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暖流流进高原儿女心间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1-15
手机版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王瑞欣 报道)夏天,老爷山郁郁葱葱。那害羞的小嫩芽已经变成了茁壮健康的绿叶,瞧,她现在已经长得很高了。在孩子的笔触里,大通县的老爷山是一座诠释了生命成长的富饶宝地。

  平地起高楼,荒山变绿洲。山脚下的学校里,朗朗读书声此起彼伏;田间地头里,轰轰作响的机械声震耳欲聋;公园庭院里,欢笑声不绝于耳……在城市的缩影下,大通县的变迁是一幅描绘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学有所教,特殊花朵也能灿烂绽放

  “泉水泉水你要到哪里去?我要流进小溪里。小溪小溪你要到哪里去?我要流进江河里。江水河水你们要到哪里去?我们都要流进海洋里。”夏日的清晨,明亮的教室里有大片的阳光洒进,丰盛的早餐过后,大通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和康复生活。

  

  从借用4间教室到建成信息化设备配置齐全的多功能教室,从没有任何活动场地到铺装草坪的运动场、课外活动实践基地顺利建成,一所学校折射出了教育的发展,环境改变是“外貌”工程,66名在校享受特殊教育以及72名送教上门的孩子们能够通过科学完善的教育制度收获知识,通过安全有效的康复课程得到更好的治疗,才是做细了教育“里子”的真功夫。看着漂亮的新校舍,大通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何惠兴有些激动:“最早我们的特殊教育老师只能在4间借来的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课,狭小的教室里老师们只能贴着墙面上课。你看现在,环境的变化天翻地覆,硬件条件跟上了,我们的教学信心也更足了。”

  办好特殊教育,体现着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和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保障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特殊学校。”2021年,喻晓彤大学毕业后来到大通县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一下子就被这里崭新的教学楼、干净整洁的学生宿舍和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惊艳”到了。

  大通特殊教育学校承担着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特殊儿童九年义务教育。在国家“两免一补”的基础上,还免除了学生们餐饮住宿等费用。同时,学校通过引进精准救助项目,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第三方常驻校园承办康复教育,形成了教育康复相结合的新模式。通过集体、小组、个训等三种形式开展残疾儿童康复工作,“自从学校引进了一对一的康复训练课程,孩子的进步我们都看在眼里,孩子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对我们来说是心里最大的石头落下了。”在校生韩进桐的妈妈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近年来,大通县不断优化县城教育资源布局,实施“改薄”、普惠性幼儿园等教育项目205项,大通八中、桥头四小、朔山中学等7所学校建成投用,荣获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

  劳有所获,巾帼力量将“真金白银”装进口袋

  白春梅是大通县景阳镇后山村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已年过半百,但一直是村里人人竖起大拇指称赞的致富女能手。初见她时,因为长时间务农,黝黑的皮肤、瘦小的身材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走进白春梅家的院子,一台台中大型农机整齐排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执照以及一个个奖章、牌匾挂在墙上最显眼的位置,简单交谈几句后,她雷厉风行的性格就显露无遗。

  高中毕业后,因家庭条件有限,白春梅不得不以务农维持生计。在田间地头这些年,她渐渐发现村里的青壮劳动力大多已进城务工,种田的责任便落在了老人、妇女的身上。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转变,导致先进的农业技术难于推行,农民种田效益得不到提高。面对一望无垠的田野,白春梅心想,要想改变农业“靠天收”的现状,就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要学会科学种田。那时候,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农村实用人才,开辟一条农业发展的新道路。”

  2007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国家政策对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越来越支持,白春梅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我也想成立一个合作社,购买点农业机械,用机械化种植代替人工劳动。”最初有这个想法时,白春梅就找到了大通县妇联,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这个想法好!支持妇女创业,我们义不容辞啊!”就这样,2015年2月,白春梅联合其他5名社员成立了以农机服务为主的煜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几年下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白春梅的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大型农机具从一开始的只有1台收割机增加至22台,合作社总资产达350万元。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合作社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宽广,家里的生活条件有了大幅改善……谈起现在的生活,白春梅眼里有了光。

  “梦想能成为现实,是我当初想都不敢想的。幸好有县妇联的帮助支持,很多好的政策、科学的经营模式都是她们带给我的。”白春梅谈起自己的致富路,连连为国家出台的好政策点赞。

  老有所依,幸福食堂里的一口热乎饭

  中午时间,从食堂传出的菜香味越来越浓郁,家住大通县桥头镇园林路的老人赵广胜已经早早来到了园林日间照料中心的6楼餐厅,等待开饭。“赵大爷,您的午餐已经好了,今天是米饭炒菜还有一个汤,请您慢点吃。”看着社区工作人员为自己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赵广胜连连道谢。

  园林日间照料中心的餐厅,是一间可以容纳50位老人同时就餐的爱老幸福食堂,是大通县政府为购买养老服务对象提供的安全、方便的助餐服务,重点解决高龄和失能老年人“吃饭难”问题,进一步保障和改善“三无”老人、高龄老人、贫困老人等为重点对象的老年群体生活水平所实施的重要举措。

  不一会时间,餐厅里已经座无虚席,前来吃饭的老人们围坐在桌子旁有说有笑,边吃边聊。今年85岁的祁秀莲手里端着刚盛好的面条止不住点赞:“青海人爱吃面食,食堂里什么都有,真是可口又舒心!”“就是,就是!饭菜好吃又便宜,解决了我们老年人的大难题!”跟祁秀莲同住一个小区的张德芳老人紧跟着附和道。

  

  “民生事是连着百姓的心头事。做哪些?怎么做?还是要听听百姓的声音。幸福食堂里的饭菜可口了;大街小巷的环境变好了;家门口的公园绿地变多了……看似细小的改变,汇聚起来就变成了提升百姓幸福感指数的其他综艺‘大数据’。”大通县委常委、副县长肖克忠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紧紧围绕民生大事难事急事持续发力,通过不断改进征集方式,扎实有力推进项目实施,办成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反映强烈的民生实事,全省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大通县桥头镇园林路的爱老幸福食堂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青海始终坚持把大部分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实施民生工程,通过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果断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持续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质量明显提升;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民,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现如今,民生暖阳温暖着高原的每一个角落,民生福祉的春风不断拂过江源儿女的心田。

  【来源:青海新闻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专业解读丨历史学类包含哪些专业?职业方向有哪些?
下一篇:18句绝美对偶诗词,美到哭!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