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的河南三门峡,阻山带河的函谷关,流芳百世的秦赵会盟台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3-23
手机版

  三门峡,别称上阳城,陕州,位于河南西部,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相接,西望古都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三门峡是沿黄河而建的城市中,距黄河最近的一座。相传4000年前大禹治水,用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滔滔黄河向东流去,三门峡由此得名。

  下面的这组老照片拍摄于清末时期,通过这组老照片,我们可以看到百年前的三门峡的样子。

  

  清末时期的函谷关,函谷关位于灵宝函谷关镇王垛村,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函谷关是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

  

  清末时期的函谷关,一个行人赶着一辆马车正准备穿过函谷关城门。古代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战国时秦惠文王在此设置函谷关,关城古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清末时期的老潼关旧址,东汉末期,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196年)设潼关,同时废弃函谷关。《水经·河水注》:“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清末时期的秦赵会盟台,会盟台在渑池城西约一公里的渑水和羊河之间的三角台地上,视野开阔,地势平坦,相传是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友好”会见的故地,故称它为“古秦赵会盟台”。

  

  清末时期的秦赵会盟处石碑,秦、赵渑池之会的过程见于《史记》。公元前279年,秦在屡败赵的情况下提议双方在渑池相会,宴会上,秦王胁迫赵王鼓瑟,并令赵国史官记入秦史,使赵王感到无比难堪。赵国上大夫蔺相如则强请秦王击缶,亦令赵国史官记入赵史。秦国胁令赵国割十五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迫请秦国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此次会盟,秦国未捞到丝毫便宜,最后双方为表示和谈成功,将兵器埋于地下,堆成土堆,后人称此地为“会盟台”。

  

  清末时期的陕州召公庙,召公,又作“邵公”,姓姬名奭,是西周文王姬昌的庶子,武王姬发的异母弟弟,因最初采邑在召,故称召公或召伯。由于召公体恤民情,广施惠政,深得百姓爱戴。后来,百姓自动捐资修建召公祠,院内栽种甘棠树,以示对召公的纪念。因此陕州也称甘棠县旧治。

  举报/反馈

上一篇:渝昆高铁泸州沱江特大桥主跨顺利合龙
下一篇:台湾媒体深度感受天津 津城沃土再结交流硕果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