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光”与“暗”:彼之蜜糖,可能是汝之砒霜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3-01-05
手机版

  文|诚言呈语

  科学类教培退场了,音体美被纳入中考了,那个从我小学二年级就开始被呼吁的素质教育,看样子是真的要来了。

  谁最期待素质教育的落地?过去,我以为这其中主要有两部分人。

  一部分是家庭条件优渥,不想跟着大伙一起“卷”的人;一部分是成绩属实不行,想“卷”但实力不允许的人。

  但我显然是“天真”了,因为家庭条件一般,孩子成绩不突出,甚至还有点拉胯的家长,也有不少人在跟着叫好。

  这我就不理解了,难道应试教育不适用于所有人,素质教育就普适了?

  来,今天咱们就来算一算这笔账。

  01素质教育的“光”与“暗”

  先说说所谓的“素质教育”吧,在过去,虽然讨论了二十来年,但实际上就没人能说清楚到底什么才是素质教育,更没人说得明白所谓的怎么去培养这些所谓的素质。

  我们姑且把音体美称为素质教育,因为音体美纳入中考至少是属于向素质教育过渡的举措。

  但你以为音乐就是会唱歌,体育就是会跑步,美术就是会漫画?

  可拉倒吧,因为艺术和体育的背后,都有竞技的成分,而只要有竞技的因素在里面,那“卷”起来就几乎是上不封顶的。

  

  比如说体育吧,基础的体育是跑步、跳绳、引体向上。

  但稍微有点经济能力的,就会送孩子去接受专业的足球、篮球培训。

  要是条件再好点的话,那就把网球、马术、高尔夫挨个安排一遍。

  这能有办法比吗?

  再比如说音乐,普通家庭千挑万选给孩子挑了钢琴当兴趣,按理说这档次就不低了。

  但是跟家庭条件优越的比呢?人家会把各种乐器先挨个给孩子来一遍,然后再让他们挑。

  别以为这叫显摆,因为对于有这个条件的家庭来说,这只不过是一次筛选而已,他们有的是资源和经济实力来跟你比拼素质。

  

  这听起来似乎是挺不公平的,但实际上还有更扎心的。

  比如说在寒暑假里,查缺补漏本是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但是在比拼“素质”的年代,要的是开阔的视野,丰富的见识。

  然而有的人只能孩子郊游,有的人是200公里以内的自驾游,但有的人,早就环游世界去了。

  这眼界和见识,显然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所以说,素质教育对于不同的家庭来说,可能是光,也可能是暗。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场游戏的话,那素质教育几乎就是一种“氪金游戏”,而从氪金游戏的角度来讲,不充钱,你会变得更强吗?

  

  在我看来,普通家庭是最不该站在应试教育对立面的人。

  因为应试教育,是在帮你把家庭条件更好的那部分人,硬生生地拉回到和你同一个赛道上。

  要是哪天高考真把素质纳入考评标准了,你信不信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能轻轻松松地击败90%的普通家庭?

  所以,如果自己不属于这个群体,还总吆喝着反对应试教育,那基本上就等于是在给自己刨坑。

  02应试教育,不该被质疑

  应该说应试教育刨除了学生自身努力之外的大多数因素,维护了高考的公平,或者说是让高考无限接近绝对的公平。

  但是对于应试教育的质疑,近三十年来却是一浪高过一浪。

  那些主流的批判声大概是这样的:

  应试教育是填鸭式教育,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让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无的放矢,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听上去似乎是挺有道理的,但这有个问题,就是学习精力的占用,和想象力的放飞并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不能简单粗暴地用十以内加减法去评判二者的关系。

  

  从自己的学生时代,包括走访过的学生群体来看,那些应试成绩更好的学生,实际上想象力通常远胜于后进生。

  问题在哪?

  在于他们的学习效率更高,课余时间的自留地更大,他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看课外书,以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而借助着课外书和兴趣内容,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了解了更多的知识,在这些基础之上,才能让自己的想象力有的放矢,而不是空想和幻想。

  

  这个逻辑放在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在科技的创新上也是适用的。

  因为那些所谓的创新产品,本质上也不过就是现有技术的整合。

  不信的话,大伙不妨查查从蒸汽机被发明之后,人类历史上还有什么新的具电影盒子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发明吗?没有!

  所以,所谓的创新和创造,并不是扛着个脑袋想就能想出来的玩意,它的基础,还是在于知识的积累。

  这和没有电容技术,就没有我们如今使用的智能手机是一个道理。

  那么这样来看的话,还有人会觉得应试教育扼杀自己家的小牛顿了吗?

  03尾声

  应试教育的模式,并不是我们独有的特点,其实纵观全世界的人才选拔,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

  当然了,在西方以私立教育为主的模式下,直接充钱或者花钱刷履历叠buff也能被录取。

  但是在这种模式下,阶层是几乎固化的,也就是普通家庭几乎世世代代都过着“生娃-放牛-生娃”的循环。

  反观我们调侃自己的“内卷”,虽然内卷的过度竞争确实不合理,但之所以还有人在“卷”,就说明普通人的努力还是有希望的。

  所以说,彼之蜜糖,可能会是汝之砒霜。

  应试教育虽然竞争激烈,但你的努力至少还有用;而那些看起来诗酒田园的赛道,实际上早就被“人民币玩家”占满了。

  举报/反馈

上一篇:全封闭军事化叛逆学校
下一篇:依法依规加强培训机构监管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