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简史:60年,2.3亿份青春与梦想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过将近60次高考,报考人数2.3亿。
这2.3亿份青春与梦想,造就的是波澜壮丽,跌宕曲折的中国高考史。
1949年:高校自主招生
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伊始,高考就提上了议程。
只不过那时候还沿用民国旧制,由高校自主招生。
那时候比较有名的高校有国立南京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亚洲排名第一,新中国成立后被院系调整被拆解成19个院校,南京8所,外迁11所)
1952年:新中国第一次统一高考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
直到三年后的1952年,才开始初步实行全国统一高考,统一命题,制定统一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高考时间确定为每年的8月15日至17日。一直沿用到1966年。
1952年的高考,是迄今为止录取率最高的一次高考。
你没看错,是迄今为止,到2018年为止,录取率最高的一次。
7.3万人报考,录取6.64万人,录取率高达91%。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高的录取率也不过就是2016年的82%。
当然,受限于历史因素,和报考人数,这样的的录取率比较意义并不大。
1952年高考准考证1952年清华大学录取名单1977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冬季高考
1977年,是新中国经历磨难、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第一年。
这一年,恢复高考的消息点燃了全国无数有志青年的激情与斗志。
1977年8月4日早晨,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并表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高考”。
紧接着,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高考时间定为1977年12月10日。
从时间上也可以看出,这次的高考十分匆忙。
1977年的这一次高考,也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77级的学生在1978年春天入学,而78级的学生在秋天又入学了,两次招生仅隔半年。
因为考生鱼龙混杂,水平不一。
1977年的高考也成为了新中国高考史上录取率最低的第一届,573万人报考,仅录取了27万人。
但这次高考的意义还在于,中央政府给当时国家的年轻力量释放了一个信号,国家一切都恢复正常秩序,国家将积极公正地选拔和培养人才。
1977年高考准考证1977年考场事实也证明,1977年恢复高考,为中国各界发展储备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其中比较有名的,比如,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张艺谋。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始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张艺谋经过一番曲折的争取,被破格收入北京电影学院。
说破格,是因为当时规定,高考报考的年龄上限是22岁。
之所以破格录取,是因为当时的张艺谋已经拍摄了大量优秀的摄影作品。
据说他买海鸥照相机的钱,还是卖血赚来的。
他多方托人把自己的影集和亲笔信交给了当时的文化部长黄镇,得到部长批示后,才得以进入北京电影学院。
再比如,俞敏洪。
俞敏洪在自己的演讲中经常会提到,自己高考考了三次,最后考上了北大,而这三次就分别是77年、78年、79年。
再比如,易中天。
喜欢听易中天老师讲座的人应该知道,恢复高考那年,易中天正在中学做老师。
听到恢复高考的喜讯,易中天感觉未来充满希望,当即决定要报考。
可是转念一想,不对啊,如果在1977年考的话,岂不是和自己的学生都在一个考场,想想有些尴尬,于是索性第二年再考,并且直接报考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
学成后,易中天留在武大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2006年凭借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一炮而红,成为有名的学术明星。
还有一位更厉害的,现在应该算是妇孺皆知。
他就是现任国务委员,外教部长——王毅,他也是1977年参加高考,当时考入了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就读日语专业。
并通过努力一步步达到今天的成就,在外交上用强势的话语让外国看到中国不一样的态度,更是被誉为“国民男神”和“最帅外长”。
1979年,恢复高考后,首次将高考日期确定为每年7月7日到9日,一直延续到2002年
1982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
本着“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的态度,第一次高考,马云就填报了北京大学。
结果数学只考了1分,落榜。
马云高中照片(右一)马云高中照片(右一)
第二年马云再次参加高考,这次它的数学分数较第一次有了质的提高,是第一次整整19倍,也就是19分。
所以,他再一次失败了。
如果这个时候马云放弃了,妥协了,向命运低头了。
对我们来说,有坏处也有好处。
坏处就是,我们将少一个爸爸。
好处就是,我们再也不用还花呗啦!
可以安下心来还白条、360借条、有钱花呗、微粒贷、各种银行信用卡啦!
当然,他最终还是没有放弃,毅然选择了三战高考,考进了,准确地说是调剂进了杭州师范大学的外语专业。
一代商业奇才,也从此开始在杭州生根发芽。
1986年:高考第一代图腾——黄冈中学
随着中国高考逐渐步入正轨,教学、考试、阅卷、录取、逐渐趋于标准化。
中国高考界的第一代图腾开始出现。
它就是——黄冈中学。
1986年那年高考,黄冈中学的势头达到顶峰,高考升学309人,升学率高达91.4%。
这可是30年前,当年全国高考的平均升学率才29.8%。
不仅如此,1986年,黄冈中学还囊括了湖北省文理状元。
从此,黄冈成为了高考的金字招牌,黄冈系的试卷、辅导书开始风靡全国。
黄冈教辅,以“偏、难、怪”著称,和核心人物王后雄一起,成为了那个时代很多人高中时代的噩梦。
也是从那年开始,黄冈教辅和这个叫王后雄的男人,开始了对中国高考教辅行业长达二十余年的统治。
直到2008年,首都师范大学联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全新高考神辅《5年高考3年模拟》,黄冈教辅才逐渐跌落历史舞台。
1992年:专业与工作对口问题
这一年,刘强东成为江苏省宿迁市的高考状元。
按他当时的成绩,上清华是没有问题的。
但据说,他想毕业了做官,造福地方百姓。
又听说,上人大出来能当官。
所以选择了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入学后,刘强东的学长后来告诉他,社会学和从政无关,社会学更是人大就业率第二低的专业。
这时候刘强东才幡然悔悟,意识到自己当初太草率太想当然,但自己选的专业硬着头皮也要上,大不了上完了,不从事相关工作不就行了。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他没有从政,也没有从事社会学相关的工作。
在外企工作了两年,就开始着手创办京东了。
刘强东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专业和工作,是可以无关的!
近两年,关于专业是否要和就业对口,经常有不同的争论。
这个争论的另一层含义往往涉及:大学学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用?
从2018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专业完全对口的仅占13.8%,完全没关系的则高达54.9%。
可见,专业对口已经不是大部分人找工作的考量也不是很多企业招人的考量了。
1994:大学,开始收学费了
1994年的那年高考改革,对考生开始可谓是天翻地覆,影响深远。
我想,这一年高考的考生心中最大的感慨,应该是:我妈为什么不早生我一年。
在这一年之前,大学生,就是“天子门生”,包吃包住没有任何学杂费,国家养你到毕业,毕了业还包分配。
但是从1994年开始,一切都变了。
这一年,原国家教委下发文件,不再按照国家任务招生计划和调节性计划分别两条划定录取分数线,实行统一录取分数和收费标准,毕业后也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即所谓“招生并轨”。
当年,37所重点院校试点招生收费并轨制。
高校由此开始逐步探索“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新机制。
到1995年,全国已经有242所高校招生并轨,占当年招生计划总数的30%。
1996年,全国高校开始正式试行招生“并轨”,取消招生自费生,“自费生”逐渐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2000年之后,师范类院校和专业也开始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彻底完成。
也就是从2000年开始,中国就没有免费的大学可以上了。
1999年:大扩招
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使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总人数达到160万。
所以1999年高考录取率较1998年有了明显的提高,直接从34%飙升到了56%。
也就是从1999年开始,一直到2015年,中国考上大学的人数开始逐年递增,从1999年的160万,一直增长到2015年的700万,此后2016至2018年的录取人数也基本稳定在700万左右。
大学梦,对很多人来说从遥不可及慢慢变得触手可及。
2001年:进一步开放高考
这一年,高考取消了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高考考场上开始出现各个年龄层的考生。
2018年,时年88岁的汪侠参加高考,成为了中国高考历史上最年长的一位考生。
汪侠参加高考2003年:678,录取吧
从这一年开始,教育部决定将考高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号和8号。
一来告别酷暑时光。
二来,678谐音“录取吧”,在高考残酷的竞争中,这或许是对很多学生和家长的一份简单慰藉。
中国人嘛,图个吉利。
2005年:高考移民状元梦断清华
这年,以897分的成绩成为海南省理科状元的湖北籍学生李洋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900分满分,他考了897分,从分数上看,理科状元,实至名归。清华北大任其挑选。
但分数没出来多久,他就被告知,他没有资格报考本科第一批院校的资格。
因为他被海南省教育厅定性成了一名“高考移民”。
根据海南省2002年公布的政策,凡是学籍未满两年的高考移民将不能报考本科第一批院校,而李洋在海南的学籍刚好差一个月满两年,因此被取消报考本科第一批的资格。
在2005年的海南,李洋这样的“高考移民”并不是个例。
据教育部门统计,当年共有9600多名湖北,浙江等9省的考生来到海南应考。
而当年整个海南的考生也就5万人,几乎每5个海南考生中,就有一个是“高考移民”
哪来这么多“高考移民”?
为了照顾边远落后地区的人才培养,实现教育公平、机会均等,解决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
中国实行的是高考录取分数线差别政策,也就是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分开划线。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教育强省的考生,到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去高考,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比如,一个原本只能在江苏考个普通一本的学生,到了甘肃,可能有机会考上985了。
就相当于,在江苏高考,只能上个常州大学,去甘肃高考,就能上南京大学。
差别这么大,高考困难模式地区有能力的学生和家长当然想移民高考。
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各个地区也出台相关政策,但是很长时间以来“高考移民”问题始终还是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2015年,一篇题为《内蒙古清退1465名“高考移民”部分为党员干部子女》的文章刷爆网络,让人们再次意识到,高考移民问题依旧很严重,高考的公平性也时刻遭遇着巨大的挑战。
但是教育部打击“高考移民”的决心从来没有松动过。
就在上个月25号,教育部还下发通知,要加强高考报名审核,严查“高考移民”。相信在广大群众的监督下,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严令下,“高考移民”问题最终会被解决。
2016年:史上最严高考
高考作为很多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维护高考的公平性,国家也在不断加强反作弊手段,从“人防”向“技防”升级。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中,将国家教育考试作弊行为列入刑法之中。
其中第二百八十四条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使得2016年高考被社会评论为:“史上最严高考”。
高考:不公平中的公平
其实写到这里,中国的高考历史上的大事基本囊括进去了。
近年来,中国各地高考确实也一直处在改革的浪潮中,但是这些改革和1977年恢复高考、1994年并轨制改革、1999年大扩招等决定中国高考历史走向的大事件相比,未免显得有些波澜不惊。
作为一个考过两次高考的人,我有些信奉高考,我觉得它很牛。
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组对话,有人批判应试教育,批判高考。
另一个人反问说:你能有什么办法用来替代高考,让每年近千万的学生,不计背景出生,机会相同,相对公平地踏进大学校园吗?
那个人想了很久,没有答案。
确实,每个人一生下来其实就面临着不公平。
有人生在富贵人家,有人生在贫穷的山区。
有人的父亲可以花近千万替自己女儿买世界上最好大学的入取通知书。
有孩子却一年到头连见父亲一面都是奢求。
但是这些人,不管是来着富人家还是穷人家,不管自己父亲是老板还是民工,面对高考的时候,他们就是公平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没有高考,穷人家的孩子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跟富人家的孩子相比较。
甚至可以说,高考,是穷人家孩子打败富人家孩子的唯一机会。
所以,纵使它目前还不够绝对公平,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如果没有它,这个社会可能会更糟糕。
所以,如果可以,请给高考一份敬畏之心。
也祝后天高考的学生,都能取得自己理想的成绩。
举报/反馈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
- 德州市社保中心组织开展12333社保咨询日及服务体验活动
- 郁亮关于房地产的最新判断
- 新sat写作多长时间
- 中超最新积分榜:山东泰山稳居第2,距离榜首只差5分!三镇升6
- 拒绝教师“躺平”,湖北一地出招
- 九江市人社局精准服务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 逢八秩晋五·续摇篮华章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学术讨论暨摇篮课程成果分享活动
- 奇安信集团总裁吴云坤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交流座谈
- “重礼兴乐”涵育师生家国情怀
- 上汽大众途观L(Tiguan L)和探岳怎么选?看完这篇就有答案
- 我省严禁艺考考点院校参与应试培训活动
- 深度介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才培养与人文交流 十年大手笔!江苏高校同绘丝路画卷
- 行而不缀,未来可期
- 大量编内!福建多家好单位招人!
- 首届川渝“巴蜀杯”中学生排球联赛开赛
- 平安产险重庆分公司开展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五进入”活动
- 湖南娄底:全面优化项目建设环境
- 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
- 明年起,江苏开设6类艺术类省统考
- 我真的很棒——合肥市荣幼教育集团开展幼小衔接活动
- 快看:首列车亮相,郑州这两条地铁新进展来了!
-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淄博打开农民增收“新密码”
- sat阅读填空题的答题方法
- 主题教育|枣庄市司法局采取有力措施 确保主题教育高质高效推进
- 昆明市工会驿站普惠日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