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前周恩来经过天安门,却让工作人员换掉毛主席像,为何?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3-01-02
手机版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人民沉浸在欢乐的氛围当中,幸福地享受着胜利的喜悦。

  此时站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周令钊夫妇,心中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因为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正是出自他们之手。其实画像在挂上城墙之前,还历经不少“波折”。

  

  开国大典前的一个晚上,周恩来经过天安门,他盯着城墙上的毛主席画像。一旁的工作人员有些担心,生怕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然而下一秒,周恩来就对员工说:“把主席的画像换掉……”

  开国大典在即,周恩来为何让工作人员将毛主席的画像换掉呢?这背后究竟有何特殊原因?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这天,早上是阴天,上午和中午还下了一点小雨。不过到下午的时候,天不仅放晴了,而且还是晴空万里,阳光也格外灿烂。此时主持庆典筹备工作的周恩来早已提前来到天安门城楼上,他仔细检查各项工作,询问工作人员负责的事情。

  下午2点50分,毛主席、周恩来等领导人分别乘车前往天安门,并于5分钟后抵达天安门城楼后边。下车后,大家互相打招呼,随后便开始登楼。

  毛主席走在最前面,比毛主席年长7岁的朱德紧跟其后,比朱德小12岁的刘少奇则在朱德的后面,其他人按顺序一一跟上。大家都很兴奋,一边走一边愉快地交谈着。

  

  当毛主席、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一级一级向上攀登的时候,早已等候多时的摄影师们当即打开摄像机的旋钮,一边向上退着,一边将领导人的英姿纳入摄影机的镜头中。

  通往天安门城楼的古砖梯道有整整100级,毛主席等开国元勋们一点点向上走去。在此期间,毛主席还时不时停下来,等候那些比他年迈、行动远不如他敏捷的领导人。就在毛主席登上最后一级台阶的那一瞬间,《东方红》的乐曲也随之响起。

  此时,天安门城楼上也出现了毛主席那魁梧的身躯。等《东方红》一曲奏完3遍后,毛主席刚好稳稳地站在天安门城楼正中央,向广场上的部队和群众们挥帽致意。一时间,天安门广场上掌声不断,如同暴风骤雨一般经久不息。

  下午3点整,典礼司仪林伯渠正式宣布开国大典开始。随着国歌的响起,毛主席也走到麦克风前,向广场上的群众挥手。他深深地看向广场上的群众后,然后用他那富有特色的湖南口音高声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毛主席那洪亮的声音仿佛穿过高山、越过海洋,向全世界、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宣布新中国诞生了!一时间,天安门广场上欢声雷动,呼声如潮。

  

  紧接着,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毛主席按下升国旗的电钮,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响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义勇军进行曲》刚好演奏三遍后,五星红旗也升到了22米高的旗杆顶端。一瞬间,无数参加大典的群众纷纷将手中的红旗高高举起,天安门广场也变成一片红色的海洋。

  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54门礼炮也在同一时间轰鸣,连续28响,震天动地。这54门礼炮也富含特殊意义,代表当时我国的54个民族,28响则象征着我党自1921年成立,领导全国人民经历了28年的艰苦奋斗,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礼炮过后,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自蒋介石带领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发动反革命战争以来,全国人民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幸好有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人民援助之下,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得以消灭反动军队,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最后,毛主席说:“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当毛主席宣布完公告后,广场上的群众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紧接着林伯渠宣布阅兵开始。阅兵司令员、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身穿戎装,走下天安门城楼,乘车接受检阅。

  

  检阅完毕后,朱德重新回到天安门城楼上的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宣读完毕后,受阅部队进行分列式。阅兵仪式结束后,群众游行开始。

  整个阅兵和群众游行的时间拉得有些长,但毛主席却很少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大厅里休息,即使到休息室里休息一会,也会被安排接见一些代表。毛主席刚端起茶杯喝两口水,就请程潜过来交谈。经工作人员的劝说,毛主席才拿起点心,刚吃两口,周恩来就一脸为难地走过来,说:“主席,游行群众站在那里不动,想要见您。”

  毛主席喝了口茶,匆匆跟着周恩来走出休息室,向主席台的中心位置走去。此时一群游行群众有节奏地高喊:“毛主席,毛主席!毛主席……”

  当群众看到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时候,广场上瞬间响起热电影盒子烈的掌声和欢悦的喊声。群众的眼中闪着幸福的泪花,始终恋恋不舍。一批又一批的游行群众就这样走过了天安门前。

  此时,站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周令钊和陈若菊夫妇热泪盈眶,他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因为悬挂在天安门城墙上的毛主席画像,正是出自他们之手。

  那么周令钊是谁呢?他有何本事能令他的画作出现在天安门城墙上呢?

  

  开国大典前夜,周恩来为何要将毛主席画像换下?

  周令钊1919年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家里条件还算不错,而他也在当图画教员的母亲的影响下,逐渐对美术产生兴趣。大家都知道当时正值军阀混乱时期,因此周林佳一家便从平江搬去长沙。

  大革命时期,周令钊的学校门口挂上了美术老师汪仲琼先生所画的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画像,这令周令钊得到很大启发。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到20岁的周令钊参加了湖南省抗敌画会、广州八一三歌咏队的救亡工作。

  紧接着,周令钊又参加抗日演剧第五队和新中国剧社,并从事舞台美术设计,主要负责画抗日宣传画等工作,在广西、云南一带宣传抗日思想。

  1948年,周令钊在演剧四队的冯法祀先生的推荐下,在徐悲鸿的聘请下,到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担任老师,并培养一批批有美术专长的专职人员。

  在迎接北平解放的时候,周令钊就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带领学生们画宣传画、写标语、布置会场等等。由于他思绪总是先人一步,因此也成为学校有名的“快手”,也就是构思快、动手快、画得好。

  

  1949年4月初,国共和谈在北平六国饭店举行。在和谈开始前,周令钊接受了上级交给他的布置会场的任务。通过观察现场,他利用会场里的八根柱子,分别写上和谈的八项条约,并挂上一个个用木板制作而成的,且象征和平的鸽子。

  除此之外,周令钊还选择了著名摄影家吴印箴拍摄的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照片,当作蓝本,画了第一张毛主席像,并将其悬挂在主席台的正上方。这张画像大约有一个门面那么大,背景是红色,画中的毛主席戴了一顶八角帽,领子略微敞开,脸上浮现灿烂的笑容。

  这一独具匠心的布置,一时间将会场的氛围拉到最大,也受到与会领导人的称赞。和谈结束后,有不少领导人找到周令钊,对他说:“你这个设计布置的很好啊,尤其是毛主席的像,简直是栩栩如生啊!”

  周令钊十分不好意思地说:“哪里哪里,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也要谢谢领导们对我的信任!”

  有了这次绝佳的表现,接下来为开国大典画毛主席像的光荣任务,便落在了周令钊的身上。

  接到在开国大典为毛主席画画像的任务后,30岁的周令钊便带着助手,在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陈若菊来到天安门,在城楼上的大殿外搭了脚手架,开始认真工作起来。

  

  在画画像之前,周令钊考虑了许多因素,比如说毛主席的性格、风度以及他身上具有诗人的气质。最重要的是刚刚迎来解放,新中国即将成立,毛主席的脸上应当充满胜利者的微笑。于是综合这些原因,周令钊还是选择了在北平和谈期间,他用过的那张毛主席戴有八角帽的照片,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来完成这一件非同一般的作品。

  但是要将一张小照片画成巨幅画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经过一次次放格、打素描。尺寸不够的时候,周令钊便和陈若菊做一个粉线袋,他们两个一人拿一头,像木匠那样弹线、打格子……

  每天天刚亮,周令钊和陈若菊就拿上干粮来到天安门广场,随后登上手脚架开始工作。他们有时候饿了就从口袋里拿出干粮,一边吃一边干,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直到天渐渐黑下来,看不见画像的时候才停笔。

  当周令钊晚上回家,躺在床上还在“打腹稿”,思索着如何将画像画到最好。

  周令钊主要负责的是画像中的眼睛、鼻子等关键部位,这些部位一个不消息就容易画错,需要有更加熟练的技术;周若菊负责的则是往灰色军装上涂抹油彩,不需要太多技术。就这样连续画了两个星期,他们每天一次次地爬上爬下,仔细和手中的小照片认真对照检查,画了又改,改了又话,尽力做到一丝不苟。

  

  9月30日,一幅栩栩如生的毛主席画像终于画好了。画像画好后,时任北平市市长的聂荣臻特意前去查看,他对画像上毛主席的神态和表情十分满意,并说:“周令钊同志,你任务完成的非常好,尤其是毛主席的眼睛,很传神!我仿佛从里面看到了主席那慈祥的眼神,很好。”

  周令钊笑了笑,说:“聂市长您太过奖了,这都是我应该做的。组织将这一任务交给我,是信任我,我自然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

  听了周令钊的话,聂荣臻很满意,但他看了看毛主席的画像后,又说:“开国大典是一个比较庄重的时刻,我觉得主席的领子还是扣起来比较好,这样显得比较庄重。”周令钊连忙点头答应下来。

  当周令钊将新的画像修改好后,已经是深夜了,谁曾想刚回家躺在床上,就被工作人员喊起来:“周师父,周师父,毛主席的画像您还得改改才行。”周令钊连忙从床上起来,询问这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周恩来总理放心不下天安门的相关事宜,便乘车前来查看。当他走到毛主席画像底下的时候,认真查看画像,看着看着感觉有些不对劲。于是便对一旁的工作人员说:“把毛主席画像换掉,将主席画像下面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小字给去掉,从远看根本看不清,有碍美观。”

  

  当时画像已经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了,根本来不及取下,必须在城门洞前搭楼梯补画。工人们当即将三个梯子接起来,斜靠在城门洞的上方,四周打上聚光灯,为周令钊照亮。

  周令钊一手提着颜料,一手涂字改画,他改好一个地方,下面的梯子就换一个地方,然后再上去继续操作。就这样周令钊整整奋战了大半个晚上,这才在10月1日天亮前圆满完成组织交给他的任务。

  当欢腾的人群走过天安门,当人们激动地高呼“毛主席万岁”的时候,也许他们并不知道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事情,也不知道周令钊在开国大典前夜曾熬过通宵,只为让开国大典顺利进行。

  众人协作绘巨像

  新中国成立以来,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这也成为天安门的一个重要标志。可能很多人都认为毛主席的画像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第一次被悬挂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在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和平解放的大会上,毛主席的画像就曾被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那是毛主席画像第一次悬挂在天安门。第二次则是在1949年7月7日,北平各界人民纪念七七抗战12周年的大会上。那个时候,天安门城楼上不仅悬挂了毛主席的画像,还悬挂了朱德总司令的画像。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才正式开始悬挂毛主席的画像。这幅画像正是由周令钊画的,宽4.6米,高6米,重1.5吨。此后,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画像又经过几次更迭。

  1950年年初,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的辛莽同志被接到中南海。这次找辛莽的是毛主席的秘书胡乔木,胡乔木一见到辛莽就说:“辛莽同志,这次让你来主要是让你挑选一张毛主席的照片,作为今后的标准像,也就是天安门毛主席巨幅油画像的摹本。”

  辛莽曾是延安鲁艺的美术教员,当时是美术工作室的副主任。市美工室成立于1950年,不仅修建了画室,还购买了不少器材,为画家们提供了一些创作条件。

  画家们怀揣着对新中国的无限激情,绘制出一些质量比较高的领袖画像。当时辛莽是画毛主席画像最好的一位,连解放区过来的老干部都说:“辛莽同志是毛主席画像的‘专家’!”因此选择画毛主席标准像的工作非辛莽莫属。

  

  刚开始,辛莽选择了一张毛主席免冠、双眼略微向上看的半侧面像。不过由于辛莽画这样巨幅的人物肖像缺乏经验,所以这幅画像便由他带领好几位从解放区来的画家共同完成的。

  左辉、张松鹤等人站在脚手架上绘画,辛莽则站在远处一点点的地方负责观察指挥,最后他还对大家的绘画提出一点修改意见。谁曾想当这幅巨幅画像挂出后,一些群众却提出意见说:“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只突出一只左耳朵,而且左眼睛有些向上看,好像有些不好……”

  当时市领导也要求更换这张照片,辛莽便选择了毛主席一张基本上正面、双眼平时前方的照片。这张像画完挂出后,得到了很好的反映。

  全国解放后,毛主席的脸型比之前胖了一点,因此在60年代初期,天安门城楼上挂的毛主席画像,比例、角度和脸型都有了不小的变化,身体的比例多了一些,头部也小了一点,脸上带有微笑,并富有博大精深的内涵。

  1964年,主要负责毛主席画像的张振仕因工作繁忙,天安门管理处便决定由北京市美术公司独立承担这个任务,而这个任务则交给王国栋。后来,王国栋和后来他的徒弟葛小光成为绘制毛主席巨幅画像时间最长的两位画家……

上一篇:上海长宁区中小学生心理调查问卷遭家长质疑:这调查表太可怕了!
下一篇:如何画好素描眼睛?超简单的素描眼睛画法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