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华】芦山东汉石刻馆楹联赏析‖刘兴宓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1-15
手机版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芦山东汉石刻馆楹联赏析

  刘兴宓

  2022年6月22日,笔者与《雅韵》诗社诗友参观芦山县东汉石刻馆。馆中东汉巴郡太守芦山人樊敏的碑和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与之相关的馆中楹联有四副:一副是供奉樊敏像的“长春亭”的楹联,另三副是“樊府”大门、“樊府”四合院中两厅堂的楹联。四副楹联可以引导、帮助我们了解樊敏其人和“樊敏碑”碑刻的内容。重点是“樊府”大门那副。

  一、《长青亭》楹联

  升达永昌杰 青山不老松

  

  此联是纪念樊敏的。上联“升逹(达)永昌傑(杰)”,“升达”是樊敏的字,“永昌”是樊敏的任所之一,“杰”指杰出人物;与下联“青山不老松”相对,褒颂的意旨明显。但樊敏曾在多地做官,为什么单称樊敏为“永昌杰”呢?我们还是从《长青亭说明》中来了解樊敏的生平事迹。“说明”的文字如下:

  樊敏生于公元119年,卒于公元203年,葬于今芦山老城南3公里(汉嘉郡治东南六里),终年84岁。他幼年时期聪颖好学,30岁左右已声誉隆洽,汉夷慕之,受青衣羌国国君礼聘为丞,任期十年之久:40岁左右举孝廉荐于京都洛阳任三署郎,次年以其才干出任永昌長史,后迁宕渠令。因母亲丧返里(行汉守孝制)。除去孝服再受朝聘,历任外台十年之久(常为治中诸部从事)。因平黄巾之乱,功绩卓著,将拜司徒未就职,后改任巴郡太守。秋老乞身,以助义校尉养疾闾里。又授褒义校尉之职。

  纵观樊敏一生,对传播汉文化,融合边远少数民族关系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并成为一名杰出的民族工作者。

  樊敏举孝廉进京做过郎官,是有机会成为皇帝的近身侍从的。次年出任永昌(今云南保山)长史(太守掌兵马的属官),算不得什么大官,在长史任后也只迁任为“宕渠”县一个小县令。他后来担任统辖十几个县的巴郡太守,官大得多。而且樊敏还做过汉中郡(今陕西境内秦岭南)太守。这一点过去没听说过,“说明”中也没写。是这次参观后从查到的“樊敏碑”碑文中看到这样的文字:“牧伯刘公,二卋(世)钦重,表授巴郡,后汉中。”刘公是谁?查阅史料,樊敏生活的年代,刘焉、刘璋父子俩先后担任益州(管辖今云、贵、川、渝、汉中一带)的行政长官。碑文中说他受到刘氏两代当官的器重。由于刘焉上表举荐,他先被朝廷授巴郡太守,后又被授益州汉中郡太守。为确认这一点,我从东汉汉中郡先后任职的郡守中,找到了樊敏的名字。由此可见,樊敏不光是我们常称说的“巴郡太守”,而应该是“双郡太守”。至于他未到职的“司徒”,更是位列“三公”,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了。

  那为什么联中要称他“永昌杰”呢?对照“说明”所说“30岁左右已声誉隆洽,汉夷慕之,受青衣羌国国君礼聘为丞”,可以这样推论:因为永昌是古哀牢夷族故地,樊敏任永昌长史期间,对哀牢夷族实施礼乐教化,促进了永昌地区民族关系的安定和发展,联中特别突出、强调他促进民族融合之功。也有可能是撰联者觉得用“永昌杰”来对下联的“不老松”,从字面上看是比较好的选择。或二者兼而有之。

  二、仁德堂楹联

  古人所重在大节 君子于学无常师

  关于“大节”的论述,较早见于《论语》。《论语?子张》中,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这里大德、小德,就指的是大节、小节。闲,木栏杆,这里用比喻义指界限。这段话意思是说:大节不能逾越一定的界限,而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论语?泰伯》中有“曾子曰:‘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也提到“大节”二字,是说人在面临重大问题时,也不会丧失自己的志节。

  据碑文记载,樊敏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由于学问好又品行端正,早有声誉,长大后才被举为孝廉,从此走上仕进之路。当官后,任用贤良,整饬法度,注重教化。为官多年,无失大节。碑文中说他去世时,很多老百姓无分男女都为他痛哭流泪(“凡百咸痛,士女涕泠”),看来他是深得老百姓信任和爱戴的。上联“古人所重在大节”,表面上讲古人所看重的是高尚的节操,实际上是在颂扬樊敏立世为人的高尚品德。

  “学无常师”语出《论语?子张》:“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卫国的大夫公孙朝问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孔夫子(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朝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什么地方不能学到,又何必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呢?”

  

  后来,这段话就演化为成语“学无常师”,是说善于学习的人不能只有一个固定的老师,而要向有不同专长的人请教不同的学问。

  下联“君子于学无常师”,表面讲人应有的求学态度,实际上是对樊敏治学态度的赞美。碑文中说他“総(总)角(童年)好学,治(研读)《春秋》严氏经”,而且“无文不睹,于是国君备礼招请”,从中可见樊敏勤奋好学的精神。

  “仁德堂”的楹联,是从德行和学养方面来介绍樊敏。

  三、正大光明堂楹联

  禄不为己 仕不为人

  禄,俸禄,即工资,仕,做官。人,不能理解为“人民大众”,这里是指常人或私人。这两句话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方法,意思是说当官取得俸钱,既不是为了一已的私利,也不是为了个人或私交。哪为了什么呢?言下之意是要为国家效劳。这表达了樊敏的为政理念和他作为一个为宦者的博大胸怀。

  后来查出原来这是“樊敏碑”中的两句碑文。原文是“君仕不为人,禄不为己。桓桓大度,軆(体)蹈萁首。”意思是说,樊敏不仅保有做官不谋私利的理念和宏大的胸襟,而且对理想能身体力行,对国家大事兢兢业业,恭恭敬敬。

  

  “正大光明”堂的楹联,是从官德和抱负方面来介绍樊敏。

  四、“樊府”大门楹联

  举直错枉谭思旧制

  弹饕纠贪务鉏民秽

  这副对联是馆中最好的一副。理解起来要费一些时间。

  首先,绝大部分是繁体字:舉(举)、錯(错)、譚(谭)、舊(旧)、彈(弹)、糾(纠)、貪(贪)、務(务)、穢(秽)。

  有一个“饕”字没有简化,还有“鉏”字是“鋤(锄)”的异体字。这都给不熟悉繁体字的年青人在识联上带来一定困难。

  还有一个字——上联第四字,粗看象是“柱”字,但“柱”字放在联中讲不通。成语有“举直错枉”,后来找到“樊敏碑”碑文,从中看到这果然是个“枉”字,可是“枉”字怎么写得“王”字出头象“柱”字呢?原来“枉”的隶书有五种写法。在东汉书法名碑《夏承碑》中,“枉”字就是这样写的。估计“樊敏碑”的拓片中也是这样写,只不过无法看到。

  到这里,大门楹联的内容也就清楚了。

  这也是“樊敏碑”中的两句碑文。先说上联。“举直错枉”,“举”,推选、任用;“直”,正直的人;“错”通“措”,意思是“处置、处分”;“枉”,不合正道的、品行作风不正的人。“举直错枉”语出《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意思是:“推选任用贤明正直的人,将其置于品行作风不正的人之上,就会使民众信服;推选任用品行作风不正的人,置于贤明正直的人之上,民众就不会信服”。“谭思旧制”,“谭”,通“覃”,深、广的意思;“思”,思考,研究;“旧制”,过去传习下来的典章制度。对“旧制”不是简单地“谨遵”、“奉守”,而是在执行的同时还要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这一点对古代的官员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了不起的。

  

  再看下联。“弹饕纠贪”,“弹”,弹劾,检举、追究违法失职的官吏;“饕”,也叫饕餮,传说中一种凶恶而又贪吃的野兽,喻指贪吃者和贪婪其他综艺凶恶的人;“纠”,督察,纠正;“贪”。贪腐者,重点指贪官。“务鉏民秽”,“务”,务必,一定要;“鉏”即“锄”,这里用作动词,铲除;秽,污秽,垃圾,这里指邪恶的行为或人;“民秽”指奸恶妄法、扰乱社会之徒和民间的秽风恶习。

  上下联的意思是说,樊敏能够举荐、任用正直贤良的人,弃置和处分品行作风不正的人;遵行并深入研究固有的制度和做法;弹劾追究凶恶贪婪的官员;铲除社会渣滓,正肃社会风气。

  碑文中说他治理的结果是“州里佥然,号曰吏师”,意思是从刺史州到乡村都以他为榜样,照他这样做,还送他一个雅号“官员的老师”。这是对樊敏的宦业生涯的极高评价。

  “樊府”大门的楹联,是从政绩方面来介绍樊敏。

  从楹联的格律要求看,这四副楹联各有不足。

  这四副楹联都没有落款。看来“长青亭”联是自撰联,从形式上看,“长春亭”联,字面对仗欠工。“升达”虽是人名,但与“青山”字面上词性不同。

  “仁德堂”联在字句、词性、结构、节律几方面其实都是不错的。但在平仄相协方面就比较差了。上联“重”与下联“学”仄声相对,而上联三仄尾、下联三平尾,更是楹联应当避忌的。“正大光明”堂联上下联重复两个“不为”,“禄”与“仕”节点同声。“樊府”大门联“弹饕纠贪”四平声相连,上下联对应的“直”和“饕”、“思”和“鉏”都是平声相对。而且上下联联尾都是仄声,这些也都不符合联律的要求。这三副联严格说是对偶句,不是对仗句。

  但是,《联律通则(修订稿)》第十二条规定:“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樊府”的三副楹联,“仁德堂”联有典可据,且上下联已成为格言,多见于书帖,可看作集句联或集字联。另外两副则是摘句联。根据《联律通则(修订稿)》这一规定,对这三副楹联,可以不用楹联的典型对式去严格要求它们。

  总的说来,这四副楹联,内容都与“樊敏碑”密切相关,有助于参观者对樊敏和“樊敏碑”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樊府”三联,作为“集句联”和“摘句联”,虽属引用而非创作且对仗不工,但内涵是很好的。当然,我们主张楹联作品好的思想内容要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即使是“摘句联”,必要时也尽可能突破文字的限制,用局部改写或整体调整的方式来求得对仗的工整(恕不赘述)。最后,举集句联一和摘句联一和大家一起欣赏:

  集句联:杭州西湖之滨楼外楼酒家的一副对联(当句对):

  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两句分别取自南宋姜白石《翠楼吟》、北宋柳永《望海潮》,风光旖旎,匠心独具。

  摘句联:林则徐自题联: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联语摘自林则徐自己的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对仗工稳,大义凛然。

  相信随着广大文化工作者对芦山县汉文化的发掘、研究和创作,芦山将会有更多优秀的楹联作品问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兴宓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原标题:《【文史英华】芦山东汉石刻馆楹联赏析‖刘兴宓》

上一篇:“第一学历”都是无中生有?官方进行回应,专科生才放松了下来!
下一篇:20202021,福建,请回答!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