正处尿毒症晚期,体弱多病,加之女儿幼小,她一个人担负起家庭重担。她尽心赡养罹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尿毒症的婆婆,婆媳关系亲如母女。

  2007年,婆婆因糖尿病到了尿毒症晚期,在找到合适肾源前,只能靠每周2-3次的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公公和丈夫都不在家,陈黎华一边细心照顾婆婆,一边抚育2006年12月才出生的女儿。每天凌晨4点30分,她准时起床,为婆婆准备尿毒症患者的专门的饮食和药物,背着女儿,手提药罐和饭菜赶往医院,给婆婆喂饭、擦身、换衣,然后将女儿托付到亲戚家中,再赶往单位上班。下班之后,立即赶往医院看望婆婆,再将女儿接回家。她这样周而复始地在家、医院、单位三点一线间来回奔波,每天忙完所有的事情,往往要到深夜十二点了。

  2008年9月,婆婆进行肾移植手术,费用高达40多万元,陈黎华二话没说,拿出全部积蓄交了手术费。术后,在陈黎华全身心地照顾下,婆婆虽多次历经死亡威胁却次次转危为安,现在恢复得很好。婆媳情真意切、亲如母女,婆婆感慨地说:“有这样的好媳妇,真是我的福气!”

  2009年7月,陈黎华因操劳过度,持续发烧一个月,后被确诊为胃癌。她接受了切除三分之二胃部的手术,在5次放疗化疗的痛苦折磨过程中,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养病期间,她依然如故地承担着赡养婆婆、抚养女儿的重担。

  陈黎华在恪尽孝道的同时,还兢兢业业完成好自己的工作。与病魔顽强抗争9个月后,于2010年4月提前重返岗位。多年来,她积极探索符合女性重刑犯的教育改造规律方法,办理的600多件减刑假释案件,无一差错、无一申诉、无一上访。她总结出“感恩教育法”、“母爱教育法”、“宣泄教育法”等20多种方法,教育和感化了300多名女犯和50多名顽固危险犯,成功处置了150多起监管安全隐患,使狱内无一起案件发生,使120个破裂的家庭重燃希望,使200多名女犯走向新生。

  陈黎华荣获福建省“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544周 扬

  周扬,男,汉族,1987年8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昆明海关现场业务处科员。

  当社会对“80后”有所疑虑的时候,身为“80后”的周扬,为报父母养育之恩,毅然捐肝救父,体现了一位“80后”对一份孝心、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2007年从上海海关学院毕业后,周扬考入了位于中越边界的云南昆明海关所属河口海关工作。他热情、乐于助人的性格,使他成为有名的“阳光青年”。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笑容”的背后却守着一个痛苦的秘密。2008年8月,他的父亲肝脏硬化,引发多种并发症,病情不断恶化,救命的办法只有“肝脏移植”。周扬知道,用高昂的代价寻找健康肝脏,那是不可能的,唯一能救父亲的办法,就是捐出自己的肝脏。为此,他开始收集资料、锻炼身体,甚至在交女朋友时首先就说他要“捐肝救父”,要女朋友慎重考虑。

  2011年8月7日,他的父亲周朝银因肝硬化引发消化道大出血而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并被诊断为终末期肝硬化导致的消化道静脉高压大出血,肝功能散失殆尽。暂时无法找到肝源,周扬找到医生,作出了捐肝救父的决定。周扬是独子,家里是普通的工薪家庭,生活上、费用上的巨大压力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一开始,他的想法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周扬对母亲说:“作为儿子在关键时刻都不帮父亲一把,那还算儿子吗?”面对无奈,母子抱头痛哭。2011年10月9日,周扬向母亲挥挥手,从容走进手术室,医院对父子实施了肝脏移植手术。手术醒来,第一反应是打听父亲的消息,当听到移植成功的消息,他非常兴奋,叮嘱大家“一定不能让爸爸知道是谁捐出的。否则他会受不了的。”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周扬50%的肝脏没能救活父亲。2012年3月18日晚,他父亲经过肝脏移植、病危抢救、胆瘘治疗等三次大手术后,终因身体虚弱引发并发症,器官衰竭,带着儿子深深的爱和很多人的关心离开人世。周扬捐肝救父的事迹,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宣传他事迹的帖子在全国海关《人教论坛》一直处于置顶状态,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在关注他、宣传他。

  周扬荣立个人三等功四次,获得云南省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

  545罗长姐

  罗长姐,女,土家族,1928年9月生,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九门村村民。

  35年来,罗长姐精心照料在部队执行任务时不幸患上乙型脑膜炎、严重智残、按政策应由政府抚养的儿子。虽然充满艰辛,甚至被儿子打瞎一只眼睛,但她始终无怨无悔,悉心照料。

上一篇: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免费培训啦,别说小编没告诉你哦!
下一篇:互助历险成主流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