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故事:《富春山居图》为何轰动海内外?7米长的画作说尽跌宕起伏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3-01-02
手机版

  

  富春江,钱塘江中游的一段,素以水色佳美著称。今天的富春江,不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这一切,都源于一幅旷世画作《富春山居图》。

  长达7米的《富春山居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作品。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以黄公望居首。

  

  晚清民国年间著名书画家王同愈所绘黄公望像

  他原是江苏常熟一陆姓人家的孩子,名陆坚。七八岁时被过继到浙江温州永嘉黄家。膝下无子的黄翁见到继子不禁感叹:“黄公望子久矣”。于是陆坚得名“黄公望”,字“子久”。

  青年时,黄公望在杭州游历而邂逅赵孟頫,并做了他的弟子。他曾有诗云:“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表明他仰慕赵孟頫的心迹。

  起初,黄公望并没想未来当一个画家,但仕途太不顺利。40多岁时他才当了个书吏,却又因受牵累坐了监狱;出狱后浪迹江湖、卖卜为生。后来他加入道教全真派与张三丰成为教友。再之后潜心作画,终成一代山水画大师。

  《富春山居图》可谓黄公望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这是他70多岁高龄时,应师弟郑樗(无用禅师)之请创作的。为了画好这幅画,他不顾年高,不辞辛劳,身带纸笔,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领略山光水色。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历时三年(一说六年),画作终成。

  画作完成不久,黄公望即离开了人世。生前,他并未给画作取名,后人根据画中富春山可游可居的景色,称之《富春山居图》。而这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经典画作,似乎为了呼应画作者的生平,在人世间600多年的遭际,也是坎坷跌宕。

  《富春山居图》问世后,被世人奉为至宝,争相临摹。明成化年间,大文人沈周曾得到过它,却被朋友搞丢了(朋友的儿子将画卖了),沈周抱憾终身。100多年后,它被又一位名人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将画典押于友人吴达可,此画在吴门流传三代,至吴洪裕时,他为了永远拥有这幅画,竟要拿它殉葬。

  吴洪裕视此画如命。临终前,竟想效仿唐太宗将《兰亭序》陪葬昭陵的做法,命家人将这幅“画中兰亭”烧毁。眼看这件宝贝要被毁掉,吴洪裕的侄儿吴子文趁叔叔不注意,用别的东西换下,总算将这国宝从火中抢救了出来。此时画作中间已烧出一串大洞,并断成了大小两段。因已无法修补,这两段后被装裱成两幅画。小的一段只有原画1/12,剩下一山一水一丘壑,故得名《剩山图》;大的一段因有黄公望写给无用禅师的题跋,便得名《无用师卷》。

  

  《无用师卷》,横639.9厘米、纵33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无用师卷》后被乾隆皇帝所得。他曾先后得到两件《无用师卷》,两相比较,自负的皇帝判定赝品乃为真迹,此后爱不释手,真迹则深藏于仓库。抗战期间《无用师卷》经历了故宫文物南迁,1948年底又被国民党运至台湾。

  

  《剩山图》,横51.14厘米、纵33厘米,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剩山图》则一直在民间辗转。1938年,它被书画家吴湖帆偶然得到。吴湖帆以国宝级青铜重器换来这幅残卷。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沙孟海专程赴沪,欲收购。经一些有识之士的从中帮助,终于由浙江省博物馆购得,成为“镇馆之宝”。

  

  202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合璧十周年纪念活动在杭州举行

  一件瑰宝,遭遇火劫幸存,又被海水分隔两岸。不少有识之士都为《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奔走。在2010年3月14日上午的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台湾地区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在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最终,2011年6月《富春山居图》在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问世661年的《富春山居图》,在分离361年后又团圆了。

  

  监制|丁前程 郑莉

  编辑|周倩

  文字|徐君

  设计|王明晶

  来源|行青年融媒创意工作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

上一篇:汉中市第27届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作品欣赏(二)幼儿组
下一篇:知青往事:我和姐姐一起插队,我推荐上了大学,姐姐嫁给了农民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