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3000高考状元,无一行业领袖?任正非:都追求“短平快”去了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1-21
手机版

  

  一、“双减”下,家长却“鸡娃”之心难去?

  双减后的教育焦虑,还在持续。

  学而思、新东方等教培业领军者对K9学科课程的关停,让十几年来追求“短平快”的“鸡娃”式教育,开始真正地走向回归。

  没有了校外学科培训,没有了过多的作业,无论对学生还是家长来说,本该是一片皆大欢喜,然而,有一部分家长却不淡定了。

  一部分学生在没有了校外培训班的辅导下,回家后的作业效率和质量严重下降,本来就有限的家庭作业,忘做率、漏做率居高不下,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掌握不熟练,对后续的学习造成一定影响。

  当曾经的期中考试变成了阶段性检测、自主练习,并且只有等级没有具体分数,但是,客观现状确实是及格和良好的人数变得增加了。

  

  这可不行!一想到高悬在孩子头顶上的“两考”利剑,家长们着急了,又开始怀念起教培了:可以帮自己管孩子,辅导作业,提升学习成绩。

  所以,我们看到,私教保姆、住家教师等高端一对一新教培的需求大增;我们还看到学而思的教辅材料在网上被卖空了……

  一部分家长心想:别人不补但我在补,不就超过别人了吗?另一部分家长一看:不行,我不能补,都不能补,我要举报!

  还有家长甚至公开向官方举报投诉,要求教师也不能对自己的子女进行学习辅导,以维护所谓的教育公平。

  种种迹象表明,“鸡娃”的内卷式教育,还并没有离我们真正远去,很多家长们正在寻求各种方式回归内卷。

  

  二、“鸡娃”的结果如何?

  然而,“鸡娃”的结果到底如何呢?

  先看看家长们“鸡娃”的目标:首先当然是先考上高中,再考上大学;而能考上高中的,当然还想考进重难点高中,上211、985等清北名校;上了名校的,还想出国留个学镀个金回来!

  分别对应一下鸡娃们的类型,那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优等生、学霸和后来的海归了。

  再看看“鸡娃”们的结果:

  

  1、第一类,当然是“鸡娃”失败

  在“不能输在起跑线”的观念下,当下的很多家庭中,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们的校外补课参与率就开始逐年升高,小学五、六年级达到50%,初中平均达到55%左右,孩子们在中小学的9年中至少有6年是超负荷的,被逼着、赶着学习的。

  

  然而,过多的额外作业、刷题,排得满满当当的学科补课班,甚至还有奥数加强班,让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从最开始的“那不是老师布置的,不是我应该做的”不情愿,到开始磨蹭、拖拉、心不在焉的冷抵抗,再到彻底对学习失去兴趣,变得厌学甚至是心理健康异常。

  结果便是,这一部分被“鸡娃”失败的孩子们,无法跨过“中考五五分流”的门槛,一部分就此弃学,过早踏入社会,另一部分进入职校,但在没有自主、自律、自信的人格成长下,也大多学不出成就,就此走向流水线。

  

  2、第二类,“鸡娃”有所成果,挤进高中上了大学

  以国内95后的第一代“鸡娃”为例,研究机构发现,这些当年被父母逼着好好学习、做题、挑灯夜战而考上大学的鸡娃们,并没有在社会上取得什么特别突出的成绩,普遍是做着较为普通的工作,拿着普通股的薪水,甚至没有跳出自己家族的阶层。

  

  3、第三类,“鸡娃”的顶流水平:状元、学霸

  这里的一项数据,颇为惊诧。

  据教科院调查显示:“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

  而教科院的另一个调查结果同样惊人: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艾瑞深研究院的数据同样显示,状元毕业后多从事高薪职业,但成才率低于社会预期。

  

  4、第四类:一部分顶流学霸的未来

  一部分顶流学霸,学有所成,要继续有所成长,自然是出国留学了。

  但数学大师丘成桐对国内留学生的印象是:基础没打好,还十分骄傲,不愿意用功。

  虽然邱大师在哈佛有意招收来自国内的博士研究生,要为自己的祖国培养数学人才。但他却发现这些本应该是国内数学能力最好的学生,到了哈佛后的水平却往往不够。

  丘成桐无奈表示:哈佛的博士资格考试,其他国家的学生差不多能达到满分,而国内学生往往只能拿到一半的分数。

  这也是丘成桐在中国大学发起数学竞赛等人才培养计划的原因,要从基础抓起,培养数学人才(如今哈佛招收的中国留学生,数学水平提高了不少)。

  

  三、“鸡娃”的方向错了?

  家长们费尽心力,“鸡娃”“鸡”出来的学霸、骄子们,竟然并不怎么样?

  难道说,“鸡娃”的方向就错了?

  超前学习、超纲学习、解题技巧就能让孩子超过别人?国外有机构做过一场大规模实验,大概能说明问题:

  在德国,有机构分别跟踪对比了100个幼儿园,其中50个以玩为主,50个以超前学习为主,多年后孩子们最终的区别如何呢?结果发现,超前学习的孩子一开始在学习上确实有优势,但这种优势最多只保持到了四年级,之后成绩就是直线下滑,而且这些孩子在社交和情感方面都是远远不如同龄孩子的。

  事实上,国内从小学中年级开始的补课、刷题,虽然在开始有些作用,但在进入了初二之后,也有很多同学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反而是那些不依靠补课、刷题的学生,更具有优势。

  

  既然事实一再证明“鸡娃”失败,但家长们却又为何一直乐此不疲呢?

  当然还是压力的传导,由于国内人口基数的庞大、每年动辄大几百万毕业生、用人单位长期以来对高学历的崇拜,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向下传导就形成了巨大的升学压力,同时也形成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于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得不将全部精力耗费在提高分数、拼命升学上。

  

  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表示,巨大的压力传导下,这一阶段的教育也出现了偏差,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而这种压力的传导,本身已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就业压力的家长们,率先响应,便接下了压力棒,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

  由上而下的压力传导下,学习的目标变成了升学,升学的目标是为了就业,就业的目标是为了赚钱,买房子,过上人人羡慕的生活。

  

  四、“鸡娃”的大背景思考

  为什么30年3000高考状元中,竟然产生不了一个行业领袖?

  任正非有句话一针见血:都去追求“短平快”去了!

  几十年的快速经济发展,让求学、就业也变得泡沫化了,唯分数、唯升学、唯名校、唯高薪,用任正非的话来说,“年轻精英们都去追求‘短平快’去了,都去忙着多挣点钱去了”,哪里还能耐得住寂寞和冷板凳,扎扎实实的去搞研究呢?

  

  前中国人民大学农发院院长温铁军在谈教育产业化时,直指当今的高校过于追求商业利益,比如研究生、博士生都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导师成为老板,学生成为打工仔,可见高校也不能免俗“泡沫化”。

  任正非谈起基础教育的现状时表示,国内的妈妈们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乖孩子,而太多的考试、刷题又把孩子们的天性给埋没了。孩子们没有了自己的爱好,没有了方向,成了被父母推着向前走的学习机器、考试机器,也因此,国内无法产生杰出的创新型人才。

  

  比如,为了让孩子成为学霸,很多家长就给孩子安排了一堆的提高班,其中奥数班当属名气最大。

  但数学大师丘成桐却在访谈中批判道:国内家长大多数只希望孩子一生平安有钱,却不鼓励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一些孩子明明在数学方面有天分有兴趣,家长却鼓励他们去念金融,因为金融能够赚钱,这是很大的问题。

  在丘成桐看来,在急功近利思想的主导下,国内的奥数培训机构已经变成一个个工厂,培养的只是奥数的解题技巧,根本与培养兴趣无关。

  一句话,泡沫刺激下,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目标也不得不功利了。

  

  一位高中校长说,眼中只有分数,不是教育,眼中要有人,才是真正的教育。“鸡娃”式的教育内卷,显然已不符合当下和未来发展趋势,必须要改变。

  丘成桐表示,在基础教育不扎实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的。

  同样,任正非也表示,未来我们拼什么,就是拼教育、拼人才。只有长期重视基础研究,才有工业的强大,只有长期重视基础教育,才有产业振兴的人才土壤。

  生活中除了高考,还有诗和远方!

  那么,首先要改变的,是谁呢?

  值得反思。

上一篇:三杯鸡,豆花肥肠鱼!南京这一餐厅,藏在南师大附近,人气超旺!
下一篇:“日韩”作妖阻碍跨境游,国内游成为当下热门!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