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何引发争议?三个原因!
在现代社会,人才属于社会,不属于单位,流动是不能阻挡的。但这只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人才流动也是如此,并不能随心所欲,而要按照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规则流动。世界上不受限制的人才流动也是不存在的。在规则之内的人才流动是正常现象,超越规则的人才流动则不会被社会所接受。这个规则大致是符合整个社会利益,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符合法律和相关规章制度。
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亦是如此,应该在法律、规章、制度以及道德范围之内流动,还得服从整体社会发展需要。前些年,高层人才流动引起广泛不安,甚至成为社会热点,其原因就在这里,与社会基本准则不太相符。当时一些单位仗着财大,到处高薪挖人,一些人也就金钱至上,逐利而行,自己签订的协议被视为废纸,甚至出现了一些“职业跳槽教授”,破坏人才生态,一些单位深受其害。这些年,经过逐渐规范,人才流动乱象基本消失,但也还存在个别现象。
在这种情况之下,南京大学最近两次高层次人才引进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一些争议。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一下子从武汉大学信管学院“挖走”五人组成的“首席专家团队”,有的称之为首开“成建制挖人”,有的形容在“挖人”方面首开先河,出手之狠令许多猎头公司自叹不如,可谓“连根拔起”。
前几天,南京大学又发布消息,把大连理工大学的化学学院院长挖到了手。这位院长在吉大学士、硕士毕业之后,到南大读博并留校工作。2006年到大连理工大学工作,直接聘任为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化学学院院长、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副部长等职,可见大连理工对此位教授极为重视。2016年4月,大连理工大学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共同组建张大煜学院,该位教授先是兼任执行院长,后来兼任院长。这就是说,南大“挖走”了大连理工的化学学院院长、国重实验室主任。该位学者曾获得了“杰出青年”基金。
南京大学连出两个大招,也确实挖到自己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算是心满意足。然而在人才流动的背景条件下,还是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引发争论。人才流动不是很正常吗,为何南大这两次“挖人”,公众就不能接受呢?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文前所说的“规则”二字。具体说来,大概有三个原因。
第一,公众没有看到正常流动的证据。尽管相关各方表示这是正常流动,不要作过多的解读,但却没有进行具体说明。比如武大的“首席专家团队”,了解人事工作的人都知道,首席专家、学院副院长,教授、副教授以及一般教师,入职时间各不相同,晋职时间更是不同,聘用时间有长有短,不可能同时出现聘期已满的情况。如果真的如此,公众也不会有看法。不过,南大开出的价码却有据可查,又是优惠买房,又是数百万安家费,这似乎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第二,东部高校到中西部高校“挖人”比较敏感。见识过东部高校将几所中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一挖而空”情景的人,对东部高校从中西部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是不能接受的,对于这种行为一般持负面评价态度。其实,对于这种做法已有规定,那是不鼓励不支持。在这项规定之下,中西部高校难得有几年安定环境,好不容易引进了或是培养了几个高层次人才,结果一夜之间被挖走了,自然难以接受。这种情况既不利于中西部高教发展,也不利于中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东部高校还得有更高的格局,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宁拆别人一间房、只为建起一面墙,难以受到公众认可。
第三,公众更不能接受“连根拔起”和“釜底抽薪”的方式。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方面,武大与南大都是老牌名校,也是两个A+学科。南大一次性挖走了武大一个建制团队,有的认为“令武大元气大伤”,属于“恶性竞争”。因为这个团队的学科带头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首席专家,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信息资源管理武汉研究基地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高校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指委秘书长。其中还有一人是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尽管当事人解释说,完全是正常的人才流动,主要是考虑学科发展,但许多人并不这么认为。谁都知道,从A+学科挪到A+学科,很难说是为了学科发展。而且从武大挪到南大苏州校区之后,至少两个首席、两个主任的头衔没有了,平台更小了,何谈发展。当然有失就有得。能够得到什么?当事人自然明白,旁观者也能看出一个大概。
相比于武汉大学,大连理工这次真的有可能“损失惨重”。武汉大学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可谓人才济济,即使被挖走一个“首席专家团队”,估计也不会影响学科发展。大连理工却有所不同,虽然贵为“四大工学院”之一,但饱受“地域”等因素限制,发展不尽如人意,首轮“双一流”仅“化学”和“工程”两个学科入围。张大煜学院是大连理工大学重点打造的二级学院,是校所合作新模式的“探路者”,承担着为大连理工大学巩固优势,争取首个A+学科的重任。2016年引进了现在的化学学院长并赋予重任,正待学科处于上升阶段时,却被南大来了一个“釜底抽薪”,有的人说“这有些不合适”,下手“有些狠”。
了解人事工作的人都知道,招聘人才和培养人才之间的关系很是微妙,处理不好并不利于人才队伍建设和高校自身发展。从外“挖人”确实短平快,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有负面作用。如果挖人成瘾,必然伤及本校既有人才的自尊心、上进心和稳定工作,因为教师很容易形成领导们具有“外来和尚好念经”的群体认识,有时候这很容易影响凝聚力,一些被“挡住晋升渠道”的人就会另谋出路,并不利于队伍的稳定。高校靠“挖人”很难维持稳定发展,还得把培养人才放在首位。再说,在新的评价机制之下,成果随单位走,人虽然可以挖到,但在原单位长出来的桃子却摘不到手,现在高价“挖人”急功而难近利。
南大也曾经承受过高层次人才被挖之痛,现在反过来到中西部高校抢挖首席专家、学院院长、知名教授、青年才俊,算是已所不欲却施于人。许多旁观者认为,作为高层次人才屡屡被挖而承受痛苦的南大,不应反过来而行之,尤其是到中西部高校挖人。即使“挖人”也要讲点武德。看着别人树上的桃子流口水,高价买几个说得过去,但总不能把别人的桃树也挖走吧!否则就是破坏教育生态。须知,一旦高教生态遭到破坏,任何高校都将成为受害者,这个道理极为浅显。
网友们,你们对东部高校到中西高校抢挖高层次人才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和提供资料,供阅读者欣赏。谢谢阅读与关注。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教育透镜”首发和唯一发布;本号未在其它网站设立相同账号或其它账号;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武汉大学“首席专家团队”出走:“实力损失惨重”?
同样是“卡脖子”难题:碳纤维已解,高端芯片或亦为期不远!
高校19项“先导技术”:重大突破,解决卡脖子难题!有你校吗?
首个五年周期:只有26所“双一流”获得国家一等奖,有哪些高校?
2016-2020年: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44项,哪所高校最多?
举报/反馈
上一篇:原创2022国家三大奖结果,浙大数量第一,复旦最牛,南大表现最差
下一篇: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刘振天:高校教育评价改革重在减负增效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
- 德州市社保中心组织开展12333社保咨询日及服务体验活动
- 郁亮关于房地产的最新判断
- 新sat写作多长时间
- 中超最新积分榜:山东泰山稳居第2,距离榜首只差5分!三镇升6
- 拒绝教师“躺平”,湖北一地出招
- 九江市人社局精准服务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 逢八秩晋五·续摇篮华章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学术讨论暨摇篮课程成果分享活动
- 奇安信集团总裁吴云坤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交流座谈
- “重礼兴乐”涵育师生家国情怀
- 上汽大众途观L(Tiguan L)和探岳怎么选?看完这篇就有答案
- 我省严禁艺考考点院校参与应试培训活动
- 深度介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才培养与人文交流 十年大手笔!江苏高校同绘丝路画卷
- 行而不缀,未来可期
- 大量编内!福建多家好单位招人!
- 首届川渝“巴蜀杯”中学生排球联赛开赛
- 平安产险重庆分公司开展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五进入”活动
- 湖南娄底:全面优化项目建设环境
- 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
- 明年起,江苏开设6类艺术类省统考
- 我真的很棒——合肥市荣幼教育集团开展幼小衔接活动
- 快看:首列车亮相,郑州这两条地铁新进展来了!
-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淄博打开农民增收“新密码”
- sat阅读填空题的答题方法
- 主题教育|枣庄市司法局采取有力措施 确保主题教育高质高效推进
- 昆明市工会驿站普惠日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