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升五位,排名第十!年度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榜单出炉,青岛跻身“头部梯队”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1-22
手机版

  科技引领未来。城市的发展潜力,就藏在科技创新引领力中。

  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9次报告》,其中对全国各个城市科技创新引领力进行了评比,结果显示,2021年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杭州、武汉、广州、南京、台北、青岛。

  

  和去年相比,青岛排名上升5位,进入了全国科技创新引力排名的“头部梯队”。

  这不是青岛第一次在科技创新领域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同列。近年来,在全国多项有关科技创新的指数评比中,青岛表现都不俗:

  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公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0》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中,青岛排名第十;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城市创新创业生态指数研究报告》评选了18家全国双创领跑型城市,青岛也“跑进”了前十;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9月20日在日内瓦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青岛位列“最佳科技集群”全国第10名、全球第53名。

  在10月26日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发布的海洋科技指数中,青岛蝉联中国大陆海洋科技指数第一名,在全球海洋科技指数中以93.195分继续保持第2位。

  这背后,是青岛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的不懈努力。

  01 城市“大检阅”,这个榜单含金量很足

  

  科技创新竞争力,衡量的是城市的科创引领力。

  2021年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名的诞生,是《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9次报告》对中国两岸四地共291个城市的科技创新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报告显示,和去年相比,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名前20的城市中,东莞、珠海进步明显,分别提升20和23名;身处前列的深圳再上升3名,排名全国第3。

  此外,香港的科技创新竞争力指数排名由去年的第3位降至今年的第4位,被深圳反超;台北的科技创新竞争力指数排名由去年的第4位下降至今年的第9位,下降幅度相对较大;西安的科技创新竞争力指数排名则由第10位下降至第14位,跌出前十。

  在激烈的竞争中,青岛稳中有进,跻身第一梯队,着实不易。青岛是怎么做到的?或许能从评选二级指标的细分领域中——专利数量、发表论文数量、科技企业总部分布、大学质量、图书馆数量等均是科技创新竞争力重要的考量标准,窥见一斑。

  

  先来看看企业研发投入的表现。统计显示,青岛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同比增加29.5%,增速远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更是实现了同比增加53.4%。这说明,青岛企业越来越愿意为科技研发“埋单”,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再来看看专利发展情况。去年,青岛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8637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8549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1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755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总量达到4958件。

  在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获奖名单中,青岛共入列18项,其中包括1项中国专利金奖和2项外观设计金奖。“十三五”期间,青岛累计获中国专利奖101项,其中获金奖12项。

  这表明,青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引领力不断提升。

  02 多项榜单中的“熟面孔”

  一个城市,经济体量再大,没有科技引领的能力,也成不了一流城市。谁站在了科技创新的潮头,谁就占得了先机。

  2018年,《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双创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做好创新创业统计监测工作。近年来,多项由科技部等牵头的权威评价榜单层出不穷。

  在一次次对科技创新实力的衡量中,青岛已经成为榜单的“熟面孔”“常驻客”。

  

  2020青岛创新节开幕式上,国家信息中心继2018年后第二次在青岛发布《2020城市创新创业生态指数研究报告》。报告评选了18家全国双创领跑型城市,青岛“跑进”前十,位列第10位,较2018年城市指数提升2个名次。

  这次全国城市创新创业的大排名是国家信息中心以季度为频率对全国城市创新创业生态进行了常态化统计监测。报告建立了创新生态系统,包括产业主体、科研主体、培育主体三个创新生态主体和政策扶植、市场活跃、资本助力、平台载体、科创服务五项生态环境,共形成了8个分类二级指标及55项数据采集点,评价指标不可谓不全面。

  2020年12月26日,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公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0》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根据报告,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名中,青岛位列全国第10,较去年上升两个名次。

  这份报告构建了包括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和创新驱动力5个方面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创新治理力和创新驱动力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共性要求,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则分别体现了不同创新能级城市的主体创新功能。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9月20日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拥有19个全球领先的科技集群,青岛位列全国第十、全球第53位,再次彰显了较强的竞争力。

  10月26日,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开幕,大会发布海洋科技指数,青岛蝉联中国大陆海洋科技指数第一名,在全球海洋科技指数中以93.195分继续保持第2位,仅次于洛杉矶。在细分指数中,青岛稳居海洋科技发展基础水平和海洋科技产出水平指数第一位。

  透过一个个榜单,能读出青岛科技创新发展的脉动,一座创新生态更加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更为顺畅、创新驱动力更强有力、海洋科创水准全球领先的科创领跑型城市正在崛起。

  03 科技创新的青岛“打法”

  

  在此次科技创新竞争力榜单评选中,前20强的城市大都是高等教育重镇或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地。这也是青岛能够一次次脱颖而出的关键要素之一。

  高校、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智力摇篮,为城市发展增添智库,就要加码培育、引进高校及科研院所。近年来,青岛对优质高校、院所渴求强烈,出台《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等政策,大力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收获颇丰。

  目前,青岛已经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等21所引进的高等教育机构正式运行,引进的山东大学(青岛)全日制在校生已达11000人,康复大学(筹)获得教育部批复并揭牌,校园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年底交付……

  高校和院所拥有优质人才和科研平台,“因地制宜”地融入了城市发展。

  要培养与城市产业“底色”融合的人才。为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设立了海洋学院;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滨海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而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为青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储备了人才。

  高校、院所是科研创新成果的“富矿”,要把实验室的成果,写在科创引领城市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例如,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与青啤共建“食品啤酒包装材料与装备创新工程中心”,攻克了瓶盖密封垫粒料依赖进口难题,实现材料与生产装备技术国产化,材料价格远低于进口材料,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亿元以上。

  为城市产业发展“定制”培养人才,让更多前沿成果在本地实现转化。2020年度,在青高校及高等教育机构共承担市级(含)以上纵向科技计划项目2603项,在转化科研成果数量464项。冒险片

  这样的合作将继续深化。根据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到“十四五”末,青岛将力争新增独立法人高校5所、高校校区5所以上,普通高校(含校区)数量增至40所,在校生规模超过50万人。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企业也是青岛实现科创引领力全国领跑的中坚力量。

  在青岛,海尔、海信、青啤等领跑全国的著名科技企业自不必多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中,只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才能涌现出更多的“硬核”企业,助推青岛站上创新发展的新风口。

  因此,近年来,青岛在培育科技企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新打法”,正通过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逐步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库企业”的科技企业发展梯队。

  

  作为“基石”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预计全年备案数超过5500家,头部高企上市之路愈加顺畅。仅今年以来,青岛就有征和工业、达能环保等7家高企实现上市,全市上市高企总数达33家,上市高企占全部上市企业的62.3%,远高于省内兄弟城市。

  让科技企业发挥创新引领主体作用,带动城市产业升级发展,青岛构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和经费分配机制,让人才、项目、奖励等创新要素加速流向科技企业,科技资金支持企业比重已经提高至81%。

  而商汤科技、创业黑马、旷世科技、声智科技等全国知名科技企业也早已与青岛相互吸引,在青岛落地生根,融入了城市发展的血脉。

  在青岛,“智库”不断生长汇聚,创新主体越来越坚实,政、产、学、研、金、服、用等科技要素加速聚集,科技引领正为城市开拓发展打造更为坚固的基石。

  (作者 耿耿)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中国考研最多的三所大学和升学率最高的三所大学,全方位盘点
下一篇:【优化营商环境】武宁公安:千里揪“硕鼠” 护企暖民心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