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北大教授的家庭教育:成绩倒数第一,不报辅导班,接受女儿的平庸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2-18
手机版

  原标题:北大教授的家庭教育:成绩倒数第一,不报辅导班,接受女儿的平庸

  2021年,北京大学副教授丁延庆一段吐槽女儿学习成绩的视频火爆网络,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

  在视频中,丁延庆一一列举了女儿在学习方面的种种“劣径”,并“痛心疾首”地披露了女儿成绩倒数第一的事实。

  但即使这样,丁延庆也没有给女儿报任何辅导班,只在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简单补习,之后也听之任之,坦然地接受了现实。

  作为北京大学副教授,而且还是教育学的专家,丁延庆为什么教不好自己女儿的学习呢?又为什么对自己女儿的学习成绩毫不在意呢?这是听天由命,还是有意为之?

  丁延庆出生于山东农村,父母都是资质平庸的农民,但丁延庆却意外地智商超群,六岁的时候就能背下全本的《新华字典》。

  在学习方面他也从来没让父母操过心,一路出类拔萃,高中毕业之后更是一举考上了著名的北京大学。

  入学之后,先是在社会学系就读,本科毕业之后,又跨专业考上了教育经济系的研究生,2001年又到世界名校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学习。

  哥大教育学院历史悠久,名家辈出,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就毕业于此。

  丁延庆在这里学习了四年,不但接触到了世界最前沿的教育思想,还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

  学成回国之后,丁延庆一直在北大教育学院工作,从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

  日常他不但给本科生上课,还是博士生导师,指导过的几任博士生也都先后成为了教育领域的行家里手。

  最传奇的是,他还挂职担任过昆明市教育局的副局长,亲自参与地方教育政策的制定。

  从丁延庆的经历来看,他是一位既有教育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教学经验,还有教育政策制定经历的资深教育学专家。

  那他为什么单单教不好自己的女儿呢?其实,与其说他教不好,不如说他这是有意为之。

  丁延庆的女儿出生于2014 年,女儿刚出生才8个月,丁延庆同在北大的妻子就因工作调动远去云南。

  那时女儿还只有八个月大,交给丁延庆这样一位男士独自来带肯定不现实,所以妻子就只好把女儿带到了身边。

  但妻子平时也是工作繁忙,并没有多少时间来亲自照顾女儿,所以只能将她托付给了自己的父母,也就是丁延庆的岳父岳母。

  和天下所有的老人都一样,丁延庆的岳父岳母也是“隔辈亲”,对外孙女庞爱有加,天天带着她到处玩乐,就是不提学习的事情。

  丁延庆虽然看在了眼里,但他并没有及时制止,反而还对老人的深表赞同。

  他之所以会有这种态度,一方面得益于他所秉承的教育学理论,另一方面得益于他自身的经历,因为他自己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从来就没有人管,自己也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理论和实践两相验证,使他坚信女儿将来肯定也会像自己一样,顺风顺水,出类拔萃。

  但女儿上了幼儿园之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他发现,女儿同班的所有孩子们无一例外都上过所谓的早教,三岁不到的孩子,就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语数外知识,而自己的女儿连10以内的加减运算还不会算,连26个英文字母也还认不全。

  一段时间观察以后,他发现现在的幼儿园与自己当年所读的幼儿园在性质上已经完全不同。

  之前的幼儿园注重的是幼儿的性格健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现在的幼儿园反而把学科教育当成了重点。

  丁延庆的女儿完全零基础,根本就听不懂幼儿园老师的所说所讲,竟然出现了所谓的“不跟班”现象。

  刚开始的时候,丁延庆还以为这是某家幼儿园的个别现象。为了让女儿更快乐地成长,他果断决定要给女儿转园,但他打听了一圈之后,就放弃了这种想法。

  原来,他发现现在的幼儿园都普遍存在超前学科教育的问题,而且是越高端的幼儿园越严重,因为现在的家长评判幼儿园好坏的标准就是看学科教育教得好不好。

  一家幼儿园如果不搞学科教育,根本就不可能招到生源。

  相比之下,女儿就读的这家幼儿园还算是教得少的,所以丁延庆还是让女儿留在了原幼儿园。

  除了学科教育,还让他难以理解的就是孩子的兴趣特长问题。

  他发现,几乎每个同学的家长都为自己的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而且大多数还不是只学一个,最多的一个孩子竟然同时报了十个班。

  丁延庆提出疑问,这些孩子上这些课,是对这些东西真有兴趣特长呢,还是赶鸭子上架呢?上这么多课,孩子能快乐吗?

  为了看一看兴趣班的真相,他就和女儿商量,也打算帮她报一个班。

  但据他观察,就特长来说,女儿几乎没有什么天赋异禀,就兴趣来说,女儿表示她喜欢搭积木。

  所以,丁延庆夫妇就为女儿选了乐高班。

  但实际上课之后才发现,这种课也不是简单地玩乐,孩子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搭自己想搭的东西,而是要记很多这样的结构那样的结构,并且每一节课老师都会检查。

  女儿总共只上了三节课,发现她所想的根本就不一样,所以就再也不想去上了,后来那家乐高培训机构倒闭了,女儿上课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有些朋友也曾提醒过丁延庆要把握好孩子的所谓记忆黄金期,让她多学一些东西,但每次丁延庆都回怼说:“我们家的教育理念就是放养,我们不干涉她的兴趣爱好,也不强迫她做这做那。”

  朋友们听后,也纷纷不再多管闲事。

  就这样,女儿在昆明的幼儿园“格格不入”地读了三年。

  2020年,年满六岁的女儿回到北京,到北大附小读起了小学。

  在开学前的家长会上,丁延庆听北大附小的副校长叮嘱各位家长说:“要勇于接受每个孩子都是普通人的事实”。

  他本来还挺高兴,心想毕竟是全国名校,教育理念就是不一样,但真正入学后才发现,还是他把事情想简单了。

  女儿才入学一个月,班主任就找到了丁延庆,原来是他的女儿完全跟不上北大附小的教育进度。

  在班里组织的数学测试中,他的女儿不仅成绩倒数第一,而且距离倒数第二都有天大的差距;在英语课上,他女儿更是完全在听天书。

  本来丁延庆还怀疑是学校英语老师的全英语授课方式是否存在问题。

  后来他才得知,女儿班上的同学,平均所掌握的词汇量早已达到上千个了,已经远超丁延庆读书时初中生的英语水平了。

  他也明白了网上那个“1500个单词在美国够用,在海淀不够用”的段子所言非虚。

  面对老师的“告状”,丁延庆本来也无所谓,还是想继续对女儿放养,但抵不住班主任老师几次三番地找他,后来甚至还上升到了集体荣誉的角度。

  更重要的是,由于女儿的成绩长期跟不上,受到了同学们一定的歧视,对女儿的自信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丁延庆决定还是应该给孩子好好地补一补课。但丁延庆坚持不给孩子报辅导班,于是他这个博士生导师就自己承担起了辅导女儿的重任。

  丁延庆说做就做,他专门在他北大教育学院三楼的办公室里添了一张书桌,还额外加了一组书架,用来放置女儿的各种学习用书,为女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此外,他不顾工作繁忙,承担起了送接女儿上学、放学的任务。

  每天早上送女儿上学的时候,他都会强制女儿顺道背几十个英语单词;每天下午放学之后,他又把女儿接到自己的办公室,专门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辅导女儿的学习。

  丁延庆教过很多学生,一向是敦敦教导,诲人不倦,但辅导起自己的女儿来,竟然也像普通人一样,摆脱不了 “平时父慈子孝,辅导鸡飞狗跳”的魔咒。

  没多长时间,“鸡飞狗跳”的事就传遍了教育学院,教育学专家搞不定自己女儿的事一时成为笑谈。

  但不管怎样,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女儿的成绩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学校组织的期末考试中摆脱了倒数第一的命运。

  女儿成绩的进步没有引来丁延庆任何高兴,因为女儿在成绩上来的同时,在其他方面却出现了较大的负面变化。

  首先是女儿在性格方面一改以前活泼开朗的个性,开始变得郁郁寡欢。

  其次,女儿在学习上也更加依赖别人的督促,出现了“不逼不学”的现象,而这在心理学上就是厌学的初期症状。

  更重要的是,一向是丁延庆“小棉袄”的女儿不但不和他不亲近了,还对他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疏远。

  这一切的变化,都令丁延庆后悔不已,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在反思过后,他毅然放弃了这种 “拔苗助长”的教育方法。

  此外他还将他在女儿教育上的经历和所思所想,写成了文章,利用他在教育学界的影响力,进行了广泛的呼吁。

  在他看来,现在的教育其实就是 “在用造原子弹的投入来造手榴弹”。

  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在教育上面花费了巨大的经济成本和时间付出,不但挤占了消费,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减少闲暇,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的快乐。

  但投入都是有边际效应的,在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并不是投入的资源越多,就能产出越多的“天才”,现在来看,大部分投入都变成了沉淀成本,蚕食了社会效用。

  更严重的是,巨大的投入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而且还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

  对于学生来说,对孩子教育的过度关注和过度干预,不仅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而且还会破坏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

  对于社会来说,孩子教育上的竞相攀比也制造了大量的焦虑和痛苦,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丁延庆的呼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在他和一大批专家学者以及学生家长的呼吁下,国家最终出台了“双减”政策。

  之后,女儿就读的学校的风气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各个学科不再搞成绩排名了,同学们相互都不知道各自的成绩,也就没有人再歧视丁延庆的女儿了。

  老师讲课也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来讲了,不再刻意拔高难度,丁延庆的女儿也慢慢听得懂了,自信心自然也就跟着上来了。

  此外,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不仅少了,难度也降低了,女儿渐渐地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了。

  渐渐地,女儿竟然爱上了学习,不用他强迫,女儿就会主动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去自我思考,自我总结。

  他再也不用跟女儿“鸡飞狗跳”了,父女关系因此也愈加地亲密,女儿也重新做回了他的小棉袄。

  与此同时,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也越来越多,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孩子的见识,也增进孩童之间的社交关系,女儿因此又重新恢复了以前活泼开朗的性格。

  在这些课外活动中,女儿也发现了自己对野生动物的兴趣。

  这种不强迫、自发现的兴趣才是真的爱好,才是能伴随一生的志向。

  对此,丁延庆肯定是全力支持,不仅为女儿订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杂志,而且对女儿其他相关的要求,也是有求必应,前一阵子,就在女儿的要求下,他还为她购买了珍·古道尔的《大地的窗口》。

  目前,丁延庆的女儿现在已经进入了三年级,在他眼里,女儿已经成为一个乐观自信、自立自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但是,令他忧虑的是,国家虽然已经出台了“双减”政策,社会和学校都已经做出了很多改变,但很多家长在思想上仍然没有转过弯来,还是偷偷摸摸地带着孩子去上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特长班,继续给孩子加压。

  丁延庆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其实就是家长们的补偿心理在作祟。

  要么是自己很平庸,就把希望全放在了孩子身上,指望让他们帮自己去实现未竞的梦想和抱负。

  要么是自己很优秀,不能接受孩子比自己平庸,期望孩子至少要向自己看齐。

  但深谙社会学和教育学的丁延庆明白,天才的出现和成长是一件很小概率的事件,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

  所以,他才“自曝家丑”,把自己女儿的事情说出来。在视频中,他虽然看似义愤填膺,心酸无奈,什么“我教她逆天,她教我认命”的话都说出来了,但其实是让大家面对实现,放平心态,勇敢地去接受孩子的平庸,正确理解教育的真谛。

  丁延庆敢于“自曝家丑”的勇气值得我们赞赏,他对女儿教育方面的所思所想也值得我们反思。

  从社会统计学上来说,不但天才是极少数的,天赋也是极少数的。我们虽然总讲天才源于99%的勤奋,但这99%的勤奋却是以1%的天赋作为基础的。

  所以我们的教育都是通识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天才,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教和学的重点也不是知识,而是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但具体到家庭和个人,很多家长都会有一种“逃逸”心理,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那统计学中的那个极少数,所以为了不耽误“天才”,他们就层层加码,你追我赶,给了孩子很多不必要的负担,从而形成了内卷和焦虑。

  其实这些家长完全不必焦虑,如果你的孩子是天才或者是有天赋的话,即使不层层加码,他们也会自己脱颖而出。

  天才方面永远不怕耽误,比如我们津津乐道的爱因斯坦、爱迪生,他们从来就是填鸭教育学出来的,小时候学习差,不代表长大不能一鸣惊人。

  天赋方面也永远不会晚,比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二十多岁才开始学音乐,照样成音乐大家,而没有天赋的话,即使如何苦练,也只能成为自己一个爱好,永远成不了出类拔萃的大家。

  所以儿孙自有儿孙福,家长们还是顺其自然就好,孩子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将来能做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就是最大的福报。

  责任编辑:

上一篇:基科没前途?39校强基计划专业比你想象中要好!附学科评估情况
下一篇:农民工最多的5个省份?那他都喜欢去哪里打工呢?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