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校史上的N个第一!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2-21
手机版

  

  川农校史上的N个“第一”

  新中国成立和学校独立建院以来,一路走来,诞生了若干个川农大“第一”,值得大家了解和铭记。

  首任院校长

  1956年,学校迁雅安建院,首任院长是杨开渠教授。杨开渠早年留学日本,是中国著名水稻专家,是川农大精神的奠基人之一。

  

  1956年,赵光荣任四川农学院党委书记,是独立建院后我校首任党委书记。

  

  1985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首任校长是杨凤教授。杨凤是国家杰出高级专家,我国动物营养学奠基人之一。

  

  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

  郑有良教授是学校建校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从2008年12月担任校长至今已近11年。

  

  学校独立建院前校院长任职时间最长的是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院长彭家元。

  独立建院以来其余院校长任职时间为:

  杨开渠院长(1956.10—1962.2)

  杨允奎院长(1972.8—1982.7)

  杨凤院长、校长(1982.7—1986.12)

  孙晓辉校长(1986.12—1992.4)

  胡祖禹校长(1992.4—1998.5)

  文心田校长(1998.5—2008.12)

  第一位院士

  

  

  周开达于1999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四川第一个省属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院士、四川第一个农业科技界的院士。继周开达院士后,2003年,荣廷昭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奖

  

  

  (中间持证书者为周开达教授)

  1988年,周开达教授主持的“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冈·D型杂交稻”首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截止目前,学校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

  

  2000年,颜济教授主持的“小麦族种质资源研究”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2000年,黎汉云教授主持的“大穗型高配合力水稻优良不育系冈46A的选育与应用推广”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截止目前,学校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8项。

  第一个国家教学成果奖

  

  2001年12月,文心田等人的教学成果“构建大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截至目前,我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

  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

  

  1989年,动物营养学成为我校获批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截至目前,学校共有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4个,部省重点学科19个。

  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9年7月,我校省部共建“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方案论证获得专家一致同意通过,这将是四川省第一个农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一个硕士点、博士点

  1959年,学校开始招收水稻栽培、兽医产科、玉米育种、家畜饲养和家禽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后因“文革”中断,1978年恢复。

  1981年,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首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作物遗传育种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第一个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6年,陈代文教授获评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第一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3年,吴德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7年3月,动科院李明洲教授入选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第一位杰青获得者

  

  (右一为李仕贵教授)

  2010年,水稻所李仕贵教授“重穗型杂交稻的遗传改良与分子育种研究”,获201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1960年1月,我校招收了第一位硕士研究生李家修,导师为杨开渠教授。

  我校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为1987级刘广生同学,导师为著名动物遗传育种学专家邱祥聘教授,刘广生于1991年7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动物营养专业培养的第一位博士是1992年毕业的贺建华,导师是杨凤教授。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首届毕业博士是郑有良和罗明诚,导师是颜济教授。

  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

  

  学校原副校长任正隆教授,1981年在我校获硕士学位,1988年7月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获博士学位,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

  第一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000年,周开达教授指导的博士生李仕贵论文《水稻几个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第一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15年,玉米所卢艳丽、动科院李明洲教授成为我校第一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第一批国家自然、社科、艺术基金

  1986年,我校杨俊良、刘显义、郭万柱、邱祥聘、陶家凤等5位教师首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

  2006年,我校经管学院冉瑞平教授首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2018年,我校艺传学院冯先强首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截止目前,吴德、李仕贵、任正隆教授分别获得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为学校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最多的教授。

  经费最多的科研项目

  

  2017年,杨文钰教授主持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中下游西部水稻多元化种植水肥耦合与肥药精准减量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获项目经费3458万元,成为单个经费最多的科研项目。

  签订的第一个校地合作协议

  

  1983年,学校与大邑县签订校县共建农业现代化实验基地协议签订。 目前,学校与118 个市(县、区)签订校地合作协议182份。

  第一个国际合作项目

  1984年,我校与华盛顿州立大学签署首个校际合作协议。

  1986 年,颜济教授与联合国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合作开展“中国大区的小麦种质资源调查项目”,这是我校第一个国际科研合作项目。

  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

  

  

  

  1988年10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我校举行“应用同位素研究稻/鱼生态系统中农药残留“国际学术会议。

  第一篇发表在《CELL》上的论文

  2017年6月29日,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论文《一个转录因子的天然变异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我校为通讯单位、陈学伟教授为通讯作者,水稻所李伟滔教授、硕士研究生朱紫薇、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Mawsheng Chern博士、我校水稻所尹俊杰博士、硕士研究生杨超和冉莉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第一篇发表在《Science》上的论文

  2018年9月7日,全球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在线发表论文《水稻转录因子IPA1促进高产并提高免疫》。我校水稻所王静教授、硕士研究生周练、石辉、美国戴维斯分校Mawsheng Chern博士和中科院遗传所余泓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我校陈学伟教授、中科院遗传所李家洋院士、我校王静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我校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

  第一位来校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199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来校视察我校小麦研究所;2002年,江泽民再次专程来到雅安校本部视察。

  第一位为学校题写校名的领导人

  

  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我校题写校名。

  第一次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1993年,校党委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受中组部表彰。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川农大的若干个“第一”就是一部川农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兴农报国的奋斗史。未来将有更多的“第一”等待我们去创造和书写。

  文字||李劲雨

  图片||川农图片库

  编辑||杨雨淅

上一篇:妇科体检项目你做对了吗?松江专家说这些检查很重要→
下一篇:工作后,读在职研究生对工作的加成有多大?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