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業大學的百年堅守:耕讀傳家,血脈相連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2-20
手机版

  一所以“農業”命名的高校,走過了漫漫111年。111年的不輟耕耘,造就了它“誠朴勤仁”的品格,它就是南京農業大學。

  何謂“誠朴勤仁”?南農大黨委書記左惟堅定地說:“‘誠朴勤仁’即誠信做人踏實做事,勤敏礪學仁愛天下。”百余年來,南農大用辛勤和汗水向世人詮釋了一所農業大學的歷史擔當,演繹了莘莘學子與國之命脈的守望相助。

  耕讀傳家,血脈相連

  古人雲:農者,天下之大本也。建校伊始,南農大就承擔著振興中國農業的歷史使命,它踏出的每一步都勾勒著中國農業科學和農業教育的發展軌跡。

  上世紀初,著名實業家張謇與金陵大學教授裴義理,在孫中山先生支持下呼吁以工代賑,在紫金山周圍組織災民墾荒植綠。為了培養植綠“農事指導員”,1902年,南京農業大學前身金陵大學正式增設農科,開創我國4年制農業高等教育先河。

  歷史變遷,南農大雖幾經易名、遷移,但卻從不抹去“農”字,在南農大人看來,這個字承載了幾代人的夢想。

  百余年來,南農大人的憂民情懷從未停息。1944年,南農大老校長、微生物學家樊慶生不顧生命危險,從美國帶回了3支青霉素菌種,靠著這三支珍貴菌種與病毒學家朱既明共同研制出國人自己的青霉素(盤尼西林),在戰火紛飛、滿目瘡痍的華夏大地上拯救了無數生命,中國也進而成為世界上率先制造出盤尼西林的7個國家之一。

  上世紀50年代,中國小麥之父金善寶在美國學成后毅然歸國,執教於南京農學院(南京農業大學前身),他一生醉心於小麥育種研究,把春小麥新品種選育的時間從十年左右縮短到三四年。在資源極其匱乏的建國之初,他選育的良種小麥養活了數以億計的中國人。

  時光飛逝,南農大人依舊對農業愛得深沉,為發展農業科技,實現農業現代化,幾萬名師生一茬接著一茬干。萬建民教授及其團隊經過十多年努力,攻克水稻條紋葉枯病,讓長江流域5000多萬畝粳稻擺脫水稻“癌魔”侵擾。在此基礎上選育的抗條紋葉枯病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實現了南方粳稻區的快速應用,累計推廣1.36億畝次,創造社會效益190.14億元。

  2005年7月,四川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疫情暴發,陸承平教授及其團隊依靠自行研發的豬鏈球菌病防控技術與應用成果及時發現並控制了疫情。

  蓋鈞鎰院士及其團隊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兩份具有大豆罕見不育基因的種質材料,為大豆“雜交”提供了極大的可能,創造出一批優異種質。

  歲月荏苒,如今學校擁有4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4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在最新的《2012中國大學評價》中,南京農業大學的綜合實力排名第38位,以耕讀傳家的南農大儼然成為中國農業高等教育的翹楚。

  恬淡自守,淡泊致遠

  “農”字寫來隻有寥寥幾筆,踐行起來卻要付出薪火相傳的艱辛。為了獲得一手的科研資料,一批批南農大人前赴后繼,扎根農村,與天地為伴,與孤寂長守。

  1929年,時任金陵大學農經系主任的卜凱(JohnL.Buck)教授歷時4年,組織了覆蓋22個省、168個樣本點、38256個農戶的大規模農村調查,寫成《中國農家經濟》和《中國土地利用》等文獻,成為國際學術界研究中國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的經典。

  曹衛星是為人熟知的江蘇省副省長,但鮮為人知的是,作為副省長的他其實還有另一個重要身份——南農大教授。1994年,曹衛星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回到母校,從興建實驗室開始,帶領團隊研究“基於模型的精確作物管理技術”,這項技術通過定量分析和數字化表達,教會農民在種田的過程中借助科技的力量達到“缺什麼補什麼”的目的。目前,該項目已在江蘇各水稻、小麥、棉花和油菜主產區示范推廣,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近5億元。“曹教授已經身居高位,但是每天晚上他都會來實驗室做實驗,實驗室的燈也會亮到很晚,他對科研的深厚感情和俯身實干的精神激勵著每一個南農大人恬淡自守、獻身農學。”南農大學生朱艷說。

  見到國家梨產業研發中心主任、學科帶頭人張紹鈴教授時,他剛從試驗田回來。他告訴記者,從事梨產業研究近50年來,他經常吃住在試驗田,觀察梨樹的欧美综艺每一個細節變化。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012年,張紹鈴及其課題組完成了世界上首個“碭山酥梨”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這不僅為其他梨品種的生物學研究積累了良好的數據基礎,同時也為開展薔薇科果樹的比較基因組學、系統進化以及基礎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信息資源。

  穿過蓮塘水榭的長廊,靜聽主樓檐牙滴水,傾聽南農大學子的琅琅晨讀,流連實驗樓下穿梭的年輕面龐。恍惚間,似乎穿越了南農大從初生到壯大的100余年,也終於讀懂南農大人那一份對於名利的淡泊與自持,南農大對於辦學的堅守與執著。

  民生之本,大愛無言

  有人說,“南農大人扎在農民堆裡,絕對難以分辨”。的確,流淌在血液裡的那份對土地的深情,對農業的忠誠,對人民的體恤,讓南農大人甘願為農民和農業辛勤付出,不求任何回報。

  為了指導淮黑豬的養殖和產業發展,保護地方豬種資源,南農大黃瑞華教授的一個團隊在淮安駐扎了20余年,研究團隊更新了一批又一批。回想起這段歲月,黃瑞華只是淡淡一笑:“我們的無償付出只是為了農民兄弟能掌握更好的技術,享受更好的資源,生活能富裕起來。”

  被稱為“南方葡萄第一人”的陶建敏教授擔任了多個葡萄種植合作社的技術指導,他常帶著一把自制修枝剪就深入到農村對種植戶進行技術指導。由於他做的剪刀修剪方便,便於操作,深受果農歡迎,他便每次多做幾把隨身帶著送給果農。一位慕名而來的果農說:“當時看到陶教授卷著褲腿,滿手滿腳都是泥巴,一點兒教授的架子都沒有,心裡的石頭總算放了下來。”

  在農民們看來,南農大人是他們的保護神,哪裡有南農大人,哪裡就一定洒滿豐收的喜悅。一天上午,山東省單縣7個鄉鎮55名農民自發組成的腰鼓隊,租乘大巴專程來到南京農業大學,喜氣洋洋地打了半小時左右的腰鼓,並送上一面錦旗,感謝南農大研制的新型肥料有效攻克連作土傳枯萎病的世界性難題,幫助他們的山藥、花生等增收。

  這就是南農大的精神氣質,111年來一直浸透在水塘、田地裡,浸透在深夜燈光明亮的實驗室裡,浸透在一個個心無旁騖、淡泊名利的身影裡。(本報記者 鄭晉鳴 本報通訊員 余 寧)

  (來源:光明日報)

上一篇:体育单招属于高职单招吗?体育单招和高职单招的区别是什么?
下一篇:容易“后悔”选择的专业排行,医学稳居榜首之位,法学却不在其中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