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史上最难报考季”来临,揭秘“天价”高考志愿咨询3大真相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2-26
手机版

  作者|袁卫

  编者按

  时下,2021年高考已经结束,但考生和家长依然在为如何填报一个好的志愿而绞尽脑汁。为了迎合这一“需求市场”,近十年来,高考志愿付费填报行业逐渐兴起,其规模已达到了数千家,某些项目的咨询费甚至达到数万元。

  然而,高昂的服务费用并不代表良好的服务水平,相反,近年来由此产生的纠纷时有发生。我们该如何看待目前依然兴旺的高考志愿付费填报行业,提升考生专业选择和规划能力的关键又在何处?

  6月16日,教育部发布预警,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目前没有任何招生考试机构、高校与社会机构或个人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合作,切勿轻信所谓的‘天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

  但是,“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名师指导弥补分数不足”等广告铺天盖地,裹挟了家长与学生的心理,形成群体普遍焦虑的“剧场效应”。

  高考志愿填报乱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机构新、平台乱。截至6月20日,网络数据显示,以“志愿填报”为主要业务注册的公司高达2048家,超过1/3成立不到一年,约1/2的机构注册资金在100万以内;

  二是收费标准不一,“天价套餐”不在少数。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收费从几十元到数万元不等,而且经常出现“价格两天一大涨”等现象。

  三是指导人员鱼龙混杂。许多志愿填报机构缺乏专业的咨询师团队,指导教师多为临时搭建起来的“草台班子”,多数人员是“培训数天就上岗”的“临时兵”。

  四是软件多,数据不精准。在手机商店搜索“志愿填报”,有许多以志愿填报为名的App,下载量从几百到百万不等。另外,还有不少机构自行开发的小程序或者软件,利用“大数据”等噱头进行虚假宣传。

  总之,高难度志愿填报“大盘”上涨,高价志愿填报一对一指导、高考志愿填报软件等服务形式风靡各大平台,高考志愿填报直接成为了一门“贩卖焦虑”的生意。

  高考志愿填报乱象丛生,究其根本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真相一:高招政策革新引致志愿填报难度骤增

  自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目前国内已有14个省份参与新高考改革试点。

  2021年,第三批新高考改革8个省份首次进行志愿填报,约有350万名考生(约占高考报名人数1/3)加入到新高考志愿填报行列中。

  作为第一批实施“3+1+2”模式省份的考生,在缺乏历年分数与其他省份录取经验参照的情形下,家长与考生需要在短短10天左右的时间内填报多达96~270个专业志愿,其难度可见一斑。

  自2015年以来,多省(市)陆续合并了高考招生录取批次,高校层面也纷纷开展专业大类招生。

  2020年是高校及专业新增与撤销最密集的一年。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共有854所高校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各高校新增备案专业多达2046个。

  此外,近几年教育部加快了独立学院转设工作,大批转设而成的“新大学”因缺乏参考依据,也给志愿填报带来了困扰。

  与传统的高考志愿填报模式相比,“院校专业组”或“专业+院校”的模式虽降低了学生的调剂风险,但平行志愿的掉档和退档风险依然存在,学生对每个意向报考的院校及专业的了解要求反而更高。面对“新高考”改革、院校转设、专业新增备案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家长及考生普遍为此忙得焦头烂额、疲于应对。总的来说,2021年堪称“史上最难报考季”。这也就催生了付费志愿填报咨询市场的“繁荣”。

  真相二:信息不对称导致过度焦虑

  必须承认,当前市场上的正规高考填志愿咨询机构由于专业化的分工与管理,在高校招生政策、各省录取数据及院校学科专业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信息优势。

  然而,由于市场发展的规范性不够,一些不良企业和个人打着“内部资料”“独家信息”,以及“招办人员”的虚假幌子大行其道。

  然而,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内部信息”,绝大部分来源于各高校和省级主管部门发布的官方信息,公众只需细心上网检索便能熟知相关信息。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本科招生所主推的两大Super计划(即致远荣誉计划和强基计划),校内的“双学士学位项目”“4+4”或“4+5(含海外)”本博培养模式等看似无比复杂的资讯,均可在其本科招生网上轻松检索到,根本无需从所谓的“填报专家”手中获取“内部消息”。

  尽管如此,一批不法分子专门针对心情急迫的家长和考生开展宣传工作,通过大力鼓吹志愿填报的难度、激烈的竞争形势来贩卖“天价套餐”,很多家长怀揣着焦虑心态,不由自主地掉进了不法分子的圈套。

  究其根由,还是家长与考生、高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不法分子乘虚而入,攫取巨额信息差价。

  真相三:服务监管体系缺失致行业无序发展

  当前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行业从业人员资质真假莫辨,虚假宣传乱象丛生的背后,实质是由于该项服务本身处于行业监管的“真空地带”。

  由于志愿填报服务周期大多集中在高考成绩公布后的十几天内,机构组织程序或服务流程很难受到市场监管部门或教育部门的长期、有效监管,高考志愿咨询行业的发展呈现“散、乱、偏”的发展态势。

  与常见的教育培训机构必须取得教育主管部门开具的《办学许可证》不同,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机构通常仅需办理《经营许可证》及相关手续即可营业。

  相对于有庞大需求的行业本身而言,这些机构的从业者水平往往参差不齐,许多机构通常在短期内招收一批名牌大学在校生,或有过省区市招办、高校招办任职经验的人员作为咨询师,再通过不同程度的营销宣传,包装出所谓“资深专家”。

  由此可见,针对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的监管体系缺失,导致行业呈现无序的发展态势。

  总之,当前高考志愿填报咨询行业的乱象,是由包括政策、市场、高校以及考生和家长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产生的。

  因此,其解决之道也不应是单一的。在这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首先应进一步加强监管;高校也应及时公开相关信息,为考生做好志愿填报咨询、指导并提供相应建议;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则应及时组织人员提供免费的志愿填报的咨询、指导服务。

  作为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家长与学生,也应多花心思、做足功课,并与目标院校或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沟通。

  如此“多管齐下”才能避免考生和家长落入虚假填报咨询的陷阱。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本文系国家教育考试科研规划2019年度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考试法治化研究”〈项目编号:GJK2019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来源:中国科学报

  举报/反馈

上一篇:甘肃天水“空中课堂”:名师好课送进家 催生创新教育内容
下一篇:科技毒品预防教育工程装修设计、趣味性禁毒教育电子签名 4.20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