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教育高峰论坛聚焦科技赋能教育 掌门教育分享新思路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0-12-24
手机版

12月6日,以“创新与变革: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为主题的“2020中国未来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本届论坛邀请了来自学界、政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参与,从科技赋能与教育创新、人才需求转变与教育变革、教育新业态新模式、未来教育、智慧教育等维度,深入探讨智能时代下的教育创新与变革。

图为论坛现场。 以下均为受访者供图

围绕科技赋能与教育新业态新模式这一议题,掌门教育联合创始人吴佳峻作为业界代表,与国家教育研究中心、中央电教馆、教育部国家信息中心、北师大等多位专家展开深入探讨。

同时,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未来教育研究书系1《面向智能时代:教育、技术与社会发展》”中,掌门教育也作为优秀案例入选,以“科技+教育”前沿成果引领行业。

学界专家探析教育未来趋势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区块链、5G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加快迈向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

在智能时代,前沿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等产生革命性影响,也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带来了巨大机遇。

图为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马陆亭

对此,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马陆亭,从国家育人模式转型以及历史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指出四大已显现的催发教育模式变革的因素: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具体实践、疫情中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应对逆全球化思潮以及办学和育人。

在他看来,科技革命会带来变革性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催生了教育模式的变化。过去的学校“千校一面”,是因为教学模式受办学模式、治理模式的影响,是一种“单箭头”形态,疫情发生后,教育的模式逐渐变为“双箭头”形态,治理模式的变化倒逼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与此同时,马陆亭提出,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办学模式将迎来一系列挑战,未来的教育需要注重两点,一是面向国内,扎根中国大地;二是要扩大开放,加强交流。因此,治理模式更需要早日筹谋应对,比如网络化的公开、公平、效率诉求,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及教育业态,购买服务的多重变化,大数据管理,区块链技术推动教育评价等等。他表示,“要加强学科和产业之间的融合,在融合中推动创新。”

“科技发展将远超人类当前的认知。就像水和电一样,人工智能将在未来社会发挥基础性、环境性作用。”马陆亭认为,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教育手段从传统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教育总体转向智能化的潮流已经不可阻挡,企业、学校、政府都要进行应急行动。

后疫情时期,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引领下,我们迫切需要反思传统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总结大规模在线教育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发挥智能时代的前沿技术优势,加快探索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生态。

图为 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原主任王珠珠

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原主任王珠珠,从实践结合的角度分享了她对于疫情教学的思考。“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超预期地完成了建设任务,进入了以融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她指出,这一阶段的四大特征是:第一,引领性技术发生了变化,以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为核心。第二,工作的着力点从试点、局部到整体发展。第三,关注基础设施转向关注“人”。第四,信息技术从教育的外生向内生发展。

“对于未来趋势,首先要关注教育的趋势,在未来面向‘十四五’和2035的时候,教育首先是要面对中国发展、中国现代化和在世界发展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她提出未来教育的四个趋势变化:一,学习时长的变化。非正式学习将会是人一生中用时最长的学习方式,而且资源和渠道会发生巨大变化;二,师生关系和教育资源发生变化,老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人工智能进入教育过程;三,教学评价和教学分析的变化,从以逻辑分析、经验分析为主,转向数据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甚至某些方面数据分析会作为先导的变化,形成交互、协同、泛载性以及持续性的特点;四,信息技术将成为教育教学中改变教育模式的新动力。新动力催生教育新形态,教育部门、学校、师生和社会的相关产业将结合形成新生态。

技术深度融合教育 业界分享创新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周海涛重点对我国校外教育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在他看来,今年教育行业艰难前行,诞生于此的新业态、新模式也出现了明显的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新业态的规模在井喷;第二个特征是课程方式方法的创新探索,显现多点开花的局面;第三个特征是培训的国际化重新启动;第四个是培训行业的品牌建设已见成效。

图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周海涛

他表示:“疫情给我们带来大考,科技给我们带来了选择。”这是教育趋势使然,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多年来,教育和科技一直是亦步亦趋,相互支撑,互为推力,科技的新能量推动教育前行。未来的教育发展,也需要各方的发力,政府引导、教师参与、学生期盼、企业助力,这样才能催生新业态和新方式的快速发展。

作为产业界代表,掌门教育联合创始人吴佳峻从企业实践角度出发,分享了掌门教育将技术深度融合教育的创新应用。吴佳峻在论坛上指出,“我们对待新技术的态度,一直是希望可以从实际出发,让技术在实际教育场景中解决实际问题。”

图为 掌门教育联合创始人吴佳峻

在线教育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什么呢?吴佳峻认为还是在教学效果上。他以掌门教育为例,提出“让在线教育能够输出更加优质的教育产品与服务,这是一切技术努力的方向”。在掌门教育众多技术实践中,最主要的还是在两个场景中的应用——教学应用场景与管理应用场景。

在教学应用场景上,掌门将智能技术覆盖到课前、课中到课后的所有环节,打造出一个能够规模化、精细化,并长期稳定输出优质在线教学服务的人机智慧课堂。技术的进步解决了传统教研的“时空成本问题”,并且提升了教研的规模、深度及密度。以五大教研院为核心,掌门已形成了2500万+掌芯智能课件,2000万+智能题库资源,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600多个城市的相关教学资源库。“这些技术应用有两大明显的效用,一个是提效,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双重提升,另一个是内容优化升级,生动、形象的教学知识激发孩子的学习内生动力。”吴佳峻进一步阐释道。

而在管理应用场景上,掌门借助前沿技术,打造一个智能化、精细化的教师管理与培养体系,通过对教师的自我赋能,实现老师的多维度提升。掌门的技术系统可以赋能在教师管理上,依靠平台超算大脑预测管理需求、异常指标、沟通优先级,协助人事、教学、战略等部门处理信息,使整个教学质量达到标准化水平。

对于技术赋能教育的未来发展,吴佳峻表示乐观,“未来,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能还会有更多好的方向,需要整个教育行业去继续探索,在我看来,这条路是充满光明的。”

多元协同保障信息数据安全 促教育行业健康发展

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变革,在技术赋能下,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软肋”。国家信息中心信产部分享经济处处长于凤霞,就从当前技术与教育融合中的信息安全、伦理隐私、知识产权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前瞻性建议。

图为 国家信息中心信产部分享经济处处长于凤霞

“从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的角度上来说,技术的应用一定是双刃剑。”她在论坛中强调,“我们的学校教育系统里汇聚大量的数据,一类是静态的数据,一类是时时刻刻变化的动态数据,还有教育国际化交流过程中涉及到数据的跨境流动,大量优质资源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领域的数据安全、信息安全尤其重要。”

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数据安全问题,她提出多元协同机制,鼓励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共同推进数据安全落地,为用户撑起数据安全“防护伞”,促进教育行业健康发展。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马陆亭在论坛总结发言中表示,技术很重要,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手段;指导思想也很重要,这是指引未来的方向。具体到实践,向内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向外要高水平地对外开放;向前,以人工智能引领科技产业革命,向后,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的滋养。

在“双循环”的大格局下,前沿技术的加持,必将成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纵深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未来,随着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发力,我国教育的高质量、规范性发展值得期待。

校对 李项玲

上一篇:艾博教育潘宁:成人学历教育将向高品质化方向发展
下一篇:长沙:构建“学有优教”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