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南科大校长薛其坤:满足好奇心 科学家是幸福的职业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3-12
手机版

  来到深圳之前,薛其坤在清华园被称为 “7-11教授”:每天清晨7点走进实验室,晚间11点再走出实验室,喻指工作勤奋。

  这位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投注的心血终于在2012年浇灌出最耀眼的成果。彼时,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带领团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论文随后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薛其坤就此一战成名。之后,他被媒体大量关注,又接连斩获国内外多项荣誉。

  除了科学家的身份,薛其坤逐渐有了更多角色:2020年,他离开清华园南下,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2023年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繁忙始终贯穿生活始终,他笑称自己几乎没有假期,“只要身体允许,尽量减少休息。”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我们见到了薛其坤,这位从沂蒙山区走出的知名物理学家,言语间乡音未改,面对记者的提问来者不拒,分享对近期火热的ChatGPT的忧虑。对话中,偶有孩子气的一面流露出来,当记者与他聊到《三体》的火爆,在这个科幻故事里,材料决定了人类和三体人战争的成败,这正是薛其坤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他一本正经地开起玩笑:“要向外星人学习,鼓励全世界优秀的材料科学家研究出比金刚石还硬的材料迎接挑战!”

  大多数时候,薛其坤有一种理科生的直接,会仔细确认对方话语中的意味,遇到思维卡壳会坦诚地笑起来:“这个问题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回答,还请你们少写一些。”

  在一个历来追求卓越的科学家的世界里,他也诚恳地向记者发问:现在年轻人所说的“躺平”究竟是什么?在得到一些答案后,他提起年轻时那部流行的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给予的精神指引,反复安慰年轻人不要畏惧挫折,期盼年轻人承担历史责任,去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安放自己的人生。

     南科大的奇迹

  薛其坤在南科大已经度过了三年。

  这位世界瞩目的物理学家,需要逐渐将重心向行政事务倾斜,对时间作出精准的切割,更多时候要作为一校之长,思考和谋划一所高校的未来。

  去年,南科大首次入选“双一流”名单,建校十二年时间里,这所南方高校异军突起,大量优秀的人才在南科大汇聚。2021年,南科大51位教师入选海外优青(海外优青是一项由国家自然科学委2021年发布,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或来华工作的项目),位居全国第六,和清华大学当年引进的优秀青年人才数量相当,去年入选人数达30位,在全国并列排名第十。

  2022年,国际数学奖最高奖项获得者、世界顶尖数学家埃菲·杰曼诺夫加入南科大,为南科大的基础学科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同年,南科大再度引进6位中科院院士。

  灵活的人事制度和地区的强大支持,是南科大的独特优势,优秀的青年教师只要来到这里,能和那些经验丰富的教授一样,拥有科研经费和独立实验室以及带研究生的待遇。对于这些早已成名的科学家,南科大采用团队引进模式,这在国内高校中也并不多见。

  不拘一格降人才,薛其坤始终秉持一个原则:让科学家们安居乐业,才能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

  谈起南科大,薛其坤总是会提到时代的成全,“赶上了候。”

  薛其坤出生于1962年,幼年艰苦的生活磨炼了顽强的意志,之后他立志好好读书,青年时期迎来改革开放,让他这样拥有梦想的年轻人有了机会。薛其坤称自己是幸运的一代人,伴随着国家的强盛和地区的繁荣,“天时和地利”也让高校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即使是如薛其坤这样谦和的科学家,谈及南科大近年来的发展也难掩兴奋,“奇迹般的跨越式发展”,薛其坤用了这样一个词。

     建议国家在深圳建重大科学装置,实现零的突破

  “在山沟沟里建设一所高等院校是很难的。”薛其坤深知高校发展对地区的依赖,而高校对地区发展的反哺,也是世界范围尤其是西方发展经验中颠扑不破的规律。

  从北京来到深圳,薛其坤明显感受到两地之间的差异,在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之地,地方过硬的经济实力,城市的开放程度,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但四十余年的发展,与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相比,深圳在科研、等领域的基础依然较为薄弱。

  薛其坤坦言,一个地方如果只有一所高校,会缺少竞争机制失去发展动力,也难以对地区发展产生集聚和辐射效应,“我非常欢迎外地高校来深圳发展,我们能优势互补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就像奏响一曲优美的交响乐一样,地方高校集聚才能发挥更大作用。”薛其坤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也将提交建议,期待国家能支持深圳建设重大科学装置,让深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已是薛其坤多次在公开场合作出这样的呼吁。

  “地区要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想玩瓷器活必须有金刚钻,深圳目前重大科学装置依然是零,我希望国家能考虑地区发展和产业需要,在深圳建设重大科学装置,让深圳实现从0到1的突破,也为全世界的科学家探索未知、创造未来提供合作平台。”薛其坤说。

  近年来,国家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在深圳落地,作为三地研究量子科学的合作平台,在薛其坤心中,重大科学装置也能发挥类似的作用,“香港很多大学底蕴深厚、实力强大,有了重大科学装置,能吸引香港的优秀人才到内地来,香港的高校、科研机构可以通过重大科学装置与内地实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合作,深圳和香港也在探索如何开通绿色通道让两地往来更加便利。”

  生鱼片与科学家精神

  从一名科学家到如今扮演众多角色,薛其坤变得越发繁忙,他向南都记者坦言,自己鲜少有假期,有时为了工作,不得不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休息时间。

  但无论角色如何转变,科学研究始终是他的关心所在。他兴奋地和在座的记者谈及自己如今仍在攻坚克难的科学难题。2008年开始,薛其坤就带着学生做实验,“总是今天好像看到了希望,出去吃一顿大餐庆祝,结果明天发现还是不行。”

  如今,实验仍没有明确的结果显现,但薛其坤却觉得自己是幸福的,那些在实验室度过的日子,让生活变得更为丰富,“科研工作者就是在看到希望,希望冷却,重燃希望中不知不觉度过了每一天。”

  科学家是幸福的职业,薛其坤总是这么说。对职业发自心底的热爱,正是生活幸福的来源之一,“就像很多年轻人想要做电竞职业选手一样,只要有热爱,还能赚钱养活自己,就是幸福的职业。”

  因为在研究中的切身体会,薛其坤也更了解基础研究之艰难,他反对用产品思维、用数量、用发了多少篇文章去衡量基础科学研究。“有人天天努力干活,甚至每天投入24小时耗费十年依然没能做出成果,难道他就不是一个优秀的人吗?”

  他佩服科学家们的坚持,甚至直言他们花费十年时间所取得的成绩,可能是一千万人耗费十年都无法取得的。“只要人在努力,每天在研喜剧片究问题,我们就要鼓励他保持对科学的热情和探究的精神,这也是我们提倡的科学家精神。”

  薛其坤还提到了日本的职人精神,在他心里,职人精神与科学家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他曾仔细观察过日本一流的厨师如何运刀,将一条金枪鱼变成一盘完美的生鱼片,他心里想,这就像是高水平的科学家在实验室所做的事。

  谈内卷现象:年轻人不应被挫折打倒

  春节期间,由科幻小说《三体》改编的影视剧热播,让大众开始关注到材料物理学,这也正是薛其坤的研究领域之一。

  时间渐渐过去,采访间更为热络,气氛也轻松起来,有记者问起他对材料物理学的期待,他开始显露出一种难得一见的冷幽默,“我还没看过《三体》,听说是三体人要攻打地球?(笑)他们来地球肯定要坐飞船,在外星球还要适应恶劣的高温高压的环境,这些都要依赖高精尖的材料,所以地球上的科学家要争取向他们学习,在材料研究上要追求极致,制造出一些比金刚石还硬的材料迎接挑战!”

  有记者追问他对ChatGPT的看法,这一技术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它看起来似乎无所不知,网络上流传它如何通过人机互动帮助学生们作弊的事迹。

  作为工作者,薛其坤也表达了对技术的担忧,直言它可能冲击体制,减弱原本的教育功能。他把技术比作核能,威力巨大,“如果无法正确使用,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相关的政策制定和法律研究一定要及时,这也是所有新技术出现后人类要面临的共同问题。”

  长期在校园里生活,薛其坤也非常关注年轻人的状态,在一个历来追求卓越的科学家的世界里,他诚恳地向记者发问:现在年轻人所说的“躺平”究竟是什么?在得到一些答案后,他谈起之前在清华的生活,彼时,在这所全国最优秀的高等学府内,“内卷”还是年轻学生中最为流行的词语之一。

  他反复强调,“内卷”追求进步是重要的,但要遵守基本规则,要尊重他人,不能过于追求个人利益,把目标定位为超过别人,而是要把事情做好。

  年轻时期的薛其坤,也遇到过“躺平”的现象,那一代人年轻时流行的苏联小说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说过那句名言几乎家喻户晓: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薛其坤用这句话所给予的精神指引来安慰年轻人:不要畏惧挫折,人的一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会沮丧会失望,但不能碰到困难就被打倒。“人之所以为人,是拥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人不能碌碌无为地过一生。”薛其坤说。

上一篇:教研组没落 年级组简直就是“祸害”
下一篇:青岛医疗机构招聘会上,“一岗难求”引热议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