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华永远的校长,执掌17年无人撼动,死后葬于大学校园内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1-01-09
手机版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

对于学生来讲,能够在最渴望知识的时候受教于名师就是人生最幸运的事情,古人对于学术的评判并没有现代人如此繁多的等级标准可依旧迎来了人才辈出的局面,而越来越多的现代学者也都逐渐从所谓的“学历论”中发现,只有真正认识到学术研习的重要,如此教育出来的后人才算是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古人有私塾、书院,现代人有大学,只有真正德才兼备的导师才能够给学生带来最有价值的教育,然而,如若没有众位导师的守护者来坚持重视学术的教育氛围,醇厚的学风也是难以为继的。


众人都知道中国顶级学府清华大学的存在,然而,曾经的清华颇有名气却没有学术地位,直到一位坚持醇厚学风的校长深耕于此17年后,清华大学才真正具备跻身世界名牌大学的实力,他就是著名学者梅贻琦,而他当年对于清华贡献更是被后人敬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

所有曾在清华大学就读的学生都知道梅贻琦的存在,在清华大学最为动荡的时期,如若没有梅贻琦的坚守,或许如今的清华大学早就不复存在了,而要说梅贻琦最值得后人敬仰的就是他对于纯粹学术的坚守,如此,才奠定了清华大学百年不变的学风,而有了清华的存在,中国的各项学术发展才有了希望。


1、清华风雨飘摇之时的走马上任

1889年,出生在天津的梅贻琦家境贫寒,自幼便懂得勤学奋进的他经过自己的努力也成为了当年首批庚款留美的学生之一,要知道,在当年630名考生中,梅贻琦更是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当时的梅贻琦也是爱国青年之一,在他看来,国家落后是因为科技的落后导致,所以,来到美国,他修习的便是电机工程专业。

1915年,学成归国的梅贻琦得以加入清华学堂担任物理教师,而他在此期间却展现了除了教学以外更加卓越的才能,就是出色的团队协调能力以及严谨的教学风格,所以,后来的梅贻琦也就被提升为教务长以及留美学生监督处负责人。

不过,当时的清华校园却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学风醇厚,时任校长罗家伦是国民党党员的缘故,当时的清华校园对于政治言论的打压以及国民党党史的灌输现象十分严重,所以,不但学生们不满意于罗家伦的管理,很多真正有能力的导师也都纷纷离职而去。

最终,由清华学子们引发的反罗运动得到了社会的关注,迫于压力,罗家伦卸任校长一职,而梅贻琦也就成为了继任的清华校长,要知道,在清华大学的校史中,除了战乱带来的动荡以外,梅贻琦就任校长前后才是整个清华大学最风雨飘摇的时刻。而恰恰是梅贻琦的走马上任,在他坚持的学风之下,清华大学才得以在短时间内在学术界实现迅速的崛起。


2、力挺言论自由奠定清华未来的长足发展

在1931年冬天,众位清华学子群情激奋之时,梅贻琦在就职演说中的“大楼与大师”理论开始让学子们对于这位新上任的校长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在梅贻琦看来,好的大学一定是与好导师有关,在当时渴望醇厚学风的学子与老师们看来,梅贻琦才是最懂他们心声的人。

其实,当年在梅贻琦身边的人对于他出任校长是十分担忧的,毕竟,连强权手段都无法制约的学生,梅贻琦怎么能够儒雅地将其管理好呢,而在梅贻琦眼中,学生能够拥有宝贵的独立思想才是最难得的,他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清华大学教出的学生都是书呆子。

由此,梅贻琦将自己曾在国外深受影响的自由学风引入清华校园,他力排曾盛行在清华校园中的政党之风,相反,鼓励学子、导师们表达自己的言论,哪怕学生对于当时的时局给予猛烈抨击,梅贻琦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这难得的言论自由。

最经典的一次事件便是因为清华学子公开在社会上宣扬对于国民政府的反对引来大批警察进入校园进行抓捕,梅贻琦微笑地拿出一份旧的学生名单迷惑警察,随即掩护闹事学生趁乱逃跑。除此之外,当年的清华校园还收留了很多仇视国民政府的知名学者,一时间,有了这些卓越人士的存在,清华大学的声望以及师资力量开始走向巅峰。


3、一生清贫只为守护清华发展,17年校长地位无人撼动,终长眠于校园

乱世之中,梅贻琦成为了清华大学最坚定的守护者,哪怕当时的北京已经不容许学子、导师们平静地进行学术研讨,梅贻琦更是不畏艰险带领着学子、导师们远赴南方,在他的心中,保护学术就是在保护国家的未来。

南下的清华大学与当时几所知名大学共同组建了西南联大,梅贻琦依旧坚守着醇厚、严谨的学风,宝贵的学术资源、人士他都无比珍惜,无益于醇厚学风建设的行为在他那里统统遭到摒弃。当年,连自己的女儿没考上联大附中都不肯开后门的梅贻琦真正成为了众人眼中作风清廉、崇德尚学的好校长,清华历史中,也是由梅贻琦开创的“五育”(德、智、体、美、群)传承至今,而在梅贻琦看来,德育一定是教育之首。


就这样,在1931年至1948年里,梅贻琦历经17年却无人能够撼动他的清华校长地位,在更多的学子、导师看来,他才是清华永远的校长,因为,清华的学术之魂是梅贻琦一手打造的。

遗憾的是,1948年,为了守护清华赔款基金,梅贻琦权衡再三决定去往台湾,可无奈于当时大陆与台湾焦灼的政局,梅贻琦最终没能再度回到清华,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台湾后来也建立了一所清华大学,而梅贻琦同样出任校长一职,为台湾人才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安详地离开人世,可这位清华巨人死后居然清贫到家中连入殓下葬的钱都拿不出,海内外学者们最终将其安葬在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由此,梅贻琦得以永远守护着他最心爱的学术圣地。


小结:和其他能言善辩的学者相比,梅贻琦始终是沉默寡言却一诺千金的严谨学者,或许,这才是身为学术守护者最该有的气度与品质。相对于胡适、陈寅恪、王国维等学术巨匠,梅贻琦的确没有在具体的某一学术领域创造多么高的造诣,可有了他的坚持,清华当年的学术发展才有了登峰造极的可能,而我国也才有了人才辈出的希望,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讲,他的存在比其他学者更为重要。

上一篇:作业帮完成超16亿美元融资,K12在线教育今年融资额超过去十年总和
下一篇:人类该吃动物吗17世纪以来素食主义观念的演变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