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民长篇历史小说《商山四皓》序跋选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3-24
手机版

  

  

  王家民,陕西省丹凤县人。西安理工大学书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殊津贴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名誉院长、德国斯图加特媒介大学客座教授,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西安中国画院研究员、西安市羊文化博物馆学术委员及艺术顾问。曾获得陕西省首届“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陕西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三秦慈善之星等荣誉称号。

  中国画作品曾参加全国多项美术展览并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

  2022年出版长篇小说《商山四皓》。

  形神兼备颂先贤

  文/李星

  商州古地,昔为先秦改革家商鞅封地,后有秦末汉初的东园公唐秉、甪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隐居于此,再后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此保存实力,并由商山出发,一路势如破竹攻占北京,建立大顺政权。著名画家王家民生于斯地,成长于斯地,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仰先贤之人格,慕先贤之精神,发奋以多彩之笔绘先贤之神采,其四皓系列画作品已誉满商山,名扬全国。情融既久,其博也专,王家民长篇历史小说《商山四皓》以其独到的形神兼备的文学叙事方式,于商山四皓先会其神,再写其形,可谓奇观。

  其一,写作态度严谨,历史知识储备充足。小说上溯商鞅,下接汉高祖,以秦末汉初历史为背景,塑造了商山四皓的人物形象,颇具艺术想象力,却无戏说之嫌。他们求学“知践行之理”,侍君“能舍身尽忠”,隐居“以仁德济世”,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而成人格楷模。四位前贤在作者笔下是鲜活生动的,原本缥缈、笼统的历史人物不再苍白,与之相应的人物众生相也不乏精彩。

  围绕商山四皓故事而塑造的山魂老人、狼缘良娃、虎豹兄弟等人物,皆说话带韵,走路带风,吃得苦,受得累,淳朴的民风如一缕清风。小说以环环相扣的人物故事来对应诸多历史问题,如韩非子之死、萧何为相、商山四皓四人名号的含义等。史事与人事的契合,使小说基础坚实而具可读性。

  其二,故事架构合理,文化传承主线明确。商山四皓人生近百岁,经历了秦汉两朝,他们在朝侍奉君王,入山便为黎民,历事繁杂,阅人众多。如何架构故事情节,确非易事。作者找到了丰厚的先秦文脉,以传承文化为主线统揽故事和人物,像金线吊葫芦似的耐人寻味。小说以唐秉梦诵《秦风·无衣》开篇,到全书结尾,则是崔广“怀抱书简,如雕似画,平和安详的面庞,还是在给娃娃教书的模样”。以书为象征的文化主线贯穿全书,绵延不断。学缘兰陵,师承荀子,携书入秦,为藏书而隐居商山,办书院,启蒙学,制民约,携书还汉……历史漫长,朝代更替,秦汉并非断然割裂的执政团体,书中的四位前贤、叔孙通等人物成了汉承秦制的文化纽带和践行者。

  商山四皓隐而出,出而再隐。小说恰如其分地描写了隐士文化的正向价值。

  其三,梦之情、雪之境,信步漫话皆成文章。商山四皓的故事难以考证,却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作者深知此理,在历史记录的空白处着墨,以浪漫主义的方法讲述故事,讲好故事。书中那遥远如梦的时代,先秦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秦王嬴政、沛公刘邦和唐秉等人皆有梦,他们一次次的神秘梦境,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场景转换、形成阅读节点、升华主题思想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

  商山的雪是一种奇妙的景象。“夜黑透,雪愈白,纷纷扬扬的变了模样,颗粒坚硬如沙,落地不再融化……”“四人紧紧相拥,久久矗立,顷刻便被大雪染白,雪塑冰雕似的融入了千古商山……大雪于赋闲者是一种缤纷的悠扬,激发诗意,说不尽的溢美之词,而于饱经历练的智者,则是对生命的思考。人融于雪,雪入人心。何来何去?是为何来?又为何去?一场繁华始于平凡,归于虚无,却又是为何来?”显然,作者笔下的雪景蕴含着哲理,饱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商山四皓“好事做到头,帮人帮到底”的行为实属国人仁善品格的体现。“狭缝人生,人生狭缝,不息的火焰,犹如生命之光。”“知人生路窄,才能脚踏实地而不虚妄,狭缝前行,无悔今生。”“只要心里亮堂,狭缝尽处总会有灿烂的阳光!”四皓之隐,隐出了不同凡响的文化品格,这便是小说的主题了。

  长篇历史小说《商山四皓》语言文白夹杂、笔力劲健,是一部既以史为鉴,又彰显人格精神的优良之作。

  (作者系著名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本稿件有删节)

  秦汉高原走出的一组传奇哲人

  文/孙皓辉

  

  出版: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家民

  商山四皓,是中国历史上极富寓意的一个哲人组合。

  所谓历史寓意,是说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能够给后人提供的可开掘资源的丰富度。《商山四皓》小说所呈现的四位前贤,就是非常富有自身资源的历史人物,值得以文学艺术的方式去呈现他们鲜活的生命历程。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则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一文明的高原时代,二则有助于激励我们已经萎缩了的生命状态。不重新解读历史,就无以重塑新时代的民族精神。

  王家民先生的这本小说《商山四皓》,是回望先秦根基的一朵浪花。小说故事成功地解构与重塑了商山四皓。四位人物或忠孝若愚,或通晓异术,或勇武刚烈,或嗜书善文,皆充盈着家国情怀而个性鲜明,出演在秦末汉初历史大舞台上的伟人和重大历史事件描写也不落俗套。

  商山四皓这组哲人,以布衣之身奋发于战国“大争”之世,以睿智卓识而成为秦帝国七十位博士之四,四人已具有当时社会的较高端身份,经历了秦帝国统一并参与统一文化和文明的创建,对社会进程有着一定的促推作用。

  商山四皓隐居的原因,一般都归结为躲避焚书坑儒之祸,小说解读的来龙去脉则更加耐人寻味。四人本是荀子的门生,受师命携书入秦,保护书简潜入商山,通过张良、萧何躬身访贤,详明了焚书坑儒的原委和秦国的宫书典籍尚存之事,由此为汉承秦制奠定了基础。显然,作者努力澄清关于焚书坑儒的认知误区,为传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而敢立一家之言,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般认为,商山四皓隐居是不满暴政,是因秦末之乱,但更有可能的则是小说所言“护书”离朝。小说将荀子授书作为源头,四人携书入秦,欲建书院,文心不泯,因生变故,护书而隐,倾力整理包括《商君书》在内的文献典籍,带书归汉而有保太子事件……这些故事情节是可信的,也是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的。

  商山四皓所以愿意出山,辅佐汉惠帝刘盈,其最深刻的历史原因,在于西汉初期全盘继承秦帝国统一文明框架的政治作为,是“汉承秦制”的历史大势所决定的。秦帝国的大批骨干大臣、中下级官吏及名士散官等,纷纷选择了为西汉政权效力。没有这样的“归心”潮流,西汉初期根本不可能迅速稳定下来。

  刘邦,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对秦始皇陵封了护陵民户的皇帝,其对秦政的敬畏是显然的。若非后来的汉武帝刘彻大举修改西汉初期治国理念,执意以“独尊儒术”为人治意识形态,从而与秦帝国的“法治”治国拉开距离,使中国统一文明第一次出现“塌方”现象,西汉政权的文明史地位几乎将会与秦帝国并肩。果真如此,商山四皓的历史地位,也将会在文明历史的价值认知中更高一些。

  历史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指向。

  社会文明正源意识的沉沦,绝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蓦然回首”已是不远。

  商山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同一般的特殊性。相比较于关中腹地令人眼花缭乱,且使陕西患上了“历史遗产眩晕症”的丰富多样性,商山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相对单一的。但是,这绝非历史文化的劣势。因为,商山的历史文化遗产,正好卡在了中国统一文明创建时期,集中在了奠定中国统一文明与法治文明基础的商鞅文化这个焦点上。商山有商君府遗址、商鞅封地遗址,还有可能未被考古证明的商鞅墓地遗址。因为,商鞅墓葬历史无载,依据历史逻辑有可能被商山民众抢夺骨殖而安葬于商山某处未发现的地区……这是《商山四皓》小说构想的一个出其不意的情节。当然,小说还有许多这样的阅读惊喜和亮点。商山地区更有规模较大的武关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文明的重要遗存,其意义不亚于山西高平的长平大战遗址。举凡这些遗址,都是中华文明高原时期,也是世界文明轴心时代的重大文化遗存,其所具有的“钻石”级意义,绝非数量之多可以比较的。

  相信以王家民先生的《商山四皓》作品为信号,商山地区能够涌现出更多丰厚的历史文学作品,能够以文学艺术的方式早日攻占先秦文明高原,也为恢复商山地区历史文化的辉煌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著名作家、长篇小说《大秦帝国》作者。本稿件有删节)

  贾平凹题词

  

  萧云儒题词

  

  陈彦书联

  

  本文选自2023年3月22日《文化艺术报》A05版

  责?编 | 王越美

  审 核 |?吴汉兴

  ▼

  

上一篇:兰州理工大学202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招生研究方向
下一篇:26岁年薪百万!又一“天才少年”曝光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