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2-12-04
手机版

  原标题: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温柔敦厚”诗教观是如何形成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对“温柔敦厚”诗教观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问题。

  周代贵族教育崇尚君子之德,是“温柔敦厚”诗教观念产生的重要文化基础。随着礼乐教化的不断深入,周代贵族的理想人格典范逐渐形成,“温”、“柔”、“和”、“中”等品质成为君子之德的基本内涵,它们对“温柔敦厚”诗教观念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另外,“温柔敦厚”诗教观念的形成,与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中的用《诗》用乐以及周人的诵谏传统也有密切联系。

  总之,“温柔敦厚”诗教观根植于周代宗法伦理社会的土壤之上,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态有密切的关联。马克思曾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周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温柔和顺、持中合度是周代教育所着力培养的一种人格典范,从某种意义上说,“温柔敦厚”诗教观就是周代贵族理想人格在诗学观念上的体现。“温柔敦厚”诗教观念是源于社会实践的理论概括,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客观反映,周人的歌《诗》、弦《诗》、引《诗》、赋《诗》以及乐工的诵谏,都具有柔和逊顺的特点。

  (摘编自边家珍《“温柔敦厚”诗教观新论》)

  材料二:

  情操,名词。

  情操,此中含有理智在内。情操虽然说不得“发乎情止乎礼义”,也要“发而皆中节”。情操完全不是纵情,“纵”是信马由缰,“操”是六辔在手。总之,人是要感情与理智调和。

  感情与理智调和,说虽如此说,然而若是做来,恐怕古圣先贤也不易得。吾辈格物致知所为何来?原是为的求做人的学问。学问虽可由知识中得到,却万万并非学问就是知识。学问是自己真正地受用,无论举止进退、一言一笑,都是见真正学问的地方。做人处世的学问也就是感情与理智的调和。

  “诗三百篇”含义所在,也不外乎“情操”二字。

  要了解《诗》,便不得不理会“情操”二字。《诗》者,就是最好的情操。也无怪吾国之诗教是温柔敦厚,无论在“情操”二字消极方面的意义(操守),或积极方面的意义(操练),皆与此相合。所谓学问,浅言之,不会则学,不知则问。有学问的人其最高境界就是吾人理想的最高人物,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的人。梁任公说英文gentleman不易译,若“士君子”则庶几近之矣,便“君子”二字即可。

  君子之材,实在难得。“士君子”乃是完美无瑕疵的,吾人虽不能到此地步,而可悬此高高的标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此则人高于动物者也。人对于此“境界”有所谓不满,孔夫子尚且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五十学《易》,韦编三绝,至此正是细上加细,而止于“无大过”,可知夫子尚不满足其境界。

  学问的最高标准是士君子。士君子就是温柔敦厚,是“发而皆中节”。表现这种温柔敦厚的、平凡的、伟大的诗,就是“三百篇”。而其后者,多才气发皇,而所作较过,若曹氏父子、鲍明远、李、杜、苏、黄;其次,所作不及者,便是平庸的一派,若白乐天之流。乐天虽欲求温柔敦厚而尚不及,但亦有为人不及处。吾国诗人中之最伟大者唯一陶渊明,他真是“士君子”,真是“温柔敦厚”。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往往有至理存焉,不可轻蔑。犹如禅宗故事所云:诸弟子将行,请大师一言,诗曰:“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弟子大失所望,师曰:“三岁小儿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吾人之好高骛远、喜新立奇,乃是引吾人向上的,要好好保持、维护,但不可不加操持;否则,小则可害身家,大足以害天下。

  走“发皇”一路往往过火,但有天才只写出华丽的诗来是不难的,而走平凡之路写温柔敦厚的诗是难乎其难了,往往不能免俗。有才气、有功力,写华丽的诗不难,要写温柔敦厚的诗便难了。一个大材之人而嚅嚅不能出口,力举千钧的人蜕然若不胜衣,这是怎么?才气发皇是利用文字——书,但要使文字之美与性情之正打成一片。合乎这种条件的是诗,否则虽格律形式无差,但算不了诗。“三百篇”文字古,有障碍,而不能使吾人易于理解;唯陶诗较可。“月黑杀人地,风高放火天”,美而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而不美。宗教家与道家以为,吾人之感情如盗贼,如蛇虫;古圣先贤都不如此想,不过以为感情如野马,必须加以羁勒,不必排斥,感情也能助人为善。情与欲固有关,人所不能否认。

  (摘编自顾随《中国经典原境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问的最高标准要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在作者看来,达到这一标准的有《诗》,有陶渊明,而像白居易这样的大文豪达不到这一境界。

  B .感情与理智调和,用理智约束情感,做到“发而皆中节”,甚至“发乎情止乎礼义”,是很难的。

  C .《诗》是最好的“情操”,因为不管是“情操”的积极意义还是“情操”的消极意义,都与《诗》的“温柔敦厚”契合。

  D .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情操既要“发乎情止乎礼义”,也要“发而皆中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学问的人是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的人,这类人秉持“发而皆中节”的理念,自然可以创作出温柔敦厚的诗。

  B .孔子五十岁还在学习《易》,而且细致严谨,以求为人处世“无大过”,这说明心里有“士君子”的标准,并坚持实践,就能达到让人“高山仰止”的境界。

  C .“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周代贵族日常生活中用《诗》交流、抒发感受有关,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是促使它形成的重要因素。

  D .禅宗故事告诉我们为人不能好高骛远、喜新立奇,作文时要在感情和理智之间达到平衡,否则贻害无穷。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句最能体现顾随“温柔敦厚”的诗教标准的一项是()

  A .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沈痾痊。(韩愈《古意》)

  B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其五)

  C .吾闻京城南,兹惟群山囿。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韩愈《南山诗》)

  D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古诗十九首》)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唐初经学家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说:“诗依违(依顺,依仗)讽谏,不指切(指摘,指责)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医生得到了消息,赶来看这个军官。好象对于这次开拔,有点突如其来,对许多问题,难于了解。

  “人家请求休假不得休假,你为什么那么忙到前线去?”

  军官仿佛很快乐的微笑说,“闲不惯,你知道,享受这种清福,也是看人来的。我哪有这耐心?前面正要人,我料得到!”

  “那么,为什么不派你接收家乡壮丁,倒接收沿湖各县的壮丁,这是什么意思?”

  军官依然微笑着,“上头意思谁知道,同样是新兵,也差不多。就送我一团西藏人,只要有三个月时间训练,加上我那两连的弟兄,开上前去保你同样打得很好。这也有个秘密,用白面粉代替白药,你们不是在好些情形下,能够用这样药代替那样药?”

  “可是到前面去也够受!”

  “一个军人有什么可怕的?为国家,什么苦难都得忍受!”

  “你要回到前方去,这里一定有学生要跟你去。他们都很热心,很敬仰你。”

  军官笑了。“前面去不是玩的。他们说是那么说,恐怕去不了。你知道,热心和敬仰,都未必能胜过事实。”

  “学生肯跟你去学游击战,正是好机会!”

  军官依然微笑着,意思像是说,“机会倒很多。”但他却为年青人辩护,“还是让他们留在本地服务好。前方要人后方也要人。这战事正在扩大延长,一时不会结束的。本地可做的事极多,他们肯热心去做,比到前面去工作,说不定还有意义些,也还有用些。”

  医生问他什么时候离开。他说,“正等候师部回电。这里有两连本师伤愈弟兄,预备跟我一同走。总部意思把这两连人由我率领,开到长沙去,编作荣誉大队,做个模范。到时说不定还有各界团体给我献旗!我想算了吧。这战争离结束日子还长,我们并不是为一种空洞名分去打仗的。”

  军官把话引到另一回事上去。“好天气!”他想起上次由火线上退回来时,同本团两百受伤同志,躺在向南昌开行的火车上,淋了两整天雨,吃喝都得不到。车到达一个小站上,警报来了,亏得站上服务人员和一些铁路工人,七手八脚,把车上人拖拖抬抬到路旁田地里。一会儿,一列车和车站全被炸光了。可是到了第二天,路轨修好,又可照常通车了,伤兵列车开行时,那学生出身的车站长,挺着瘦长的身子,在细雨里摇旗子,好象一切照常。那种冷静尽职的神态,俨然在向敌人说,“要炸你尽管炸,中国人还是不怕。中国有希望的,要翻身的!”想起这件事情时,军官皱了皱眉头,如同想抹去那点痛苦印象。

  军官像是自言自语,答复自己那种问题,“看大处好,看大处,中国有前途的!”

  几个青年学生,为当地民众防空问题,跑来请教,才知道这个军官五天内就得回到前方去的消息。几人回学校时,就召集代表开会,商量如何举行欢送大会,献旗,在当地报纸上写文章出特刊,商量定后即分别进行。

  师部第二次来电,对开拔时日却改五日为三日,算来第二天就得出发。团副官当天就雇妥了大小七只空油船,决定次日下午三点集合开拔,将船直放常德。

  第二天下午两点钟左右,军官已离开了家人,上了那只大船。有个司书模样的青年,出城时,被熟人见及,问道,“怎么,同志,又要去了吗?”这年青小子就笑笑的说,“又要去!把小鬼子打出山海关去,送他进鬼门关。”

  那军官站在自己乘坐那只大船船头上,穿了一身黄呢军服,一件黄呢外衣。一个陌生军佐,在河滩边茫然不知所措时,他打破了沉默,向那个部属发问,“同志,你是第几连的?是师部留守处的?”到那军佐把职位说出时,就指点那人应上某一只船。

  其时两个青年学生代表,正从县党部开完会,在河滩边散步,商量后天欢送大会的节目。年青人眼睛尖,认出了军官,很兴奋的叫着:“团长,团长,我们今天正开会,商量欢送你和负伤将士重上前线!这会定在后天举行,在大东门外体育场举行!”

  军官见是两个学生,“不敢当,不敢当!我们就要开船了。”

  他看了看表,“省里来电命令我们今天走,再有三十分钟就开船了。请你费神替我向大家道谢,说我来不及辞行。”

  两个学生给愣住了,不知离开好还是赶回学校里去报告同学好。两人在河边商量了一阵,还是走了。一人预备回学校去报告,另一人本打算去党部报告,到了大街,看看时间已来不及了,走回头走到城门边杂货铺里买了两封千子头小鞭炮,带到河边,眼见大船已拔了锚,船上人抽了篙桨在手,要开船了。学生十分着急,想找个火种燃点鞭炮,却找不着。

  大船业已离岸转头了,尾梢上那面国旗在冷风中飘动不已。军官放下望远镜时方看到岸上那一个,便说,“好兄弟,不敢当!你回去吧,不敢当!”忽然几只船上士兵唱起歌来了,说话声音便听不分明了。

  学生感动而兴奋,两手拿着鞭炮,高高举起,一人在那空旷河滩上,一面跑一面尖声喊,“中国万岁,武装同志万岁!”

  忽然发现前面一点修船处有一堆火,忙奔跑过去把鞭炮点燃,再沿河追去。

  河面慢慢的升起了湿雾,逐渐凝结,且逐渐向上升,越来越浓重。黄昏来时,这小山城同往日一样,一切房屋,一切声音,都包裹在夜雾里了。

  (写于1940年,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医生听说军官申请取消休假,准备开拔,难以理解,对不让军官接受家乡壮丁,感到气愤,认为军官的牺牲不值得。

  B .对于学生的热心和敬仰,军官的认识更加深刻,学生上战场杀敌没有留在后方有意义,一腔热忱要放在最需要的地方。

  C .学生出身的车站长冒着火车被炸的危险,仍旧意气用事,照常摇旗,说明军官对学生“热心”的分析是正确的。

  D .军官提前结束休假,师部还将开拔日期由五日改为三日,可知国共之间的战事吃紧,但从军官、士兵、学生的状态能看出必胜的信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主要采用语言描写刻画军官形象,“前面正要人,我料得到”“就送我一团西藏人……同样打得很好”“一个军人有什么可怕的”,多角度塑造了这位英勇善战的军官形象。

  B .小说里有多处口号标语式的表述,如“中国有希望的,要翻身的”“中国万岁,武装同志万岁”,用在这个特殊语境和历史情境下,并不显得生硬,反而给了读者力量。

  C .小说最后一段以景物结尾,景物的特点突出“静”和“压抑”,这类似于《祥林嫂》中的景物描写,不同之处是这篇小说的景物带给读者的并不是绝望,而是冲破黑暗的力量。

  D .小说运用了反衬手法,陌生军佐在紧张开拔过程中陷入左右为难的矛盾中,茫然不知所措,军官适时指点才打消了他的疑虑,这对塑造军官人物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

  8 .小说塑造军官这一形象时,多处写到“笑”,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效果?

  9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毕沅,字纕蘅,江南镇洋人。乾隆十八年举人,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二十五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再迁庶子。三十一年,授甘肃巩秦阶道。从总督明山出关勘屯田,调安肃道。擢陕西按察使。上东巡,觐行在,备言甘肃旱。谕治赈,并免逋赋四百万。擢布政使,屡护巡抚。师征金川,遣沅督饷,军无匮,授巡抚。河、洛、渭并涨,朝邑被水。治赈,全活甚众。置姬氏五经博士,奉祀文、武、成、康四王及周公陵墓。修华岳庙暨汉、唐以来名迹,收碑碣储学宫。屡署总督。四十一年,赐孔雀翎。四十四年,丁母忧,去官。四十五年,陕西巡抚缺员,谕:“沅在西安久,守制将一年。命往署理,非开在任守制例也。”

  沅先后抚陕西十年,尝奏:“足民之要,农田为上。关右大川如泾渭灞诸水流长源远若能就近疏引筑堰开渠以时蓄泄自无水旱之虞。古来云中 、北地、五原、上郡诸处畜牧,为天下饶,若酌筹闲款,市牛羊驼马,为畀民试牧;俟有孳生,交还官项,馀则畀其人以为资本。耕作与畜牧相兼,实为边土无穷之利。”议未行。

  嘉庆元年,枝江民聂人杰等挟邪教为乱,破保康、夹凤、竹山,围襄阳,沅自辰州至枝江捕治。当阳又陷,复移驻荆州,上命解沅总督。旋克当阳,获乱渠张正谟等,复命沅为总督如故,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二年,请以提督移辰州,增设总兵驻花园汛。寻报疾作,手足不仁,赐活络丸。旋卒,赠太子太保。四年,追论沅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需帑项,夺世职,籍其家。

  沅以文学起,爱才下士,职事修举;然不长于治军,又易为属吏所蔽,功名遂不终。

  (节选自《清史稿》)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A .关右/大川如泾渭/灞诸水流长源/远若能就近疏引/筑堰开渠/以时蓄泄/自无水旱之虞

  B .关右大川/如泾渭灞/诸水流长源远/若能就近/疏引筑堰/开渠以时蓄泄/自无水旱之虞

  C .关右大川/如泾渭灞诸水/流长源远/若能就近疏引/筑堰开渠/以时蓄泄/自无水旱之虞

  D .关右/大川如泾渭灞诸水/流长源远/若能就近/疏引筑堰/开渠以时蓄泄/自无水旱之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人,可指被荐举之人,明清时称会试登第者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

  B .庶子,官名,亦作诸子,始于周代,明清时分为左右庶子,为正五品官衔。

  C .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D .云中,最初是战国赵地,朝代更迭,位置有所变化,但大致在今内蒙古和山西一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毕沅考中状元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又擢升庶子。跟随明山勘察屯田事务,后来调任安肃道,接着升任陕西按察使。

  B .毕沅为政一方时重视民生,善于解决制约地方发展的顽疾。陕西巡抚任上,治理洪水得当,活下来的老百姓很多;疏浚河道,开挖水库,蓄洪备旱,泄洪备涝,再无旱涝之灾。

  C .嘉庆年间,邪教势力强大,攻破几座城池,毕沅因为处置不力,被罢免,后来又夺取当阳,抓获首领张正谟,又被任命为总督。

  D .毕沅任陕西巡抚时,提出利用一些地方的便利发展畜牧业,资助老百姓放牧,使耕作和畜牧同时发展,朝廷施行后,边疆果然获利无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师征金川,遣沅督饷,军无匮,授巡抚。

  (2) 然不长于治军,又易为属吏所蔽,功名遂不终。

  14 .文末《清史稿》的作者赵尔巽说毕沅“以文学起”,说明他是个注重文治教化的人,这在文中有什么表现?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注释】:①徐稚,字孺子,东汉隐士。②徐干,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三国时期魏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天隐家里贫穷,但他专心于锤炼诗作,吟诵诗歌的声音绕梁不绝,哪怕家里的鹅雁聒噪,也不受影响。

  B .诗人看徐天隐家里夏天没有扇子,考虑到去他家里的客人可能较多,所以送十把扇子给他,还谦虚说自己的扇子不好。

  C .徐天隐酷爱诗歌,钻研文艺孜孜不倦,从暑天无扇也感觉清凉可见其丰盈的精神世界,耐得住清贫。

  D .东汉读书人仰慕孺子,魏国徐干以诗赋政论著称,诗人用这两个人赞扬徐天隐勤奋好学、淡泊明志,受到人们推崇。

  16 .黄庭坚评价杜甫的诗“平淡而山高水深”,主张以故为新、平淡有味、涵泳深沉,他的诗学主张在这首诗里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这首诗具体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两句说虽然官场惊险、世态炎凉,但我依然心胸开阔,超然物外。

  (2) 《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两句用动物的啼叫表现乡村生活的闲适宁静。

  (3) 《离骚》中“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榫头和榫眼不能相合来比喻自己无法和奸邪小人和谐共处。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方民间舞狮子分文、武狮,由于是民间舞狮,故而其中深层的文明原理迄今阐明不多。武狮之勇猛可见,而“狮”字的一边为“师”,与表示征伐战争的“出师”有关。天子任用带兵的主帅要得当,才能。主帅既不能优柔寡断,也不能刚愎自用,要。

  较之武狮子,文狮子则是相对的。武狮之“师”是出师讨伐之“师”,而文狮之“师”则是“天地君亲师”之“师”,表示文治、教化与柔道。舞文、武狮子,更是显示之道。

  中国文明对于狮子形象的塑造,不是一味的武力勇猛,这就像中国军人不同于西方纯粹武力的军人,而是老百姓可以亲近的仁义之师,当代中国的“人民子弟兵”有着深厚的文明根源。元宵节舞文、武狮,我们还可以深刻体会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更进一步地体会幸福生活的追求。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风雨同舟谋略过人和蔼可亲软硬兼施

  B .上下同心谋略过人和蔼可亲刚柔并济

  C .风雨同舟有勇有谋温柔可爱软硬兼施

  D .上下同心有勇有谋温柔可爱刚柔并济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我们可以从元宵节舞文、武狮里更进一步地深刻体会到。

  B .从元宵节舞文、武狮中,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地深刻体会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C .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地从元宵节舞文、武狮里深刻体会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D .元宵节舞文、武狮使我们对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和幸福生活的追求还可以更进一步地深刻体会到。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硒是人体多酶的活性中心,对人体的作用是广泛的,其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到抵御疾病、防止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良好的免疫能力,是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一个人的免疫功能对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力,① ,小则容易感冒,大则易患肿瘤等。我们生活的四周,充满着看不见的② ,它们借着呼吸、伤口及各种接触时侵入人体。免疫系统就如同③ ,随时都在为我们的健康备战并与病毒作战,而硒就像一个将军,担任着增强细胞防御工事的工作,始终抵抗着危险病菌、病毒和癌细胞侵入人体。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平衡机体的作用得到了发挥B .平衡机体由此发挥了出来

  C .从而达到平衡机体的作用D .因此有平衡机体的作用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汪曾祺在《谈一谈创作》里说:“作家与其作品中的人物有三种态度:一种是仰视的,另一种是俯视的,还有一种是平等的。而我认为作家与人物要采取平等态度。你不要有意去歌颂他,也不要有意去批判他,你只有理解他,才可能把人物写得亲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1 .D2.C 3.B 4.材料一首先提出问题“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是如何形成的,然后从政治、外交、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实践分析,最后总结“温柔敦厚”诗教观形成的原因。5.“依违讽谏”是要求诗歌发挥讽谏的社会功能,说的是诗的作用,是儒家“入世”的精神体现;“不指切事情”要求诗歌的怨刺必须“止乎礼义”,表现出一种温文谦恭、含蓄儒雅的诗学风格;要求诗人情感与理智契合,性情之正与文字之美兼而有之,即“文质彬彬”才能达到“温柔敦厚”的境界;“温柔敦厚”是儒家对诗歌的一种伦理规范,诗人创作时应做到温柔敦厚,施行教育,感化人心。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D.“ 情操既要‘发乎情止乎礼义’,也要‘发而皆中节’”错误。原文为“情操虽然说不得‘发乎情止乎礼义’,也要‘发而皆中节’”,是“不得”发乎情止乎礼义。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有学问的人是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的人”错误,原文有“有学问的人其最高境界就是吾人理想的最高人物,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的人”“学问的最高标准是士君子。士君子就是温柔敦厚,是‘发而皆中节’”,是“有学问的人”中的最高境界者士君子。可见选项扩大了范围,

  B.“ 这说明心里有‘士君子’的标准,并坚持实践,就能达到让人“高山仰止”的境界”错误。原文为“五十学《易》,韦编三绝,至此正是细上加细,而止于‘无大过’,可知夫子尚不满足其境界”,文中说的是孔子达到了士君子的境界,但还是不满足于此,学习不辍,此为特例。不是说谁都可以这样。选项以偏概全。

  D.“ 告诉我们为人不能好高骛远、喜新立奇,作文时要在感情和理智之间达到平衡,否则贻害无穷”错误,结合“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往往有至理存焉,不可轻蔑。犹如禅宗故事所云……”可知,告诉我们的是要重视“温柔敦厚”这一看似平常的品质。

  故选C 。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顾随“温柔敦厚”的诗教标准为诗歌体现感情与理智的调和,诗人要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是“发而皆中节”,文字之美与性情之正结合。

  B. 诗句平淡冲和,呈现出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再结合文中“吾国诗人中之最伟大者唯一陶渊明,他真是‘士君子’,真是‘温柔敦厚’”,可判断此诗最能体现顾随“温柔敦厚”的诗教标准。

  A. 诗中运用夸张手法,感情激越。不符合“感情与理智的调和”。

  C. 语言太过平淡,缺少韵味。没有“文字之美”。

  D. 诗意为“人生一世,有如旅客住店。又像尘土,一忽儿便被疾风吹散。为什么不捷足先登,高踞要位,安享富贵荣华呢?”思想偏激,不符合“发而皆中节”的标准。

  故选B 。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温柔敦厚’诗教观是如何形成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首先提出问题“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段,周代贵族教育崇尚君子之德,是‘温柔敦厚’诗教观念产生的重要文化基础……‘温柔敦厚’诗教观念的形成,与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中的用《诗》用乐以及周人的诵谏传统也有密切联系”,从政治、外交、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实践分析;

  第三段,“总之,“温柔敦厚”诗教观根植于周代宗法伦理社会的土壤之上,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态有密切的关联”, 最后总结“温柔敦厚”诗教观形成的原因。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依违讽谏”要求性情和柔,就是要求不要违反礼教,不要反抗,即要“怨而不怒”,这是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是要求诗歌发挥讽谏的社会功能,说的是诗的作用,是儒家“入世”的精神体现;

  “不指切事情”,指文学的表现,必须含蓄委婉、中和得体,谓之“尽美”。这要求诗歌的怨刺必须“止乎礼义”,即“发而皆中节”,要表现出一种温文谦恭、含蓄儒雅的诗学风格;

  文中谈到“要感情与理智调和”“要使文字之美与性情之正打成一片”,可知是要求诗人情感与理智契合,性情之正与文字之美兼而有之,即“文质彬彬”才能达到“温柔敦厚”的境界;

  原文有,“‘温柔敦厚’诗教观念是源于社会实践的理论概括”“‘温柔敦厚’诗教观念是源于社会实践的理论概括,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客观反映,周人的歌《诗》、弦《诗》、引《诗》、赋《诗》以及乐工的诵谏,都具有柔和逊顺的特点”“学问的最高标准是士君子。士君子就是温柔敦厚”,可见“温柔敦厚”是儒家对诗歌的一种伦理规范,诗人创作时应做到温柔敦厚,施行教育,感化人心。

  6 .B7.D 8.“笑”多次出现,是军官的心理活动,写出了军官的随和、沉稳、乐观、不畏艰险的性格、品质。

  军官“微笑”给沉重压抑的氛围增添明亮的色调,表达了作者必胜的战斗信心。9.医生的出场引出学生性格的讨论,既写出了当时学生的精神面貌,又衬托了军官深刻的思想,丰富了人物性格。

  学生在小说中的不同地方出现,作为插叙部分组织小说,使得小说的结构层次发展有条不紊,又曲折有致。

  学生热爱崇拜军官,为开拔军人们鸣炮送行,反映了当时百姓的心声,使得小说主题的抒发更加丰富自然。

  学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因为他们生机勃勃,表现了社会的“动静”,呼应题目。

  【解析】6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 .“对不让军官接受家乡壮丁,感到气愤,认为军官的牺牲不值得”错误。结合“那么,为什么不派你接收家乡壮丁,倒接收沿湖各县的壮丁,这是什么意思”分析,医生只是有疑问,并没有感到气愤,认为军官的牺牲不值得。

  C .“仍旧意气用事,照常摇旗”错误。结合“可是到了第二天,路轨修好……那学生出身的车站长,挺着瘦长的身子,在细雨里摇旗子,好象一切照常”分析,车站长是在路轨修好后正常摇旗,不是意气用事。

  D .“可知国共之间的战事吃紧”错误。本文写于1940年,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

  故选B 。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 .“小说运用了反衬手法”错误。结合“一个陌生军佐,在河滩边茫然不知所措时……到那军佐把职位说出时,就指点那人应上某一只船”分析,陌生军佐茫然不知所措,军官适时指点,军佐打消了疑虑,这是正面衬托军官人物形象的。

  故选D 。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结合“军官仿佛很快乐的微笑说,‘闲不惯,你知道,享受这种清福,也是看人来的。我哪有这耐心?前面正要人,我料得到’”“军官依然微笑着,‘上头意思谁知道……你们不是在好些情形下,能够用这样药代替那样药’”“军官笑了。‘前面去不是玩的。他们说是那么说,恐怕去不了。你知道,热心和敬仰,都未必能胜过事实’”“军官依然微笑着,意思像是说,‘机会倒很多’”等分析,军官仿佛很快乐的微笑回答别人的问题,说明他很随和。对于一些问题,始终能坚持微笑回答,可以看出他很沉稳。然后坚持认为“机会倒很多”,说明他比较乐观,不畏前途艰险等。

  抓住“军官仿佛很快乐的微笑说”“军官依然微笑着”“军官笑了”“军官依然微笑着”等分析,坚持“微笑”“依然微笑”,这里军官的“微笑”给沉重压抑的战争氛围带来一点轻松,增添一点明亮的色调,用微笑相信未来,相信未来战斗必胜。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结合“你要回到前方去,这里一定有学生要跟你去。他们都很热心,很敬仰你”“前面去不是玩的。他们说是那么说,恐怕去不了。你知道,热心和敬仰,都未必能胜过事实”“学生肯跟你去学游击战,正是好机会”“‘机会倒很多’但他却为年青人辩护……比到前面去工作,说不定还有意义些,也还有用些”等分析,此处以医生的出场引出学生,医生和军官探讨了学生性格特点,写出了当时学生的“热心”,军官对学生的“热心和敬仰”有着非常理性的认识,体现军官思想的深刻性,丰富人物性格。

  结合“几个青年学生,为当地民众防空问题……商量如何举行欢送大会,献旗,在当地报纸上写文章出特刊,商量定后即分别进行”“两个学生给愣住了,不知离开好还是赶回学校里去报告同学好。两人在河边商量了一阵,还是走了……要开船了。学生十分着急,想找个火种燃点鞭炮,却找不着”“学生感动而兴奋,两手拿着鞭炮,高高举起……中国万岁,武装同志万岁”等分析,学生在小说中的出现,有的部分作为插叙部分内容,插入学生的活动内容,丰富文本内容,使小说结构富有层次,曲折有致。

  结合“几人回学校时,就召集代表开会,商量如何举行欢送大会,献旗,在当地报纸上写文章出特刊,商量定后即分别进行”“其时两个青年学生代表,正从县党部开完会,在河滩边散步,商量后天欢送大会的节目。年青人眼睛尖,认出了军官,很兴奋的叫着”“学生感动而兴奋,两手拿着鞭炮,高高举起,一人在那空旷河滩上,一面跑一面尖声喊,‘中国万岁,武装同志万岁’”等分析,年青学生眼睛尖,认出了军官,很兴奋的叫着,崇拜军官,还为开拔军人们鸣炮送行。通过学生这个群体的表现来反映当时百姓的心声,丰富小说主题。

  结合“几个青年学生,为当地民众防空问题,跑来请教”“几人回学校时,就召集代表开会,商量如何举行欢送大会,献旗,在当地报纸上写文章出特刊,商量定后即分别进行”“两个学生给愣住了”“走回头走到城门边杂货铺里买了两封千子头小鞭炮,带到河边”“学生感动而兴奋,两手拿着鞭炮,高高举起,一人在那空旷河滩上,一面跑一面尖声喊”等分析,作者着力刻画学生这个群体,这些学生跑来请教问题,召集代表大会,鸣鞭炮,一面跑一面尖声喊等,他们身上充满活力与激情,表现了社会的“动静”,与题目“动静”呼应。

  10 .C11.A 12.D 13.(1)军队出征金川,派遣毕沅督办粮饷,军人(粮草)没有匮乏,被授予巡抚之职。

  (2) 然而不擅长治理军队,又容易被手下人蒙蔽,功名于是没有善终。14.设置姬氏五经博士;祭祀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和周公的陵墓;整修华岳庙和汉代唐代以来的名胜古迹;搜集碑石放在孔庙或者学校里。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关西的大河,如泾水、渭河、灞河等几条河流,河流长源头远,如果能够就近疏导引流,修筑堤堰开挖水渠,按时蓄水泄洪,自然没有水旱灾害的担忧。

  “泾渭灞”都是关右的大河,因此“关右”是“大川”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D;

  “就近”是“疏引”的状语,二者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 明清时称会试登第者为‘举人’”错误。明清时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

  故选A 。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朝廷施行后,边疆果然获利无穷”错误。由原文“……议未行”可知,毕沅的建议没有被采纳、推行。

  故选D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征”,出征;“督”,督办;“匮”,匮乏。

  (2 )“长”,擅长;“为……所”,表被动,被;“终”,善终。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置姬氏五经博士”可知,毕沅设置姬氏五经博士;

  由原文“奉祀文、武、成、康四王及周公陵墓”可知,毕沅祭祀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和周公的陵墓;

  由原文“修华岳庙暨汉、唐以来名迹,”可知,毕沅整修华岳庙和汉代唐代以来的名胜古迹;

  由原文“收碑碣储学宫”可知,毕沅搜集碑石放在孔庙或者学校里。

  参考译文:

  毕沅,字纕蘅,江南镇洋人。乾隆十八年考中举人,被授予内阁中书,充任军机处章京。乾隆二十五年考中一甲一名进士,被授予修撰。两次升迁担任庶子。乾隆三十一年,被授予甘肃巩秦阶道。跟从总督明山出关勘查屯田,调任安肃道。升任陕西按察使。皇上东巡,毕沅觐见行宫,详细禀告甘肃旱情,皇上令他治理灾情,赈济百姓,并免除四百万未交的赋税。升任布政使,多次保护巡抚。军队出征金川,派遣毕沅督办粮饷,军人(粮草)没有匮乏,被授予巡抚之职。黄河、洛水、渭水一起涨水,朝邑遭受水灾。毕沅负责救灾,被救活的人很多。设置姬氏五经博士,奉命祭祀文、武、成、康四王及周公陵墓。修缮华岳庙以及汉、唐以来名迹,收集碑碣存放在学宫。多次担任总督。乾隆四十一年,被赐孔雀翎。乾隆四十四年,母亲去世,离职。乾隆四十五年,陕西巡抚空缺,皇上下诏说:“毕沅在西安很久,为母守丧将近一年。任命毕沅暂时代理职务,不是开在任守制的先例。”

  毕沅前后任陕西巡抚十年,曾经上奏:“让百姓富足的关键,农田是最重要的。关西的大河,如泾水、渭河、灞河等几条河流,河流长源头远,如果能够就近疏导引流,修筑堤堰开挖水渠,按时蓄水泄洪,自然没有水旱灾害的担忧。自古以来云中、北地、五原、上郡各地畜牧,是天下富饶之地,如果酌情筹措闲款,购买牛羊驼马,给百姓尝试放牧;等到他们有所繁衍,就交还官府款项,剩下的给百姓作为资本。耕作和畜牧互相调剂,实在是边境无穷无尽的好处。”建议没有被执行。

  嘉庆元年,枝江百姓聂人杰等人倚仗邪教作乱,攻占保康、夹凤、竹山,围困襄阳,毕沅从辰州至枝江追捕。当阳又被攻陷,毕沅又转移驻扎到荆州,皇上任命毕沅为总督。不久攻克了当阳,逮捕了乱党首领张正谟等人,有任命毕沅像从前那样为总督,授予二等轻车都尉世袭。嘉庆二年,请求以提督的身份驻扎到辰州,增设总兵驻扎花园汛。不久上报生病,手脚麻木,皇上赐给他活络丸。很快就去世了,赠太子太保。嘉庆四年,追究论处毕沅教匪暴发之初失察贻误战机,滥用军需物资的罪责,剥夺了世袭职务,查抄登记了他的家产。

  毕沅凭借文学起家,爱惜人才尊重士人,事务处理及时得当;然而不擅长治理军队,又容易被手下人蒙蔽,功名于是没有善终。

  15 .A16.徐天隐不慕富贵,甘于清贫,沉迷学问,即使暑天没有扇子也能感受到诗文和精神世界的清凉。人物的品格隐于诗歌平淡的语言之中,引人回味。诗作看似简单自然,其实颇有艺术上的讲究,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音韵谐和明亮,有衬托、情境化描述,形象有味。颈联用徐稚、徐干的典故,刻画徐天隐,充分展示黄庭坚典故使用上“以故为新”的典型特点。

  【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 哪怕家里的鹅雁聒噪,也不受影响”错误,“人贫鹅雁聒邻墙”,一般人生活贫穷,呼喊之声纷乱嘈杂,会打扰的邻居。

  故选A 。

  1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徐天隐家里贫穷,但他专心于锤炼诗作,吟诵诗歌的声音绕梁不绝。“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他不慕富贵,甘于清贫,沉迷学问,即使暑天没有扇子也能感受到诗文和精神世界的清凉。诗人以平淡语言述平淡小事,而人物的高洁品格隐于其中,引人思索,回味无穷。

  诗作内容简单自然,其行文构思实颇有艺术上的讲究。“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有无对比,写徐天隐暑天无扇也感觉清凉可见其丰盈的精神世界,耐得住清贫。“党锢诸生尊孺子,建安七人先伟长”,此联人名及典故的选用别具匠心,既对仗,又有深意,以古人衬托今人,别有韵味。

  颈联用典。东汉读书人仰慕孺子,魏国徐干以诗赋政论著称,诗人用这两个人赞扬徐天隐勤奋好学、淡泊明志,受到人们推崇。充分展示黄庭坚典故使用上“以故为新”的典型特点。

  17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萧骚”“襟”“颠”“圜”。

  18 .D19.B 20.将西方纯粹武力的军人和中国勇猛有谋、爱护百姓的军人进行对比,充分突出中国军人仁义之师的一面,加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使得引出“人民子弟兵的深厚文明根源”这一观点更加顺畅自然、有说服力。

  【解析】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风雨同舟”:指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上下同心”:上下一心,多指团队人员一心一意完成使命。依据选文语境“天子任用带兵的主帅要得当,才能……”,可知表达的意思是军队人员要团结一致,故选“上下同心”。

  “谋略过人”:谋略计策超过一般人,指一个人很聪明,足智多谋,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有勇有谋”:既有胆量又有谋略。依据选文语境“主帅既不能优柔寡断,也不能刚愎自用,要……”,可知表达的意思是主帅不仅要有谋略,也要有勇气,故选“有勇有谋”。

  “和蔼可亲”:指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一般形容长辈或年纪比自己大的人。“温柔可爱”:形容人和动物,性格温和,顺从,讨人喜欢,喜爱。依据选文语境“较之武狮子,文狮子则是相对……”“而文狮之‘师’则是‘天地君亲师’之‘师’,表示文治、教化与柔道”,可知表达的意思是文狮子温和可爱,故选“温柔可爱”。

  “软硬兼施”:软的和硬的手段都用上了。“刚柔并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配合。依据选文语境“武狮之‘师’是出师讨伐之‘师’,而文狮之‘师’则是‘天地君亲师’之‘师’,表示文治、教化与柔道”,可知显示的意思是刚强的和柔和的相辅相成,故选“刚柔并济”。

  故选D 。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成分残缺,前句“元宵节舞文、武狮”缺少介词,应为介宾短语作句子的状语,修饰主语“我们”,故修改为“从元宵节舞文、武狮中”;

  二是语序不当,“更进一步地”和“深刻”,多个状语顺序不当,应为“还可以更进一步地深刻体会”。

  修改为:从元宵节舞文、武狮中,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地深刻体会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故选B 。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原文用“纯粹武力”的西方军人和“仁义之师”的中国军人做对比。突出中国军人是“可以亲近的仁义之师”,得出“当代中国的‘人民子弟兵’有着深厚的文明根源”,这样就使得“人民子弟兵有着深厚的文明根源”这一观点的引出更加顺畅自然、有说服力。

  21 .C22.①免疫功能差 ②病菌及病毒 ③戍守疆土的将士

  【解析】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硒是人体多酶的活性中心,对人体的作用是广泛的,其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到抵御疾病、防止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知,这句话的主语是“硒”,故衔接的句子主语也用该是“硒”。而A项的主语是“平衡机体的作用”,B项的主语“平衡机体”,故应排除AB;

  再“其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到抵御疾病、防止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知,此句是强调硒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的结果,即起到平衡机体的作用。而D与前句是因果关系,应排除D。

  故选C 。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一个人的免疫功能对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后句“小则容易感冒,大则易患肿瘤等”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免疫功能差会导致一个人生病,故补写内容为“免疫功能差”。

  第二空,根据后句“它们借着呼吸、伤口及各种接触时侵入人体”中的“它们”和后面的“始终抵抗着危险病菌、病毒和癌细胞侵入人体”可知,此处的“它们”是指我们生活四周且我们看不见的病菌及病毒,故补写内容为“病菌及病毒”。

  第三空,由句中“如同 ”和后句“硒就像一个将军”可知,此处可补写比喻句。再结合“为我们的健康备战并与病毒作战”可知,此处,可以把“免疫系统”比喻成“戍边将士”,故补写内容为“戍守疆土的将士”。

  23 .例文:

  汪曾祺在谈创作时说,“作家与其作品中的人物有三种态度:仰视、俯视、平视。而只有作家与人物采取平等的态度,才能理解人物,把人物写得亲切。”其实,不只写作,现实中与人相处也会有这三种态度,而平视是最温和善良的态度。儒家也曾有言:“富而不骄,贫而不谄。”同样是要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论处在什么境遇中,我们都要不卑不亢,学会平视,温和待世界。

  人生在世,难免有得志或失意之时,在失意时做到不自卑,在得意时做到不自傲,这就是平视。

  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我特别喜欢文中孔子的态度。因为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老师的地位曾被神化,正所谓“天地君亲师”。可孔子并没有高高在上地端起架子,俯视学生,而是以谈笑风生的方式,与学生平等地谈理想、说做人,忠厚之态跃然纸上。

  哲学家罗西说:“在权威面前,能够不仰视对方,这是一种高贵;在穷人面前,能够不俯视对方,这是一种善良。”可见,平视,是待人接物的不卑不亢,也是一种高贵、善良而又温和的品质。

  同样,在自然面前,人类既不要因为力量的渺小而过分仰视,也不要因为自身力量的增强而一味俯视。最好的视角,莫过于平视。

  上个世纪,人类最爱说的话就是“征服自然”。人类从过去仰视自然的力量,到盲目自大地俯视自然。其实,自然怎么可能被“征服”呢?十几个人,准备一年半载,背着沉重的物资,惴惴不安地躲过风暴和雪崩,侥幸爬到山顶,插个旗子,这就是征服自然了吗?

  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了良久。有记者问她征服沙漠后为何跪下,她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沙漠允许我通过。”这就是平视心态下的感恩与尊重。

  人类若胆怯退让,用我本渺小的心态仰视自然,这是自卑;若自以为是,以万物灵长的姿态俯视自然,这是自负。唯有平视自然,感谢自然的赐予,用人类的力量温柔地改造它造福它,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做到平视,需要跨过两道门槛:一是,知己之短,知人之长;二是,不卑不亢,心怀悲悯。世界是动态的,自然是变化的,人也是成长的。正因如此,身处低位时,我们不必一味仰视高位者;身处高位时,我们也不能一味俯视低位者。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平等的视角,看待自己与他人,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不失为一种温和的力量。

  一棵参天古木,本可以用来做家具,但人们没有伐倒它;一片平静的湖水,本可以围成公园,但人们没有打扰它;一座圣洁的高山,本可以做成景点,但人们没有打破它的神秘与宁静……

  这就是平视的力量,既不自惭形秽,也不趾高气扬,只是温柔以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汪曾祺的创作观,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为是综述作家对作品中人物的三种态度:仰视、俯视、平等看待(平视)。第二句和第三句话是汪曾祺自己的创作观,要平等看待(平视),不要用仰视与俯视的眼光来看待。只有理解他,才能把笔下的人物写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汪曾祺所言是一种创作态度,又何尝不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生活态度。平等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一个崇高的社会目标。《现代汉语词典》对平等的解释: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的待遇,泛指地位相等,如平等互利、男女平等。而在英语语境中,“平等”一词一般被解释为相等、同等。可见,平等的基本含义是社会主体能够获得同等的待遇。平等是一种最好的视觉方式,是一种抛却杂念而显现出的真诚、纯洁的人生态度。能认同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也可看成是他人、社会、自然)的平等,不因身份地位差异而拜高踩低,是一种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自信力的考验,是以平等姿态交流、以平常心去品评人的格调与心性。真正的平等应该是相互的,是精神共同在场的双向流动。它表现为人与人,人与世界间的相互敞开、接纳、承认和包容。它超越了给予与被给予,支配和被支配的狭隘,它拒绝疏离、控制和虚伪,呼唤理解、沟通与真诚。平等一些,人与人之间就和谐一些。平等能使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客观公正地认识他人与其他事物,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以偏概全、是非不分,盲目自大、盲目自卑,往往都源于不能平等相待。平等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超越功利的公正,是一种抛却杂念的单纯。唯有平等相待,我们才能科学比较,才能高瞻远瞩,观察入微,才能把市俗偏见拒之门外,把真情实况尽收眼底。作家杨绛也曾对“平视”二字有过一段趣谈,她说:“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对自己如此,对他人亦如此。

  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主要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在文中回答平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其中一个点来谈,或者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谈国与国之间应该如何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和沟通,达到双赢的结局。“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考生都有话可说,但切忌大而空,可以选择一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则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立意:

  1. 以平等之姿,造大同世界。

  2. 万物生而平等。

  3. 平等是交流沟通的前提。

  4. 唯有平视,方能看得清,看得真,看得远。

  责任编辑:

上一篇:成人本科要考学位英语吗?难度大不大?
下一篇:一个女婴被人收养24年考上博士,亲生父母登门认亲,她怎么抉择?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