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马连湘:让生态大学跃动城市脉搏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2-21
手机版

  1950年,百废待兴的橡胶工业成为恢复生产、建设新中国、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阵地之一,此时成立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现青岛科技大学),也以国内高校中率先设立的橡胶专业,肩负起振兴中国橡胶工业的重任。 2020年,工业互联网被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青岛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目标,青岛科技大学与青岛市科学技术局、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崂山区人民政府等六家单位联合共建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主动构筑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技术创新及转化。

  回顾青岛科技大学走过的70年风雨,这所学校就如同一枚枚勇承重载的橡胶轮胎,推动城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橡胶是一种特殊的高分子材料,它具有耐磨、耐压、耐低温等特性,虽没有华丽的外表却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马连湘说,“放眼全球,优秀的、高水平的大学无不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着良性的互动,没有哪所优秀的大学是脱离于经济社会发展的。”

  从起初创立到满载成果,青岛科技大学正在用愈加深刻的时代烙印,不断探索着高校与城市共成长的“新青科大现象”。

  做科研不能只坐“冷板凳”

  上世纪90年代前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在青岛科技大学,也掀起了一场事关科研工作的“改革风暴”。

  马连湘回忆说,那个年代,“做学问要坐冷板凳”是社会共识,但实验室里的“埋头苦干”只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科研成果要落地,就要产业化,要找市场。在他看来,“坐冷板凳”与“找市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不找校长找市场”,就这样成为青岛科技大学科研工作的准则,也是早期青岛科技大学对“产学研融合”的探索。

  很快,青岛科技大学在科研工作中的这场探索得到了验证——在2001年召开的青岛市科技奖励大会上,一位市领导在现场建议研究一下“青岛科大现象”:“青岛科技大学名气不是很大,但科研成就在全国却有较大影响,尤其是技术发明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成绩很大,青岛如果多几个这样的院所,经济发展速度就会快多了。”

  教师主动走出校门,深入市场去探索科研方向,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科技成果的技术转让不仅为企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更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有效推动了学科建设。

  “面向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以‘接地气’的方式寻求发展成为学校科研工作者们多年来一致认同的工作准则。”马连湘说。

  2016年,学校获批山东省科技厅首家“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17年,山东省教育厅、科技厅、人社厅确定青科大先行试点,探索具有推广价值的学科性公司创建与运行模式;连续两次被山东省科技厅评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又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获批的3所非部属高等学校之一,也是本批次山东省唯一入选的高校,实现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国家级平台的又一新突破。

  在30余年的实践过程中,青岛科技大学从制度规范、平台搭建、模式探索、激励政策等多角度不断完善“青科大现象”,而在这其中,科技成果落地的模式,更是“青科大现象”的核心亮点。

  2006年,软控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令人惊讶的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正是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的三位老师。

  软控股份,也成为了“青科大现象”落地生根的一个缩影。

  打破围墙的“生态大学”

  2011年,伴随着石砖倒塌轰然落地的声音,青岛科技大学郑州路校区与软控研发中心之间的围墙被拆除,成为青岛科技大学升级产学研融合“青科大现象”的里程碑。

  而在马连湘看来,这一步,也是学校朝着“生态大学”目标前进的一大步。

  “我理想中的生态大学就是象牙塔连接着工厂,学生的课堂连接着社会,花园一样的校园旁聚集着一个个的学科性公司和孵化基地,这里有肥沃的土壤,自由的空气,老师们自由自在地教书、科研创业,学生们脚踏实地茁壮成长。”马连湘说。

  从这一角度来说,“生态大学”的本质,或许可以用“开放”二字来概括。教师开放思想,将科研成果与市场紧密结合;学校开放环境,让教师、学生可以探索更多科研成果落地的模式。

  如今,青岛科技大学已经形成了三种成熟的科研成果落地模式。以软控股份为代表,青岛科技大学已经通过技术入股,孵化了7家上市公司和一批学科性公司。

  除此之外,青岛科技大学也与企业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让和技术转移,如1998年,青岛科技大学就与烟台万华化学集团共同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制造核心技术;青岛科技大学还为青岛金王定制开发了高分子蜡技术产品,并持续助其开发新产品,助其成为世界最大的蜡烛供应商上市公司。

  青岛科技大学还通过与大中型企业联合建设技术研发中心的方式,实现从技术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无缝衔接,解决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019年底,青岛科技大学与万华化学共建了联合创新中心;与兵器集团合作建立聚氨酯研发中心,研发的TDI制造技术在白银市转化,年产值10多亿元,年增利润5000万元以上;与京博控股共建研发中心,为企业提供持续研发服务,已签署聚丁烯釜内合金的合成关键技术开发等16项合作协议。

  当产学研融合逐渐成为高校发展大趋势,曾在这条道路领跑的青岛科技大学将目光聚焦“改革”二字:“以前我们经常提产学研融合,但实践证明,现在不能只提产学研了,还得把政府也请进来,实现‘政产学研融合’,这条路无论对于企业还是高校来说,都是越走越宽。多年以来,学校产学研工作在服务地方和行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各级政府大力支持。随着与政府、企业、研发机构合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必须进行一些观念上的革新——变‘政、产、学、研’结合为‘政、产、学、研’融合。”马连湘说。

  以时代内涵再造新青科大现象

  如果说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青科大现象”,是这所学校率先垂范、以科研成果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第一次尝试;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政、产、学、研融合”为内涵的“新青科大现象”,将成为这所学校在“以前瞻性科研成果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尝试。

  马连湘解释说,在过去,无论是橡胶化工行业的科技创新,还是通过考察市场与企业深度合作的科研工作,都是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实现的。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追着需要跑”显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科研工作者应该具有前瞻性,高校也当如此。

  今年以来,工业互联网成为青岛乃至全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事物,不少城市、不少行业都还处在探索阶段。但在青岛,橡胶工业再一次成为工业互联网实践应用的“试金石”。这自然离不开青岛科技大学的科技创新平台及政产学研融合发展优势。

  6月8日,青岛科技大学与海尔卡奥斯、青岛双星达成战略合作,三方共建橡胶行业大规模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整合橡胶产业链,共建橡胶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工业互联网共享行业生态及资源,推出橡胶行业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加速生态圈转型升级,促进上下游企业由传统地方生产向融入国际化平台的互联网企业转型,培育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

  7月15日,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正式揭牌,从提出建议到揭牌,只用了1个月时间。马连湘表示:“此次建设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是学校新时代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再出发,充分体现了青科大的使命担当。我们将搭乘青岛工业互联网发展快车,探索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新思路,构筑拔尖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转化‘双高地’,谱写服务青岛的‘新青科大现象’,打造工业互联网的‘黄埔军校’,为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赋能!”

  从1950年到2020年,青岛科技大学迈过时间长河,在搬迁、更名与学科建设中始终未停下对“政、产、学、研融合”的探索。

  让大学贴近城市发展跃动的脉搏,让大学以前瞻性科研工作引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这是“新青科大现象”的时代内涵,是青岛科技大学对“生态大学”目标的高度概括,更是青岛科技大学从创立之初就承载的使命。

  办好高水平大学,是每所高校共同面临的时代命题,而对青岛科技大学来说,探索“政产学研”融合的过程,也是探索如何办好高水平大学的过程。

  马连湘表示,学校将持续做好“政产学研融合”这篇“文章”,更好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双一流”和“五有”高水平大学建设。

  通讯员:曲明

  举报/反馈

上一篇:天津国际高中2022年海外升学排名(学费)
下一篇:工信部通报2022年千兆城市建设情况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