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进耶鲁,22岁入高盛,25岁考哈佛,这个90后凭什么一路“开挂”?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2-12-04
手机版

  夜读·开卷有益

    有这样一位90后年轻人,厉害的“头衔”一长串儿:哈佛耶鲁双料“学霸”、高盛明星员工、自媒体人、90后总裁、青年作者……

  他叫李柘远(LEO)。

  李柘远是普通家庭出身,在济南和厦门长大,高三时放弃保送,被耶鲁大学录取并获四年全额奖学金。以优异成绩从耶鲁荣誉毕业后,他进入高盛投资银行,工作表现突出,后放弃金融高薪,考入哈佛商学院继续深造,学成后毅然回国,继续去闯未知而期待的精彩世界。

  柘远把他这五段“去闯”的青春热血故事,真真切切记录在了《不如去闯》一书之中。他的经历既让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学霸”的炼成的确是有迹可循。

  今天的推荐文章摘自《不如去闯》,包含两则小故事。李柘远在常春藤名校耶鲁学到的“第一课”:怎样憋一篇小论文。他还想给你讲讲后来在投行工作时,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

  在“憋纸”面前,人人都是书呆子

  ·耶鲁本科生是怎么写论文的?

  “哈利·波特”迷都知道,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有永远写不完的论文,对写论文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既有以赫敏为代表的学霸秒杀一切论文,也有纳威·隆巴顿这样的孩子对论文永远愁眉苦脸。

  耶鲁虽不是霍格沃茨,我和我的同学们却也永远在论文海洋里痛并快乐着。不管你主修什么专业,写论文一定是大学最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回忆之一。

  耶鲁的一些中国学生给写论文取了个别名——“憋纸”,足以见得在一所老牌常春藤大学写论文,是饱含着艰辛甚至苦痛的。

  记得中国孩子互相打招呼时的一句话常常是:“憋得怎么样?憋几页了啊?”而最常听到的回答,既有有气无力略感绝望的“唉,刚开始写,还有十页呢”,也有如释重负欢天喜地的“我终于写完了”“我终于提交啦”,折射出“憋纸”学生的百态。

  从大一到大四,我憋出了各式各样的上百篇论文,成分大约是85%的英文论文和15%的日语论文。我的耶鲁四年,是从写论文开始、以写论文结束的。

  如今回想起来,在图书馆里挑灯夜战“憋纸”到天明的那一次次经历,绝不仅是完成一项作业、得到一个成绩这么简单的。毕业多年后,我比任何时候都深刻而强烈地想念在耶鲁写论文时,那种痛苦后无限回甘的酣畅感觉。

    李柘远

  在耶鲁,每个大一新生都得选修至少一门写作课。如果拿不到写作学分,是不能升入大二的。写作,被耶鲁这所西方老牌大学看作一项最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我在耶鲁的论文生涯,始于大一学生写作研讨课(freshman writing seminar)。每门都是小班模式,一位教授带领不超过十五名学生,围绕一个核心话题度过“海量阅读+课堂讨论+大量写作”的一学期。

  考虑到自己与美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差距,基于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的考量,我选择了难度中等的一门主题为“美国本科申请与校园生活”的写作课。全班十四个学生,除我以外的十三个同学里,有十二个美国人和一个英语是母语的印度人。

  每次上课前,我们都要读完教授布置好的大量阅读材料,包括书和文章,思考并总结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展开激烈讨论。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除了阅读材料本身的情节,更有作者的写作方式与风格。对于后者,教授会做出引导和讲解。

  写作课固然要勤动笔。我上的这门课,要求每周一小篇,每月一大篇,期末时还得交一篇结课大论文。

  面对这个挺艰巨的写作任务,开学伊始毫无畏难情绪的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誓以唯一非母语学生的身份“杀出一条血路”。

  可没想到,写第一篇论文的过程就好像打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人生中的第一篇大学论文只要求写四页,其实称它“长作文”更贴切。但要写的东西,叫rhetorical analysis,大概可翻译为“修辞分析”。在那之前,我连中文的修辞分析都没写过。

  什么是修辞分析?换个说法,就是“咬文嚼字”:把作者的遣词造句抽丝剥茧般地研究一遍。

  同班同学大多在高中写过这类论文,所以教授的讲解异常风驰电掣,前后不到十分钟。我奋力听懂了修辞分析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点:

  可信度分析(fuipt):作者的论点是否有说服力?读者能相信作者吗,为什么?

  逻辑分析(mphpt):作者的观点和例证是否符合逻辑?

  情感分析(qbuipt):作者在文章中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对读者有什么影响?

  听懂归听懂,但要下笔写时,我还是底气不足。

  “万事开头难。何况这只是一篇小论文,自己先努力尝试,不怕。”我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我要分析的是2007年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题为《山上的小亚洲》的长文。作者从亚裔学生众多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说起,深入讨论了过去十年美国大学对亚裔学生的录取工作——种种证据显示,以华裔和韩裔为代表的亚裔族群在招生过程中可能受到了不公待遇。在美国平权法的大背景下,要想被一流大学录取,亚裔通常面临比其他族群激烈得多的竞争,比如,亚裔考进哈佛、耶鲁的概率比非裔和拉丁裔要低不少。

  文章足有几万词,内容包括大量研究结果和第一手采访资料,充满着引语、评论、抒情、反讽、假设等各种修辞。

  写一篇四页的修辞分析,要从何下手呢?

  我一时有些找不着头绪,而初稿需要在三十六小时之内发给教授做第一轮点评。雪上加霜的是,其他几门课的阅读量和作业在那两天都异常繁重,要想完成所有任务,非得熬个通宵不可。

  没有时间做充分构思、找教授头脑风暴,我决定自己摸索着写完初稿。

  然而,经验的不足导致我选择了错误的行文方式——我竟然决定逐段逐段地分析,直到文章结尾。

  而更郁闷的是,我仅是在课上初识了这三个晦涩的拉丁词。当真正面对一篇文章时,我依然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句话前一秒看还像可信度分析,后一秒却似乎更像情感分析了。

  就在这种半蒙半猜的状态下,我艰难憋出了第一稿。因为走了逐段分析的错路,我竟然足足写了八页,实在有点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的意思。写最后几段时,在篇幅严重超标和时间越发紧迫的双重压力下,我开始信心不足,半白话半梦呓地结了尾,匆匆发给了教授。

  可以说,这是我大学四年最纠结、最没把握也是最不满意的一篇论文初稿。我做好了被教授全盘打回重写的心理准备。

  第二天下午,我收到了教授的回复。

  (小编注:为方便阅读,信件仅保留译文。下同。)

  教授的回信

  你好LEO,

  祝贺你完成了在耶鲁的第一篇论文草稿。

  总体来说,我能看出你在这篇草稿上下了功夫。我也很惊讶你竟然写了八页。这个长度绝对比其他学生的都要长!

  不过,我相信你可以做些改动,把这篇论文写得更好。第一……第二……第三……

  另外,在写修辞分析时,你通常不需要把一篇文章的每段话都分析一遍。你只需要集中笔墨在文章最核心的段落和句子上……

  尤其是在文章结尾的地方,我能看出你已经有点累了。最后一段的结构不是很好,也没能很好地总结你在之前几段的论点。

  教授温和却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草稿里的所有问题。

  如果不大刀阔斧整改,得高分一定是无望的。我不想自己大学生涯的第一篇论文就以B甚至C的成绩收场。

  一些同学可能会说,大学里的课业成绩和排名还那么重要吗?何必让自己过度紧张呢!

  可我并不是迷信分数,我只是要努力做到最好。又不是没能力,也不是没精力,更不是没时间,只要有一个机会,我为什么不好好拼一下?这大学里的第一篇论文,再苦再烦我也要咬着牙写出彩。不为让教授对我这个留学生刮目相看,只为不违本心、对自己负责。

  终稿提交前还有一个周五加周末两天,除去其他课业和吃喝拉撒所需的时间,假设这三天每天睡四小时,满打满算还有二十小时让我去“力挽狂澜”。

    定好了目标就要制订计划付诸行动。

  第一步:找教授面对面逐条讨论邮件中的反馈。

  执行情况:按时完成。

  执行时间:周五下午4点,教授的上班时间。

  过程与收获:教授非常耐心地同我过了一遍修辞分析的三大要素,并发给我数篇修辞分析例文去自学与研究。茅塞顿开,醍醐灌顶,曙光重现。

  第二步:研读教授推荐的范文,仔细分析行文结构与论点。

  执行情况:按时完成。

  执行时间:周五晚饭后,直到周六凌晨1点多。

  过程与收获:读第一篇时磕绊犹存,读第二、第三、第四篇时逐渐找到了门道,等读最后一篇时已经能轻而易举地抓住分析者的行文结构与分析方法。算是终于入了门!

  第三步:重新构思自己的论文,列好提纲待下笔。

  执行情况:按时完成。

  执行时间:周六凌晨,直到快4点。(灌了自己两杯苦咖啡。)

  过程与收获:结合研究范文的所得,忍住袭来的困意,趁热打铁再读待分析的《山上的小亚洲》,提炼出若干处最典型的可信度分析、情感分析和逻辑分析的用法,摒弃之前逐段分析的错误方式,以“开头段+可信度分析+情感分析+逻辑分析+结尾段”的形式列好了提纲。

  第四步:打鸡血“憋纸”。

  执行情况:提前完成。

  执行时间:周六上午8点半开始,直到深夜近12点。(心里装着写论文的任务,早上7点多就醒了。索性不再睡回笼觉,一个鲤鱼打挺起床、跑步、冲澡、进图书馆。)

  过程与收获:经过前面三步的“洗礼”,已经摆脱了写第一稿时的纠结和不自信,全程满血状态,下笔如有神,较原设想提前两小时完成四整页的写作,神清气爽喜不自胜,差点在午夜门可罗雀的图书馆里引吭高歌。

  第五步:细读全稿,二次修改。

  执行情况:按时完成。

  执行时间:周日上午10点。(带着前晚第二稿大功告成的喜悦与安定感,愣是没被醉酒而聒噪的美国楼友们干扰,一觉怒睡到8点半。)

  过程与收获:用充电至满格的脑子再审论文,发现一些行文上的瑕疵,但对总体结构和论点依然满意,算是给自己吃了一颗定心丸。

  第六步:约见“英文写作中心”辅导老师,进一步修改。

  (注:“英文写作中心”是耶鲁为学生提供各类写作指导的组织,大多数辅导老师是教英语文学或写作多年之后退休的老教授,经验丰富。)

  执行情况:按时完成。

  执行时间:周日下午3点到3点半。

  过程与收获:拜访辅导老师前,我把第一稿和第二稿都提前发给了她。这位七十多岁的慈祥老教授竟然在我去之前便仔细读完了两篇草稿,并在第二篇草稿上用铅笔注上了近十条修改建议,有对语言的雕琢,也有对论点的加强。老教授肯定了我第二篇的巨大进步——又是一颗定心丸。半小时的深入交流帮我把论文质量又往上提了一大截。

  第七步:修改,定稿,提交。

  执行情况:按时完成。

  执行时间:周日下午4点到6点。

  过程与收获:带着老教授给的指导与信心,我再次回到图书馆那个被自己快坐出永久屁股印儿的沙发椅上,打开电脑逐段润色,终于在晚饭前给这篇论文画上了休止符。

  从周五下午4点打响整改论文的第一枪,到周日傍晚6点完成第七个步骤,点击“提交”,我度过了在大一时最紧凑而富有能量的一个周末。

  诚然,在这个周末我是个眼里只有论文和学习的典型亚洲书呆子,在这个周末很多朋友都在派对上把酒言欢,对背着大书包穿梭于宿舍和图书馆的我表示重度不解,在这个周末的午夜时分的图书馆只有书陪着我,但为了实现这四十八小时内的唯一目标——把论文写好,我甘愿屏蔽所有玩乐懈怠的诱惑,把图书馆窗外不绝于耳的谈笑声当作最优美的背景音乐,一个人默默走完这个先苦后甜的过程。

    李柘远在耶鲁的青春岁月

  几天后,当我已把精力放在其他课业和活动上时,我收到了写作课教授的电子邮件:

  教授的信

  邮件标题:你第一篇论文的成绩出来了。

  亲爱的LEO,

  你的第一篇论文成绩是A——祝贺!

  自从上次我们讨论过第一稿后,你对论文做出了很大的改善,令我钦佩。这篇论文从结构、论点和用词等各方面都无懈可击。比如……

  这篇论文你写得很出色,再次祝贺。

  这就是我在耶鲁写第一篇论文的故事。而你一定能看出,在耶鲁写论文,是不可能东拼西凑蒙混过关的。

  哪怕是写一篇仅有四页的小论文,也要读大量文献、构思、写草稿、找教授讨论,直至定稿。每次写论文,都是一次对新事物完整而透彻的学习。只有读完成百上千页的书,才能将其中的精华结合成自己的论点,浓缩在一篇论文里。

  有时,棘手的论文实在可以剥人几层皮。我就数次看到写完大论文的同学露出“劫后余生”的表情,也多次听到“写完这篇论文再照镜子,觉得仿佛老了十岁”之类的感叹。

  我倒是挺享受每次“憋纸”的感觉。就像爱嚼槟榔的人,纵使知道槟榔味道不好,也还是难戒其瘾。我也许算得上半个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吧。

  耶鲁四年,我虽然是经济学专业,却也写过各式各样的论文:几十页的经济学理论论文,金融市场论文,生物实验论文,艺术鉴赏论文,当然还有历史论文。

  我最喜欢的是大三上“东亚帝国史”这门课时写的一篇论文。那门课上,教授带我们研究朝鲜和日本高僧到唐朝学习佛法的历史。我研究的是日本高僧圆仁和尚,当时从耶鲁贝内基善本图书馆借到了一本20世纪50年代的珍本《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这是一本圆仁和尚用汉字文言文写的日记,历时九年七个月,每篇日记里都真切而朴实地记述了圆仁在宋朝求佛法时最细微的生活与旅行片段,颇有东瀛版《大唐西域记》之意。全书由美国历史学家和前驻日大使埃德温·赖肖尔翻译。

  我用两天时间不眠不休读完了整本日记,数次为圆仁和尚在求法过程中的执着和艰辛而感动落泪。因为读懂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读出了感情,我的这篇论文一蹴而就,剖析了圆仁笔下的宋朝政治与风土,还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被教授当作范文发给全班同学参考。

  从大一时见到大论文作业的如临大敌,到大三大四时的胸有成竹得心应手,我在耶鲁严苛的训练下,从一只论文菜鸟变成了一根论文“老油条”。十分幸运,我的所有论文都得到了A或A-的成绩。

    在耶鲁写论文的经历带给了我什么?

  我想,首先是对书的爱变得更加饱满而深沉。当书不再只是读着过瘾和好玩,而是把书读薄、再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一篇论文时,你会发现自己和作者离得特别近,和书里描绘的世界离得特别近。那种与书深入对话的感觉令我着迷。直到今天,我每读一本书时都会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有时还会写出一篇完整的书评。

  写论文让我变得更加严谨。我知道了尊重别人观点是和阐述自己观点同等重要的事情——所有引述他人论点的地方,不管是否引用原句,都要仔细注明,否则就可能被认定为抄袭。这一点是美国大学做得特别到位而咱们国内大学尚存不足的。

  当然,这近百篇论文确实狠狠锤炼了我的写作功底。遣词造句变好是一方面,且更多体现在英语写作里,对结构把握能力的增强和逻辑缜密度的提高才是更重要的收获。进入高盛(Goldman Sachs)投行后,动辄要写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分析报告,大学时练就的写作能力让我有如神助,每次都能快准狠地在截止时间点之前完成让上司满意的草稿。

  最重要的收获,我想,还是一股韧劲儿,一种肯下力气把事情做好的决心吧。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在投行工作时,

  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

  2014年1月,我正式加入S公司的香港IPO项目团队。S公司当时是国内最大的有机乳品公司,而高盛是这个项目的保荐投行,承担着最大的责任和工作量。

  S公司高管层上市心切,同高盛制定了魔鬼式的项目执行时间表,力求在2014年上半年完成IPO。客户公司的勃勃野心也意味着,高盛团队将度过昏天黑地赶截止日期的六个月。

    春节刚过,我便被安排去呼和浩特的S公司总部做首轮业务考察。那是2月中旬的一天,京城飘着小雪,天阴冷难耐,我从早上进办公室起就感到一种异样的压抑,太阳穴突突直跳,还略有些气短。

  “也许是这两天没休息好吧。”我打起精神头干活,说服自己不去理会身体的不适。

  因为工作多得做不完,我订了当天最晚飞呼市的航班,好在办公室多忙一会儿。

  一天无喘息工夫的忙碌,连午饭都是边发邮件边在工位上草草解决。忘我地打完最后一个电话会议,一看表,竟已快7点,而我的航班将在8点半起飞。从金融街到三十千米外的机场得穿越高峰期的“首堵”城,有时一个钟头都到不了。

  我赶紧抓起行李箱冲出办公室,高盛的司机已在楼下守候多时。内蒙古天寒地冻,我特意换了一双暖和的高帮皮鞋,跑起来都有些吃力,也可能是身体状态不佳的缘故吧。

  办公楼大堂正在翻修,围了一米高的防护栏。而我正提着箱子飞速往外冲,等反应过来眼前有障碍物时已经晚了。心想着“工人师傅们,不好意思给施工添麻烦了”,我原地起跳准备跨过护栏。

  要是穿着平日的轻便皮鞋,跨过一米高的障碍物当然是小菜一碟。可那天的皮鞋笨重了不少,再加上脑子已经累得有些迟钝,我做出了史上最不协调的跨栏动作:前脚尚未越过栏杆,后脚就急着跟上了。雪上加霜的是,我还背着双肩包、拎着行李箱。

  两秒之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一米八几的我连包带箱从半米高的空中潇洒地“降落”,扬起一地尘埃。情急之下,我本能地用手撑地,所有重量狠狠地砸在了单薄的左手腕上。

  一阵前所未有的痛感瞬时从腕部蔓延至全身,把所有疲劳和压抑都击得粉碎。

  读书时在球场和田径场训练时也摔过几次,但这次的触地面只有手腕一点儿,压强十分可观,我顿时疼得哆嗦。

  “不行,不能误了飞机。得赶紧出发。”强忍剧痛,我挣扎着爬起来,边吸冷气边往外跑,留下几个吓了一跳的工人在背后“啧啧”着目送我远去。

  “师傅,麻烦您尽快。我的航班8点半起飞,今天就这一趟航班,拜托!”

    那天唯一的顺利,恐怕就是没被京城高峰期的交通刁难了。小车一路风驰电掣,穿西城越朝阳上机场高速。寒风凛冽的冬夜,我在温暖的车厢里独自“疗伤”,不准备把刚发生的小事故告诉任何人。

  “从小到大都很皮实,蹭破皮崴个脚的事多了去了,这次只是疼了点,但肯定没问题。”我一边揉着开始发肿的手腕,一边“违心”地安慰自己。摔倒时的爆发式刺痛,此时变成了更加深刻的放射性钝痛。

  到了机场,我以光速买了一盒跌打扭伤膏药,然后在头等舱通道一路闯关,总算有惊无险登上了飞机。

  “成功!”望着肿成小馒头的左手腕,我欣慰地闭上眼睛,想强迫自己在飞机上睡着以缓解痛感,但终究无济于事。

  已经不记得在呼市的那一晚疼醒了几次,或许压根儿没有睡着。只记得换过两帖膏药,不断给自己咬牙打气:受伤是自己的疏忽所致,一定不能耽误工作。手腕再疼,能疼过关羽的刮骨疗毒吗?

  第二天,我按原计划起床,跑步,洗澡,吃饭,努力不去理会手腕的阵痛——经过一整晚或梦或醒的积极心理暗示,痛感竟真的减轻了少许。

  一天的业务考察马不停蹄,结束时已是下午4点多,冬天的呼市黑夜将至。回到车上,我总算可以松一口气,翻开厚厚的袖口,关照一下受伤的手腕了。

    当我小心翼翼更换膏药时,S公司的随行人员突然惊呼起来:“哎呀,李经理!你手腕受伤了!怎么肿得那么厉害?”

  我只得把出差路上不慎摔倒的事跟他说了一遍。

  “这样不行!您该早点说啊。走,我陪你去看急诊。”

  想到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将更加繁重,而身体又是革命本钱,不得有任何闪失,所以医院真的是不得不去了。

  我拍了X光片。急诊医生端着我的片子打量片刻后轻描淡写地说:“小伙子骨头硬。应该就是创伤,不严重,三两周能恢复。别让左手腕受力,不要做俯卧撑。”

  听到“并不严重”的结论,我如释重负。谢天谢地没有大碍,工作不会受影响了!

  然而,故事可没有到此结束。

  回到北京后,手腕的肿胀和疼痛越发明显,红花油和膏药不见任何效力。打字快的时候,左手腕便疼得厉害。更糟的是,每晚睡觉时一定会疼醒几次,有时再也无法入睡,只得数着羊盯着天花板到天亮。

  起初我还很淡定,心想伤筋动骨一百天,何况医生都说了问题不大,估计再忍一忍就好了。

  然而几天后手腕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肿得越发明显,稍碰一下就嚯嚯地疼。

  我开始焦虑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莫非是呼市的医生误诊了?

  为了不留下后患,我当机立断——去积水潭医院(北京数一数二的骨科医院)复诊!

  不幸的是,在触诊和X光检查后,我担心的事还是应验了。

  “小伙子,你是真能忍疼啊。你带过来的这张片子和今天拍的片子都显示你的左手腕舟骨骨折了,而且现在来看,骨折线非常清晰,比刚受伤时又恶化了。舟骨是人体最难自行愈合的一块骨头,恢复不好的话有坏死风险。现在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是保守治疗,打石膏让它自行长好,但时间和结果都说不准,临床上有很多长时间无法愈合的案例;第二种就是手术,在你的断骨处植入一根钉子,把骨折处合拢,但术后还要戴一段时间防护手套,这种办法愈合率高很多……”

  舟骨,坏死,无法愈合,钛合金钉子……

  医生的一番话让我蒙了。从小到大都没骨折过,为什么这次摔一跤就折了手腕,还不偏不倚伤在“人体最难自行愈合”的那块骨头上?

  我的内心是复杂而有些崩溃的。我既害怕恢复不好会留下永久性后遗症,而在那一刻最让我沮丧的,还是骨折治疗将对工作的影响。那时我入职高盛半年多,适应期过后已逐渐上了正轨,各方面表现都不错,是同届分析师里最受重用的员工之一,正在两个IPO项目上奔忙。

  在职场的关键上升期骨折,意味着我将不得不放缓工作节奏,暂别朝夕相处的同事们,回家养伤。我能做的将极其有限,为团队创造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对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事业高”的奋斗青年而言,这个急刹车几乎不可接受。

  然而,该发生的已经发生了。当遭遇不顺时,如果任由自己被懊恼的负能量场包围,只会让情况更糟。这时候要做的,唯有坦然接受事实,努力平静下来,接着确定一个最佳解决方案并尽快开始执行,将损失降到最低。

  “大夫,我要做手术。请您尽快帮我安排时间。”

  我必须以最快、最有把握的办法对身体负责,尽量减小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因为是在出差时“英勇负伤”,公司给了我三个月的带薪伤假,并承诺在恢复不好的情况下可以延长。同事们也纷纷问候,祝“断臂大侠”早日回归,“项目上的事你甭操心,有我们在,你先好好养病”。遭遇挫折时,伙伴们的支持往往能带来巨大的精神鼓舞。

  一周后,医生在断骨处植入了一根可以和骨头长在一起的钛合金钉子,痊愈后也无须取出。

  手术的成功只是康复之路的开端。拆线后,我戴上了防护手套,继续固定伤处。天气逐渐热起来,密不透风的手套硬壳把皮肤捂得近乎溃烂,一出汗就奇痒难忍。

  从动手术的那一天起,我的黑莓就一直没关过机。在暂别办公室的日子里,黑莓小红灯的闪烁会让我心安,让我觉得从未离开过那个灯火通明的奋斗场,让我知道自己参加的两个IPO项目都在日新月异地向前推进着。

  术后第三周,左手腕的疼痛感基本消失,核磁共振检查也显示骨折线正在逐渐缩小。随着伤情一天天好转,我的心也日益“不安分”起来。

  伤假开始前,上司叮嘱我一定要“专心休息,不留下任何后遗症”。团队成员们都做好了“LEO会彻底停工三个月”的准备,两个IPO项目分别增加了一名分析师接替我的工作。

  然而,我从未想过要彻底停工三个月。左手腕虽然伤了,可我依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右手也依旧好使。这些难道还不足以让我提前复工吗?

  更何况,两个项目都进入了疯忙的冲刺阶段,同事们经常挑灯夜战到凌晨两三点,恨不得化身八爪鱼才能把工作做完。作为团队的一员,我没法不去帮忙分担,更不能接受同事们熬夜到爆肝,而自己却闲到长草的生活状态,这会令我自责、难堪和恐慌。

  我有把握复健复工两不误。很多时候困难都是相对的。如果把困难想得很严重,它也许确实能严重得要人命,但如果在困难面前举重若轻,它也许真的就“不过如此”。

  当我跟两个团队的上司说了复工想法时,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LEO你疯了吗?骨头都还没合上就想工作,没必要的”。

  但当我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团队分担压力,养伤期间可以在家远程工作,以及参与无须双手打字的工作时,上司们被说服了。从他们的语气中,我听出了感动和感激。

  就这样,我开始了边复健边在家工作的日子。在复查、换药和腕功能恢复锻炼之余,我会坐在写字台前继续“金融搬砖”的生活:参加项目电话会议,手写进度纪要,收集行业和公司资料,遇到截止日期不着急的时候,还会用右手打字写文件。

  总之,除了没法做需要双手操控键盘的财务模型之外,其他投行的日常工作我都用右手搞定了。

    戴着骨折固定护具又一次出差内蒙,在零下31℃的寒冬里做牧场资产尽调

  最初,团队同事们担心我过早回归工作会影响康复,便特意不派强度大时间紧的任务给我。但我总是尽力多做一些,工作质量也与受伤前几乎无异。就这样,上司们渐渐放心了,开始托付给我更多的工作。

  说来神奇,在家复工后,骨折处的愈合速度竟比全天候疗养时更快了。术后三个月的一次X光检查发现骨折线已基本消失。我想,这块人体最难自愈的骨头得以恢复,一定和复工带来的充实和安定感有关。

  如今,左手腕的功能已经恢复了99%,只留下一道蜈蚣状的手术刀疤。我想,这是高盛时代最重要的一个印记,因为它代表了年轻时的拼搏和在困难面前不妥协的决心。

    在《不如去闯》这部励志作品中,李柘远讲述了自己在耶鲁、哈佛的求学生涯,以及学成归国后的高盛工作、自主创业、就任总裁的职场经历。李柘远以鲜活励志的成长故事,提炼出切实有效的学习、就业和生活的进阶攻略,关于留学、高考、美国常春藤申请、职场新人、自媒体创作等等,为当代中国的年轻人们带来动力和干货,勇敢闯荡更广阔的世界。

上一篇:最高学历是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历是大专,公司到底更看重哪个?
下一篇:盘点考研十大“冷门”专业,哪些专业最好考?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