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史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2-12-14
手机版

  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产生到初步中国化)

  1903年,在张之洞等人的策划下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教机构——湖北武昌幼稚园。

  

  1904年1月13日,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但其主体内容都是参照日本1899年出台的《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程》。

  20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此时的幼儿教育都是照搬国外的模式,课程也是完全效仿国外。1903年至1918年,学前教育课程主要是模仿日本的模式。

  二、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在探索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借鉴老解放区幼儿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幼儿教育。

  受政治因素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这段时期的幼儿教育是全面学习苏联的模式。实行分科教学和分科课程模式,分科教学自从被引进到我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分科课程模式,已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格局。

  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教育部于1952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育纲要》。

  三、20世纪60、70年代(遭遇了严重的挫折)

  1966年至1976年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受重创,教育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前教育也是如此。

  学前课程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原本的课程体系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空白期。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1976年至今: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经过10年动乱,1976年开始,我国的教育开始全面恢复。

  1976年至1990年间,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实现了由沿用“苏式”模式到初步改革阶段的转变,尤其是1981年《学前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的颁布,更是促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变革。

  80年代,国外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理论逐渐被引入中国,特别是蒙台梭利、杜威、布鲁纳、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在我国广泛传播,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90年代以后,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改革。

  90年代前中期“学前课程变革的主题更加鲜明,出现了游戏课程、情感课程、领域课程、生存课程、上海新课程等多种课程实践。”

  9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化交流的加强,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更是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总之,90年代以后,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和范围都逐步扩大,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百花齐放的局面也已初步形成。

  

  20世纪初,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是靠简单抄袭国外实现的。

  如“从教育内容、方法,到设施和玩具,先效仿日本,后效仿西方。”模仿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所以这样的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完全“模式化”地照搬,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必然无法实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参考日本学前教育课程的时候,只是单纯地移植,没有考虑到中国与日本国情的差异。

  到了20世纪20年代,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已突破了照搬国外经验的模式。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杜威的思想被引入,我国老一辈的学前教育家已认识到照搬国外模式的不足,他们一方面借鉴来自西方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又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了本土化的探索。

  到了八九十年代,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在继承先前经验、吸收外来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本土化,并且在教育实践中消化吸收,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学前教育大百科#

  举报/反馈

上一篇:晒晒我的小康生活④李玲:种的是心情 吃的是健康
下一篇:泸溪县2022年初中数学复习教学竞赛圆满收官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