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明年招弟子不——十位“百家讲坛”名师所在院系联系方式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3-12
手机版

  ——美国小伙王力红和他的面包店

  文/冯松

  约王力红见面是在清华大学的东门外,当记者走到那里的时候,一眼就见到王力红,高大的个子,金黄的头发,帅气俊朗的外表洋溢着热情的笑容。更令记者感到出乎意料的是,他的汉语非常流利。

  “你的汉语真不错!”,记者由衷地赞扬道。

  王力红不假思索地回了一句:“你的汉语也不错!”

  随即两个人都笑了。

  接下来,两个人走进清华大学的校园——这里是王力红曾经学习过的地方。找了一个适合坐着聊天的地方,聊起了王力红的创业故事。

  今年25岁的王力红出生于美国西部城市洛杉矶,父亲是一位飞行员,母亲长期没有职业,主要在家里照料孩子。王力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巧合的是:他们家的四个孩子都毕业于同一所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目前他们全家都生活在华盛顿。

  由于父亲职业的原因,王力红的家经常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甚至从一个国家搬到另一个国家。他曾经在美国的十几个州,以及英国、意大利、墨西哥等诸多国家生活过,在每个地方生活,长的不超过三年,短的只有几个月,真可用“颠沛流离”来形容。王力红记得,自己小时候生活最长的地方就是意大利——在那里整整生活了三年。他在意大利也认识了许多小伙伴,直到有一天,父亲告诉他:“准备一下,下个月我们将要搬家,离开意大利”。那种与好朋友、好伙伴分离的感觉,对于王力红这样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难受的,有很多朋友也许这辈子都不会再见面了。虽然这种童年的生活在很多人看来不够稳定,但是王力红非常感谢这种生活,他说:“是这样的生活让我去过世界许多不同的地方,接触到了不同国家的人。这种生活的最大好处就是,让你知道如何迅速融入一个新的环境,让你知道如何迅速认识新的朋友,了解不同国度人们的行为方式,从而从中发现机会,当然,这种机会也包括商机!”

  放弃高盛的高薪工作

  虽然王力红今年才25岁,可他大学已经毕业好几年了。原来,王力红上学比较早,在中学又跳了一级,16岁就考入弗吉尼亚大学学习金融。在大学,他又提前一年,于2004年就从大学毕业步入了社会。

  大多数美国大学生,在毕业之初,都会选择进入一些大公司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王力红也不例外,刚毕业时也力求进入知名公司,寻找一份看上去非常稳定、体面的工作。王力红参加了高盛的4轮面试,接触的面试官总计20多人,最终从千军万马中拿到了高盛的offer,成为了这家成立于1869年、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的一员。这简直是一个梦幻般的开端,要知道,他毕业第一年的薪水即可达到10万美元,这是绝大多数毕业生梦寐以求的事情。

  王力红在高盛的工作主要是担任金融产品交易员,找寻最好的固定收益股票、避险基金及其它种投资产品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由于他的任务是密切关注欧洲金融产品的价格变化,因此他每天早上4点钟工作,晚上7点下班;其他同事则是上午9点开始工作,第二天凌晨1、2点钟下班。巨额的收入自然要以几倍于常人的付出作为对公司的回报,日子久了,王力红开始厌倦这样的工作。他开始思考,是否要一辈子过这样的生活?诚然,在高盛工作下去可以赚到非常非常多的钱,但金钱就是生活的全部吗?

  王力红介绍说,美国的大学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美国东部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观念往往比较传统,毕业之后喜欢按部就班地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比如先进入一家公司工作,然后一步步往上升迁,或者通过跳槽来慢慢提升自己的收入;而美国西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则不那么传统,很多人会选择创业。弗吉尼亚大学位于美国东部,距离华盛顿仅两个小时的车程,王力红的哥哥、姐姐和弟弟毕业之后都选择进入公司工作,可王力红本人却是一个特例。他说:“虽然我的大学在美国东部,但是我的想法和美国西部大学生很接近,总是喜欢搞点花样,不喜欢按照传统,按部就班地来,我希望根据兴趣去选择我的生活。”

  经过一番抉择之后,王力红向公司递交了辞呈,离开了高盛。

  把中国作为自己事业的第二故乡

  离开高盛以后,王力红把中国看作了自己发展事业的热土。王力红认为:中国虽然在现在距离美国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非常看好中国未来的前景,看好中国社会蕴含的巨大机会。

  于是,王力红在美国开始学习汉语,一学就是两年,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2006年,王力红来到中国,进入清华大学专门学习了6个月的汉语,随后一直留在中国创业。由于经常和中国人打交道,现在,王力红的汉语已经非常流利了。

  王力红在中国创业的第一份工作是开设了一家投资咨询公司。这家公司主要有4位合伙人,主要是帮助中国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四个合伙人各司其职,有负责医疗行业、有负责新能源行业,而王力红主要侧重高科技行业。投资公司运作得不错,不过进入2008年下半年后,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投资公司的业务也基本停滞了。

  在中国创业期间,王力红逐渐萌生了在北京开面包店的想法。因为一方面,做面包是王力红祖传的手艺;另一方面,王力红希望通过开面包店,将美国的面包文化带到中国,也希望通过这一行动了解中国的文化。

  “我们家做面包的手艺大约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王力红这样说。原来,王力红父亲家族的祖上是德国裔,而母亲家族的祖上是英国裔,200多年前他的祖辈们飘洋过海从欧洲来到北美大陆,也就将制作面包的手艺带到了美国。不过,他们家制作面包的手艺并不是用来谋生,而只是供自己家庭食用。王力红从小就吃妈妈亲手做的面包,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也学会了制作方法。

  “另外,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中国人通过美国的面包,了解美国文化,以我的小小的面包店作为文化交流的平台”,这就是王力红开面包店的主要愿望。

  “这只是我一生中要从事的17份工作中的一份”

  王力红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在北京开设面包店的想法一打定,王力红立即开始着手准备。2008年12月,在和他的中国合伙人经过近两个月的波折后,王力红的“美国面包”小店终于在鼓楼东大街开张营业了。

  王力红制作的美国面包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面包确实有所区别。平时我们吃到的面包比较松软,而他制作的面包却是硬硬的,很瓷实的感觉,咬在嘴里也显得比较有韧性。

  谈起做面包的经验,王力红说得头头是道。

  首先,面粉一定要冬天打出来的小麦。因为冬天收获的小麦大约是4月份播种的,长达8个月的生长期让面粉变得“有劲”。为了寻找“有劲”的面粉,王力红来到了北京南城的一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找来各个商家的面粉放在一起,仔细比较,最终选定了一种面粉。

  其次,做面包用的糖一定要用绵白糖。王力红选择了河北产的一种绵白糖。

  然而,王力红说,自己有两样秘密武器,若是没有它们,恐怕做出来的面包也就不能称之为“美国面包”了。这两样秘密武器其中一个是食用油。王力红做的面包所用的油是从美国运来的。当记者询问究竟是什么油的时候,王力红神秘地笑笑,“这可是商业秘密”,不过他随后补充说:“这种油在中国没有,而是出自于美国中部,所以在汉语中并没有对应的名字,面包的香味全靠这种油!”

  另一种秘密武器是发酵面包用的酵母。王力红说:“我所用的酵母菌菌种也是从美国的家中带来的,每次用的时候就撕下一块,用来发酵面包,然后再补充一些新的面进去,让菌种继续繁殖。”

  从2008年12月到现在,王力红说,他的面包店平均每天能卖出去500个面包,已经开始盈利了。另外,还有4家面包店希望以加盟店的形式加入进来。

  “总之,这不是一个赔本的买卖”,王力红笑着说。和王力红交流的话题从面包慢慢转向职业规划上来。

  王力红说,开面包店并不是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只是看到这份工作有商机,能赚钱,所以就跳进来做一下。至于今后去做什么,还要看机遇。

  对于工作的选择,王力红显得颇有见地:“我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该进入到能学到东西、有发展机会的行业或公司去工作。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公司月薪给你5000元钱,但是学不到太多东西,那么5年之后,你的薪水也许还是5000元钱 ;而另外的公司月薪只有1000元钱,但是你在那里工作能学到不少东西,你投入的时间、精力,都能让你提高身价,那么5年之后,也许你的月薪就是2万元、3万元钱。我正是以时间投资的眼光去看待工作的选择。”

  “根据统计,每位美国人一生中平均要从事17份工作,我到现在只不过从事了3份,这只是我一生中要从事的17份工作之一。”王力红说:“你不多试几份工作,怎么能知道哪个更适合自己呢?”

  文/于远亮

  从2007年7月9日开始,中央电视台开播了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的《百家讲坛》栏目,邀请社会各界学者、名流进行主题演讲。其内容上的追求创新与雅俗共赏,尤其是鼓励观点与思想的个性化,在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与当代著名学者有了思想上的共鸣。另外,《百家讲坛》以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为主的演讲题材,也使得很多准备报读2010年研究生考试的同学有了报考讲坛名师门下的想法,在此,特介绍10位曾登上《百家讲坛》的名师的专业情况及所在大学院系的联系方式。

  易中天:现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戏剧学与艺术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厦门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城市规划委员会顾问等职。长期从事美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

  中文系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中文系 邮编:361005

  系办电话: 0592-2186375

  研究生院电话:0592-2186259

  王立群: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山水游记研究和《文选》研究两个方面。

  文学院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 邮编:475001

  系办电话:0378-2822677

  研究生院电话:0378-2869091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1988年开始活跃在影视传媒实践的第一线。近年来,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栏目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形态学、广播电视频道研究。

  艺术与传媒学院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艺术学院 邮编:100875

  系办电话:010-58809248

  研招办电话:010-58808156

  孟宪实: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国学院副教授。

  历史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邮编:100872

  系办电话:010-82502722

  研究生院电话:010-62515340

  隋丽娟: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边疆民族与文化的研究。

  人文学院地址:哈尔滨市师范大学松北校区人文楼 邮编:150025

  研究生院电话:0451-86305534

  毛佩琦:原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 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

  历史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邮编:100872

  系办电话:010-82502722

  研究生院电话:010-62515340

  孙立群: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所开课程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士人史”、“中华文明史”等。

  历史学院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 邮编:300071

  系办电话:022-23508422

  研究生院电话:022-23508447

  蒙曼:目前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政治军事史和中国古代妇女史。

  历史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邮编:100081

  系办电话:010-68932813 68932473

  研究生院电话:010-68932359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李白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古典诗词。

  文学院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邮编:100875

  系办电话:010-58807998

  研招办电话:010-58808156

  Q1:国内成为MBA的途径有哪些?

  A1:目前在中国成为MBA的途径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参加每年1月份的全国联考(又称秋季入学MBA)。报名条件为:大专毕业5年以上;本科毕业3年以上;研究生毕业2年以上(以上时间计算办法为从毕业证上所注日期到MBA入学的日期)。目前全国共有89所院校招收1月份MB A,学费大约在3-8万之间,毕业后既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证书也有工商管理硕士学历证书。

  第二种:参加10月份的全国联考(又称春季入学MBA)。报名条件为:本科毕业5年以上(以上时间计算办法为从毕业证上所注日期到MBA入学的日期)。目前全国共有89所院校招收10月份MBA,学费大约在3-5万之间,毕业后仅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证书。

  第三种:特设MBA(SMBA)。报名条件为:大专以上。目前全国共有20所院校招收这种MB A,学费大约在1.2-3万之间。只要你在3-5年内通过全国MB A联考,就可以授予MBA学位和学历证书。如果没有通过联考,仅仅授予结业证书。第四种:EMB A。报名条件为:本科毕业8年以上(以上时间计算办法为从毕业证上所注日期到MBA入学日期)。目前全国共有30所院校招收EMB A,学费大约在15-25万之间,毕业后仅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证书。

  第五种:中外合作M B A。报名条件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办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并要求一定的英语水平。目前全国共有2 0所院校开办有中外合作的MB A项目,学费大约在12-25万之间,毕业后仅有国外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证书。它实际上是一种外国的EMBA。

  Q2:国内10月MBA和1月MBA的区别和相同处是什么?

  A2:不同之处:①报考条件不同。前者要求: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要有学士学位),工作5年以上者;后者要求:大学本科毕业工作3年或3年以上者、大专毕业工作5年或5年以上者、研究生毕业工作2年或2年以上者。②考试报名时间不同。前者:7月中下旬;后者: 11月上旬 ③全国联考时间不同。前者: 十月下旬;后者: 一月中旬(一般是春节前一个周末)。④考试地点要求不同。前者:可在当地报名,当地考试;后者:必须到报名大学参加考试。⑤入学时间不同。前者:考试后的来年四月份入学;后者:九月份入学 ⑥所获证书不同。前者:按要求修满学分,完成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即可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证书(属于非学历教育);后者:按要求修满学分,完成并通过毕业(学位)论文即可获得硕士毕业证书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证书(属于学历教育)。⑦入学后学习方式不同。前者:学习方式只有一种:在职学习(时间安排在周末或平时晚上);后者:学习方式有两种:一是在职学习(时间安排在周末或平时晚上);一是脱产学习。相同之处:①入学考试科目相同(英语、综合能力)。②入学后教师配备相同。③所学的必修课相同(选修课有所不同)。④所获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证书相同。

  Q3:考前参加MBA辅导班有没有用?

  A3:一般来说,MBA辅导班可以起到下面的作用:①复习更能把握重点。目前许多MBA辅导专家都对MBA命题趋势等有很深的把握,一些比较正规的MBA辅导专业机构也投入精力研究MBA,这样,辅导班往往能使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考试重点。②复习更有条理,更有计划。MBA辅导班一般都是按照一定的复习计划安排授课的,同步还会布置相应的练习,因此可以使复习更有计划。③可以实现强制效应。许多同学复习一段时间后都有浮躁的感觉,学不下去,这主要是存在外部环境的干扰。辅导班通过授课安排和习题练习,强制你学习,同时数百人的课堂,也营造出一种紧张而热烈的气氛,有利于抓紧时间,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复习,防止浪费时间。

  Q4: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MBA辅导班?

  A4:在选择M B A辅导班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①了解招生宣传信?息。可以通过校园网,各个M B A互联网站、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校内有线电视、户外广告、校内广告、在校学员、教师个人等。考生应了解学校招生情况,教学特点,过去辅导效果,以便正确选择学校。②选择适合的类型辅导班。从师资聘请、报名情况、班上服务、时间安排等,选择基础班、强化班、串讲班、模考班等,一定要有针对性,可以单科报名,取各班之长。③考察后勤服务工作。如学习期间的食宿问题、资料购买印制发放问题,上课期间的通讯、饮水、音响效果、教室环境等问题。

  Q5:我应该报读哪所学校的MBA?

  A5:首先,一定要明确自己读书的目的。自己究竟为什么读MBA,想在哪个领域获得发展。那么就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对应的高校。比如,你是从事财务、金融的,那么读财大的MBA就比较好,而如果你是想在物流方面有所突破,那么可以考虑海事大学的MBA。其次,自己的实力能否竞争名校。如果实力相差太大,自己也盲目地报考,那么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也丢失了考取其他MBA的机会。建议考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实力和自身素质进行客观的评估,可以了解一下目标院校MBA的招生政策,还有往年的分数线、历史考录比率、面试条款等。

  另外,选择时有一个原则,就是以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为前提,然后再选择自己的意向院校和相关方向的MBA。比如,你现在从事的是市场领域的工作,但你想往物流方向转行,那么你就应该选择物流方面比较专业的MBA。

  Q6:MBA应该在国内读还是去国外读?

  A6: 国内MBA价格略低,经济上更容易让人接受。欲报读MBA的人能清楚了解所要报读之院校,并且国内用人单位也都了解其学院背景,对于本土用人企业或是准备找工作的人比较合适。而国外MBA更注重实用,所学东西更能应用到实际当中,教学模式更合理化更能让人接受,对于正在工作当中的企业管理层或是企业创办人是合适之选。

  Q7:申请国外MBA课程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A7:去国外攻读M B A,申请前应注意几个实际问题:①GMA T成绩是否过硬。目前各国商学院在录取学生时主要考查工作经验、学历、G P A申请材料、GMA T成绩这几项指标,其中GMA T成绩非常关键,约占20%-40%的比重。在美国,越有名的学校对申请人GMA T分数的要求越高。②工作经历是否丰富。申请人是否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不仅关系到是否被录取,而且还在毕业出路问题上起关键作用。无工作经验的申请人的选择余地较小,而且与一流名校无缘。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申请人一般需要有二至五年的外企工作经验。③经济实力是否强劲。从目前的情况看,90%以上申请就读M B A的学生是自费或半自费的。去国外攻读MBA,学习费用相当高,如去美国读MBA的学费最少的也要每年2万美元。④申请材料是否出色。MBA入学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一流名校。要想在数万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是否有出色的申请材料是至关重要的。申请文件一般包括Personal Statement(个人简介)和Essays(著作),学校通过这些资料来衡量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商业背景是否专业。虽然各国商学院在录取MBA学生时都不苛求有商业背景,但事实证明,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具有商业知识和经验的申请人往往占有优势。⑥学习目的是否正确。MBA教育不是搞研究,而是教学生如何与人打交道、与钱打交道。因此,对单纯想去国外做学问的人来说,选择MBA并不明智。⑦未来出路是否广阔。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对MBA的需求量逐年增长,因此发展空间较大。而中国人在国外工作,由于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很难真正获得成功和认可。因此,如果仅把读MBA作为赴海外发展的跳板,那么最终可能会得不偿失。

  Q8:如何准备MBA面试?

  A8:通常面试官们寻求的信息有12种,了解这些要点并能有准备地谈及每个要点和你本人相关的地方,就能够使你对面试进程把握得更好。1、职业热情。面试官希望知道你为什么有兴趣从事管理工作,你对管理工作充满激情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回答的时候最好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2、动机和目的。回答时要注意MB A能给你带来什么这是你思考的关键,你的性格特点是否适合你所报考的院校,你对你所报考的院校有多少了解。3、技能和经验。想一想你的关键技能,并考虑如何将它们用在平时的工作中。4、职业作风。描述你的职业品质,包括细心、努力和责任感。举例证明你如何把一个重要项目坚持到底,并获得了你所期盼的结果。说明你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预见困难险阻,如何应对压力。5、领导才能。提供证据来证明你的影响力,包括创造能力、主动性、富有机智和领导才能。6、适应工作的能力。谈谈你所具备的工作能力是如何适应本职位的要求。7、人际交往能力。在过去的工作中,你是如何同其他人合作协调的?什么类型的人喜欢和你在一起工作?公司的顾客或客户对你有怎么样的反应?8、管理方式和交际技巧。谈谈你的管理方式和你运用于同事和领导间的交际技巧。9、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例说明在过去你是如何解决难题的。10、工作成就。考虑你的工作主动性和工作成就。举例说明你的付出得到的回报。11、职业抱负。使你的工作抱负适应于你读MBA的现实需要以及你未来的职业规划,应该强调你希望通过MBA的学习想要提高的技能和能力。12、个人兴趣和爱好。

  文/ 李国丽

  作为今年应届毕业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05级学生,当预示收获的9月来临时,李国丽将进入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开始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此时此刻,回首自己走过的考研之路,真可谓感慨万千:考研的经历,将是她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期间所经历的种种,将对她今后的人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在这里,她愿意介绍自己得到的经验和教训来给大家一些提醒和帮助,希望大家都能跟她一样,在耕耘过后能享受到收获成功的喜悦。

  口述/ 李洪 整理/ 宇欣

  2004年,我从四川大学本科毕业后来到清华大学电子系卫星定位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以前就听师兄师姐们说,工科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干活”。研一时我还不觉得,因为要上课,老师也不会“抓”你去干活。但是到了研二以后,基本上每天都要泡在实验室里。

  对于工科学生来说,从进实验室开始,导师就会让你做项目以锻炼工程实践能力。而且光做还不行,还要对工作进行总结,然后写成论文投出去发表。因此,我们所面对的,一是如何完成实验室的工作,另一个就是如何发论文。不干活,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算不上合格的研究生,实验室自然不会放你走;不发论文,我想至少在清华是很难毕业的,特别是对博士生而言。就我们系来说,需要至少发表四篇论文才能毕业,其他院系估计也差不多。

  写论文,说难也不难写论文时,我们首先面临的是如何选题。对工科学生来说,题目选不出来是会愁死人的。纯粹做理论的话,论文比较好发表,但这样就会缺乏工程实践能力。何况对工科而言,纯粹做理论的课题组也很少。选题时我觉得应该注意两点,第一是所做的工作有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工科学生毕业后做纯理论研究的不是很多,大多数人都去了公司。这样的话,工程实践能力就尤为重要。第二就是,因为论文的完成与否直接影响着毕业,而且如果想留学的话,发表了什么样的论文也是比较重要的参照因素,所以选择一个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能够把握控制的课题就显得很重要。

  个人意见是,应该先考察一下想要做的研究方向的难度怎么样,看看前人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在哪些杂志和会议,能否满足毕业要求。他们发表论文的地方很可能就是我们未来发表论文的地方。

  选题确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工作,若有一些科研心得,就可以开始写论文了。论文的写作说难也不难,不过对新手而言,我觉得这个过程用“万事开头难”来形容还是比较贴切的。第一篇论文是特别难写的,我记得自己写第一篇论文时主要是为了博士生开题方便。但是写出来之后却发现问题很多,比如文章条例不够清晰,创新性也显得有些苍白。我觉得每个人写第一篇论文时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但真正有创新点的地方却并不多,更多的只是当前工作的一些体会。不过我觉得还是应该把这些体会写出来,虽然这对学术界而言谈不上什么贡献,但对我们个人而言意义还是很大的:一方面可以体会一下写作过程,另一方面就是整理、总结一下已做的工作。“好论文”往往是从“差论文”练出来的。作为研究生,每个人在论文写出来后都希望能够得到该领域专家学者给予的指点和修改,似乎只有这样才有勇气和信心投出去。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论文写出来后给导师看,有时导师很快就改出来了,有时导师事情比较多,等的时间会长一点,自己难免就有些着急了。

  论文写出来后请导师修改当然是很必要的,不过我觉得也可以先拿给身边的同学看一看,他们往往能发现很多问题并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另外,也可以修改后直接投出去,请审稿人提意见,这也是一个提升自己论文水平的过程。

  先投会议,再投期刊

  至于论文写出来以后往哪里投稿,是投会议还是期刊,个人感觉是:投会议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如果要投期刊,特别是比较好一点的期刊,创新性是一定要有的,再有就是研究工作一定要系统、细致,尽量不要有漏洞。需要提醒的是,不同期刊要求是不一样的,有的对创新性要求多一些,有的不仅要求创新性而且还要求系统性,就是对某个问题研究得比较全面、透彻。有些需要提交word版本,有些则需要提交Latex版本,总之要求各有不同。从投到发表,往往都需要修改多次。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是有技巧的,这也是听师兄师姐们讲的。当有想法的时候,可先投会议,把“坑”占住。因为投期刊的话,从投稿到发表有时候会花上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例如I E E E汇刊上的论文,从投稿到发表耗上两年的时间是很常见的。这段时间中可能已有人把工作做出来抢先发表了。若“坑”被别人抢先占住了,就会使自己显得十分被动。事实上,I E E E汇刊上不少论文都是先在会议上发表了然后再充实、系统化后的成果。当然,投稿时需要先向编辑部说明论文成果是否已在相关会议上发表过。I E E E绝大多数汇刊都允许先在会议上部分发表,但投稿时必须说明,以便编辑对论文工作进行评估。建议大家有想法时就写出来,如果觉得写得还行就把它投出去,至于到底创新性如何、写得好不好,不妨由审稿人和编辑来定夺。如果不能发表,权当是一次写作练习好了。

  审稿意见也未必全对论文投出后,一般都会收到审稿人和编辑的评审意见,这一过程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当然这要视杂志社而定。有些意见我觉得还是很有用的,很能切中要害。比如这篇论文到底好在哪,创新性在哪,对于文章的缺点有哪些改进方法等等。不过也有一些审稿意见给人的感觉是:审稿人似乎根本就没把论文读完,所提意见甚至与论文毫不相干。对这种情况不必过于理会,自己的工作自己最清楚。

  论文被拒其实是很常见的现象,其中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时确实是自己写得不好,特别是投国外的杂志,最容易碰到的是语言问题。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第一次投稿给国外的杂志,英文根本达不到老外的那种要求。他们说了一堆意见,归根结底就是英文如何如何不好想到自己花了那么多时间,做了那么多事,工作却得不到肯定,心里多少有些委屈。不过很多杂志还是会接受曾经被拒的稿件的,在接到拒信后,你要做的工作就是好好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去修改,因为第二次审稿的时候,很可能还是第一次的审稿人,当然也可能是其他审稿人。如果修改完后并不打算投稿给原来的期刊,那么你就需要看看这些审稿意见是不是确实说到了实处,是的话就再做修改,不是的话则不需要太在意。因为每个人看问题是不一样的,审稿人的意见有些时候也会相互矛盾。遇挫折很正常,相信自己最重要最后我想就如何写论文向正在读研或者攻博的同学提几点建议,不妥之处还请见谅。首先,要多与自己的导师沟通,这样才能够使导师及时地了解你的科研进展,对你的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导师不仅是我们学习、科研路上的指引者,也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指引者。有事找导师!其次,有想法时赶紧记下来,过后再好好地琢磨、研究,对这些想法进行筛选,选出好的、可行的以进一步研究。即使这些想法中只有一个具有可行性,也不要紧,思维是开放的,要相信自己总能找到新的、好的东西。而对于新的想法,能早点写出来就早点写出来,修改后早点投出去。最后,还要相信自己,觉得对的东西一定要坚持下去。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投给了某期刊后,其中一个审稿人说分析不到位、结构不清晰,而另一个审稿人则把论文贬得一文不值。我当时也是大受打击。和导师沟通后,导师说了很多鼓励的话,说这种事新手往往都会遇到,鼓励我一定要坚持下去。随后,我又花两个月的时间按照第一个审稿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然后投了另一期刊,他们找了五个评审人,其中四人推荐拒稿,仅一人推荐大修。不过这次他们对论文的创新性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认为有些地方分析还不到位、论述也不够全面,希望我修改后再投。后来,我根据他们的意见又做了一次大修,改完之后再投过去,这次没什么问题,一审三个月,审稿意见认为仅需要再改改个别语句就可以接收了。修改后,二审一个多月就接收了。做研究写论文是每个研究生的必修课,也是一条必经之路,这条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很多艰难险阻,无论怎样,尽力就好。相信自己,多给自己一些自信与宽容。有问题多找导师、同学聊聊,困难总能克服的。祝愿大家都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

  文/吴世文(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2007级研究生)

  中午在食堂门口浏览了一下地摊上的书,发现大多是以“2010年”、“考研”等字眼命名的考研辅导书籍,清一色喜庆的大红封面,四周围满了看书和买书的同学,一派热闹。此时不过五月初,2009年的考研学子也许不过刚刚收到被录取的喜庆消息,然而新的战斗又打响了,一批新人又奔上了考研的战场……心头忽然猛地一颤,有种好像酝酿已久的酸楚涌了起来,我仿佛看到了三年前、四年前或者更早些——五年前这个时候的自己,他们是我的影子吗?抑或我是他们的镜子?我两年的硕士生活将罄,即将步入新的博士生活,但是,考研的日子却恍如昨天……

  一分之差出师未捷

  我的考研纪元始于2004年4月24日,那天正值大连旅顺樱花初放,妖娆乍现,甚是美丽,天空也格外高远,我和朋友围坐在樱花树下进行考研宣誓:“不考则罢,要考就选最好的学校,保证考上”,异口同声,像极了背课文的小学生,然后各自写好自己的“考研圣地”一起放进信封,约定三天后打开。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了与复旦传播的两年纠葛。五一长假,我进行了考研演习。每天早晨7点起床去上自习,晚上10点回寝室,竟然坚持了下来,当时特有成就感,还兴奋得去麦当劳犒劳了自己一番。暑假里我没有回家,当我告诉家里不能回去时,电话那一头妈妈哭了,但是,她马上说,“孩子,妈支持你,相信你一定能行的。”那一刻,我的心里也酸酸的,很不是滋味,暗暗发誓一定要考上。经过政治暑期辅导班的洗礼后,我有了紧迫感,抓紧制定了复习计划,按部就班地推进,一刻也不敢松懈。

  开学后,学校B B S上的一个帖子召集大家在教二605建立了考研根据地,我们就定居在那儿直到考试结束。那间教室见证了我们的奋战。桌上堆满书,地上也是,埋头学习的时候,见书不见人,日用品还不断地被搬进,暖水壶、棉拖鞋、枕头等,仅差被子了。到后来所有人都慢慢熟识起来,甚至成了好朋友,相互鼓励、相互督促、交换资料,那种真诚和无私令人难忘,我至今还怀念那段日子的生活,怀念那间教室,怀念那些一同奋战的朋友。

  复习中,有过迷茫和紧张,也有过彷徨和动摇,但是,却从没想过放弃。复旦传播就像一盏灯,吸引着我朝它奔跑,我坚信自己可以的,家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和鼓励也使我信心倍增。虽然比较辛苦,经常熬夜到凌晨一点多,但复习过程是快乐的,也是充实的,我喜欢那样的状态。

  2005年3月中旬,复试线出来了,我不幸差一分,那一瞬间我好像被电击了一样,大脑一片空白,整个下午和晚上一句话也没有说。3月24日,联系调剂到复旦社科部失败,仅存的希望破灭了,一向坚强的我在研招办老师面前哭出了声,那个下午是那样漫长,仿佛卡住了似的,黄昏的时候,我一个人在新闻学院的建筑工地上坐了很久……

  再战复旦无功而返

  考研结束了,接下来找工作,回学校做论文、告别,6月底又返回上海正式上班。7月我对考研进行了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坚持每天写日记,同时写下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对未来的构想和对职业的规划,7月29日,我在日记上冷静地写下了“定上复旦”四个字,并在后面注上“8月1日开始复习”。就这样,我再一次走上通往复旦传播的路上。较之第一年,我的复习压力减轻了一些。但是作为应届生,工作压力特别大,很多业务方面的知识不懂,做事慢,还经常出错,弄得带我的师傅非常生气,自己也很着急,每天自愿加班到很晚,直到十一前,才勉强胜任工作。但这段时间复习没什么进展,我非常紧张,夜夜失眠,焦躁不安,“十一”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复习了七天,终于平静下来。渐渐地,我找到了处理工作与学习的方法,工作和学习截然分开,一进办公室就忘记考研这回事,努力工作,争取下班之前解决所有问题,尽可能地拒绝晚上的应酬,同时谨慎地保守自己在准备考研的信息。下班一回到住处,我就强迫自己忘掉所有与工作相关的事情,先睡上半小时,然后吃东西,投入复习。我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把任务具体到每天,辅之以严格的作息计划,要求自己什么时候完成任务什么时候睡觉(但原则上不超过凌晨一点半钟),起初执行起来难度很大,后来就没问题了,只是非常辛苦,睡眠严重不足,工作中盯着电脑屏幕偶尔一走神就开始打盹,晚上有时攒着书往桌上一趴就睡着了,但是,我觉得很充实,复习也渐入佳境。

  我是一个比较迟钝的人,用同学的话说是“感觉器官不发达”,从来不会觉得什么事情特别困难、辛苦和劳累,从来不会因为主观方面的原因放弃自己认定的事情,一直比较平静和温和。不过复习中有时候也会莫名地失落和垂头丧气,但是,一想到复旦新闻学院,一想到自己的誓言,马上就来了精神。我的住处离复旦仅四五站路,但一次也没去过,总是暗示自己努力考取,然后以主人的身份而不是参观者的身份进去。

  但是,我又一次失败了,还比上次低了二十多分,成绩出来那天,上海淅沥淅沥地下着雨,不过我异常平静,好像早有准备,发了一阵呆第二天就正常上班了,只是在日记上写着:“别了,复旦新闻学院,你永远在我心中。”

  尘埃落定之归于武大

  2006年4月份,我决定再考一次,丘吉尔1941年在剑桥大学毕业典礼上的经典演讲 “永不放弃!”一直激励着我,我在日记上写道,“‘坚持到底’不管用,要‘坚持到成功’”,后来还特地把“坚持到成功”写成书法贴在床头。分析了一下全国传播学硕士点的情况,最后我选择了武汉大学。

  看完世界杯,我的战斗打响了。那时候我喜欢上了考研的状态,为了心中的梦拼搏着,过着忙忙碌碌的生活,简单而充实。由于能够自己控制工作的节奏,复习进展得比较顺利。但是,比起前两次来,这次却多灾多难。10月中旬,公司决定选派我和另外三位同事赴香港办事处工作,签订三年合同,待遇优厚,还给了一周让我们回去自己考虑一下。当时我动心了,一下午没做事,在纸上不停地写着“武大”、 “ 香港”,再各画一个圈,然后,一会在“考研”上打个差号,一会又在“香港”上打一个,不断地重复,竟然写了满满一页。一下班我就打车回去了,当看到床头“坚持到成功”几个大字时,就像在圣殿里瞻仰至上的神,我一下子平静了下来,而且无比清醒,调整一下就投入了复习。接下来的几天,虽然还征求过家人和朋友的意见,也有过短暂的思想斗争,但是第五天的时候,我还是毅然通知总经理我放弃了,他一脸迷惑,问了两次,“你确定吗?”我使劲地点着头,那一刻我心中只有一个无比坚强的信念——考上武大。

  距离考研只有40多天的时候发生了更为棘手的事情,公司实行轮岗制度,我被指派接手最新的业务工作,对于冲刺阶段的复习来说,这无疑是灾难性的。那几天我慌了,一点也看不进书。作为外地人,辞去工作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不可能立即辞掉,进退两难。那个周末我只身去了杭州,在西湖,我看到了平静如镜的水,想了很多,回顾两年多来走过的路,回想最初的梦想,也想到了前程。回来的路上,我决定向公司坦白考研一事,也做好了被迫辞职的准备。周一一上班,我就把考研一事汇报了部门经理,没想到他用力拍了拍我的肩膀,“好样的,我帮你跟公司请示。”那个动作,那句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只觉得有股暖流通遍全身,像卸下千斤担子一样轻松。最终,我不用转岗了。但是,考研一事却在公司公开,虽然同事们并没有什么反应,但是,我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向前。于是我更加拼命,晚睡到了凌晨三点左右,像总攻的士兵,发起了最后冲锋。

  收到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录取通知书时,我有些手足无措,像初识字的小学生,一字一顿地念了两遍,又翻过面来看了看,然后小心地照原样折起来,放进信封,封好口锁进了抽屉。“从此,考研这件事彻底结束了!”我长吁一口气,透过窗户,我看见了对面拔地而起的高楼……

  (本文选自中国教育在线考研频道www.kaoyan.cn主办,《大前程》协办的“我的考研之路”大型征文活动)

上一篇:率先垂范深耕课堂 精心施教匠心育人-校长听课周总结会
下一篇:女童托管给保姆非正常死亡 盘点各国对保姆上岗要求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