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卷高考作文:《文明的韧性》,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3-01-11
手机版

  题目:请以“文明的韧性”,写一篇议论文。

  文明的韧性

  北京一考生

  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

  这是20世纪救亡图存时期,郭沫若著作《屈原》中的一句话。它展现了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迈气魄;更重要的是,它以点带面阐明了中华民族始终紧握手中“无形的长剑”,中华文明从未断绝。因为我们一直坚信,“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刚强”。这就是中华文明的韧性。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自然界撑起了文明的脊梁。植根于古老神秘的黄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蓊郁的森林为刀耕火种提供了基础;蜿蜒的河流和肥沃的土地使定居成为可能;辽阔的面积让中国经历秦汉的东西扩张和隋唐的南北扩张后依然有充足的发展空间,不趋于腐朽和自足;优渥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宽容博大。

  中华文明从诞生起就带有一种“温柔”的特质,“尚和”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基因。这种基因,使中华文明内部成果不致被破坏,又使我们对外来文化保持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以汉字为例,它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象形文字,它使中华大地上出现异音同字的现象,不同地域的人依然可以交流互通;对比于只流通于上层人士作为拼音文字的拉丁文就具有了巨大的优越性。汉字的留存是文明传承至今的精神纽带。

  除此之外,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更是不容忽视。汤因比曾言:“中华文明将衰落之际融合了印度学,焕发了新的力量。”固然如此。中华文明不是没挨过打,但不论是与印度学、西洋学的碰撞,还是少数民族入侵,我们都能将其同化。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而正是这一特质使中华文明真正成为原生性传承文明,而非如其他文明一般沦为被毁灭而又被叠加的文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文明主体,中国人民正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主力军。历史上,家国同构的政治形态造就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凝聚一体、同心同德,这种凝聚力是中国人到哪里都是文人,到哪里都是勇士,文可安邦,武可定国;从近代到现在,血与火的争斗中,中华民族整体意识逐渐增强;今日华为在美国面前的强硬,更是诠释了“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中国人最以中华文明为骄傲。

  文明的韧性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过去我们做到了,在今天我们仍应在千锤百炼中愈发强劲,在大浪淘沙中沉淀为金。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再现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只应如此,我们才会饮冰数载、热血不凉。中华文明才会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23年陕西省成人高考报名时间是什么时候
下一篇:2018年湖北技能高考大纲发布(图片版)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