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曜信息周晓悦:急援火神山,我们是医生的“倒车雷达”|解码数字新浙商NO.25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3-11
手机版

  

  当时你们接到搭建火神山、雷神山用药系统的任务时,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们的责任到来了,而且义不容辞。

  ——本期嘉宾 周晓悦

  

  春三月,《解码数字新浙商·第三季》启动,我们发动各专委会和合作渠道推荐受访嘉宾,智慧医疗专委会主任、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相鹏副院长隆重推荐了逸曜信息创始人周晓悦。

  采访前,周晓悦的员工告诉我,“我们老板很能聊,很有料。”果然,在前一个小时里,我们只来得及抛出两个简短的问题,话题从这次疫情开始。

  1月25日,逸曜信息接到一通来自武汉中心医院的电话,大意很明确:武汉正紧急筹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要在8天以内建成,需要进行信息化系统的部署,逸曜是合理用药系统的首选供应商。

  2月2日,合理用药系统在火神山医院如期交付。通俗地说,合理用药系统是一套辅助医生、药师临床合理用药工作的应用系统,通常在拥有上千张病床的医院,从实施方案制定到上线,至少需要1-3个月。

  “我们所处的行业以口碑相传为主,不看广告看疗效。”

  突然增多 的关注背后,是周晓悦和团队12年来在用药领域一笔一划绘制的图景; 在他自嘲“话痨”之下,有一套强大的自成体系的方法论。也 许是医学世家的思维影响,也许是专业学习的浸润,无论是业务搭建、创业路径,还是处世,周晓悦都讲求“方法”,一以贯之。

  

  「数字新浙商」访谈现场

  医疗是实践和经验的学科,我们今天本质的方法是如何把这种实践结合当下的大数据和新技术,经过解构,变成一种可复制可复用的方法学。

  如果从来没有过医疗从业经历、从来没有看过一个病人,想用技术颠覆原有做法,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全国4000多家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系统,日均拦截用药错误44万次,意味着44万个病人的用药安全得到保证。不能说我们改变了世界,但确实改变了一些真实的情况。

  药品既是一种商品,更多的是一种服务,一种有体验感的服务。

  我特别感谢杭州这座城市,杭州是第一个接纳我们的系统进入临床的城市,如果逸曜不是在杭州,不会有这个土壤活到现在。

  ——周晓悦

  急援火神山:

  我们要帮医生守住安全线

  章丰:当时你们接到搭建火神山、雷神山用药系统的任务时,第一反应是什么?

  周晓悦:我们的责任到来了,而且义不容辞。但是,我们当时稍微有一点犹豫和怀疑。合理用药通常是医院必备的系统,但在这么紧张的工程建设中是否必须?因为两家医院承接的多是重症患者,会有一些探索性、超适应症、超剂量或者超说明书用药的用药案例。但是我们接到指令,无论时间多紧迫,用药安全是必须保证的。非典的时候就有病人因为超大剂量使用激素,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和危害,反观今天的医疗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指数级的变化。

  我经常讲逸曜是医生的“倒车雷达影像”,为临床医生的决策保驾护航,帮助医生守住安全线。治疗一个患者需要用到5种药,每种药的剂量、疗程、时间等有9个使用逻辑的考量,因此每个患者有500种不同的情况和决策,工作量可想而知。武汉很多重症都有基础疾病,涉及到多重药物综合使用,要考虑得非常周全,我们感到责任重大。

  章丰:逸曜积累的数据库就发挥了作用?

  周晓悦:因为我们接入了全国4000多家医疗机构,其中700多家是综合性医院,积累了大量AI知识库和临床用药经验。用药体系是滚动的,针对这次新冠肺炎,公司知识团队根据国家诊疗指南进行了调整,同时根据新冠肺炎患者用药的临床实践效果,还在不断更新算法规则、优化用药模型。我们还选择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心内科重症患者,分析不同病症、不同年龄段的用药特征和结果,快速优化并应用。

  医疗是个探索学科、实践学科,面对新冠病毒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开始谁也不知道这个病毒是什么特征,包括国家到目前为止发了第七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也是在实践中完善。

  我们家四代从医,从我太公开始就是开医馆的,家里上上下下八个医生,内外妇儿全齐了,我小的时候家里老人讲的最多的一句话,“不管你是什么医疗人员,你永远要感谢病人。因为是无数个病人,给了你甚至误诊的机会,才成就你的今天。”我很理解这句话的本质,医疗是实践和经验的学科,我们今天本质的方法是如何把这种实践结合当下的大数据和新技术,经过解构,变成一种可复制可复用的方法学。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医疗没有百分之百,没有一种方法百分之百适用,只能尽可能做到极致。

  谈医疗上云:

  瓶颈在于信任建立和观念转变

  从1月25日接到任务,距离武汉已经封城三天。甲方明确要求,但凡能通过远程解决的问题,都远程解决。一方面,为防止更多人聚集武汉;另一方面,火神山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已经使用大量资源,住宿、出行等资源紧张。远程云化布署成为了逸曜技术团队必然选择,与项目方之间的沟通、建设过程、测试等,都通过远程的方式完成。

  章丰:对于未来云架构解决方案在医疗领域的渗透,你有什么展望?

  周晓悦:所有行业,“云”都会变成趋势。医疗领域涉及每个人最隐私的数据,必然对安全有更高的要求,瓶颈在于解决人和人的认知信任以及医疗机构观念的转变。我相信国家也会推进数据的管理和使用、个人隐私的保护,会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和手段。

  最近都在提“新基建”,希望提高这方面的国家性建设投入。浙江成立了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这次健康码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们看到改变背后是数据的连通。我们期待乘新基建、上云趋势,在政策、观念层面更好地推动。一旦这些问题能解决,我认为医疗领域上云是必然的趋势。

  谈核心竞争力:

  知识图谱具有规模效应

  

  2003年,周晓悦受到互联网浪潮的感召进入海虹控股,主攻医药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的先行者,海虹聚合了上百家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公司和技术人才,耳濡目染,周晓悦接触到领先的概念和观念。直到此后离开海虹,“计算机可以做很多事”的认知一直影响着他,后来周晓悦和曾经的同事吕良忠博士聊起这段经历,两人兴趣盎然,开始构思如何从零开始搭建一套合理用药系统。

  章丰:2011年逸曜成立,有什么契机吗?

  周晓悦:我离开海虹后回到杭州做私营药品代理,2008年国家释放了“药品零差率”的信号,比如说医院的药品以一块钱的价格进药,规定只能以一块钱卖给病人。还有一个信号,曾经有段时间从民间到医疗机构,习惯性使用抗生素,老百姓感冒了第一反应是吃颗抗生素,带来大量的耐药。后来国家明确提出要控制并管理抗生素滥用。这就意味着要回归“合理用药”,药品利益管理本质的基础在于合理的用药,所以我们从2008年就开始构思这件事。

  章丰:你对商业模式的思考除了政策解读,非常重要的是对技术的应用和预判。逸曜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算法优化的能力,是在2008年就想到了吗?

  周晓悦:我们在2008年甚至都不知道“大数据”,只是基于我们所理解的、见到的、经历的,医疗上是怎么解决的去思考,再反过来找技术。

  章丰:有了钉子再找锤子,现在很多技术团队是拿着锤子找钉子。

  周晓悦:对,逸曜团队中最大的群体是学医学药的。我们的另一位创始人吕良忠博士,也是我的老同事,他是逸曜的CKO(首席知识官)。这个职位在其他公司很少见,但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吕博士曾担任浙江省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他是药学本科、计算机硕士、医学博士,是行业里的“全才”。吕博士带领的知识团队,成员大部分来自一线三甲医院都是有十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药师,是公司知识建设的核心队伍。

  

  资料图 吕良忠(右二)和周晓悦

  医疗行业具有特殊性,如果从来没有过医疗的从业经历、从来没有看过一个病人,想用技术颠覆原有做法,是不可能的。在医院里经验是口耳相传的,医生之间喜欢分享病例——我碰到这样一个病人,当时用了什么药、采取什么治疗手段,哪些措施被证明是没有效果的,哪些起到了效果。对于听病例分享的医生来说,他的逻辑是这样的:同步接受和理解信息;二是在你接收到信息之后,判断原理和处理方式对不对,能不能在我的经验中得到验证;三是结合我的想法或者相关病例的治疗方法,比如我的病人是一个年龄更大的人,我是如何选择剂量的。在其它医生的经验上传承并优化,让这条经验变得更具普适性。

  现在基于这个底层逻辑,我们想象这样一个模型:我拿着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了几条线、几个网格,然后交给章老师。章老师说“根据我的经验这里再画两条,这里再画两条”。再又到下一位,他一看,“章老师画得挺好的,但是我觉得还可以细化一下,我再画一个网格”……当然这张白纸的尺寸和大小是固定的,药典和说明书就是最基本的边界,然后在前人的框架上不断修正、补充、细化,这就是我们临床的真实过程,临床的探索也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章丰:逸曜的知识图谱其实也是这样构建的?

  周晓悦:我们就以这个方法来构建的,相当于我提供一个画板,让专业的医生药师画图谱。在当时也没有“知识图谱”这么高大上的词汇,我们只是想找到一种技术,把临床的这种线下分享经验、复制经验的做法数据化、可优化、可复制。当然今天我们的技术和方法,肯定比一开始采取的更先进、更有效,因为经历了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迭代,但回归到技术方法上并没有变。大数据也好、AI也好,技术是一种工具,而非结果。逸曜的数据、方法、策略和所有的知识表达,都不是计算机凭空算出来的,来自真实的临床实践、医生药师的经验,所以我们的逻辑叫“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人做”。

  

  逸曜合理用药方案

  另外一个原则就是当结合到药物治疗的时候,我们不介入诊断。因为药是物质,它是有边界可量化的。但是在临床病例里,医生如何诊断,怎么得出是什么问题的过程很难被复制,每个个体都不一样。

  章丰:诊断的过程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的可复制性比较差。

  周晓悦:对。当我们聚焦到物质,就比较清晰。在这个边界下,再把一些变量不断地往里放,人是变量,病症是变量,就形成了我们基础的方法学。药研究的是物质和人的关系,经常有人跟我讲,这个病用什么药治,我说这个逻辑不对,药首先不是治病的,药是来和人发生关系解决一些问题,可能跟你的病有关,可能跟病没关。同样一颗泰诺,你吃下去就睡觉了,我吃下去精神百倍,这就是物质和人之间又发生了关系。本质上要把病和人的关系想明白,医和药综合起来,才能够一定程度地治病救人。

  章丰:基于现有的数据规模,逸曜在同行业里处在一个怎样的位置?

  周晓悦:可以非常自信地讲,在这个领域我们就是第一,目前不会有人能超越,除非技术已经发展到超越人类,可以凭空创造出用药方案。医生经过时间和实践积累的经验是很难逾越的,绝不是一下子能消化的,就是一个一个病例形成的。在我们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已经有人用数据库引擎来做服务,把药品使用说明书、文献的查询变成数据来读取。他们是从软件的角度,提供检索的功能,我们是从方法的角度来对待这件事。

  谈用药系统与药师:

  让药师成为用药评估主力军

  访谈中,周晓悦经常提及儿时的记忆——一大家子医生坐在一起,开口就是“今天我遇到一个病例”,每个人轮流发言,一顿饭下来就像一场专家会诊。周晓悦观察发现,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医生,他们的话题中都离不开“药”,这也种下了他日后选择药学的种子。后来如愿进入医院,他发现和想象中有些许落差,医生开处方,药师审核的原有流程变成了机械地照方抓药,药师的价值得不到发挥。

  章丰:回过头看创业初心,你希望让药师这个职业更有获得感,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周晓悦:在某地市的直属三甲医院,我们的云合理用药系统部署前,门诊患者平均用药品种数是8种,除了肿瘤这些特殊病例,门诊常见病平均开8种药。我们的系统建立半年后,这个数据下降到2.3种。再举一个一年前的统计数据,我们在全国4000多家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系统,日均拦截用药错误44万次,意味着44万个病人的用药安全得到保证。不能说我们改变了世界,但确实改变了一些真实的情况。

  章丰:对开处方的医生改变更大,还是对药师的改变更大?

  周晓悦:应该讲对医生的改变更大,对药师的改变在于给到他们临床的参与感。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例,当时有家医院上线了逸曜的系统,我们提取数据分析发现,院长总是给诊断为高血压的病人开抗焦虑药物,按常理这是明显的用药错误。院长是知名的心血管专家,我们就找到院长讨论。

  院长解释说,一般的高血压血管张力会改变,属于器质性的。非器质性与器质性相对,出现高血压的症状,也可能是各种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引起的。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经常熬夜,精神压力大,过度的焦虑引起高血压的发生。非器质性意味着血管的张力没有绝对改变,吃了降压药反而改变了血管的正常结构,所以对这类病人就是抗焦虑、多休息。后续的问题就涉及到药学领域,抗焦虑药物吃多久,每次剂量多少?相应地,在我们原有的算法策略里这种药只能是精神科焦虑症的用药,要进行优化,让心血管的医生也可以给高血压病人开。

  章丰:这是不是你们的系统提倡的“药师可编程”?

  周晓悦:对,换句话讲就是药师对算法可以随时做调整,不断优化用药规则,并管理规则。当然,仅仅这一点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吸纳每家医院临床对标准规则的修订、通过分析整理,分享给各个医疗机构共享使用。

  

  可视化规则设定界面

  章丰:这个业务闭环挺巧妙,用户每一次使用就是共同在建设和进化整套辅助工具。

  周晓悦:很多人不理解我们团队大部分员工是有医学药学背景的,为什么?我们需要跟用户交流,我们是和医生、药师协作来为临床提供服务的,要吸取他们的想法和思路,同时我们的药师团队可以对各家医院的修订规则再进行评价。两方面结合,让药师真正实现在药品合理性评价中的价值。

  谈商业模式:

  药品应该是一种有体验感的服务

  章丰:我们假设未来医院的数据上云后,算法模型不断进化,AI变得越来越聪明,能聪明到什么程度?使劲想象一下。

  周晓悦:数据连通后,有一件事情会非常有意思,我们正在考虑做这件事情——药品的使用者对疾病和药品使用的认知引擎。患者可能会存在很多用药认知错误,比如空腹和餐前他认为概念一样。将患者用药信息疾病信息以及特征数字化,更有针对性地引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用药认识,从而更好地为其提供服务。

  我们是个垂直领域扎的很深的公司,但不是平台型企业。任何在健康领域布局的平台型公司,我都可以赋能。我们的目标是,你在医院里看病,你虽然看不见我,但我一定在,医生能感觉到我的存在,药师能感觉到我的存在,你无形中也体验了我的服务。零售业都在讲新零售,新零售我理解它是赋能,用数字和技术来赋能到整个供应的终端,在药物和治疗领域,就是我们要赋能的。

  章丰: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靠技术的能力的不断进化让药物使用的主体,享受到更细颗粒度、更好的服务。

  周晓悦:药品既是一种商品,更多的是一种服务,一种有体验感的服务。这种服务本质是为了保障患者为药物治疗方面所付出的金钱和精力,能得到最大效益。今天我可能去医院看病拿药,可以在药盒上看到关于用药说明的标签,有不明白可以再去问医生。如果手机下单买药,我去问谁?快递小哥吗?

  章丰:所以这就是C端的机会。C端的支付形态会呈现什么样?

  周晓悦:C端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用药合理性评价的知识体系,做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回到C端。除了告诉专业人员要怎么用药,还要把用药的经验分享给病人。但是它本质是“2B2C”或者“2C2B”。全世界所有医疗的支出和消费里,最基本的支出方不是个人自费,而是保险或其他支付方,保险机构买单本质上是PBM模式(药品福利管理模式)。

  章丰:C端服务由B端买单?

  周晓悦:谁获益,谁付费。这种服务的交付方式非常复杂和多元,因为在使用过程中,会牵连出丰富的B端付费场景模式,可以是医院,也可以是药店、网店等药品零售终端,还可以是保险、创新药物研发工厂等等,可以根据药品使用者的场景和消费转移而转移。

  你做过最艰难的决定是什么?

  决定公司是否融资。融资意味着取舍,但我们最终还是决定融资,一方面看到市场加速,同时也需要吸引更多专业人士加入团队。

  面对压力,你有什么解压之道?

  话唠(笑)。创业压力肯定大,但你要告诉自己这是一场长跑,慢慢来,医疗尤其是个慢行业。

  你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关键方法是什么?

  有趣。不断保持自己对世界上任何有趣的事物的饥渴感,任何事情我都要琢磨它什么地方有趣,找各行各业的人聊天。

  为了激励团队,你惯用的“伎俩”是什么?

  陪伴。你在做,我陪着你,你所做的我都看到了,而且因为我在,责任都是我的。

  你认为“数字新浙商”,新在哪里?

  “数字新浙商”代表了浙商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学,它是产生在浙江土壤之上、面向未来的一种商业思维的方法。我特别感谢杭州这座城市,杭州是第一个接纳我们的系统进入临床的城市,如果逸曜不是在杭州,不会有这个土壤活到现在。

  编辑 | 王小猛

  

  

  -THE END-

上一篇:抽取知识图谱打造“医疗大脑”,这家公司用”AI+数据”让医患沟通更加高效
下一篇:宜宾市南溪区仙源小学校开展2022年秋期优秀学生表彰大会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