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2-12-12
手机版

  “沉下去”才能“立起来”

  我叫王金勇,来自于濮阳日报记者部。今天我讲述的题目是《“沉下去”才能“立起来”》。

  十年前我刚进报社的时候,报社前辈说过的这么一句话让我永记于心:记者只有“沉下去”,才能让新闻“立起来”。

  简短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就如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也激励着我在新闻采访的路上奋力前行。

  在我十年的新闻采访路上,“沉下去”任务最急、责任最重、困难最多的采访,当属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采访。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肩负着向雄安新区白洋淀补充生态用水的重任,是雄安新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生态城市的关键中的关键,而它的源头就在我们濮阳。

  2017年11月16日,这是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全线通水的日子。就在通水前夕,我接到了报社的紧急通知,让我和贺德敬老师立即奔赴工程一线,深入挖掘、全方位报道这一国家战略性工程。

  新闻现场就是记者的战场。在去往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渠首——濮阳县渠村乡的车上,我和贺德敬老师就进入了战斗状态,一边商议报道的谋篇布局,一边多渠道联系采访对象。我们深知,做好这次重大主题报道,不仅是党报记者的职责使命,更是对我们践行“四力”的重大考验。

  短短3天时间,84公里的引水渠道、沿渠的15个乡镇办,我们全部跑了一遍。上百个采访对象,我们逐一访谈,光做记录的采访本就写满了厚厚一本。时间之紧、头绪之多、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

  特别是在占地2000余亩的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沉砂池采访时,两侧的道路泥泞不堪,我们开的采访车就像行驶在浪潮中的小船一样左晃右摆,最后还是由于底盘过低搁浅在道路中间。为了不耽误采访,我们决定徒步前行。短短百十米的路,脚上的鞋子被沾掉了好几次,冰冷的泥水还乘机钻进鞋里,整个脚都是冰凉冰凉的。我们俩相互鼓劲、打趣说道:“咱们这次的采访,是实实在在的沾泥土、带露珠的采访啊!”

  我们常说,新闻稿件,七分靠采、三分靠写。白天采访结束之后,伏案写稿至深夜,是那几天的工作常态。在最后定稿的那天晚上,报社领导和我们一起对稿件逐字逐句斟酌,仅新闻标题就改了八九次,最后敲定为《千年大计的濮阳情怀》。

  就这样,重伤也不下火线的老水利人李相朝、在雪地里跋涉3天为群众丈量土地的乡镇干部程相波、纵使老家难舍也要为工程让路的农村老党员王万良……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典型人物被我们挖掘出来,一篇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稿件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获得了关注、赢得了掌声。《千年大计的濮阳情怀》这篇稿件也在当年的河南省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六月份,我参与了报社组织策划的《黄河滩区——记者增强“四力”一线行》重大主题报道,深入挖掘在我市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大力宣传干部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

  在濮阳县海通乡沙窝村蹲点的时候,为了体验中药材种植、生产的全过程和拍到有冲击力的照片,我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大半晌的时间都在田间地头、加工车间来回穿梭,身上的短袖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采访、拍照都很顺利,唯独自己的身体却出现了中暑症状,一整天都没怎么吃东西。即使这样,晚上回到驻地后,我仍然坚持先把稿子写完。后来,采写的《中药材里掘金银》稿件不仅被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平台转发,还吸引了周边县区的农户到沙窝村学习取经。就在前一段,沙窝村中药材种植基地负责人张文权还专门给我打来电话,说是我的稿子发出后,他的生意是越来越好。

  笔墨随着时代走,镜头围着群众转,我觉着这就是党报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正是有这份为民情怀,近年来我先后荣获“濮阳市优秀中青年人才”“濮阳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等殊荣。今后我将怀着这份信念,继续在新闻采访路上沉下去、沉下去,采写更多能立得起来的新闻稿件。

  一名合格记者一定要有百姓情怀

  我是濮阳日报社记者王亚娟,今天为大家分享内容的题目是《一名合格记者一定要有百姓情怀》。

  我是报社民生热线部记者,24小时接听群众和读者来电是我的主要工作,我今天要分享的第一个故事也和热线电话有关。

  有一天清晨,接到一位中年女士打来的求助电话时,我刚来报社上班不久。女士在电话中说,她买房时向一家中介机构交了1万元定金,在准备办理购房手续的过程中才发现,这套房子有问题不能办理过户。房子没有买成,女士想退回之前交的定金,但没料到中介机构却一直推诿、拖延,问题好几个月都没有解决。

  要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我除了要掌握这位女士反映的情况外,还需要再联系中介机构,再去采访卖方,同时还要向管理部门了解相关政策规定。因为牵扯到几方的利益,稿子的采访过程并不顺利,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仅不愿意配合采访,甚至还一度怀疑我收了求助人的好处,在电话中威胁我。经过近3天的调查采访,我用客观公正的视角写出了一篇近3000字的报道,那家中介机构最终受到了处罚,求助人的1万元定金也顺利追回。

  事情过后,我原本以为与那位求助女士的故事也从此画上了句号。但没想到的是,几天后她竟然带着一面大红锦旗来到报社。她说,我让她的生活重新有了阳光,她一定要来说声“谢谢”。

  今天要分享的第二个故事与鲜花有关。今年3月初,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新习镇徐堤口村的扶郎花销售遇到了难题。花农李先士3个大棚的鲜花,眼看就要烂在地里。接到他焦急的求助后,我和同事僧少琴迎着料峭寒风去现场进行采访。

  那个时候,因为疫情原因我们的报纸无法派送,报社就把我们采写的报道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外推送。我和同事采写的报道发出后,濮阳社会各界的爱心开始像潮水一般涌来:市委宣传部官方微信“文明濮阳”帮忙转发,市妇联帮忙寻找销路,市女企业家协会、热心市民、郑州的客商等等,纷纷打来电话订购鲜花,还有热心的志愿者义务帮李先士做起了微信“客服”。

  因为那篇报道,花农李先士一夜之间成为大家关注和关心的对象。不到一天的时间,他就收到600多条微信咨询,完成鲜切花订单5万5千多枝。因为那次报道,我们先后帮他完成了7万多枝鲜切花的订单,3个大棚的鲜花全部销售一空。

  3月12日,花农李先士给报社送来了锦旗,他由衷称赞说:“感谢党报记者,可帮了我大忙了!”

  群众的一面面锦旗和一声声“谢谢”,滋润涵养了我的百姓情怀,也成为不断温暖我、鼓舞我、激励我前行的力量!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情怀和力量,才使我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一次一次勇敢逆行,我也因此获得了“濮阳市疫情防控先进个人”称号;也正是因为这种情怀和力量,我曾先后三次获得了赵超构新闻奖。

  我一直很庆幸,能成为一名人民记者,能够倾听人民的声音,能够记录百姓的故事。我坚信,一名合格的记者一定要有百姓情怀!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才能不断从人民中汲取力量,奋勇前行!

  我的故事分享完了,谢谢大家!

  让青春梦想绽放在新闻路上

  大家好,我叫郑会爽,是濮阳市广播电视台《濮阳生活帮》栏目的一名记者,虽然只是一名新闻战线上的新兵,但是经过两年多的历练,从选题策划、新闻拍摄采访、后期制作、主持上镜,我的各项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濮阳生活帮》这个大集体里,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也让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理解了记者这个行业,我一直认为:现场感和第一视角才是好新闻的关键,每一次采访、每一次出镜都让我对这句话理解更为深刻。

  今年,在疫情发生以后,我没有犹豫、更没有退缩,第一时间迅速回到了岗位上,我走上濮阳街头、公园、商超、小区探访疫情防控情况,危机时刻,我看到了每个人都严格按照要求,服从大局,响应抗击疫情的号召。疫情期间,我走进爱心企业濮阳景禧医纺科技有限公司采访,在进入采访现场之前,我穿上了厚厚的防护服,虽然表面淡定,可是内心还是有些害怕的,作为一名普通人,我害怕病毒,害怕传染,但是作为记者,我必须要求自己在疫情面前不能后退,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采访,是我人生的第一次经历,也将会是我记者生涯的浓墨重彩的记忆。

  在这里我做了深入的采访,了解到,这里的员工每天都要给我们濮阳市所有医院的医护工作人员以及各种传染病患者的织物用品,提供洗涤与消毒,其中包括豫北地区的的34家医院,在疫情防如 此严峻的情况下,他们每人每天工作量也是8个小时以上,就是为了前线的医护工作人员,没有后顾之忧,疫情期间,在人员少的情况下,他们依然没有懈怠,依然坚守岗位。

  在采访现场,我发现最辛苦的就是污区分拣的工作人员,分拣工人马海丽就是其中的一员,记得当时在污区分拣现场见到他的时候,她正在对刚刚送来的医用织物进行一个分拣和消毒,在采访中我了解到,除了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工作,他们每人每天要分拣三千多件医用织物,因为疫情原因工作人员少,所以工作比之前更多,也更重,但是他们也都尽力完成工作。记得当时采访时,我只在污区呆了半个小时,就感觉呼吸不顺畅,全身出汗,我无法想象,他们每人每天坚持八个小时去工作,需要多大的毅力。采访完出来以后,虽然有点累,但是也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进入新闻行业,虽然不会大富大贵,大红大紫,但我们能成为社会的记录者、时代的守望者,为社会发展鼓与呼,为濮阳前行加油助威。

  其实更让我感动的是,我们濮阳广电媒体人,疫情期间,全员上岗,坚守岗位50多个日夜,全力投入到抗疫宣传第一线。有的记者带病坚持工作,有的记者顾不上照料还在哺乳期的孩子,坚持24小时在线,展现出了濮阳广电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疫情期间,濮阳市广播电视台外宣共发稿400多条,其中在中央广播电视媒体发稿近100条,比去年同期增长2倍多。

  今年8月份,生活帮栏目收到了市民周先生的求助,他说儿子遭遇了车祸,手术治疗已经前后花费了15余万元,因为伤情比较严重,后续治疗还需要10万元左右。保险公司给予的赔付款也没有着落,高昂的医药费让他们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不堪重负,所以希望得到我们媒体的帮助,记得那天下着大雨,我和我的同事贾建良去了医院了解情况,经过我们的报道,很多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帮助周先生度过了难关,他也向我们生活帮栏目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作为一名记者,我觉得能通过自己的报道帮助观众解决实际困难,自身也收获了很多快乐。

  生活帮栏目自2017年2月开播以来,已经收到了观众自发送来的12面锦旗,其中《小区停车位只售不租》《工厂倒闭百名村民积蓄不知所向》等节目为群众仗义执言,解决百姓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行程300公里送老人回家》《广西女子走失16年 濮阳好心人寻亲助团聚》等节目帮助走失人员回归家庭;几千条掷地有声的民生新闻,有的温暖感动,有的犀利敏锐,敢于碰硬,做到了新闻有深度,更有温度,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彰显了濮阳市广播电视台客观公正的媒体形象。

  我始终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以自己热爱的工作为职业,我感谢记者这个职业让我融入到温暖和感动中,对于记者而言,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崭新的,每天一睁开眼,我想着,又是一天,未知的一天,这一天我又像往常一样出门,找选题,想角度,做采访,人生因青春而美丽,青春因为梦想而绚烂,梦想因努力而闪耀,让我的青春梦想永远绽放在新闻路上。

  采访路上,每个人都是榜样

  大家好,我是濮阳市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记者李春满。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采访路上,每个人都是榜样”。在接到这次“好记者讲好故事”的任务后,我一直在想:今天这个场合我应该讲什么样的故事?“好记者”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标准,但“好故事”应该有一个标准,那就是首先它能感动自己,能够传递一种精神、一种正能量、一种能代表这个时代的精神,我觉得这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我的抗疫故事是从大年初一开始的。初一这天,我还在为前一天的熬夜补觉中,突然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要求即日起,开始正常上班,我和我的同事立刻到岗,全员进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当中。这让我意识到,这将是一场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战斗。

  我所在的新媒体中心,为了疫情宣传报道,重新对所有人员进行了分工,每个人身上都担着沉重的工作任务。我们每天关注最新疫情防控指令,一直工作到深夜,保持全天24小时在线状态。我的同事们既是父母,也是儿女,更是一名记者,他们一边将自己隔离起来保护家里的老人孩子,一边把自己推向前线。

  在之后的几个月,我先后前往发热门诊、隔离点进行采访,不断发布疫情的最新进展,采写了大量鲜活的报道。而我,也只是“战疫”报道记者中普通的一员,有的记者不顾自身安危,冲锋在一线,进五院、接患者;有的记者深入社区采访被隔离人员;有的记者舍小家为大家,放下年幼的孩子,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有的记者克服小区封锁、车辆禁行的困难,逆行在采访的路上……

  疫情采访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朱晓飞的故事。这是一位“狠心”的妈妈,她为了驰援武汉,给刚刚一岁的儿子断奶。2月29日,我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投稿,稿件是朱晓飞刚上小学的女儿写的一封信。信中写到:“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妈妈了,但是我不怪她,因为妈妈说她去做好事了。妈妈要快点回家啊,我和爸爸、弟弟在家等着你。”一瞬间,我的泪水夺眶而出,一方面心疼这个懂事的小姑娘,另一方面又突然的很想家,想到我的爸爸妈妈也每天在为我担心吧……4月14日,濮阳市援鄂医疗队员解除隔离,与家人团聚。我主动请缨,到朱晓飞家采访,看到妈妈回家后,女儿激动的喊着“妈妈,妈妈,我好想你”,可是小儿子,由于长时间没有见到妈妈,已经不认识妈妈了。然而朱晓飞说,她不后悔,等孩子长大了以后,她会骄傲的说:“你们的妈妈是一名合格的医疗工作者。”

  是啊,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从医生、警察、记者、社区工作者等等,我们都是合格的、优秀的!

  随着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我市复工复产工作也马不停歇。

  2月21日,来自全市803名富士康员工乘坐36辆大巴车赴郑返岗;

  2月22日,十辆复工返岗专车护送257名农民工远赴长三角地区;

  2月23日,九辆专车载着230名务工人员前往江西;

  我庆幸我见证了他们的每一次出发,看到了无数个平凡人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四百万龙都儿女挥洒汗水,辛勤耕耘。

  我和同事们深入到黄河滩区一线采访,其中,范县张庄镇前房村是我市黄河滩区居民搬迁的第一批试点村。2016年村民们搬迁后,依托黄河发展活水养鱼项目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脱贫之路,我有幸品尝了该村的黄河鲤鱼,更看到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体会到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和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脱贫、搬迁、大丰收,可谓三喜临门。丰收节期间,我走在乡间地头,实地感受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玉米地里机声隆隆;百亩果园内,成熟的梨、苹果挂满枝头,采摘、分拣、装箱,农民们都忙得不亦乐乎……

  像希尔顿说的:“世界上没有卑微的职业,只有卑微的人。”只要我们始终把工作摆在首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即使是在最平凡的岗位上,我们也能从中体验到快乐与满足,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时代匆匆,在这条路上,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无论采访的路上多么艰辛,无论熬到多晚,身体多么疲惫,我们的内心依旧火热,脚步依旧坚定。因为,我们肩上,扛着党媒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心里,装着对党和新闻事业的追求。

  从“见证”到“践行”,甘做“最美逆行者”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范县融媒体中心的石玉坤。我今天要讲的故事是《从“见证”到“践行”,甘做“最美逆行者”》 。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疫情突然来袭,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勠力同心、共克时艰,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少不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就是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我们都尊称他们为“最美逆行者”。很荣幸,我有机会见证这些“最美逆行者”,并成为一名“逆行者”。

  2月20号一早,我接到采访通知,范县援鄂医疗队的6名医护人员自愿剪去长发,奔赴武汉一线。

  来到理发店的时候,看到他们还在一起有说有笑,年纪都不大,最大的也不过30多岁。第一个站出来剪头发的是范县人民医院消化呼吸内科的医生,梁春燕。梁春燕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的九岁,小的也才七岁。

  此次援鄂,不知归期,梁春燕也曾纠结过、担心过,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对于她这个年纪的人来说,人生经不起一点意外。

  我悄悄地问了她一句:“可以不去吗?这个问题她的家人也问过她好多遍,疫情爆发初期,除了各种医疗类物资,最缺的就是医务人员。看似是一道选择题,但是对于梁春燕来说,这道必答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必须去。

  面对未知的新型病毒,面对被感染的风险,怕是人之常情,但梁春燕对此却看得很淡。梁春燕跟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她说:“难免担心,但我不害怕!没什么可怕的,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友”陆续奔赴武汉,我反而更安心了,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背后是这个国家!”她的这段话,在后来一直激励着我。

  6名援鄂医疗队里年级最小的一位只有23岁,她叫赵征。见到赵征的时候,她留了一头及腰秀发。还没开始剪头发,赵征就坐在角落里偷偷地抹眼泪。她告诉我说,她的头发从小的时候记事起,就没剪短过,一头秀发一直留了二十多年。采访的过程中,赵征的手一直在抚摸着自己的头发。坐在椅子上要剪头发了,她捂着眼,没敢看镜子里的自己。虽已有心理准备,但变成短发的那一刻,她还是没忍住,赵征回头望着理发师手中自己及腰的长发,忍不住大哭了起来。

  她告诉我说,先舍自己,再为他人。等我从武汉回来我还可以留我的长头发。虽然心中有万般不舍,但是她依然没有退缩,她没有选择逃避,自愿奔赴武汉。

  她们也是父母的女儿、孩子的母亲、丈夫的妻子,可面对这场战役,她们放下家中一切事物,全力投身抗击疫情战斗中,舍小家、为大家,担当责任不推诿,彰显了新时代巾帼英雄风采。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范县融媒体中心全力应对,大年初一,组织新闻采编人员迅速集结、坚守奋战,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彰显了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

  很意外是,在深入一线采访的时候,我接触了疑似病例,我也被确定为高危人群。居家隔离14天!当时我的内心瞬间就崩溃了。我把自己锁在屋里,不跟其他人接触,准备了三只体温计,不停的给自己量体温。体温上升0.1度我都得怀疑这个体温计是不是坏了。隔离的第一天,情绪就地落到了极点。

  就在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范县援鄂医疗队的6名医护人员,我想起了梁春燕说的,怕什么,没什么可怕的!赵征才23岁,自愿舍弃那么多奔赴一线。我也是90后,我得向他们学习!

  我也得做新闻战线上的“最美逆行者”!第二天我就在家边居家隔离,边办公。每天用电脑通过云上范县、范县通微信公众号发布疫情信息,引导舆论。14天内发布信息1000余条。为引导舆论,平息事态,起到了关键作用,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传递到千家万户。

  我是2020年1月份来到范县融媒体中心,可以说,在记者这条路上,我还是一名小学生。上班不到一个月就遇到了疫情,最开始的时候内心是有些抱怨的,过年一天也没休息,大年初一就开始上班。但是通过近一年的工作,我成长了许多,开始慢慢知道记者责任是什么,担当是什么。我脚下的路还有很长要走,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做一名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践行一名好记者的初心和使命!

  来源:《濮阳日报》

  原标题:《听,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

  阅读原文

上一篇:历下区百合幼教集团开展《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解读培训活动
下一篇:戒指、印章……这个毕业季 宁波流行学校给学生送礼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