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报记者实验:拿棒棒糖和贴画 5分钟哄走俩3岁娃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2-12-10
手机版

  3岁不跟陌生人走

  4岁会体谅父母辛劳

  5岁能说出家庭住址

  6岁会接受不同意见

  ……

  15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也是教育部首次设立儿童成长阶梯标准,对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提供具体方法和建议。

  《指南》发布后,在网上引来各方热议。骂教育部其实是“标准化养孩”者有之,认为“3岁看大7岁看老”应该在幼时教孩子更多东西者也有之……东方今报两位已有子女的记者对此默默进行了调查,结果把自己也吓住了——两个棒棒糖、两张小贴画,5分钟领走两个陌生3岁娃。□东方今报记者 高冬丽/文 沈翔/图

  【政策】不同年龄段应有不同“本领”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来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每个方面都有两方面的具体部署:一是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它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怎样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总共有32个目标。二是针对当前学前教育当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提出相关的教育建议。

  能力或要求年龄段

  3岁

  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连续看电视不超过15分钟

  4岁

  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

  连续看电视不超过20分钟

  6岁

  学会倾听和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

  连续看电视不超过30分钟

  5岁

  能说出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

  连续看电视不超过30分钟

  《指南》中还建议,为了使不同年龄段孩子达到不同的身高体重标准,每天要睡11~12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应达到两小时左右。为了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建议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

  【调查】棒棒糖+贴画 5分钟哄走俩3岁娃

  既然《指南》中提出了各个年龄段的发展目标,那么现阶段,孩子们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呢?

  ●3岁娃很乐意与陌生人交流

  昨天10时30分,记者来到紫荆山路上的一所幼儿园,一个小班在上课外活动课,扔沙包,与幼儿园领导沟通后,记者进入校园。记者问一个拿着小沙包的小男孩说:“小朋友,你的沙包好漂亮,谁给你做的?”小男孩看了记者一眼,高兴地说:“是我妈妈做的,上面还有我的名字呢。”

  刚说完,记者身旁呼呼啦啦跑来五六个正在玩沙包的小朋友,他们争相展示自己的沙包让记者看。

  随即,记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棒棒糖和两张贴画,问他们想不想要。“想。”得到异口同声的回答后,记者再次提出谁愿意和记者一块儿去游乐场,就把棒棒糖和贴画奖励给谁。此时,一名小男孩飞快地跑得离记者远远的,边跑边指着记者说:“你是陌生人,我才不去呢。”

  其他小朋友都只是默默看着记者,一个小女孩小声地说:“阿姨,等我放学了再跟你走吧。”

  ●棒棒糖+贴画 娃娃轻松被骗走

  几分钟后,记者又来到了学校的滑梯旁,其他班的两个小朋友玩得正高兴,记者请老师以回教室取东西为由走开了,操场上只剩下记者和这两个小朋友,其中一名小朋友看到老师走开后,瞅了一下记者,哭着去找老师。而另一名小朋友正要哭时,记者忙拿出一个棒棒糖递给他。接过棒棒糖,男孩悄悄地往记者身边挪了挪。

  随后,记者又拿出两张贴画,“阿姨带你去找妈妈吧?只要你不哭,阿姨就把这张小贴画送给你”。

  男孩看了看记者,又看了看贴画,轻轻地点了点头。

  随后,记者又从小班中找出一名小女孩,同样许以一张小贴画和一个棒棒糖,女孩表示愿意让记者带着她去找妈妈。于是,记者领着两个孩子走到幼儿园门口,两个孩子都没哭闹,记者告诉他们:“我们小点声,不告诉老师。”两个孩子居然很高兴地点点头,与记者走出了校门。记者估算了一下,从开始接触两个孩子到将他们带出校门,只用了5分钟。

  ●过半孩子说不清家住哪儿

  小班的孩子被轻松骗走了,4~5岁的孩子如何呢?

  昨天上午,记者随即采访了10个中班的孩子,年龄在4~5岁。当记者问其是否知道家长的名字时,所有的孩子都点点头表示知道,但问其是否知道家在哪儿住时,只有5个孩子能准确说出家所在的小区名。

  “我家住在那儿。”5岁男孩彤彤在回答时,手不停地比划着指来指去。当问其具体的地址时,他含糊说不清楚。

  对于父母都是做什么工作的,在采访的10个孩子中,仅有3个能准备说出父母的工作单位,而答不出父母工作单位的孩子中,有一名的回答居然是“我爸爸在我妈妈那儿上班”,当问其妈妈在哪儿上班时,他的指头向前方一指说“那儿”。

  “孩子们虽然说不清家庭的具体住址,但如果走出校园,离家不远的孩子都知道怎么走能到自己家。”一旁的老师解释说。

  【众议】 不知道教孩子有这么多“道道”

  昨天,得知《指南》中提到的各个“标准”后,不少家长恍然大悟:原来教孩子有这么多道道儿。当然,不少家长也因此检讨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失误。

  ●“怕孩子受伤 多抱孩子”是错误的

  “以后得多让小外孙走走路了。”今年60岁的霍先生一个劲儿地说自己的观念太老了。

  原来,霍先生家的小外孙今年5岁了,每次外出,没走两步路,霍先生就会问问小外孙累不累。

  “小孩不能多走路,免得把腿走伤了,长大后腿疼。”霍先生说。

  可后来,他发现外孙才走几百米路,都会让他抱,每当这时,霍先生宁愿自己累点,也要抱着小外孙。

  看到《指南》中提到4~5岁孩子要能连续行走1.5公里左右(途中可适当停歇),父母要鼓励幼儿坚持下来,不怕累。霍先生这才恍然大悟。

  “是我太娇惯孩子了,以后肯定改。”霍先生说。

  ●为让孩子安静看动画片“超标”了

  “以后可得改改让孩子看电视的坏习惯了。”家长赵女士说,平时接孩子回家,她要忙于做饭,为了不让孩子捣乱,她一般都会打开电视让孩子看。“一般看的都是少儿频道,从回到家到睡觉前,孩子几乎一直守着电视,吃饭也是边吃边看”。

  现在看到《指南》中提到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要求,才发现自己以前太大意了,以后肯定会对着《指南》教育孩子。

  【解读】《指南》只是参考 不能作为“标尺”

  不少孩子认为,平时在教育孩子中,是不是要把《指南》当成标尺,严格对照标准来执行呢?会不会养出来一个模子的孩子?

  对此,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指出,考虑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在各领域的表现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指南》提供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典型表现,是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但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不能简单地对照指标评判幼儿;另外,《指南》提出,要支持和引导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绝不能片面强调和追求幼儿在某一方面和几个方面的发展。

  【专家】《指南》给“杂乱”的学前教育定了“杠杠”

  “学前教育,孩子到底该学啥,到底该学到哪些内容,很多家长一头雾水。”郑州教育学会学习心理研究会咨询师王海勇表示,现在不少幼儿园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教学,有些甚至让孩子上小班就学写字。“这是很不科学的”。

  他还举例说,现在大家都说的幼儿园小学化,一方面是因为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另一方面,幼儿园也想以此招揽生源。但他们却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

  他表示,为什么现在有些学生都上初中了,还会被陌生人骗走?为什么有些学生上大学了,还把衣服寄回家洗?说白了,还是基础的教育没做好。

  “《指南》就相当于一杆‘秤’,各年龄段的孩子该成啥样,都有了参考标准。”王海勇表示,家长们不必考虑其他孩子怎么样,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只要能把《指南》作为参考,做到有的放矢即可。

  【博友】“标准化养娃”可想过孩子的看法?

  相比于教育部指导养孩的初衷和郑州教育专家的乐观态度,网友和博友对《指南》倒不是太领情。

  @薛蛮子:我问过几个清华的高材生:你们最喜欢什么?他们茫然不知。他们只知道老师让学了什么,喜欢啥从来没想过。

  @金谷雾绿: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像我一样,成为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产品。

  @日青而晴:这标准太扯淡。6岁会接受不同意见,请问教育部的官员们你们几岁了,你们接受了多少不同意见?

  @禾苗-茁壮:4岁的孩子刚刚建立自我的概念,正在初探自我和他人的区别,这时候就要他去体谅父母吗?

  @lee833:中国孩子的看法是父母的看法。

  @为谁强悍:貌似我国6岁以下的国民很多啊,说明中国还年轻?

  @阿超_VV:3~6岁应该把标准提高些,增加数字识别、基本社交沟通和一些社会标志认知,如医院、派出所、学校、社区等。

  @ancientblue:很多人40岁了还不一定会体谅父母呢。

  @mornzhao:刚升级做妈的俺表示亚历山大,要是宝宝做不到就是我们的失职?

  @桐睰:教育是个大难题。4岁的儿子说妈妈我想死,还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我问为什么?他说:你和爸爸老管我。是时候检讨自己的育儿方式了,他大了,我还拿对待婴儿的方式管他。学着慢慢放手。

  没错,教育的确是个大难题。但再难,为了自己望子成龙的心愿,还有孩子长远的未来,家长们除了和老师互帮共教外,用自身的修养来言传身教,也是不可或缺的。

  ■ 评论

  直面育人的艰辛尊重孩子的天性

  □东方今报评论员李春晓

  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相对于以前只关心孩子在学习、认知上的能力,《指南》更关注幼儿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并提出了具体指标。政府希望通过这部《指南》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

  慢下来,让孩子的脚步不再跌跌撞撞、紧追慢赶,只为了家长心中那看不见的起跑线。——教育主管部门的出发点确实是好的,但,家长是否能松一口气?指南能否给困惑的家长们“指难”?

  有的家长庆幸,自己家的娃样样都达标;有的忧虑自家娃没做到,还得按标准养娃;有人觉得很无聊,有关单位管东管西、连三岁娃娃都要管,是不是太教条?

  《指南》里对孩子的基本要求,我们并不反对,像排队、体谅父母、接受不同意见这些幼儿园就应该学会的东西,也许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做到。但是,教育孩子并不是严格按照《指南》行事,就可以做好。

  教育孩子可能是最艰难的事。教育的特征是耐心,是因材施教,而不是拔苗助长。对待孩子,最要紧的是爱的教育,没那么多条条框框,没那么多死记硬背,家长和外界需要的就是——直面现实、尊重天性。

  家庭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旱涝不均和城乡差距,城市的很多孩子众星捧月、一大堆亲人围着;而农村一些孩子,在泥巴里摸爬滚打玩耍长大。他们启蒙的早晚、教育的方式,肯定也存在很大区别。作为千千万万个成长的个体来讲,幼儿的发展要遵循其自身规律。家长和幼儿教育机构要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提供丰富、适宜的玩教具和游戏材料。要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人生是漫漫旅途,教育是慢慢浇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请记住——让他可以慢慢来,他不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才是优秀,他只要健康快乐就好。一键分享到【网络编辑:李鹏勋】【打印】【顶部】【关闭】

  (原标题:今报记者实验:拿棒棒糖和贴画 5分钟哄走俩3岁娃)

上一篇:BBC评出2016必读的十本书:每一本都不容错过
下一篇:中南大学二附小“临时爸妈团”:你在一线抗疫情,我在后方当“爸妈”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