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参加陈毅葬礼,看到角落一副挽联,激动地问:此人来了吗?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2-12-29
手机版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1月,被国人亲切地称为“陈老总”的陈毅元帅,因病离开了我们。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的陈毅元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陈毅元帅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陈毅)

  在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上,不仅有各级领导到场,缅怀元帅。知识分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感念元帅的知遇或友情,前来吊唁。

  陈毅元帅的追悼会,最终还是惊动了毛泽东主席。

  毛主席不顾自己身体欠恙,执意要参加老战友的追悼会。在追悼会上,毛主席慰问了陈毅元帅的家属张茜等人,表达了自己对元帅去世的哀思。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

  毛主席在哀悼现场,看到了很多悼念者送来了花圈和挽联。其中一幅挽联,颇具艺术气息的“鸟羽体”引起了主席的注意。

  这幅挽联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陈毅元帅戎马生涯的一生,表达了作者的哀思之情。

  不自觉的,主席沉浸在这幅挽联所描绘的意境中,自己与陈毅元帅金戈铁马的生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鸟羽体书法)

  待到主席看到落款人名字的时候,又惊又喜,向着陪同自己的元帅遗孀张茜问道:“此人在这里么?”

  张茜回答:“追悼会不允许他参加,他没来.......”

  简单的一句话,让主席瞬间明白了什么。于是,他对身边的周恩来总理说:“你过问一下,尽快解决他的问题,给他安排工作。”

  那么,这幅挽联的作者是谁,凭借一幅挽联引起了主席的关注,并要共和国的总理对他关照?

  这幅挽联的赠送者,便是号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他和陈毅元帅的交往,始于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晋代陆机的《平复帖》。

  

  (《平复帖》真迹影像资料)

  《平复帖》是晋代陆机传世的书法作品,是距今最早的可信的晋代书法名家的作品。战乱年代,《平复帖》辗转来到张伯驹的手里。在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将它捐给了故宫博物院。

  张伯驹向故宫捐献《平复帖》的事情,在文化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陈毅元帅也了解到这件事。后来,他参加由张伯驹牵头的一次书画展,当场表示要请张伯驹到家里吃饭。

  在陈毅家里,两人似乎相见恨晚。陈毅元帅称赞张伯驹对国家文物事业做出的贡献,而张伯驹表示也很喜欢陈毅元帅的诗词。此后,两人便以朋友的身份往来了。

  

  (张伯驹)

  在张伯驹被划为右派后,陈毅也曾多方为他奔走,但由于元帅当时自身的处境也极为艰难,为友人的奔走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后来,得知张伯驹即将被下放到东北改造,陈毅立刻找到时任吉林省委书记的于毅夫,把张伯驹的情况向他做了介绍,指出张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请于毅夫对他予以关照。

  于毅夫痛快的答应了。

  于是张伯驹在吉林的下放,改为在吉林博物馆工作,并被任命为博物馆的副馆长。这样,张伯驹的东北之行避免了一般下放者的风餐露宿之苦,还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博物研究工作,可谓是因祸得福了。

  

  (吉林博物馆外观)

  张伯驹到吉林博物馆工作一段时间后,以他独特的收藏眼光对博物馆进行了评价,发现该馆的馆藏薄弱,难以达到一流博物馆的要求,为提升博物馆的档次,便把自己另外的几十份珍藏,又无偿捐给了博物馆。

  在问到他这样做的目的时,张伯驹回答:受陈毅老总的重托,我能够在吉林博物馆的工作。因此,我应该不负重托,为博物馆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伯驹蜗居留影)

  由此可见,张伯驹和陈毅元帅之间深厚的友谊。

  后来,因各种原因张伯驹又回到了北京。但回来后才发现,自己的房子已经被占了。

  无奈之下,一家人住在一间10余平方米的房子里。得知了张伯驹的情况,陈毅元帅不顾自己身体病重,托周恩来总理对张伯驹予以关照。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晚年陈毅)

  陈毅元帅去世后,他的遗孀张茜第一时间通知了张伯驹。怀着对元帅真挚的情感,张伯驹挥笔写下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幅挽联,表达了对故友深切的怀念之情。

  不过,在追悼会上张伯驹受到主席的关注,并委托周恩来总理解决他的困难。不久,张伯驹被安排了新的工作,生活境遇有了很大的改善。

  那么,张伯驹为什么能得到陈毅,毛主席等领导人的一再关心和过问呢555电影网?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张伯驹)

  1898年,张伯驹出生在河南项城一个望族之家。父亲名张锦芳。

  他的五叔便是曾任清廷直隶总督的张镇芳。而张镇芳虽然官运亨通,膝下却颇为荒凉。于是,张锦芳的儿子按照当地的习俗过继给了五叔张镇芳。五叔为孩子取名为“伯驹”。

  由于家庭条件优厚,张伯驹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显露出在文史方面异乎寻常的天赋。他7岁入私塾,9岁便能成诗,其诗作颇有纳兰之风,被称为神童。

  

  (图文无关)

  同时张伯驹还有一个超人的能力,过目不忘。一次他去朋友家偶然翻看主人的藏书。过了一段时间后,依然能够出口成章,背诵书中的内容。

  张伯驹总结自己学诗经验时说,诗词要写的好,写的快,主要是两点,一是谙熟典故,二是精通音律。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张伯驹诗词手稿)

  同时,张伯驹钟爱京剧,是很有名气的票友。他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等著名演员组织了“国剧协会”。在他37岁生日那年,为赈灾和当时的名角一起登台演出,被梨园界传为佳话。

  张伯驹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也是对新中国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收藏。

  像他捐献给故宫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李白的《上阳台帖》,唐寅的《蜀官妓图》等,无一不是珍品中的珍品,具有难以估量的历史价值。

  

  (李白的《上阳台帖》)

  张伯驹收藏这些文物,可谓是历尽艰辛。

  就拿我们前文提到的《平复帖》来说,曾经进入宋、清两代皇宫收藏。清末到了恭亲王奕?手里,后传给了其孙溥儒。

  

  (溥儒山水画)

  因家道中落,急需用钱,溥儒准备对外出售《平复帖》。消息传出后,有外国人也想购买。为此,张伯驹找到溥儒,表达了意欲购买的愿望。谁料想溥儒开口就是20万大洋。

  20万大洋是个什么概念,作为现代人很多人并不清楚。当时一般工人的月薪是3块大洋。

  北京的巡警大概是7块大洋,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在当时属于绝对的高薪阶层,但月薪最高的时候,只不过是360大洋。

  

  (著名文学家鲁迅)

  因此,20万大洋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天价。张伯驹手里没有那么多钱,他反复要求对方降低价格,甚至拉上了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但对方就是不松口。

  无奈之下,张伯驹只能暂时作罢,但购买《平复帖》的想法一直盘旋在他的脑海里。

  过了一段时间,溥儒因丧母急需资金,再次准备出售《平复帖》。

  得知了消息的张伯驹找上门来,对溥儒表达了慰问,主动帮助溥儒料理家事,并提出先拿钱后拿《平复帖》。溥儒被张伯驹的真诚所感动,最后以4万大洋的价格将《平复帖》卖给了他。

  

  (溥儒)

  张伯驹购买《平复帖》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日本人的耳朵里。他们找到张伯驹,表示可以用20万大洋的价格,购买他手里的《平复帖》,但几次都被张伯驹严词拒绝了。

  都说盛世古玩,乱世黄金。张伯驹收藏生涯的前半段,正是战乱动荡的时刻。为了《平复帖》在内的这些国宝级藏品,张伯驹历尽艰辛。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伯驹携家避难,将这些藏品缝在被褥里,衣襟上,终于将它们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河南逃荒图片,示意图,与本文无关)

  抗战期间,有一次,张伯驹还被土匪绑架,并向家人索要巨额赎金。

  他的夫人潘素向家人和朋友借钱,又和土匪讨价还价,最终将张伯驹赎了回来。

  见到潘素,张伯驹第一句话就问:“那些东西没有卖吧?”作为妻子潘素当然懂得张伯驹问的是什么,告诉他没卖。张伯驹这才安心。

  

  (潘素)

  可以说,对这些国宝级的藏品,张伯驹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

  对于收藏,张伯驹是极舍得花钱的,甚至可以说是一掷千金。

  像购买展子虔的《游春图》,就用了黄金二百四十两,是他变卖了自己的一所宅院,动用了美元的储蓄,还卖了夫人潘素的一件首饰方才凑够了钱;买范仲淹手书的《道服赞》,也花了一百一十两黄金。

  

  (张伯驹潘素故居)

  在张伯驹的收藏过程中,还发生了一场趣事。当时张伯驹看上了一件藏品,对方要价也很高。他回家和夫人潘素商量。

  由于张伯驹连年痴迷收藏,加上社会动荡,家庭收入的不稳定,他的收藏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了。

  于是,夫人潘素婉言劝说他暂不购买。

  可张伯驹铁了心要购买,看到夫人不同意,便像孩子一样躺在地上,言称不答应就不起来。

  

  (张伯驹夫妇)

  无奈之下,潘素只能答应他,又变卖了自己的一件首饰,凑足了钱将藏品买回了家。

  看到夫人答应了,张伯驹起身拍拍身上的尘土,没事人一样走了。

  在张伯驹将《平复帖》《上阳台帖》等一批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的时候,受赠部门曾经有给予张伯驹一笔数目可观奖金的想法,但被他拒绝了。

  最后,他只领了一张奖状回家。后来有客人造访时,看到那张奖状被张伯驹随意的摆放在书柜顶上,上面落满了灰尘。

  

  (捐献《平复帖》等文物后颁发给张伯驹、潘素夫妇的奖状)

  张伯驹的举动,让很多人不解。他所捐献的那些文物,随便挑出一件来,都可谓价值连城。

  在他购买的时候,也付出了大量的金钱。但他依然义务反顾的捐献给了国家。

  显然,张伯驹的收藏不是以个人占有为目的的。

  在一次对人谈起他的收藏时,张伯驹慨叹道,黄金易得,国宝无二。他最担心的是国宝外流。在他的收藏生涯中多次看到国宝被外国人买走之后,就再也不会回到国内。

  

  (张伯驹夫妇)

  他在自己的书画录里,写过这样一段话:“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张伯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虽然这些藏品跟他历尽艰辛,一般人必定是好好珍藏,传之子孙。但他却将它们无偿的捐赠给国家,实现了他“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的愿望。

  张伯驹捐献的珍贵藏品,对我国的文物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伯驹夫妇和朋友)

  然而,在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时期,张伯驹也受到牵连,被抄家、隔离审查。一直到1972年,他的身份都还是比较敏感的。所以陈毅的追悼会上,并没有他的身影。

  不过在毛主席,以及周总理的关怀下,张伯驹的生活才得以改善,并且任他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78年,张伯驹终于得以平反,恢复名誉。1982年,张伯驹突患感冒,却没想到就此离世,享年84岁。

  追悼会当天,来悼念的人竟然有500人之多。他的艺术成就,以及对文物方面的保护,是后人不应忘记的一段历史记忆。

  舒云.揭秘十大元帅的葬礼:谁是最后去世的长寿元帅[OL].环球网,2014-11-16

  章饴和.往事并不不如烟[M].人民文学出版社

  举报/反馈

上一篇:道法花绽放 | 晋源区第八实验小学参加区级道法线上教研活动
下一篇:抒情达意——蔡茂友庚子年临摹山水作品欣赏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