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探索未来教育的N种可能(三):最好的教育是守护好奇心和内驱力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2-12-10
手机版

  原标题:关注 | 探索未来教育的N种可能(三):最好的教育是守护好奇心和内驱力

  

  为学生打造无处不在的学习空间,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

  过去,传统教育的特点在于知识点的记忆,通过标准化答案、填鸭式刷题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但这一特点,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将成为阻碍学生成才的最大困境。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过:“以昨日的方式教今天的孩子,我们将剥夺他们的明天。”那么,面对纷繁变化的明天,什么才是适应未来的教育?这一期“关注”邀请教育学者蔡朝阳、清澜山国际学校副校长李娟、莞城步步高小学校长尹凤葵、莞城英文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林的萍直面教育争议,探讨“好”的教育,以期凝聚智慧,启迪未来。

  争议①:新教改

  减负和素质教育不等于不学习

  12月9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172号(教育类297号)提案答复的函》。《答复函》称,教育部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已制定相关专门文件推动和规范编程教育发展,培养培训能够实施编程教育相关师资,将包括编程教育在内的信息技术内容纳入到中小学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随后,相应热搜“编程教育将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登榜,引发网友热议。

  类似的话题早已屡见不鲜。在此之前,“推行3+1+2的考试方案,高考文理分科成为历史”,“重视古诗文积累,‘大语文’时代正式来临”,“重视阅读,教育部书单中小学生阅读量达到145万字”,“强化体育,每名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体育纳入中考”“关注美育,每名学生掌握一到两门艺术技能,美育全面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劳动教育,组织校内活动、校外劳动和社区志愿服务”等话题频现,并在舆论的发酵下迅速出圈,让不少家长纷纷表示很焦虑。

  让家长们更为迷茫的是,一边是教育部在不断地给学生加课、加任务,另一边是“减负”的呼声从未消停。从1988年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到2000年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再到2011年的全国两会,“减负”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我国中小学生的减负可谓“减”了几十年。

  近几年,减负的步伐更是全面提速。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和“减负三十条”,明确了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长、政府的减负责任;2019年“强基计划”启动,再次严格收缩社会培训、竞赛与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挂钩的利益链;2020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的通知》,又一次对外表明要严肃查处超标超前培训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

  

  莞城英文实验学校打造姜科steam课程,让学生在玩中学。

  “应试教育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素质教育则是重视能力的培养,关注的是学生全面发展。”在林的萍看来,国家减负肯定不是让学生不学习,如果都不学习,那减负还有何用。国家提出教育减负是转变教育观念,要从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减去的是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刷题时间,扔掉机械性过量刷题的做法,进行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近年来,随着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纵深发展,全国各省、区、市都在积极开展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工作的探索,通过监测结果优化教育政策,改进教育教学。12月11日,东莞市召开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反馈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东莞市语文、艺术学科进行专业指导。市教育局相关科室、镇街教育管理中心负责人、直属学校及相关监测基地学校校长、相关学科教研员参加了会议。

  

  莞城步步高小学开展帮厨体验活动,以劳育人。

  “从监测结果中可以看到,东莞学生的语文成绩普遍优秀,但是在课程设置、作业时间等指标的分数却不高。专家分析认为,东莞孩子取得良好语文成绩的背后,可能是苦学的结果。”

  莞城步步高小学作为此次监测基地学校之一,其校长尹凤葵全程参与了监测工作。她告诉笔者,东莞市尤其是莞城地区,在教育理念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相比上海来说,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应试教育下,考试多是考知识点,因此上课会密集主攻知识点的讲解,强调唯一的正确答案,缺乏对孩子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样,作业也是紧紧围绕着考试进行复习和巩固,实行题海战术,力求知识记忆。但是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数据告诉我们,学习成绩并非与作业量和刷题时间成正比,未来也不需要‘刷题家’。随后,大家开始反思,要将不必要的刷题时间减负出来,增加孩子的素质教育时间,培养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之人。”

  争议②:教育内卷

  抢跑抹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上最好的小学,以增加上最好的初中的概率;上最好的初中,以增加上最好的高中的概率;上最好的高中以增加上最好的大学的概率;上最好的大学,以增加找到‘最好’工作的概率——一条‘鸡娃’战线环环相扣,丝毫不容懈怠。”

  这篇来自《三联生活周刊》第1110期、标题为“不焦虑方法论”的文章,因成功给家长制造出“焦虑”而迅速蹿红。瞬间,“KET、PET”“海淀妈妈”“鸡娃”“牛娃”成为网络热词,再加上自媒体和培训机构在背后的推波助澜,教育被成功“内卷”。

  “内卷”是2020年的年度热词,并顺利入围《咬文嚼字》评选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何为“内卷”?顾名思义,内卷就是大家都往里面卷,卷得越多,里面的空间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在白热化竞争的今天,内卷存在于各行各业,比如经济内卷、政治内卷、行政内卷、教育内卷等,大家为了抢夺优势资源,就要比别人做得更好。

  内卷时代下,“孩子95分排倒数”“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初中数学”“4岁孩子的英语词汇量达到1500个”“6岁提前学完四年级课程”“3岁娃秒解四年级奥数题”等诸如此类的事件愈演愈烈,孩子的起跑线从小学提前到幼儿园,从婴儿提前到孕期,“超前学习”成为不少“鸡娃”家长的标配手段,无数的孩子在"牛娃"的光环下苦不堪言。

  

  通过各类项目型、探究型、活动型和美育德育课程,能够激发学生潜能及兴趣。

  “教育并非逼出来的。只有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然地成长,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学者、亲子作家、儿童服务者蔡朝阳素来倡导“以自由看待教育”。他说,眼下“鸡娃”现象频发的背后,是社会竞争、阶层固化给成年人带来的压力,他们将自己的期待投射给孩子,都希望孩子能够变得优秀,创造出更多价值。

  “5岁的孩子每天花费2个小时练字,但是总是练不好,这是因为孩子笨吗?这肯定不是的。让手指尚未发育完善的孩子练字,显然不符合身体发展规律。2年后,孩子终于能够写出一手好字,很多家长就认为这是他们‘鸡娃’的结果,事实上这只是孩子到了拿笔写字的年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抢跑是没有用的。更严重的是,让孩子提前学习枯燥的知识,容易抹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只会适得其反。”

  

  清澜山学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清澜山国际学校副校长李娟认为,孩子的成人、成才,是自身、家庭、学校及社会四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未来的知识竞争中,孩子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着主要作用,而其他三方更多的是培养、引导及协助。学校是对孩子直接产生教育影响的场所,需要在师资、校风学风、课程设置及项目活动等方面努力。家庭教育相较于其他主体起关键作用,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潜移默化并且极有可能伴随孩子一生。此外,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友好、安全、稳定的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探讨:我们需要怎样的未来教育

  

  蔡朝阳

  教育学者,亲子作家,儿童服务者。曾被评为《时代周报》影响中国社会进程100人之10大教育工作者,《新京报》年度致敬教育书作者。著有《阅读抵抗荒诞》《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寻找有意义的教育》《为什么不能把所有东西买回家》等书籍。

  小时候的我很顽皮,学习成绩也很一般,因此经常被父母调侃以后只能去“捅烟囱”。在那个年代,“捅烟囱”属于廉价劳动力,只有不读书、找不到工作的人才会去做。后来,伴随着一根又一根的烟囱消失,“捅烟囱”这个职业也随之消亡。教育最忌讳的是什么?我认为正是刻舟求剑的想法,用现在的经验规划孩子的未来,也许等孩子长大了,很多技能、职业都已经不需要了。

  今天,我们站在2020年的时间维度上回望1990年,和展望2050年的时间跨度是一样的,都是30年的时间。就像1990年的人无法预想2020年的社会一样,我们现在更加无法想象2050年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因此,我们家长要告诉自己不要焦虑、不要规划、不要比较。培训班辅导的是现在的知识,家长焦虑的是当今的社会,只有守护住孩子的好奇心,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拥有善于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最好的未来教育。

  

  李娟

  清澜山国际学校副校长,清华附中派往清澜山学校成员,清华附中一体化学校教师,特级教师,省级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

  在我看来,未来教育应该坚持以终为始,借用清华大学邱勇校长的话,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要把价值塑造放在第一位,能力培养放在第二位,知识传授放在第三位。因此,未来课程应该是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是去标准化的。

  未来课程应该是形式多样的。在互联网+的时代,教育是没有时间与地域边界的,各类学习资源也无边界;运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让教育和学习发生在围墙内与外。

  未来课程应该是内容多元的。学校提供全面且与时俱进的学科知识,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包括涵盖学科和艺术体育等多方面的选修课、天南地北的研学课程、有深度有卓见的专家讲座等,努力满足人才成长的需求,创造一切可能。

  未来教育应该是去标准化的。教育的评价体系并非单一。孩子不用接受千篇一律的考试辅导,而是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同时,还有更多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选择。教育是能够唤醒孩子学习热情及乐趣的,让孩子在不断尝试中,拥抱知识、享受学习乐趣、提高综合能力。

  总的来说,未来教育是充分利用各类社会及自然资源,努力做到有教无类,让学习无处不在、成长无时不有。

  

  尹凤葵

  莞城步步高小学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从2020年到2035年,中国要实现从教育大国迈入教育强国行列,强调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关注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从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于未来人才的关键词是“终身学习”“创新能力”“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那么,如何培养孩子拥有这些能力呢?

  未来课程是核心。目前未来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1.0版本的主题统整课程,以同一个主题为轴心,辐射带动相关学科的知识整合;2.0版本的Steam课程,通过跨学科应用与整合,促进学生解决生活真实问题的能力;3.0版本的PBL项目化学习,通过自发性学习需要的知识,最终将项目完成。未来课程在尊重学生和解放自由的情况下,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优势,发现自身的价值,养成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

  未来课程具有统整性、综合性、跨学科性等特点,对未来教师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未来,老师需要具有极高的综合素养能力,甚至希望每个老师都是“全学科教师”。在未来,老师的职责不再是简单地授课,要研究“如何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力、探究力以及内驱力。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未来教育发展最为关键的要素,同时也是最难的要素。

  此外,我们还要努力为学生打造无处不在的学习空间,让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我们还要完善未来教育的评价体系,不能让教育观念和考试成绩互相脱离,我想只有让所有的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才能真正构建未来教育的体系。

  

  林的萍

  莞城英文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东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东莞市家庭教育慧导师。

  我认为未来教育就是要用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培养适应未来要求的人才。在未来,过去规模化、标准化、填鸭式的传统教育会逐渐向项目式学习、自主学习、非正式学习转变。比如近年来风靡校园的Steam教育,便是项目化学习的形式之一。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过去以老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科融合、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式学习中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等综合能力。

  此外,重构学习空间也是未来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在未来,教室的整体设计应该是科技化、人性化、多元化的,空间的利用需要满足“教学、讨论、探索”的要求。在未来,上课的地点不再局限于教室,学校的树林、花园、操场、走廊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场所,让学生的学习随时随处都可以发生。在未来,“异地同上一堂课”会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智慧教室的打造可以邀请全国各地,甚至是全球的专家学者通过网络接入课堂,丰富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空间的重构,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成为内心丰盈的个体、积极行动的公民。

  文字:张晓敏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艺超

  责任编辑:

上一篇:《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和权利保障》白皮书(全文)
下一篇:中国老师训哭英国学生被扭曲 老外吐槽中式教育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