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解读|第九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创意作品项目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2-24
手机版

  一、命题背景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区环境之中,社区可以是城市中的一个现代小区,也可以是农村里的一个村落或乡镇。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本项目以智慧社区为主题,旨在促进青年学生关注国计民生并付诸行动,积极投入到幸福美好的未来社区生活的创意、设计和实现中。鼓励青年学生通过关注真实的社区生活场景,结合调查研究,发现身边的问题,发挥创造力,从人文、艺术和科技的角度综合考虑,提出解决方案,设计原型系统,并完成相关作品的制作。

  二、命题内容

  本项目的主题方向为“智慧社区——社区服务”,鼓励参赛队伍大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参赛作品展示未来社区生活中智慧社区服务的解决方案。

  未来的社区可以为居民提供哪些智能设施和公共服务?要求参赛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意,并通过原型系统加以展示。作品内容可以涉及社区环境的智慧监测、居民日常生活的智慧服务、社区的信息化管理等(不包含与社区垃圾分类有关的内容),例如(作品内容不限于以下示例):

  1.社区环境的智慧监测,对社区的生态环境和安全状况进行监测和管理,保障社区的宜居和安全。

  2.为居民的购物、出行、医疗等日常生活需求提供智慧、便捷的服务,为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和休闲娱乐提供智能互动装置或辅助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3.进行社区信息化管理,包括社区动态信息的智能发布和接收、邻里智慧互助、村落和乡镇的信息化管理等,打造数字社区。

  三、考查目标

  考查参赛队伍对日常生活中问题的关注程度。

  考查参赛队伍针对发现的问题,使用已有知识、技能进行解决的能力。

  考查参赛队伍针对发现的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考查参赛队伍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比赛规则

  本命题面向中学组开展,每支参赛队伍由2-4名参赛选手(建议包括不少于1名女性选手)和1-2名学校指导老师组成。同一选手不得跨队参与同一命题比赛。赛程共包括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各阶段规则如下:

  (一)初赛

  1.初赛为作品评审,各参赛队伍须按照以下要求提交作品文件:

  (1)创意设计报告

  1)内容要求:创意设计报告必须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①拟解决的智慧社区——社区服务相关的问题是什么?

  ②你的创意是什么?

  ③你是否了解过其他人在此领域的研究?

  ④你是如何发现这些问题的?

  2)格式要求:以图文形式阐述创意设计报告,要求PDF格式,大小100M以内。

  (2)作品方案

  1)内容要求:作品方案必须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①作品设计思路、实现和制作计划。

  ②作品创新点。

  ③材料清单和相关要求,包括软硬件名称、类型等。

  ④制作过程,至少包括5个步骤,每个步骤需配合图片和文字说明。

  ⑤作品成果,包括外观图片、功能介绍、演示效果等,并提供必要的使用说明。

  ⑥团队成员介绍和工作分工说明。

  ⑦团队工作讨论记录表。

  模板见附件1。

  2)格式要求:PDF格式,大小100M以内。

  (3)参赛承诺和声明

  参赛队伍填写参赛承诺和声明,模板见附件2。打印签字后扫描上传,要求PDF格式,大小10M以内。

  2.评审标准

  (1)价值观

  作品能够反映当代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通过作品传递科技向善的理念。

  (2)主题符合性

  作品创意与“智慧社区——社区服务”的主题方向相契合,能够通过作品反映出参赛队伍对主题内容的思考。

  (3)科学性

  作品主题、创意和应用等,均符合科学原理,没有科学性错误。

  作品展示过程能够体现出相关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

  作品方案设计合理、软硬件选择恰当,可扩展性强,程序思路清晰、算法简洁、结构严谨。

  (4)创新性

  作品创意巧妙、独特,体现出创作者的新奇想法。

  作品使用简单的方法或手段解决了相对复杂的问题。

  作品能够为实现某种目的提供一种创新的、有意义的改进方法。

  (5)技术性

  作品的设计合理、恰当地应用了相关技术。

  作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包括手工制作、数字制造、程序设计、数字建模等。

  (6)实用性

  作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或能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中具体问题或对现有设备(技术)的针对性改良,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7)参与度

  作品制作过程中,学生在设计、加工、装配等各个环节有较高的参与度。指导教师只针对具体问题给出建议。

  (二)复赛

  复赛可采用现场演示、作品展示和答辩方式进行,考查参赛队伍的作品操作能力、现场表达能力以及表演展示能力(演示形式不限)。

  复赛队伍参赛选手和学校指导老师须与初赛一致,如个别队员因特殊原因无法参赛,需向赛区组委会提出申请,但不可替换其他人员参赛。复赛规则由各赛区制定,需保障本赛区评审规则公开、公平、公正。大致规则可根据以下建议开展:

  1.提交内容建议

  (1)作品方案

  内容和格式要求与初赛相同。

  (2)作品视频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重要制作过程、作品操作和演示过程等。

  要求5分钟以内,MP4、AVI、MOV或FLV格式,大小100M以内。

  (3)作品代码

  C、C++、C#、Java、Python格式,100M以内。

  (4)展示 PPT

  大小100M以内。

  (5)海报材料

  图文并茂的展板设计稿,JPG格式,大小100M以内。

  (6)参赛承诺

  参赛队伍填写参赛承诺和声明,模板见附件2。打印签字后扫描上传,要求PDF格式,大小10M以内。

  (7)作品成果

  现场提交,可为实物、模型或其他形式成果。

  2.陈述形式说明

  (1)鼓励参赛队伍围绕参赛作品主题及内容选择恰当的演示形式,鼓励选手在答辩过程中重点展示作品创新点、技术点等,充分展示出参赛队伍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参与度。

  (2)作品陈述不设人数限制,凡报名参赛选手均可参加(不允许指导老师参与)。

  (3)陈述过程可辅以视频、PPT等配合说明。

  (4)作品演示说明:要求参赛作品(实物、模型或其他形式)能够体现其设计原理及主要功能。

  3.评审标准及注意事项

  评审标准主要从参与度、创新性、技术性、实用性、科学性以及现场表现等几个方面考虑,重点考查学生在作品制作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及对技术的理解程度。

  评审采用打分制,参赛队伍陈述完毕后,评委进行打分,并按照平均分的高低确定排名。如遇作品同分且无法判别获奖等次的情况,由评委现场对同分作品进行投票或打分来决定获奖等次。

  评委遵循回避原则,如遇本单位参赛队伍作品,则该评委不打分。

  (三)决赛

  决赛队伍参赛选手和学校指导老师须与初赛、复赛一致。同一位学校指导老师若指导多支队伍参赛,最多不超过2支队伍入围决赛。

  如有赛区承办单位老师参与指导,可增加1名赛区指导老师,每位赛区指导老师最多指导2支队伍。

  决赛由大赛组委会组织,最终规则将于比赛前约一个月公布,详见大赛官网。

  五、其他要求

  (一)参赛作品要求

  1.提交作品不得为本大赛往届全国总决赛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作品。

  2.提交作品不得为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性竞赛活动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作品。

  3.大赛组委会将对提交的参赛作品进行抽样检查,重点对作品原创性等开展查新、查重审核。如有违规,一经查实,取消参赛资格。

  (二)参赛纪律

  1.答辩过程中,仅该参赛队伍的学生成员入场答辩,其他人员(包括分赛区领队、参赛队伍指导教师等)不得进入场内。

  2.各参赛队伍须提前将答辩内容按要求提交组委会,答辩过程中不得对作品结构功能进行调整。参赛期间,参赛队伍自行保管参赛作品。

  3.如对比赛有异议,可向大赛监审委员会反映。比赛现场服从大赛监审委员会的决定和指令。

  (三)参赛队伍责任及义务

  1.入围作品队伍有义务参加大赛举办的相关展示和交流活动。

  2.参赛队伍须承诺作品为团队原创研究成果,大赛主办方享有对其提交作品的无偿的永久的公益性宣传、展出、出版及其他使用权。

  附件:第九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创意作品单元——智慧社区命题(中学组)

  举报/反馈

上一篇:美国版权局:AI绘画工具Midjourney制作的图片不受版权保护
下一篇:孩子算数的时候还要掰手指?五个口诀教会孩子“凑十法”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