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期末考》丨面对死亡的最佳态度:冷静不冷漠,淡定而温情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1-21
手机版

  2020年初,一部讲述医生行医的纪录片火了,叫《中国医生》。这部纪录片真实记录了医生的行医和心路历程。其中一位名叫徐晔的医生令人印象深刻,他是来自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的医生。

  从履历表来看,徐晔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本硕博连读8年,工作的时候才25岁,现在已经有3年的工作经验了,这真的是一个妥妥的学霸了。

  我们都知道烧伤是非常可怕的,外表触目惊心,而且非常治疗过程非常痛苦。可是对于28岁的徐晔来说,对治疗和护理病人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唯独要不断克服的,是对死亡的冷漠和麻木。

  在纪录片中,正好记录了徐晔治疗和护理的过程。医院转来了一个重度烧伤的病人。病人家属已经花费了数十万元,对于植皮这个手术,病人家属很犹豫,因为不仅费用昂贵,而且日后的护理工作,经济支持都是令人头疼的负担。

  张烨了解到情况之后,主动为病人申请了自助,可是尽管如此,病人家属还是选择了出院,让烧伤的老人回家(等死)。

  收到消息后,张烨赶忙来到病房,却只看见剩下空荡荡的床位……刹那间,千万思绪涌上心头。前不久,同样在这间病房,他的一个病人也因无法支付医疗费用而选择退院,最后不治身亡。

  记录片这样解说到:成长就是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对于年轻医生来说,成长不单单是医术的提高,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成熟。

  徐晔蛮对镜头坦言:“很多时候有可能医术都还没遇到瓶颈,就已经遇到了人心的瓶颈。”

  正如纪录片所说,“医生不是生来就铁石心肠,只是见多了。在医院这个最接近生与死的地方,医生们每天都在迎来相遇,也做着告别。他们经历了太多生离死别,要学着去看轻生死。他们不是冷漠,只是冷静。医生的挑战,不仅来自病症本身,更多是来自于人性的考验。

  在《最后的期末考》这本书里,就介绍了一个成熟医生完整的蜕化成熟的过程。

  作者陈葆琳是美国著名外科医生,毕业于哈佛大学,后任职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并获得了最杰出医师奖。《最后的期末考》这本书可谓是《实习医生格雷》的纪实版。陈葆琳从自己的行医经历出发,认为除了医术要不断精湛提高外,最重要的,就是心理上的成熟,如何在生死面前,做到冷静不冷漠,淡定而温情。

  一.医学生的成长,从接触死亡开始

  选择了医学院,就选择了苦和累,除了超级多的考试外,医学生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活动,就是解剖。

  可以说,解剖是医学生们第一次实际接触死亡,从死亡中,找到生的出口。

  不少医学生没有办法克服这个心理障碍,选择了调换专业,但是能成功跨出这一步,并且考察合格,则是向合格医生迈进了一大步。

  医学院其实也在不断给学生们做心理建设,比如说解剖的第一课,尸体是后脑勺朝上的,这样可以减缓学生们解剖时的视觉冲击。有经验的师哥师姐会告诉学弟学妹们,福尔马林水的气味很快就会粘附到衣服上,怎么洗也洗不掉,所以最好准备一套专用的廉价的衣服,因为解剖课程结束之后,这套衣服就可以直接丢掉了。

  从四肢到躯干,从表皮到腹腔,作者从一开始的抗拒,做噩梦,到最后畅享躯体主人生前的生活,从躯体的线索中猜测生活方式等。作者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对生死有了初步的领悟和思考。

  陈葆琳意识到,伟大的临床医生并非天生,而是训练而成的。

  逐渐地,福尔马林水的气味不再令人感到恐惧和恶心,而是医生身份的象征,甚至还会让医学生们感到自豪,人体在死亡之后,仍然蕴含着生命的奥秘,并且把自己当做最后的馈赠,交于医学生们,从而让他们在战胜恐惧,突破自我之后,找到生命的密码和出口。

  二.实习期,以第一视角面对死亡

  正式上岗之前,医学生们首先要在医院实习,实习合格,才能正式成为一名医生。看到作者的时间安排表,我才知道原来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原来是这么的不容易。

  作者写到,实习期医学生们要轮岗,在医院的各个科室都经历一遍,有足够多的处理经验,才可以真正地独挡一面。实习期的工作是非常繁重的,陈葆琳在耶鲁大学、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完成了自己的外科训练。

  实习期是非常辛苦和劳累的,连续工作48小时,然后睡6个小时,然后第二天要精力充沛的去查房。这种工作强度,将医学生们放松的时间,压缩到每天中午吃饭的15分钟里。

  不仅如此,医学生们还会遇到性格不同,方法不同的指导老师。如果说在医学院经历的解剖训练,是认识到死亡,那么实习期,将是医学生们第一次直面由生到死的亲历时间。

  死亡的故事太多,每天都会以各种形式发生。长期的慢性的临终患者,令实习医生们感到害怕,除了散发的死亡气息外,最主要的,竟然是要梳理整个治疗过程,来写一份完善的死亡报告。当意外发生时,专家学者们坐在一起,讨论环节的差误,死亡又变成了可以拆解的过程。

  不仅如此,医生们还得面对一个悖论,那就是临终患者的治疗问题,对于一些癌症晚期患者,明知到死亡是无法避免的,大多数治疗手段是无效的,而且会增加患者的痛苦,面对这样的情况,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医生本人,都没有办法抗拒过度治疗这一行为,一些病人受尽了痛苦,最后仍然离世。因为医生的天职就是治愈疾病,对抗死亡。这种伦理冲突,令很多患者,患者家属,和医生们感到痛苦,但是毫无办法。

  陈葆琳非常无奈客观的记录了自己的想法:责任极为重大时,例如涉及强烈的人类情感甚至生命时,恪守成规就是我们最专业的应对方法。

  后来,陈葆琳遇到了一个患者,在临终前她打电话来叫来了患者家属们,给出时间,让患者家属亲自和患者告别。患者家属非常感动,感谢陈葆琳说,这给了患者最后的尊严和体面。这一件事也触动了陈葆琳,死亡和伦理,是否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死亡可否伴随着温情,医生除了治病救人之外,是否还可以做的更多。

  三.比克服死亡更重要的是,克服冷漠和麻木

  见到了太多生死,对死亡早已习以为常,比克服死亡更重要的是,克服冷漠和麻木。

  陈葆琳在《最后的期末考》里如实记录了自己的情感变化,在实际行医的过程中,见过了太多的死亡,更看到了很多患者家属的失声痛哭。

  医生们常常在职业要求的冷静理性和人类共有的感性情感的矛盾之间陷入困惑和挣扎。

  为了避免向患者家属如实说出患者真相的痛苦,也为了逃避疑难杂症带来必然的死亡结果,一些医生们学会了推诿,还有一些医生尝试用更多的工作来麻痹自己的情感神经。

  但是这些往往会给一些医生带来更大的困惑和挣扎。在不断的逃避和直面交织的过程中,陈葆琳被几位患者家属感谢,因为给了患者最后的尊严和体面。

  陈葆琳从那一刻知道,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医生,一方面要医术精湛,一方面要有悲悯胸怀。

  从接触死亡的恐惧,到看到太多死亡的麻木,最后看破死亡。用最温和的语气,给患者最坚定的信念,冷静不冷漠。这才是完整的一段历练。

  看了这本书,回过头去思考被砍眼科医生陶勇的事情,真的是扼腕叹息。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非常不容易,培养一名优秀的医生,更是难上加难,而培养一名仁爱冷静并重的医生,更是要付出心血。

  医生和教师是两个良心职业,医生救命,教师育人。我们当然不排除有一些不合格的人夹杂在其中,各行各业都存在这样的现象,但是大多数的医生和教师,都是凭良心做事。

  从《最后的期末考》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医者仁心,医生对自我修养的不断要求。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优秀的眼科医生陶勇,张文宏,钟南山,李兰娟等等。

  只希望我们能够尊重医生,理解医生,为他人抱薪者,我们也要护他周全。

  举报/反馈

上一篇:1月新股来了!券商:2023年将是北交所扩容的关键之年
下一篇:2021年考研英语一真题(含答案解析)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