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浦江学院公益慈善学院执行院长谢家琛:开展慈善学历教育,让50%的学生到公益
原创 王勇 公益时报
2020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宣布不再开设教育学(公益慈善管理方向)辅修专业,由此引起了关于慈善学历教育的争论。
那么,国内公益慈善本科以及专科学历教育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水平呢?谁在读这样的专业,师资力量从哪儿来,究竟学什么,学完了怎么就业呢?
目前,除了已经停招慈善专业的北师大珠海分校,国内开展公益慈善学历教育的高校还有浦江学院公益慈善学院、山东工商学院、北京社会职业管理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等。
《公益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浦江学院公益慈善学院执行院长谢家琛,为大家展示一个真实的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公益慈善学院开设了全国第一个公益慈善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且坚持至今。该专业已毕业学生245名,目前在读学生269人。
“我们希望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有90%以上的就业率,其中50%在公益慈善组织就业。”谢家琛表示。
慈善学历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公益时报》:就您了解目前国内的公益慈善学历教育的发展状况是什么样的?
谢家琛:目前国内开展公益慈善本科以及专科学历教育的高校约有5家。浦江学院于2014年开设公共事业管理(公益慈善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山东工商学院于2018年开设社会工作(公益慈善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于2012年开设公共事业管理(公益慈善管理)辅修专业;北京社会职业管理学院和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于2012年和2018年开设公益慈善管理专科(大专)专业。
《公益时报》: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开展慈善学历教育的高校还是很少呢?
谢家琛:首先,对于公办院校来说,设立一个新的专业是比较谨慎的,不像民办高校这么灵活,它有各种各样的限制,不是想设立就设立的。
其次,要正式设立专业,需要比较大的魄力,在课程体系不成熟,师资、教材匮乏等情况下,是有一定难度的。
第三,目前公益慈善行业从业者工资薪酬不高,社会对公益行业认知度也比较低。高校对行业的情况也不是太了解,会担心开了专业之后的发展问题。
第四,公益慈善行业总体和其他行业比,就业的人数还是有一定的限制,不像其他行业需求量那么大。
第一个公益慈善管理本科专业设立
《公益时报》:既然开展慈善学历教育存在很多障碍,公益慈善学院为什么会在2014年就设立了相关专业呢,学院成立的背景是什么样的呢?
谢家琛: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是1998年成立的。自2014年始,正大集团全面加入到浦江学院的建设发展之中。2014年4月,在民政部门和中国侨联的支持下,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以下简称浦江学院)与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开展战略合作,成立了公益慈善学院。
学院筹建时,相关筹建人员到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征询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当时我任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因为对公益慈善教学和科研感兴趣,所以应邀加入了学院。
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设立的辅修专业不同,2014年9月学院直接招收了首届公共事业管理(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本科生,当年12月学院组织召开了公益慈善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
与会人员认为,学院开设全国第一个公益慈善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对于推动公益慈善行业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转变,解决公益慈善人才紧缺的问题具有开创性、示范性和引领性的意义。
《公益时报》:您认为高校开展慈善学历教育有必要吗,可行吗?
谢家琛:高校开展共公益慈善学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一是公益慈善行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职业化、专业化的专门人才;二是目前开设公益慈善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只有两三家,远远不能满足公益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三是高校其他专业培养的人才,如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不能满足公益行业对管理人才的需要。
同时,开展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具有可行性。一方面,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融合发展是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公共管理、社会学、工商管理等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发展为公益慈善管理这一新学科、新专业的产生提供了概念、方法和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公益慈善行业的快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操作技能,为公益慈善管理专业建设奠定了实践基础。
当然,认为学历教育有必要并不是说公益慈善人才培养只有学历教育一种形式,人才培养应该有多种形式,如通识教育、行业培训等都是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形式。
大部分学生都是调剂过来的
《公益时报》:公益慈善学院从成立到现在已经六年多了,招生情况怎么样?
谢家琛:浦江学院每年为公益慈善学院安排100个新生名额,其中公益慈善管理专业60余个名额。学院现有在校生369人,其中公益慈善管理专业269人。自2014年设立学院以来,已有三届学生共计322人毕业,其中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有245名学生毕业。
《公益时报》:这些学生都来自哪儿,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报考的公益慈善学院?
谢家琛:学院的学生都是通过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录取。目前来看,大约50%的学生来自江苏省,50%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公共事业管理(公益慈善管理)专业2014年(第一届)招了93名学生,现在该专业每年招收60名左右本科生。
大部分的同学都是调剂过来的,对这个专业一开始是不太了解的,确实是一个现实情况。不过经过一年的教育之后,可以去重新选专业,从我们专业离开的同学并不多。例如2018级有60多个学生,只有三个人离开了。
尽管转出去的还不多,但是真正确实非常想在公益慈善行业工作的同学,比例也就在一半左右。
设置四大模块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干中学
《公益时报》:作为学历教育,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要学什么呢?
谢家琛:我们是按照“工作本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制定公益慈善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工作本位”理念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以行业和职业需求为本位。依据这一理念,我们设置了如下课程:
一是根据素质教育要求,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公益品格。
二是根据交叉学科特点,设置以公共管理为主、兼顾社会学、工商管理的学科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定专业知识基础。
三是按照行业岗位要求,设置项目管理、资金筹集、公关传播和综合管理等四大模块的专业核心课程,为学生奠定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的根基。
四是根据复合型人才要求,设置专业选修课程,让学生通晓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视野。
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我们会盯住公益慈善行业需要的人才,他们所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哪些能力,进行课程的设置和相应的调整。
《公益时报》:这些课程是如何教学的,有什么样的特色呢?
谢家琛:按照“工作本位”关于“干中学”的理念,我们创建“在工作中学习”和“通过工作学习”的教学方式。1、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把学习现场设计成工作现场;2、开展项目教学,营造“在工作中学习”的环境;3、开展“双师制”教学(即安排行业专家参与学校专职教师的授课),引入“在工作中学习”的氛围;4、安排“实战型”实习,创造“通过工作学习”的条件。
大一、大二的学生在暑期到公益慈善组织进行为期两周和四周的实习,大三学生在学校慈善商店实训,大四学生到公益慈善组织进行为期五个月的毕业实习。
《公益时报》:学生的实习具体是怎么开展的呢,学院有什么样的支持吗?
谢家琛:大一基本上是一种体验式的实习,我们要求学生到公益组织去体验,我们开介绍信,然后同学自己去找。大二基本上也是自己找机构实习,但是我们会提供一定的支持。
大三学生一方面在慈善商店实训,另外一方面暑期学校会组织他们到公益组织去实习。2019年,我们在敦和基金会支持下发起了公益先锋计划,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资助。
到了大四毕业实习的环节,我们基本上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我们会推出三四十家公益组织,都是学院联系来的实习就业基地,发布后让同学们来投简历,优秀的同学我们还会为他们进行推荐;还有一部分就是同学自己找地方去实习。
《公益时报》:给学生上课的老师都是从哪儿来的呢?
谢家琛:起步阶段学院是缺少师资的。学院通过邀请有关高校的教师、公益组织和企业中的行业专家来校授课来解决这一问题。如邀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健讲授公益项目设计和管理、邀请上海卓越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理事长徐本亮讲授公益组织内部治理和公信力建设、邀请瑞森德咨询公司合伙人刘盛、方德瑞信社会公益创新发展中心负责人叶盈讲授筹资原理和技巧等。
经过六年多的发展,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6名,兼课教师10余名,另外聘请了20余位行业专家开设讲座。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现在由专职教师讲授,并安排行业专家以开设专题讲座/工作坊的形式参与专业课程教学,以弥补专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现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兼课教师主要承担部分学科基础课程的讲授。
学院专职教师通过公开招聘聘任。兼课教师来自南京其他高校。行业专家来自在公益慈善组织担任秘书长、部门主任、资深项目经理等职务的中高级管理人员。
50%在公益慈善组织就业
《公益时报》: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怎么样?
谢家琛:学院公益慈善管理专业2018届、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92%以上,其中50%以上被公益慈善组织聘用,不少学生被全国性公益组织和省级知名公益组织录用。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毕业生中除去考公务员的同学外,就业率为89%,其中考上研究生和在公益慈善组织工作的占49%。
《公益时报》:这一就业情况在浦江学院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谢家琛:与浦江学院的其他二级学院比较,公益慈善管理专业2018届和2019届的就业率全校排名第三(全校共10个学院),受到学校表彰。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加上考公的同学较多,该届就业率全校排名第八。
《公益时报》:公益慈善学院设立的就业方面的指标是什么样的?
谢家琛:学院对于就业情况的评价指标是:90%以上的就业率,其中50%在公益慈善组织就业。
我们觉得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整个大环境摆在这,能够提供比较好的工作待遇、报酬,有比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的公益组织,毕竟数量有限。另外,每个同学的能力、特长和职业兴趣也不一样,有些同学认为自己更适应在企业工作。
《公益时报》:对口就业并不一定是必须的,学院为什么要设定50%在公益慈善组织就业的指标呢?
谢家琛:如果说我们办公益慈善专业,大家都不去做公益慈善工作,办这个专业的意义在哪里呢?
《公益时报》:学院是如何做到让学生愿意在公益行业就业的呢?
谢家琛:第一个办法,入学第一年我们就会开公益慈善管理概论这门课,给学生打基础,这门课我们会非常用心地上。
第二个办法,我们采用双师制的教学模式,请了很多的行业专家来开讲座、做工作坊,效果非常好。他们讲的是行业最新发生的一些情况,最新的一些探索和经验,同时他们也对公益行业充满了激情,可以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同。
第三个办法,我们要求学生去公益组织实习,去实践,四年实习实训不断线。此外,我们实行项目化教学,要求同学们都去做各种公益项目,去参加公益创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
通过这样一种组合拳式的教育方法,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当然我们也只能影响一部分人,能做到50%的同学愿意到公益组织去就业,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公益时报》:学生愿意在公益行业就业,还得有相应的岗位,学院是怎么做的呢?
谢家琛:我们非常注重学校和公益组织合作,我们会走访、联系很多公益组织,目前合作单位的有四十多家。开发实习和就业岗位我们在这方面是下了非常大的气力的。
一方面,大四学生实习的时候就和就业联系起来;一方面,我们会发布招聘岗位,也会邀请一些公益组织的负责人来现场招聘。
对于表现比较突出的比较优秀的学生,我们会有意识的推荐给我们认识的公益组织负责人,增加他被录用的可能性。
公益行业对高校教育的支撑是关键
《公益时报》:公益慈善学院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目前学院的资金来源是什么?
谢家琛:学院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和住宿费,其中学费14000元/生/年,住宿费1500元/生/年。浦江学院是由正大集团和南京工业大学合作办学。目前学校财务情况良好,能够实现自负盈亏。
《公益时报》:作为公益慈善学历教育的举办方,公益慈善行业有没有给予一定的支持?
谢家琛:学院公益慈善管理学历教育工作得到了公益慈善组织的大力支持。无论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是实习岗位的安排、就业单位的落实,公益慈善组织都给韩国剧予了大力支持和积极合作。
在学院成立初期,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积极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帮助学院邀请讲课教师,理事长乔卫还来学校为同学授课。
2019年,敦和基金会通过设立菡萏行动支持公益慈善学历教育,资助我院20万元用于实施“工作坊计划”、“公益先锋计划”和“青年教师发展计划”,帮助学院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爱德基金会、南京市慈善总会等公益组织积极开发实习就业岗位,招募和接收学院学生到本单位实习就业,这些组织已经成为学院开展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重要合作伙伴。
《公益时报》:这些来自公益慈善行业的支持足够吗?
谢家琛:按照“工作本位”教育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投入会比较高。需要邀请很多行业专家、其他高校的老师来讲课;要拿出一部分钱来资助学生去到北上广等地实习;青年教师的学习和调研也要得到落实。资金方面的需求还是很高的。
我们尝试通过为社会组织进行培训等方式,通过提供社会服务获取收入,用于教学活动。
除了资金之外,课程研发、教学、实习都需要支持。目前学院和公益组织的合作还刚起步,我们希望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公益组织一起设立公益慈善管理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讨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产学融合、校社合作、联合办学的模式。
公益行业对高校教育的支撑问题,我们认为这是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教育是一项需要较大投入的事业,对于新专业来说更是如此。希望公益慈善组织能对高校的支持力度更大些,通过投入财力、人力(行业专家)和物力(实习基地),帮助高校提高公益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优质公益人才产品。
2025年争取使公益慈善管理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
《公益时报》: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公益慈善学院是如何考虑的?
谢家琛:公益慈善学院的下一步发展目标是响应教育部的号召,争取用两到三年时间把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打造成省级一流专业,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其中到公益组织工作的毕业生达到50%,在全国性公益组织或省市4A级以上公益组织工作的毕业生达到25%。到2025年,争取使公益慈善管理专业纳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
《公益时报》:2025年把公益慈善管理专业纳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这一目标能够实现吗?
谢家琛:2015年的时候,民政部、教育部的相关部门召集过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南京大学河仁慈善学院和我院的负责人一起开会研究过这个事。但因为当时开本科专业的高校还不多,这方面的经验积累也不够,所以条件还不太成熟,如果条件成熟了,是可以把公益慈善管理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的。
所以我们用5年时间,首先把我们自己的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打造成省级一流专业,慢慢扩大影响力;同时在行业的支持下,许多高校也开始行动起来。到2025年的话,可能会有更多的高校来开设这样的专业。到时候条件应该会比较成熟,我认为还是有这样的可能性的。
《公益时报》:怎样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呢?
谢家琛: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深入开展调研,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2、根据教育部新文科建设要求和公益行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积极编写专业课程教材;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双师制”教学;4、每年打造一到两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模式的“金课”;5、推进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把项目教学方式贯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学过程之中;6、完善涵盖江苏、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地的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的安排和指导。
《公益时报》:公益慈善行业可以做什么?
谢家琛: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实质上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实践。推进改革和开展创新要突破传统学科的自我设限和传统的象牙塔自我循环,要将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入学校,推进“校社合作”和产学融合。
希望有更多的基金会像敦和基金会、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一样支持学院的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学校与社会组织的深度合作和联合办学,从而使学院能不断获得行业经验资源、行业导师资源、实习基地资源和办学经费资源等资源支持,使学院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公益慈善行业不断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促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原标题:《专访︱浦江学院公益慈善学院执行院长谢家琛:开展慈善学历教育,让50%的学生到公益组织就业》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
- 德州市社保中心组织开展12333社保咨询日及服务体验活动
- 郁亮关于房地产的最新判断
- 新sat写作多长时间
- 中超最新积分榜:山东泰山稳居第2,距离榜首只差5分!三镇升6
- 拒绝教师“躺平”,湖北一地出招
- 九江市人社局精准服务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 逢八秩晋五·续摇篮华章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学术讨论暨摇篮课程成果分享活动
- 奇安信集团总裁吴云坤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交流座谈
- “重礼兴乐”涵育师生家国情怀
- 上汽大众途观L(Tiguan L)和探岳怎么选?看完这篇就有答案
- 我省严禁艺考考点院校参与应试培训活动
- 深度介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才培养与人文交流 十年大手笔!江苏高校同绘丝路画卷
- 行而不缀,未来可期
- 大量编内!福建多家好单位招人!
- 首届川渝“巴蜀杯”中学生排球联赛开赛
- 平安产险重庆分公司开展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五进入”活动
- 湖南娄底:全面优化项目建设环境
- 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
- 明年起,江苏开设6类艺术类省统考
- 我真的很棒——合肥市荣幼教育集团开展幼小衔接活动
- 快看:首列车亮相,郑州这两条地铁新进展来了!
-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淄博打开农民增收“新密码”
- sat阅读填空题的答题方法
- 主题教育|枣庄市司法局采取有力措施 确保主题教育高质高效推进
- 昆明市工会驿站普惠日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