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明心理:婚姻的真相是很多年也难踩到一个点儿上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2-04
手机版

  

  快点儿和慢点儿

  快点儿,慢点儿,这是我爸和我妈在一起50年的婚姻里最大的一个分歧。

  我小的时候,爸爸还年轻,是个走路像风一样的男子。

  可我妈偏偏是极慢的性子。

  我描述的景象一点都不夸张,我爸走出两条街去了,我妈还在后面慢条斯理的踱步。

  只要是跟着我爸和我妈出门,不管是逛公园,还是去商场,你会永远听到,我爸在前面催着“快点儿、快点儿吧”。

  我妈在后面喊着,“慢点儿,慢点啊”!

  他们两口子走散了很多次,导致我妈为此生气而吵架也是无数次。

  到现在这对老夫妻都是快80岁的人了,去公园还是一个人跑在前面扭头等着,一个人在后面远远跟着,跟不上的那个人索性就不跟了,坐在原地等着前面那个人走回去接自己。

  我妈常带着遗憾的感慨,人这一辈子的婚姻走到一个点上太难。

  稀点儿和稠点儿

  他们身旁还有这样一对儿,我们院子里的老邻居张阿姨。

  张阿姨熬稀饭,总是能够照出人影来才叫做稀饭。

  老伴张叔叔对稀饭的理解完全不同。能叫做饭的一定是放大把的米、黏稠的。可以填饱肚子的。

  这也是院子里,这一对夫妇永远吵不完的一个主题。

  很多年过去了,我们已经不做邻居。

  听我妈讲在公园遇到了张阿姨夫妇。张阿姨还是会拉着我妈的手让给评评理,说张叔叔前两年中风了,不能自己煮稀饭了,张阿姨每次都会尽心尽力煮稠稀饭喂他吃,结果他还是口齿不清的抱怨稀饭太稀了,不能喝。

  年轻的时候我妈给他们劝架会说熬一锅稀的,再熬一锅干的。

  现在我妈睿智了,调侃张阿姨说,你们就是拿稀饭这点事儿逗闷子玩吧。

  热点儿和冷点儿

  到我结婚的时候,躲开了有关于快点儿和慢点儿的矛盾,和谐了稀饭是稠点儿还是稀点儿的问题。

  但还是掉到了有关一个热点儿还是冷点儿的坑里。

  秋风一起来,我就穿上了秋裤,喊着冷啊。同一间屋的熊先生依然是短袖T恤,喝冰啤酒吆喝着热。

  我逼着他穿上外套。他就像一个孩子一样,转眼就反抗的脱掉。说什么有一种冷叫你老婆觉得冷。

  我努力克制着悍妇发威的小火苗,好声好气和他商议是不是咱添件衣服呢?

  熊先生坚定的摇摇头,质问你也不看看外面有多热。

  等出门后,看到大街上一个个穿着厚外套的人从自己身边走过,我就感觉他们是在看自己和一个“彪子”婚姻大戏。(彪子是山东地区方言傻子和疯子的意思)

  我不想做那种吃饱没事就管老公冷热的傻婆姨,但是如此出门走一圈回来,他溜大清鼻涕,打巨响喷嚏这些后果我也要一起承担。

  于是,我开始如同我爸妈,张阿姨夫妇一样,陷入了无数次博弈,永远没有解决方案的循环战中。

  看了无数场,又经历了无数场这类争吵后,我对婚姻的理解升华了。

  真相是原本夫和妻就不在一个点儿,从内心是想让那个人踩到自己喜欢的点儿上,斗争,抗衡,发现永远赢不了,就是踩不到一个点儿上。

  当你明白了这个真相后,境界高的婚姻里没有了这些“点”儿的分别,像我等这些达不到如此高境界的,还是要因快点儿,慢点儿;稀点儿,稠点儿;热点儿,冷点儿这些事儿有情绪,那就和我妈总结的一般,该吵架就吵架,只是不再动肝火,全当是逗闷子玩儿了。

  举报/反馈

上一篇:做面向家长早教课程,「小步在家早教」想靠内容+口碑实现增长
下一篇:刘少奇3封工作短札,写出书法之美,真是“无意于佳乃佳”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