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纪录片语言讲好广州故事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2-12-14
手机版

  

  12月12日晚,2019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闭幕式暨金红棉优秀作品分享会举行。

  

  

  2019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闭幕式

  暨金红棉优秀作品分享会现场

  上周,2019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正式落下帷幕,纪录片《家以何安》在金红棉优秀纪录片评选中获“优秀纪录长片”和“优秀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两项荣誉,成为最大赢家。

  95场专业论坛、过百场展映展播和大众论坛、20部影片广州首映……从12月9日到12日,来自世界各地的纪录片人汇聚广州,通过纪录片讲述世界故事。喜爱纪录片的广州市民、广州本土纪录片人以纪录片为媒,向世界传达了一个个真实而贴近生活的中国故事、广州故事。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创办至今,历时17载,实现了从纪录片学术研讨会、纪录片大会到纪录片节的发展升级,也逐渐成为世界了解广州、了解中国,以及广州了解世界的窗口。

  成为现实的“导演梦”

  纪录片节圆了广州人的“导演梦

  73岁的卢绮萍是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老朋友了,它伴随着她完成从纪录片观众到纪录片导演的角色转变。2003年,已退休多年的卢绮萍得知纪录片研讨会在广州举办,便前往当时位于环市东路的蓝宝石影院观看纪录片,她和纪录片的不解之缘也从此结下。

  

  大众论坛《从卢阿姨到卢导,她用了50分钟》现场

  (第一排左二:卢绮萍)

  从剪辑生活片段开始,卢绮萍用软件“会声会影”开启了创作之路。2015年,对纪录片兴趣渐浓的她参加了暨南大学的纪录片公开课。两个学期的课程积累了纪录片相关的基础知识,去年金红棉影展开设的纪录片微课更是为她提供了与纪录片导演交流学习的机会。

  “我从小就有电影梦,纪录片节让这个梦有了实现的可能。”卢绮萍说道。在金红棉影展的纪录片微课后,她的创作进入了新阶段,她开始在纪录片中有意识地运用导演思维叙事。两个月的课程期间,她拍摄了六七个短片。

  今年,卢绮萍以纪录片导演的身份受邀参加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而她的创作仍未停歇。最近完成的纪录片《大佬倌》记录了粤剧演员钟康琪的戏剧人生。对生长在广州的卢绮萍说,粤剧是乡音,纪录片已是生活方式。现在出门散步,她都会带上小型的设备或者用手机拍下所见所闻。

  成长在广州白云的年轻人黄炼聪比卢绮萍晚出生了半个世纪,但他却同样通过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实现着纪录片导演之梦。

  今年,黄炼聪的作品《家庭影像》入围第六届中国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终评,这是一部记录自己家庭十年故事的影片。“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为许多怀有纪录片梦想的青年导演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交流平台。”黄炼聪说道,通过参与比赛,他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带给他灵感和启发。

  

  《家庭影像》海报

  “广州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本地人,我对这座城市爱得深沉。我喜欢老广的朴素与真实,他们往往有一颗真诚温暖的心。”

  黄炼聪希望能用镜头去了解这座城市的人和事。“与其他城市相比,广州的岭南风格鲜明,生活在这里的人务实、独立,给人以温暖、安定的感受。”

  此次入围中国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让黄炼聪感受到鼓励和肯定。今年夏天从惠州学院的广播电视学专业毕业后,黄炼聪回到了广州,继续从事着与纪录片相关的工作,他计划继续拍摄人物故事,挖掘广州元素,记录城市变迁。

  创新方式全国复制推广

  纪录片节成了创作者的“牵线人”

  在12月12日下午举行的新锐导演推介会上,纪录片导演霍宁、王磊都提及曾经参加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提案大会的经历。

  “两年前我们在提案单元获得了一些奖项。明年上半年这部纪录片将推到院线。“王磊执导的纪录片《飞机下的蛋》今年入围了“金红棉”终评,如今坐在新锐导演的推介会现场,他感叹:“两年前像高考,两年后像回家。”

  从2003年广州举办首届广州国际电视纪录片学术研讨会,到2004年更名为“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再到2011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这个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纪录片专业节展在广州走过了17年,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创作者通过这个平台获得各方资源支持。

  2018年,由国家商务部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广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经验的通知》中指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纪录片方案国际预售融资模式”,帮助中国纪录片提案获得国际联合制作融资和引荐机会,推动“中国故事”走向国际市场,促进文化服务出口,值得各省市借鉴推广。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也成为经国务院批准向全国复制推广的唯一一个文化贸易项目。

  中国影视艺术协会副主席彭辉表示,从纪录片节称谓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专业性逐渐地加强,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也是一个进展。

  一串数据说明了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如今的影响力:今年纪录片节共吸引了800余家境内外专业机构参展,节展期间意向交易额达8.88亿元;全球五大洲130个国家3441部(5386部/集)作品参评“金红棉”;近1000家中外纪录片播出媒体、制作和发行机构、逾4000名中外纪录片国际买家、制作人、导演参与;“中国故事”国际提案大会征集了24个国家和地区的216个纪录片方案……

  从2012年参与广州节策划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常务办公室副秘书长张鹂每天像陀螺般忙碌在各个分论坛上,电话短信不停,手机总接着充电宝。她认为,广州之所以能够在国内首开先河举办纪录片节,与广州的风气之先,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城市气质有关。

  谈到纪录片节的变化,张鹂说:“我最开心是他们告诉我很多导演因为纪录片节的推荐,团队更有信心、做得更好了,因为推荐在国际上拿了奖,因为推荐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做出来了,这样我们的改革和尝试才更有价值。”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常务办公室副秘书长张鹂

  让纪录片节在广州扎根

  纪录片节是纪录片爱好者的“小确幸”

  今年,获得过联合国电影基金会表彰的导演格洛西亚的最新作品《芭蕾少年》、提名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她的V力人生》;获得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奖项的《风中之城,喀布尔》;被影评界视为冲击202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有力角逐者的《蜂蜜之地》等国际热门影片来穗展映,还有20部纪录片选择在广州进行国际、亚洲或中国首映。

  

  2019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闭幕式暨金红棉优秀作品分享会现场

  “让纪录片节和广州的结合度更高、把纪录片节的资源和城市结合起来”是张鹂多年来推动纪录片节改革的一大目标,“曾经有人说广州是一座越来越懂纪录片的城市。我们希望把纪录片从束之高阁变成大众参与的东西,通过展映、大众交流、大师课、到大学去等方式跟城市发生联系。”

  连续六年来,每周末在广州图书馆都会进行纪录片展映;今年的金红棉影展排片场次全部安排在非工作时间,并且错峰排片,观众一天最多可看8场不同的影片;通宵场马拉松式的观影更是一顿丰盛的“纪录片宵夜”……

  “这些放映的纪录片大部分是网上没有资源的,只有广州市民有机会在家门口看到最好、最新的纪录片,这个资源是相当珍贵的。我们安排了223场活动,除了95场专业活动外,其余都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张鹂说,“广州有一群纪录片的铁粉,也培养出了一群年轻化的观影人群,这是广州的一大特点。”

  未来,广州的纪录片人也希望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长久地留在广州,在广州生根、生长,结出硕果。纪录片导演周浩认为,一个节展要跟城市发生关系才能扎根下来。

  “全世界各地办得好的电影节都是跟当地建立紧密的联系的,我觉得办电影节是了解世界极好的机会。”周浩观察到纪录片节在文化交流层面取得了很大的变化,希望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文章来源于南方日报

  编辑:袁梦

上一篇:科目一中最坑的4道题目,全对的真没几个,老司机也未必能全对!
下一篇:经管与艺术学院第一届团总支,学生会聘书颁发仪式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