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作文5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2-06
手机版

  第5题:重读长辈这部书

  【真题回放】

  (2017年天津卷)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考题解析】(500字左右)

  2017年天津卷高考作文别有意味。该作文题为了减轻学生的审题压力,以“重读长辈这部书”为切入点,命题人给考生提供了启发学生思维的写作角度:“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这样,考生可以在此引导语的启发下,充分调动自己与长辈的生活经验,自主地选择自己最有感触、最感兴趣、最有话可写的角度来写,既可以写自己读出的正面体悟:如事理、传统、时代的印记等,也可以读出他们的“思想落后面”以及他们与自己的矛盾、分歧、代沟等,而且要想写得深刻,就应该要进行思辨性地阐发,可见该作文命题写作角度多元,具有开放性,很好地为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和认知空间,能调动考生平时与长辈们的生活经验与思考,并“以小见大”地发掘出具有一定形象性、思辨性、审美性的内涵。再者,人生就是一本书,阅读长辈,既能从中汲取人生的营养与智慧,也是以长辈为镜子,进行反思自我与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这也体现了该命题“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可见该作文命题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和针对性。

  【写作思路】

  角度一:感知历史,薪火传承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它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而这种精神又是通过民族成员代代相传而得以传承的。文章可以通过对长辈事迹的叙述,具体地感知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好民族精神,如从知识分子的长辈身上感知家国情怀,从革命军人的长辈身上感知责任意识、献身精神等。

  角度二:感受爱心,感恩长辈。

  岁月在不经意间从身边划过,在每一个匆忙的身影背后都有长辈关爱的目光,这种爱是人生的动力,感知长辈之爱,学会感恩,才有可能成为健全的人。爱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慈祥是爱,严厉也是爱,但是溺爱不是爱,爱的感知和发现需要有一双慧眼。文章可以写感知爱、发现爱的过程,借以揭示爱的真谛。

  角度三:智慧人生,为我所用

  社会是一部大书,人生是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年轻人怎样才能少走弯路,健康成长,包括父母、老师在内的长辈就是我们最好的指路人,他们的人生经历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宝贵的财富。文章可以写自己怎样在长辈身上获得经验教训,如怎样处世,怎样待人接物,怎样面对成功或失败,等等,展现自己的成长过程,展示长辈的教员作用。

  角度四:超越代沟,和谐共处

  代沟广义是指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方面存在的心理距离或心理隔阂,狭义指父母子女之间的心理差距或心理隔阂。为什么会有代沟?怎样对待代沟?代沟要不要填平?能不能填平?文章可以围绕这些问题,结合自己与长辈相处的经历,讲故事,发议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角度五:宏观考察,扬长避短

  有人说: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年轻人却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年轻人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如何看待两代人的差别,这样的差别是进步还是倒退?要不要完全像上代人那样生活?文章可以自己的经历,进行深入的思考,写出有思想、有见地的好文章。

  【考场佳作】

  重读长辈这本书

  看到那张暖黄色的专辑封面上那把陈旧的小提琴,我的心中竟响起了一阵悠扬的弦音。这一瞬,我的心不知怎的,跳进了童年的幻影里,不愿离开。我点开了那首歌,音乐声缓缓响起,这首歌叫“那年我五岁”。

  “那年我五岁,爸爸对我说,学一点东西,否则你会一事无成……那年我十五岁,爸爸对我说,去交些朋友,否则你会孤独寂寞……那年我二十五岁,妈妈对我说,成个家吧,总是这样,你会空虚难过……那年我三十五岁,妈妈对我说,我们为你骄傲,可看上去你并不快乐……”

  这一句句朴实的、熟悉的唠叨,在这悦耳的音乐声中竟显得如此亲切!可能歌手二十三十岁的心境,我尚未经历,可我听得出一种深情给予我的切肤的温度:那是爸爸妈妈的声音。

  现在想来,我好像很久未和他们长长的谈话了。因为我厌恶,不耐烦。在小时候,爸爸妈妈仿佛是最不幸的两人,受尽天下的苦难与哀怨却无处释放,只得通过我泄出他们心中的不满,似乎我总是有着无数做不好的事情。我是天生与他们针锋相对,却有难解瓜葛,纠缠不清。

  我曾愤恨自己的无能,为何自己不能摆脱困境,甚至义正言辞地告诉自己,是父母无能,才对晚辈求这求那,以满足自己的虚荣!

  父母是什么?不过是一个破账本,上面记满了没有营养的七零八碎。

  不知从何时起,那些争吵渐渐褪去了。终究,像终有停息之时的战火一般,日子变得平静,甚至都要忘了。

  看着滑动的歌名,我不禁陷入记忆深处:那年我五岁,我在做什么?好像是在最天真浪漫的日子里,每天背着古诗,算着加减法吧。接下来呢?在那无忧无虑的小学时光里,那些美好的周末,我却要和一个个补习班打交道,想去触碰鼠标键盘的双手,被迫拿起了纸和笔,在我眼看着别的同学娱乐消遣时,我只能在父母的看管中,望向那无边的书本。

  但我没有往日的恨意了。

  我听他们说:“你要努力学习,上一个好大学。”“你要比别人做得更好,才能领导别人。”“你要很优秀,才能掌握你的生活……”

  再看父母,他们早已被岁月侵蚀的容颜苍老,身形消瘦。破账本,这回真的变破、变旧了!可我到今日才发现里面的文字细密工整,内容充实真挚。他们将一生写成一本厚厚的书,不要浮华词藻,不写名言金句,而只用日复一日的亲切雕琢,写成他们爱的箴言。

  回头看看他们,除了一份莫名的感动,却也不仅惊愕,在飞逝的光阴中,我究竟错过了多少段饱含深情的文字?!

  【点评】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写散文应先“情动于中”,也正因有“情”,所以能将片段、画面连缀成文。首先,此文善于营造优美的意境。作者由一首歌写起,自然流畅,也搭建了很好的散文格调。写文章自己能够“入境”,也才能引领读者走入作者的“心境”。其次,作者抒情毫不做作、隐晦。谈起父母的唠叨,作者有“切肤之痛”:父母太过苛刻了,“似乎我总是有着无数做不好的事情”。现实中,很多家庭即是如此。自打“只生一个好”,独生子女首先成了家里的“宝儿”,但后来却变成了家庭甚至家族的“未来”。当下社会是竞争社会,带着让孩子成人成才的“紧迫感”,家长们开始给孩子施压。也正是因此,在孩子眼中,家长往往成了“破账本”,“上面记满了没有营养的七零八碎”!简单的话语,却能引发读者的深思。而当孩子长大了,重新审视父母的“唠叨”,便“没有往日的恨意了”,因为那些唠叨都是期望、是满满的爱!此时,作者可能仍然不能和父母促膝长谈,但他的心里早已理解了父母,不会再轻易地错过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其实,文章完全可以写得再“美”一些,再“动人”一些,可我认为,这发自性情的真实流露,远比文章本身更为重要!

  重读长辈这部书

  我是家族小辈中唯一的女孩,可能也因为如此,他一直不喜欢我。

  都说隔代亲,可他似乎从未对我流露出什么慈爱的神情,男孩们在院里追逐打闹,他自然是不许我去的,即使是表现出渴望也会受罚,在书房里关上一下午或是一整天。

  开始的时候我会哭闹,喊父母放我出去,可他们不敢顶撞他们的父亲,在我回家后反是数落我的调皮。我还想过将他的书通通撕坏,可是怕挨打,所以也不了了之。最后我学乖了,只是蜷在角落里呆滞的盯着那一本本《论语》《大学》《中庸》。偶尔我会想,爷爷其实很像总摊在桌子上那本《秦律》,岁月的沧桑也掩盖不住那些条条框框,那些深文周纳的罪行。

  上小学后,我渐渐不再被送到他那里去,他也搬离了那个旧宅。无巧不成书,我赌气似的从那里悄悄拿走的《三国演义》,竟成为我那一阵子最爱的课余消遣!以前最讨厌书房的我,现在甚至还不时的瞒着父母回到那里,用偷配的钥匙打开房门,返回或拿走一两本书。只是我不愿意再提起他,只要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清瘦苍老的身影,我就会下意识的一阵心悸。幸好,我那么多次出入,再没有遇见过他。

  几个月前,母亲忽然说:“你也不小了,以前的事就别记挂了。今年去看看你爷爷吧。”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点头。

  “妈,这个路口左拐。”“左拐?那是原来的房子,咱们要直走去墓地,那还有挺远呢。”“他……什么时候走的?”“啊,这你不知道?也是……得有十年了吧。”

  虽然非常不想,但我的记忆中还是不可抑制的出现了那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严肃的满是皱纹的脸。当年惨痛的教训,现在反倒成了珍贵的回忆!嗜书如命的性格是他培养起的,沉稳冷静的理性是他教导出的;他确实像我一直苦思冥想他为何偏爱的《秦律》——是在人生的开始枯燥乏味却立德树人的律法,尽管铁面无情但却保证人也好,国家也好,在初期一切尚不完善之时拥有标杆和导向。

  我回家后又重读了一遍《秦律》,严苛不假,象他;殷切真心,像他。我在重新读书的同时,又重读了一遍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读懂了他严厉的外表和寄予厚望的心。

  在这些之前,母亲告诉我:“你爷爷在你上学之后就住院去了,快闭眼时还说,把我那书房留给丫头。”

  【点评】

  这是一篇精彩的散文。文章开头即显示出较强的运笔功力,简洁含蓄,留下悬念。直到第三段才交代了那个“他”便是“爷爷”。中间以对话形式交代了在爷爷去世十年后去探望爷爷的事,而文章结尾则更加深婉,感情深厚却含而不露。文章之动人在于感情之真实。爷爷对自己的严苛以至于让作者“只要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清瘦苍老的身影,我就会下意识的一阵心悸”,这便是心灵的“创伤”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长辈”因生活、性格等原因给晚辈造成了伤害,而这“伤害”往往是很难愈合的,若非经历时间长河的洗礼,则非要心灵之觉醒才行。从作者淡然的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心灵的成熟。儿时心灵的伤痛纵然难以挥去,但光阴会教导我们遗忘,“以前的事就别记挂了”,亲人就是亲人,血脉相连。“还是点点头”几个字说明作者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那个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爷爷竟已去世十年了!这看似有点“荒诞”,但这样的事情不正在今天一幕幕地展演着吗?忙碌、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忽视了亲情,日益遥远的心灵距离,让人们只能以种种做作艰难地维系着亲情。在学校,有很多孩子一年只能见到父母几次?隔代之亲有时更甚。文章之动人还在于感情之蕴藉。文章结尾,既包含了爷爷的悔悟,也包含了作者的悔悟。老人对作者是有爱的,只不过因为她是女孩子所以常常把她锁在屋子里,也许他只是想让她做一个“闺阁中的女子”。作者终究也理解了爷爷的爱,理解了爷爷如“秦律”一样的性情。如此看来,跨越时间之河,重新阅读长辈做心灵之交流——善莫大焉!

  父亲的风雨无阻

  “哪有什么岁月安好!不过是爱你的人始终默默在你身后,风雨无阻!”

  这是一句我读了多遍的话。

  那天,初二的我第一次在家面对醉了的父亲。从在门外对门宣泄着自己多余的力量与愤怒开始,到在屋子里席地而睡为止,一个小时之内我由害怕转为无奈,最终开始生出愤怒。那天,我罕见的主动翘了自己的补习,在昏沉沉的难过与抱怨的思维支配下,赌气般的喝下了人生中第一罐啤酒!奇怪的是,苦涩的液体从口中涌入,却又不争气的从眼中流了出来。想着阅读题里那对贫困的不乏温暖的父子,想着文中儿子的感叹与感动,我绝望的闭上了眼,瘫倒在冰凉的地上。

  我其实也明白,忙于应酬的父亲四处奔波求的是什么。但我每每望见其他家长对孩子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照与指导,就不禁觉得父亲对于养儿养女的理解是那样浅薄。我知道如若缺钱,我也没有闲工夫去抱怨这些,可当我独自面对生活、学习上的困惑时,总是不住的希望他可以在身边。

  但日子总归要过,我也在不断成长。逐渐的,我习惯了一个人做饭吃饭,习惯了自己外出、回家,习惯了自己处理生活的种种琐事。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已经很是享受这份自由,也为自己可以感受到的进步而快乐。于是,毕竟是生养自己的父亲,埋怨,还是免了吧。

  终于,我在正视父亲之后,猛然发觉了父亲在家中,对于祖父祖母与姑父姑母而言,总是如顶梁柱一般的存在。然而,于农村务农,生活贫困的祖父又有多少时间照看父亲呢?而对此父亲又何时有过怨言?!于是,在成长过后,我重新翻阅父亲这一部书,方才领略其中的深意。

  父亲生于村庄,成就于城市,一路走来,又受过多少帮助和扶持?有些道理他未见不懂,可一路咬牙坚持过来的他更加明白,有些事,终究要靠自己。而他能为我做的,便唯有替我搭好更高的平台,如何接着向上攀爬,要我自己来悟。至于我迷惘无助之时,他又是否会焦急难过?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我成功向前迈开脚步时,我也曾看到他隐晦却最为诚挚的微笑!

  于是,我于自己身上,于父亲身上,又读到了那句话。而这次重读之后,我终可以坚信,真的有人在我背后,风雨无阻!

  【点评】

  阅读此文,我颇有共鸣。作者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为家庭奔波的父亲形象,而作者的心理、情感也特别真实、真诚。父亲喝酒大醉而归,这种经历我也有,而且不止一次。开始当然是不理解,烦躁、赌气,和作者一样。但成长会让你明白,他是忙于应酬,或是人生失意,或是借酒浇愁。对于那于世俗社会谋生存的艰难不但应该理解,更应该给予一份关心,哪怕只是一份小小的助力。作为孩子,当然是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总是不住的希望他可以在身边”,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人生阶段。现实之中,有的孩子会因为缺少关爱而变得冷漠自私,或是自暴自弃,所以,为人父母者务必要在自己打拼之时,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教育。而作为孩子,则应尽量理解父母的“放手”,让自己在独立、自由的人生轨迹中更快地走向成熟。“如何接着向上攀爬,要我自己来悟”,作者的董事是难能可贵的。我想,孩子的长辈们尤其是爸爸,也会因为有这样的孩子而感到幸福!“文贵乎真”,质朴的文字背后,是美好的心灵!

  一梦黄梁一壶酒

  这个故事我读过几遍了,上小学时读出的是孩子的好奇,上初中时读出的是主人的迂腐,现在将随一个年轻人一起去重读这个老故事。

  这是一家不知传承了多少年的老店,隐藏在小巷深处,却不见冷清。顾客多是老者,面前一盏黄酒,闲适地聊着,店里的伙伴正在忙,一问才知道,这雨天,最是酿酒的时节。

  说是店里的伙计,其实主要负责酿酒的,还是老店主。将米放进酒器,加上水,老人有些吃力地躬下身子,细细感触米的湿度是否合适。酿酒,最重要的是酒曲。老店的酒曲应是秘方,这用锦缎盒子包着,盒子样式古朴,略显沉旧。只见老人小心翼翼量出一块酒曲放进酒器,又仔仔细细地包起来收好,指挥小伙儿把酒器封上。

  也没见有多复杂的工序,怎么这儿的酒那么出名?年轻人怀着满腹疑惑,见老者得空,忙迎上去问。老人听罢开怀大笑:“工序当然有,这才是第一步,不过这‘黄梁醉’出名不是靠得酿酒的工序哩!”老人请年轻人坐下,信手斟了一酒盅,开始了回忆。

  这“黄梁醉”靠的是手法,酒曲的制作犹为重要。怎样选黄豆,怎样碾夫皮,总共五道工序,每道工序学两年。然而这之前,还要先“练手”,要做到能捏着刚出锅的大豆不松手,为了释放大豆最本真的粮香,这一学又要十几年。半生弥坚,老人十八岁和父亲学艺,四十几岁才能酿出一壶优等的“黄梁醉”。

  这手艺纯靠代代相传,除苦练别无它法。“其实现在啊,都不藏着掖着了,只希望有个人把手艺传下去,谁管什么家族了。”老人狠狠的抿了一口酒,出神地看着门外朦胧烟雨,双眼也朦胧起来,是映着门外的雨,还是匠人无人知晓的孤独?

  年轻人亦要了杯“黄梁醉”,深棕色的酒浆看着平淡,又有谁知道,这酒水沉浮间翻滚着多少未知的故事。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一次又一次的改良,一辈又一辈的传承,一口酒下肚,回荡在胸腔中的,是匠人们流传千载的情怀。

  年轻人走出小巷,酒帘在风中徐徐招摇,小桥流水一如千年前古拙,好像从未改变。他知道有一种东西,在酒曲与米粒的碰撞间升华,在杯盏的推换间流动,在酒香盈绕中弥散,他看不见它,却知道,它就在这儿。

  在老者湿润的眼中,年轻人读出的不是老人的守旧和落伍,而是匠人的坚持和守候。年轻人知道,没有这样的坚持和守候,我们就和美利坚、法兰西没有什么区别了。

  读者诸君,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者是我的爷爷,年轻人就是我。

  〔名师点评〕

  内容点评:文章通过三读爷爷,突出造酒师傅对“黄梁醉”的痴情和对后继无人的忧虑,题材新颖独特,视野开阔,表达了作者对民间工艺日益凋零的忧思和深广的人文情怀。

  表达点评:融情于叙事中,不见热烈的抒情,娓娓道来,平和的语言中蕴含深情。“年轻人走出小巷,酒帘在风中徐徐招摇,小桥流水一如千年前古拙”,“他知道有一种东西,在酒曲与米粒的碰撞间升华,在杯盏的推换间流动,在酒香盈绕中弥散”,诗样的语言,耐人寻味。

  特征点评:文章开篇总述,以“上高中时读出的是匠人的守候”点题,然后以第三人称叙述老匠人的造酒生涯及其乐与忧,最后以“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者是我的爷爷,年轻人就是我”交代谜底,构思巧妙,不落俗套。

  阅卷评分)

  

  素手劳心歌一曲

  母亲不止一次地说过,外婆是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最美的还属外婆的那双手,手指如嫩葱玉一般,或拾针搭线,一来一回中一对鸳鸯活灵活现,或握笔执墨,一笔一画泻出大好河山。

  可我不信。自我记事起,从来就没有见过外婆的手有这般的丽人风采。它硬如生铁,又粗糙如柴,那数不清的疤痕沟壑,组成一道道脉流,纵横交错在祖母宽厚的手掌上。它已握不住笔,也刺不出鸳鸯,只会做家活杂事。

  外婆的手何以会到了这种地步?母亲叹了口气,讲完那沧桑历史,我亦慨然。

  外婆嫁到外购家时,那个家真可谓家徒四壁。分家时,外公仅得一间茅屋。他感到对不起外婆,外婆平静地收拾一切家什,安慰外公说,有个家,生活总是能过的。

  搬家后,外婆的手再也接触不到未出阁时的琴棋书画,每天都忙着应付杂乱的柴草,漆黑的炉灶。她的手在扒煤烧柴中黑了,又在柴草荆棘中红了。外公紧紧握住那黝黑流血的手,长叹一声,潸然泪下。外婆微笑着,仿佛忘却了手上的痛和心中的少女梦,轻轻用她不再美丽的手拍着祖父突出的脊梁,学着电影里的台词劝慰外祖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后来外婆买了口大铁锅,黝黑漆亮,已长大的母亲围在铁锅旁吮吸着指头,眼巴巴地望着锅里的东西。外婆只笑着,熟练地翻炒着,任由油泡溅到手上,却已不觉疼痛。有了我之后,外婆还是会用这口铁锅煮好一家人的饭菜。温柔的火苗轻轻舔舐着锅底,铁锅一如既往地默默忍受着,一如它身后沉默微笑的外婆。

  初次接触外婆的故事,我的感受只有一个字:傻!娶奶奶养奶奶,不养奶奶回奶奶,虽说这话有些过分,可你娶我总得给我一个基本的生存条件吧。上了大学的姐姐告诉我,说这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年初,看淮剧《探寒窑》,我隐隐地感到,外婆的人生不那么简单,像王宝钏一样,外婆其实是一个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典型。甚至比王宝钏更伟大,王宝钏终究有一个夫君会荣华裹身的梦,外婆从未指望外公飞黄腾达,只是走到一起过属于自己的日子而已。对许多人来说,婚姻不过是占高枝、享清福而已,像某些现代青年所说的那样,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外婆却在创造自己的生活,虽然艰辛,那毕竟是自己的生活。

  那日,外婆微眯着眼,坐在长椅上晒太阳,祖父为她捶着背,那画面温馨得一如祖母刺绣的鸳鸯。我看着外母的手,忍不住说:外婆,妈妈说你年轻的时候手可好看了!外祖母哈哈大笑,举起双手放于阳光下,神情仿佛在欣赏着一幅满意的艺术品。

  〔名师点评〕

  内容点评:一个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嫁给一个家徒四壁的人,演绎了一出《探寒窑》现代版,故事本身就有传奇色彩,人无我有,在选材上就高人一筹。

  表达点评:蕴藉传神,语言精当。如“手指如嫩葱玉一般,或拾针搭线,一来一回中一对鸳鸯活灵活现,或握笔执墨,一笔一画泻出大好河山”,“举起双手放于阳光下,神情仿佛在欣赏着一幅满意的艺术品”诗样的语言,蕴藉传神,精当准确。给人以美感。

  特征点评:关注现实,主题深刻。作者在讴歌外婆的爱情选择时,不忘关注现实,巧妙地将笔锋当代青年:“对许多人来说,婚姻不过是占高枝、享清福而已,像某些现代青年所说的那样,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扩大并深化主题,强化文章的现实意义

  阅卷评分)

  

  痴情的姥爷

  我一遍又一遍擦拭姥爷的勋章,就像他曾经做过的那样。

  那些覆盖住往事的灰尘,也在这样的擦拭中消失,露出了隐藏的底色。

  姥爷是个可精神的老头儿,当年腰板笔挺,每件衣服都能穿出军装的味道,生活特别规律,一切生活琐事都能自理。

  没错,姥爷是个兵。

  我总在幼儿园里炫耀:“嗨,我姥爷当过兵呢?超级厉害!”那时姥爷就是我的英雄。他把我抱在膝上,细细讲述着勋章背的故事,或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拉据战,或是残酷的地道战。我常常迷失在姥爷描述的战火遮蔽天空的时代,一抬头,看见绚烂的阳光映在姥爷坚毅的嘴角和怀旧的银丝上,心中霎时动容,大喊:“我长大也要当兵!”姥爷眼中爆发出比太阳还耀眼的光茫,定定地看着我,喉咙里滚出一声惊雷:“好小子,有志气!”

  可是当兵的梦想在越堆越高的书堆中埋没了,等我再次抬起头时发现,姥爷已经老了。

  他渐渐听不明白别人说的话,也很难正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说的,常常说着说着就忘记在做什么了。唯独那几个抗日故事他还记得清楚,天天重复几遍。可家里人都同意了和他说话只要敷衍过去即可,没人再愿意听那些老掉牙的故事。他是这样老,老得和这个世界文不对题。

  当报社的记者来记录他的抗战史时,姥爷已经绻缩在轮椅里了,他艰难地保持了一段时间的清明,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宝贝。他的眼中又爆发出了两团精光,却在挣扎站起而不能时很快地熄灭了。

  生命和岁月交给他的能力,最终又一点一点收了回去。

  在十一阅兵的时候,姥爷只能靠人喂食了,他呆滞地张嘴,目光没有焦距地看着前方。可当镜头扫过一排排老兵时,他蓦然激动起来,僵硬地晃动身子,打翻了妈妈手里的粥,嘴里咿咿呀呀,含糊又大声,带着压抑的痛苦。

  姥爷竟哭了。

  我看到了每一滴泪里封存的历史,那段历史是怎样的痛苦与深刻,才能让一个人在连亲人的名字都忘记时还能铭刻在心?是怎样的时代和动荡,造就了这样一群至死都心怀激情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和平的,和平时代又会造就怎样的我们呢?我承认老爹痴情有余,精明不足,是理想主义的老天真。可我们呢,似乎正相反,精明有余,痴情不足,人称精致的利己主义。我们知天文,识地理,自以为比他们聪明,可是却缺少人之为人的核心。

  看着躺椅上的姥爷,我把他的勋章重新挂好,一排的闪耀宣告着姥爷的勇猛,宣告着祖国的自强。抬起头,那朝阳又从东方地平线上跃起,光影里我仿佛又看到了姥爷的笑脸和那刚毅的精神。

  〔名师点评〕

  内容点评:文章以“痴情的姥爷”为题,着重写姥爷晚年神智不清而一谈战争便精神复活,突出了一个“痴”字。作者从姥爷的痴情里读出了老人心中的激情和理想,也读出了自己精神的缺失:精明有余,痴情不足,缺少人之为人的核心

  表达点评:文章叙事简洁,细节描写生动逼真,如“他的眼中又爆发出了两团精光,却在挣扎站起而不能时很快地熄灭了”等,十分传神。用语于精当,如“老得和这个世界文不对题”,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特征点评:布局讲究,结构精当。文章以“我一遍又一遍擦拭姥爷的勋章,就像他曾经做过的那样”开篇,引出对姥爷往事的回忆,最后以“看着躺椅上的姥爷,我把他的勋章重新挂好”结束回忆,首尾照应,结构精巧。

  阅卷评分)

  

  隔年陈香茶

  最是那一凝眸的深邃,如一杯醇香而厚重的陈香茶,随着时间的累积和沉淀,才慢慢解读出其中的韵味。

  小时候的我不喜欢和你亲近。因为家中就近的兄弟姐妹中数我最年长。小孩子顽笑皮闹间总有摩擦,而无论惹起事端的是谁,最后在你严厉的目光下总是由我来背黑锅。记得刚上小学,我发现学校里发的新书被还上幼儿园的表弟涂得面目全非,一气之下,夺过书来,把表弟一把推在地上,顷刻间,表弟哭声震天。你循声而来,弄清了情况,把我拉到一旁:“你怎么能打弟弟呢?”我委屈得满了泪。泪眼朦胧中看见你意味深长的注视,良久,等我平静下来,你细语劝导我:“弟弟还小,不懂事,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弟弟啊……”当时别扭委曲的心情此刻早已平复,回想起来,虽然那时心里一百个不情愿,以后似乎真的没有和弟弟再产生摩擦,那一凝眸里有着我最初为人处事的指向。

  你是个有些虚荣的女人。至少当时我是这么认为。见了亲戚朋友嘘寒问暖,询问课业,末了赞赏我几句,你总是眉开眼笑,喜不自胜, 嘴里还推托着:“没有没有,一般吧!”每当那时,我总是嫌恶地别过头去,心想:干吗这么虚伪!然而,后来的考试失利,见了亲友询问,你也只是笑笑:“还行吧,一般。”我却怔住,说不出话来。等到客散去,你和我在房间里,关上房门,悉心询问我考试情况,最近的担忧烦恼。我有些压抑地恼羞成怒:“你为什么不说我考得很差?为什么不告诉他们?”你愣了愣,随即又是那深邃的凝视,似乎也湿了眼眶:“教育孩子不是给别人看的,你自己也知道这次考得不好,也很伤心,下次再努力……”那深邃的凝视让我的为之颤抖,既而又温暖起来。

  在你不知多少次的凝视下,我平静安好地成长起来了。上了高三,在繁重课业的同时偶尔会对未来有些迷茫,少年人的生之闲惑吧。你会和我并排坐在沙发上耐心听我那些絮絮叨叨又有些可笑的感慨,说完了,我长叹一口气。却又撞上你那深邃的双眸:坚定,温暖,都蓦地有些苍老。你笑了笑:“这些困惑我也有过的,但不管怎样,我们要先把握当下,你先不要想太多,一步一步来……”

  呵!那慈爱的,深邃的凝眸,没有你,我怎么躲避心中的风雨!

  母亲,你的凝眸,是一杯隔年陈香茶。第一口品,淡淡苦;第二口品,淡淡甜;第三口品,淡淡香。

  〔名师点评〕

  内容点评:用醇香而厚重的陈香茶比喻母亲的目光,“”第一口品,淡淡苦;第二口品,淡淡甜;第三口品,淡淡香”,形象地说明母爱的深邃,比喻精当贴切,感受真切细腻。

  表达点评:文章开篇以“最是那一凝眸的深邃,如一杯醇香而厚重的陈香茶,随着时间的累积和沉淀,才慢慢解读出其中的韵味”领起全文,主体部分具体描写三次“凝眸”,结尾以“母亲,你的凝眸,是一杯隔年陈香茶。第一口品,淡淡苦;第二口品,淡淡甜;第三口品,淡淡香”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全文浑然一体。

  特征点评:.镜头传真,构思巧妙。文章写母爱,不作泛泛而谈,全面出击,而是抓住三次深情的“凝眸”来展开生动、具体的描写,传达自己对母爱的独特感受,镜头传真,构思巧妙。

  阅卷评分)

  

  莫道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还是初三的事情。

  新学期,爸爸做了我们班的班主任。爸爸是全县有名的语文老师,课上得特别好,班主任也能做得很棒吗?我有几分担心。

  开学快一周了,位置还没有调。家长们带着礼物,纷纷登门拜托。爸爸对家长们说:“我正在搞调研,准备出台一个科学的调位置方案,到时候保证让你的孩子和其他同学都满意。至于礼物,如果你信任我,就请你带回去;如果你还有点担心,那就放着,等你孩子有了满意的位置之后我再让他带回去。”家长们只得收起礼物,将信将疑地离去。

  一周后,调位置的方案终于公布了。首先将全班同学按个子高矮分成两部分,矮个子坐前三排,高个子坐后三排。位置自由挑选,先让女生挑,后让男生挑。两周一轮换,组与组对调,排与排对调。这样一来,谁也不会在哪一个位置上呆得很久,这次坐在最好的位置上,两周后你就得放弃这位置。挑位置那天,大家都很开心,随便找个位置坐下来就是,谁也没有真正用心挑,因为挑不挑其实一样,两周后又有新位置了。

  到了两个星期,爸爸不出面,就让班长在班上宣布,同学们自觉地收拾书本,搬到下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上。

  隆重而敏感的调位置,经过爸爸制度性的变革,变成了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一个月后,王迪的父亲拎了两包桂圆来看爸爸。他说:“多年来,我家王迪总是坐第一排,不是守门,就是吃粉笔灰,这次多亏李老师,他也有了坐好位置的机会。我痛恨人情风,从来不送礼,这次破例,请老师笑纳。”爸爸说:“人家送礼是求情照顾,你送礼是支持公正,这个礼我收了。”事后,我指责爸爸不该收王迪家的礼,爸爸说:“人家东西买了,钱已经花了,你不收他也没处退货,我们想个办法补偿他不就行了。”

  事情过去三年了。当时只觉得爸爸是个标新立异的人,现在重读爸爸的故事,越发感到内涵的深广。腐败之风蔓延,校园不再圣洁,教育频遭诟病,从建立制度着手,阳光操作,限制特权,凭己之力,努力还校园一方圣洁,如此行为岂能用一个标新立异来涵括?当雾霾袭来时,不但弹其冠而振其衣,还探其源而制其策,彰显的正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莫道百无一用是书生,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良知不灭,国运永昌!

  爸爸,谢谢你,谢谢你让我知道什么是家国情怀,怎样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名师点评〕

  内容点评:调位置在学校中司空见惯,作者抓住寻常小事,表达对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期盼。文章选材独特,以小见大,颇具社会意义。与其说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位好爸爸,不如说是作者向我们传达了他的社会理想。

  表达点评:文章议论部分语言颇有特色,“弹其冠而振其衣”“探其源而制其策”“良知不灭,国运永昌”,有引用,有对仗,兼用书面语,庄重典雅

  特征点评:叙事部分先写“我”的担心,设置悬念,再写家长送礼,爸爸拒收,延宕悬念,然后才推出革新方案。至此,文章本可结束,可作者又安排了一个“送礼”和“收礼”的情节,既突出了新方案的社会影响,又展示了“爸爸”性格的另一面:坚持原则而不失人情味。

  阅卷评分)

  

  老师你为什么不骂我

  那一天上课,铃响过之后,他站在讲台上连说三遍“上课了”,教室里才静下来,可是就在正要开始讲课的时候,坐在最前排的我拿起桌上的一本练习簿,转身向后排扔了过去。练习簿像导弹一样穿过半个教室的上空,“哗”的一声,落在了第四排一个同学的座位上,教室里一下子又恢复了刚才的混乱。

  “上课了,你在干什么?”他批评我。

  “我还他练习本!”我理直气壮。

  “现在是上课时间,又是这样的还法,你的行为影响了上课。”他说。

  “上课又怎样?上课就不能还东西啦?现在不还什么时间还?不就是还一本练习簿嘛,何必小题大做?”全是反问句,一句一发炮弹,一句一道战书。

  我感到他的恼怒,等待他的发作。你想骂就骂吧,你要知道,我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他没有骂,平和地说:“上课时扔簿本对不对,老师对此加以制止错不错,课后找个时间到学生部或校长室,请人评评。”

  我知道,他在找台阶下台,也顺水推舟:“去就去。”

  开始上课。45分钟无战事。

  下课了,大家纷纷离开教室,他走到我面前,郑重而不失亲切地对他说:“这堂课开头就是你错了,如果你坚持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我的批评是小题大做,那么还按照我们原先约定的办,找人评评理。你看需要不需要呢?”

  妈呀,以为事情过去了,想不到他如此不依不饶,但我不能轻易认输,硬着头皮说:“随你便。”等待着他的下一步棋。

  只见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按照我的理解,你心底上想说的是,事情已经过去了,可以不必再提了,你一定要穷追猛打,非让我难堪不可,那随你的便。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那么就照你的意见办,事情到此结束。”

  最后又加了一句:“你啊,反抗精神有余,认错勇气不足。”这一句显得特别亲切,再挑刺就太没人性了。

  事情过去半年了,我们的关系极为融洽。我常想,老师,当时你为什么不骂我?如果骂我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我们这些人就是这样,明知错了,你批评我,我就是不肯接受,你越是针锋相对,我越会“理直气壮”,我们争的不是理,而是气,是面子。这时候,老师稍作一点让步,我们马上就会偃旗息鼓。老师,我知道,你让的只是时机,而不是原则。事实上,我们最需要这样的老师,教育也最需要这样的老师,既不放纵我们,又不强逼我们,既能理解我们,又能引领我们。

  但愿师长们都像你一样智慧清醒,护佑我们健康成长。

  〔名师点评〕

  内容点评:文章以“老师你为什么不骂我”为题,新颖别致。文章对“他”处置方法的肯定,提出了老师的理想标准,既既不放纵我们,又不强逼我们,既能理解我们,又能引领我们。颇有见地,足见考生思想之深刻。

  表达点评: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把故意挑衅的“我”的刻画得栩栩如生。而对“他”则主要通过语言描写,突出了其理智的性格特征。两个人物形象鲜明,个性各异。

  特征点评:老师对“我”的分析,特别是“我”对自己和老师的分析,如“我们争的不是理,而是气,是面子”“你让的只是时机,而不是原则”等,准确精辟,直达问题核心。

  阅卷评分)

  

  瓷魂

  三月的家乡常飘着丝丝细雨,深青石板上升起的隐隐雾意挥之不去,随着我的来临,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巷子深处传来。

  门是轻掩着的,当我喘着气进入天井时,爷爷正戴着眼镜专心致志地在瓷胎上摹字,唉,这么多年,他还是那么专注于青瓷,看着心无旁骛的他,我有些无奈,唉,这个瓷疯子。

  那青瓷被摆在书案上,静若弦停。爷爷一手握着笔,一手捧着瓶身,小心翼翼,仿佛手中的是传世珍宝。笔锋轻转,轻轻勾勒,原有的釉彩显得更加清晰。镜片背后的目光坚毅而专注,好像要穿透瓷器本身。多少次试题,多少次摇头,换得稍许欣慰的一笑,他但似乎仍有一丝愧疚——爷爷的手轻颤着。当他题完最后一个字,爷爷粗糙的大手轻轻摩娑着瓷瓶,我只听到窗外的雨打在芭蕉叶上,和着他的轻声叹息。

  多少年了,每次到爷爷家,总见他痴迷地望着橱中那一件件瓷器,望着瓶身泼墨的山水、跃然的锦鲤,似有一抹嫣然的笑意藏在其中。我往往不以为然,借用爸爸的话来说,这玩意儿能玩出饭来吃?爷爷的学生多少人升官了,发财了,只有他一心扑在这玩意儿上,痴情不改,难怪有人戏称爷爷“瓷疯子”。

  “爷爷,你该歇歇了。”我说。

  “嫌我活得太久了,催我走了吗?”爷爷笑着。

  “哪里,爷爷要过120岁呢。”

  “活着总得做点事,升官发财没兴趣,只能做做这玩意。”然后话锋一转,“听说那两个……”

  他说的是他的两个学生。一个做厂长,发了点财,不到50岁,刚死了;一个当了副县长,因受贿被判了10年徒刑。在得到我肯定的回答之后,爷爷一声长叹:“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我知道爷爷念的是《红楼梦》上的句子。

  “全是金钱惹的祸!”,然后又是话锋一转,“爷爷没有多少财富留给你们,你不恨爷爷吧?”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我念了一句林则徐的对子,爷爷高兴得放下笔,像个孩子,一把抱住我,连说:“得爷爷真传也,得爷爷真传也。”

  这时,我忽然感到读懂了爷爷。不知谁说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爷爷就是一个胸怀诗和远方田野的人啊。

  小院,清凉如水,古韵古香在空气中流转。望着爷爷和青瓷,我仿佛看见旧时长安街,古城墙,丝丝微风中,古人的衣袂翻飞,熟悉而陌生。

  爷爷,送你瓷魂而字,如何?

  〔名师点评〕

  内容点评:文章以专注于青瓷为题材,歌颂爷爷淡然高远的人生情怀,表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的主题,选材新颖独特,立意高远,卓尔不凡

  表达点评:写小巷“深青石板上升起的隐隐雾意挥之不去”,写小院“清凉如水,古韵古香在空气中流转”,写人物对话用《红楼梦》上的语言和林则徐的对联,语言精美,耐人寻味。

  特征点评:文章先描写爷爷专注的神情,再通过与爷爷的对话,特别是“像个孩子,一把抱住我”的动作描写,展现了一个情感丰富、卓然不群的老人形象,可亲可敬。

  阅卷评分)

  

  可怜虫(独幕剧)

  时间:秋日中午

  地点:学校附近的小饭店

  人物:大姨妈——四十岁左右,小饭店女老板。

  小敏——中学生,女,大姨妈的侄女。

  老妇人——五十余岁,前来买面者。

  背景:一座三层的小楼,底层的玻璃门上写着“春来饭店”四个大字,内墙上挂着“宾至如归”的匾额。室外,大雨如注。幕启时,大姨妈身穿紧身小袄,满脸春风,端坐在柜台里。小敏上——

  小 敏:(收起雨伞,拍拍衣服上的雨水)唉,雨好大!

  大姨妈:(随手抓起挂在墙上的毛巾,给小敏掸衣服上的雨水)侄女,淋成这样,让姨妈心疼。

  小 敏:姨妈,你真好!

  老板娘:说哪里话,饭店就是客人的家,何况是侄女。(忽然有些自夸地)你看,你们学校的老师和镇上的干部都在楼上呢。

  顾客甲:老板娘是个大好人,每回来都这样客气。

  顾客乙:老板娘是远近闻名的女强人,白手起家……

  大姨妈:(打断顾客乙)那都是过去的事,不提啊。(用毛巾擦桌椅,热情小心地把小敏扶坐到餐桌上,然后转身接待另外的学生)吃什么?今天的客饭很好,来一份吧?要不面条,一会就好,你先交钱坐那里等一会,马上就好。

  学 生:老板娘,交钱。(交好钱,坐在餐桌上等客饭,这时老妇人上。她打着一把黄雨伞,手粗糙黝黑,紧紧地攥着伞把。额头上如刀刻一般,条条沟渠都是那么清晰。一身花色长袄将她原来瘦矮的身材映衬得更加瘦矮)

  老妇人:(轻声地,轻得几乎只有她自己才能听到)我要碗面。

  大姨妈:(厉声地)赶紧走,我这里没有你能吃动的,别挡在这里妨碍我做生意!

  老妇人:(声音粗哑)面条我也吃不动吗?你怕我没钱,我有!

  大姨妈:(老板娘双手叉腰,大声训斥)你有钱,骗鬼去吧!快躲开,赶紧!(老妇人动作有点迟缓,老板娘伸手猛推老妇人)什么东西!有钱我也不做你们这些人的生意!

  小 敏:(莫名惊诧)大姨妈……(欲言又止)

  老妇人:(艰难地吞出两个字)欺——人。(走了两步,又回头对着老板娘)你也穷过。

  大姨妈:(看着走远的老妇人,厌恶地)可怜虫!

  小 敏:(有些恼怒地)大姨妈!你——

  大姨妈:侄女,怎么啦?

  小 敏:你……

  大姨妈:(急切地)你说,怎么啦?

  小 敏:呃……

  大姨妈:你说啊!

  小 敏:(严肃而不乏温情地)大姨妈,其实生活在困境里而不甘灭绝的底层小人物未必可怜,如果我们小有成功便不知天高地厚,任意欺视同类的物种,那才叫可怜呢。

  大姨妈:(呆若木鸡)这……这……

  〔名师点评〕

  内容点评:作品借小敏之眼,通过对待他人和老妇人的态度对比,刻画了大姨妈形象,最后借小敏之口指出:“生活在困境里而不甘灭绝的底层小人物未必可怜,如果我们小有成功便不知天高地厚,任意欺视同类的物种,那才叫可怜”。主题深刻,发人深省。

  表达点评:人物语言精当准确,舞台说明简洁明了,动作、神情提示恰到好处。大姨妈势利,小敏正直,人物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特征点评:考场几乎是清一色的议论文或个性特色不甚分明的记叙文,该考生独幕剧来表现饭店里的一幕,文体创新,不落俗套。

  阅卷评分)

  举报/反馈

上一篇:十一世班禅参观西藏藏医学院、西藏大学
下一篇:中考落榜后的学生,脱离了学校,走上社会后他们的人生会怎样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