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速览|3月16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3-24
手机版

  【生物多样性】用心守护生态精灵

  编者按

  一群鸟、一棵树、一簇草……仿佛一个个精灵,居住在森林最深处,美丽无比。贵州具有显著的森林生态系统,近600种特有的野生动植物被精心呵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本期策划的这一组特别报道,将揭开贵州3种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神秘面纱,讲述3名守护者与它们的精彩故事。

  一簇草:从“枯”到“繁”

  岩壁上生长的“神秘小草”

  —贞丰护林员田兴录与辐花苣苔之间“不能说的秘密”

  辐花苣苔,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贵州特有品种,仅分布于贵州贞丰、安龙与兴仁交界的龙山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辐花苣苔,护林员田兴录坚守岗位20多年,只为这个“不能说的秘密”。

  田兴录

  惊蛰过后,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记者来到龙山自然保护区,探寻这种“神秘小草”与它的保护者的故事。

  驱车从贞丰县城出发,往西20余公里便是保护区最高峰龙头大山,因山势高耸、地形落差大,素有生物基因库的美名。

  为了保护生态,保护区至今没有通路,只有一条便道。经过一路坎坷,记者艰难地抵达半山腰的管理站。

  管理站是进入保护区的“第一关卡”,8名护林员分两队从东西两端守护,任何车辆和游客不得随意进入。为了守护“神秘小草”,8名护林员中,只有队长田兴录知道辐花苣苔的具体位置,为了这个“不能说的秘密”,田兴录已经在这里坚守了20多年。

  贞丰县林业局副局长吴明礼介绍,辐花苣苔已在龙头大山上深藏100多年。100多年前,法国传教士埃斯基罗尔在这里首次采集到辐花苣苔,认定为能存活上百年的珍稀植物,享有“生物活化石”之名。

  “能不能带我们去看看?”

  “这不能随便给人看。”护林员向如平警觉地回答,“我们只负责守,其他不过问,位置只有队长知道。”

  队长田兴录,今年61岁,在护林队工作时间最长。1997年,龙山州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时,他就是这里的护林员,2017年担任管理站队长。

  “2017年,上一任护林队长离队前,我才第一次知道辐花苣苔的具体位置。”田兴录神秘地说,“当时老队长就交代我说,你要守护好哦,越少人知道越好,所以,我对他们一个都没说。”

  在田兴录带领下,顺着陡峭的岩石向下攀爬,十多分钟后,在一块岩石前他突然停下脚步,指着一株毫不起眼的绿色小草说,“这些就是辐花苣苔!”

  “神秘小草”并没有想象中“惊艳”,只有四五片对称的小叶,叶片椭圆形,大小不一,带白毛,据说只有夏季开花时,才有几许清新可爱。

  “它只生长在土层稀少的岩壁上。”田兴录小声地说,仿佛害怕吵醒正在“睡熟的仙女”一样。记者发现,四周树茂林深,遮天蔽日,阳光和雨水很难直接刺伤它,是一处绝佳的藏身之所。

  辐花苣苔

  据说有研究人员将其带回实验室培植,始终种不活。正因为生长在人类无法随意到达的崖壁,才让物种得以百年延续。

  每次上班,田兴录和同伴们都需要步行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管理站。每次上山要待半个月以上,大家都会在背囊里装满蔬菜、米面油等食材。

  问起为何能坚守20多年?他动容地说,家人支持是自己坚持下来的动力,2020年妻子离世前,夫妻二人都是一起在山里守护,那时妻子总会备好热饭热菜,为他做好后勤保障。“现在她走了,我下山也没有事干,还不如守在这更有意义。”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一双双磨损破旧的解放鞋,一件件浸满汗水的迷彩服……正是在平凡朴实的护林员默默守护下,辐花苣苔等珍稀野生植物才得以生存延续,成为贵州生物多样性的宝贵财富。

  一棵树:从“疏”到“密”

  藏在峡谷的“植物活化石”

  ——赤水桫管局何琴琴为壮大“桫椤王国”坚持培苗13年

  桫椤,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地球上最古老的木本植物,出现于距今3亿年以前的中生代石炭纪时代。贵州北部赤水的常绿阔叶林中,有全世界分布最为密集、面积最大的桫椤林,因此,赤水也有“桫椤王国”的美誉。

  何琴琴

  推开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3楼会议室的门,室内LED大屏上正交替闪烁着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个角度的实时画面。

  几乎所有与赤水桫椤关联的记忆,都与记者眼前这幢古色古香的两层建筑难以分割,这就是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办公楼。而该局综合科科长何琴琴,已经用24年的人生陪伴和保护桫椤这个贵州特有珍稀植物。

  “你请坐,待我先看完这几天保护区森林防火的录像再和你聊。”顾不上与记者过多寒暄,何琴琴的眼睛紧紧盯着中控屏,生怕眨眼间错过这133平方公里保护区内任何的可疑画面。

  “有什么数据可以佐证赤水保护桫椤的成绩?”

  “从1992年划定为国家级保护区后,133平方公里的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桫椤数目逐年增加,从最初的4万余株增至如今的6.2万余株,是我国最为集中连片的桫椤保护区。”

  谈及桫椤,何琴琴如数家珍,仿佛一棵棵桫椤树就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作为从事赤水桫椤保护工作24年的“守护者”,她经手的桫椤数量难以计数。

  “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桫椤保护工作,最高兴的是看着手里的桫椤名录逐年增加,桫椤幼孢子体从‘无’到‘有’,成年桫椤移栽工作从‘有’到‘优’,桫椤数目从逐年递减到后来的花样繁多!”

  赤水桫椤

  “有”和“无”的嬗变,在何琴琴心里,就是一幅赤水桫椤由“稀”到“繁”蓬勃生长的火热图景,而开启蝶变的钥匙,要从13年前的一场研究项目说起。

  2011年,何琴琴开展了一年多的桫椤孢子野外繁殖研究遇到攻坚瓶颈。“作为与恐龙同时期的蕨类植物,距今已有2.5亿年历史,同时代的生物大多已灭绝,缺少参照组;加上桫椤生长于闷热山沟间,采样难度大,研究进度缓慢。”

  桫椤孢子做了一批又一批,无一存活。

  研究一筹莫展之时,何琴琴向局里的高级工程师刘清炳请教,将近30年来的研究成果倾囊相授。“桫椤孢子喜高湿高温,在刘老师的建议下,我们把野外孢子试验地从山沟改到更适合控温控湿的大棚内培育。”

  “一天中有大半天的时间都闷在大棚里。”在何琴琴与同事的悉心照料下,停滞的研究终于拨开迷雾见光明。当年9月,赤水市葫市镇金沙村桫椤孢子繁育大棚内的第一株幼孢子体成功存活。

  首株桫椤孢子确认培育成功,标志着赤水市桫椤孢子培育实现了“零的突破”。趁热打铁,何琴琴马不停蹄与同事从该批11000余株桫椤苗中,精选了700株长势优良的桫椤孢子移栽至保护区,由此开启了赤水桫椤自主培苗的序章。

  “桫椤生长,与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的丹霞地貌息息相关,丹霞地貌的酸性土壤和闷热山沟是桫椤生长的‘天然温室’,而赤水河谷荫蔽的地理条件也给桫椤提供了‘自然培养皿’。”育苗成功之后,何琴琴把研究重心从孢子培育转到桫椤生长习性研究上,桫椤孢子成活率从最初的40%逐步提高到80%。

  “这两年,我还把尝试培苗的场所从室外转到室内,持续跟进桫椤孢子实验室组培研究,希望研制出赤水桫椤专属的基因库。”何琴琴与守护桫椤的故事,未完待续。

  一群鸟:从“少”到“多”

  一年一年等候“高原精灵”

  ——威宁草海护鸟员刘广惠守护黑颈鹤34年

  黑颈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全世界的数量约17000只,95%以上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每年10月至次年3月,2000多只黑颈鹤都会迁徙到贵州威宁草海越冬。

  刘广惠

  天边才刚泛起鱼肚白,无需闹钟,54岁的刘广惠与笼罩在晨雾中的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起醒来。

  迅速洗漱完毕后,他穿上工作服,拿上望远镜,便出门和其他巡护员一起开启了每日的例行巡护。

  刘广惠,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大队副大队长,是当地有名的“鸟叔”。

  今年54岁的他,脸上有着贵州西北部高原汉子特有的“高原红”。在微风吹拂下,他头顶上的几缕头发总是柔软地向天上飞,既像旁边湿地里长着的那些草,又像黑颈鹤头顶上那撮稀疏的发状羽。

  对着手哈一口热气,刘广惠踩着楼梯登上玻璃观鸟台。举起望远镜,一片浅水滩涂出现在镜头中,宽阔的水面上,布满星星点点的白。

  “粗算一下,在草海保护黑颈鹤已经30多个年头,可以说,关于黑颈鹤的所有问题,绝对有问必答。”话音一落,一阵爽朗的笑声传来。

  刘广惠镜头下的黑颈鹤

  敢说这样的话,刘广惠绝对是有底气的。

  从1989年开始,他就是一名草海巡护员。守“海”护鸟,34年如一日。可以说,他对草海了如指掌,就像草海的“活地图”。

  和鸟相处了半辈子,刘广惠早已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无论飞得多远、多高的鸟,他都可以从飞行姿态、叫声、体型中判断是什么鸟。

  “我能分辨出200多种鸟。”刘广惠半开玩笑地说,但是态度相当诚恳。“灰鹤的叫声有点沙哑,黑颈鹤的叫声更加高亢、洪亮。”刘广惠一边说一边绘声绘色模仿,引得大家捧腹大笑。

  “我们这里的老人常说,人孤一时,鹤孤一世。”刘广惠说,黑颈鹤也像人一样有感情,假如伴侣死亡,那另外一只就会孤独终老。

  有一次,刘广惠在沼泽地里发现一只受伤的黑颈鹤,羽毛被泥浆敷满,动弹不得,他立刻把它带回家悉心照料。3天后,伤势逐渐好转的黑颈鹤却不愿意飞走,而是在院子里等待它的伴侣,这一幕让刘广惠感动不已。

  “再过20多天,黑颈鹤就要飞走了。它们就像我的一群老朋友一样,一年一年等着它们如期而来,又送它们如期而去。”刘广惠眼睛深情地望向黑颈鹤夜栖的湖边,“虽不舍,愿平安。”

  在草海巡护的30余年,刘广惠先后发现了十余种来草海“安家落户”的珍稀鸟类,也见证了草海从“城进湖退、水体污染”到水清、山绿、人和、鸟欢的变迁。

  像刘广惠一样,在草海日夜守护黑颈鹤的巡护员共100多名。如今,草海候鸟已由2016年的220种增加到现在的246种,生物物种数由2016年的1954种增加到现在的2600种,展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图景。

  【生态快讯】

  提前谋划 做好防治

  我省启动汛前地灾防治工作

  近日,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印发《关于扎实做好2023年汛前地质灾害防治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及相关成员单位迅速行动起来,早研究、早部署、早落实,抓好隐患排查整治、部门会商联动、织密群测群防、提升防灾避险能力等,提前谋划做好汛前地灾防治工作。

  《通知》要求,首要是抓好隐患排查整治。各地要抢抓汛前草枯叶落、隐患易于排查发现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尤其抓好“空心村”、人口密集区域、在建工程等薄弱环节隐患排查整治,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排查整治任务。对去年发生变化的风险隐患点,开展“回头看”,动态掌握风险隐患变化情况和整治成效,对排查出的隐患,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人员安全。

  其次,强化部门会商联动。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上下协同、直达基层一线的扁平化指挥调度机制,探索重点联系、分片负责和危大隐患领导包点工作机制,及时组织自然资源、应急、文旅、教育等部门开展汛前防灾联合会商,加强信息和资源共享,统筹协调各自力量,健全部门联动。

  同时,织密群测群防网络。要求在汛前对监测预警网络进行全面核查,加强人员业务培训和监测设备维护。强化落实老弱群体AB角避险帮扶、长短结合避险转移措施,增强预警和响应联动能力。

  此外,做好防灾避险能力宣传。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组织开展分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地灾知识宣传培训及避险演练。持续推进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工地、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七进”活动,营造良好的防灾避险舆论氛围。

  服务更便捷

  贵州测绘资质证照实现电子化

  近日,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公告,正式启用测绘资质证书、测绘作业证书电子证照,将为测绘单位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测绘资质证书包括纸质证书和电子证书,纸质证书和电子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单位在承揽测绘项目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测绘资质证书,技术人员开展测绘活动时应持有测绘作业证件。

  需要申领测绘资质证书、测绘作业证电子证照的单位,可登录贵州政务服务网、贵人服务APP、多彩宝APP、贵人服务小程序下载使用电子证照。

  测绘资质单位也可通过登录贵人服务APP、多彩宝APP、贵人服务小程序主动亮证,相关单位可通过扫描电子证照上的防伪二维码,读取电子证照的相关信息进行验证。

  电子证照的推行使用,实现了办理测绘资质证书、测绘作业证服务“零跑路、不见面”。同时,测绘单位可随时根据需求展示与验证测绘资质和测绘作业证书,极大方便了项目招投标、从事测绘活动等场景下的证书使用。

  贵州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启动

  志愿者巡护水源地

  近日,“海菜花水主题课堂之‘水从哪里来’主题活动”在贵阳花溪河畔举行,贵阳志愿者和河长一行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并探访了贵阳市饮用水源地之一的花溪水库。本次活动作为2023年贵州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之一,标志着该项目的正式启动。

  活动中,贵阳市民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贵阳贵安民间河长等30余人,沿着花溪河黄金大道河段向花溪水库前行。对这一河段进行了巡护,了解了贵阳城市生活用水的来源和水源地保护等情况,并通过“候鸟与湿地”等互动游戏,加深了人与河流、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知。

  据悉,为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多形式宣传《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引导和支持公众、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以专业志愿服务助力我省“大生态”战略及“美丽中国”建设,省生态环境厅实施了“2023年贵州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作为项目承办单位,贵阳黔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将以“水”为主题,围绕“水”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

  【“两山”转化优等生】

  万峰林街道“点石成金”

  【编者按】

  2017年至今,贵州先后有6个地区获评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8个地区获评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本报特别推出“‘两山’转化优等生”栏目,聚焦这些“优等生”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转型等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成绩和感言。

  【优等生简介】

  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地处“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最美丽的五大峰林之一”——万峰林腹地。

  曾经,万峰林“石漠化”现象极其严重,植被破坏、岩石裸露、水土流失、土地退化,人地矛盾突出、生存危机凸显。

  近二十余年来,万峰林街道通过攻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探索全域旅游扶贫示范、创新山地旅游新兴业态等举措,硬是从光秃秃的石旮旯里培育出一颗颗生机勃勃的“两山”种子,呈现出“发展与生态、富裕与美丽”共建共赢的喜人景象。

  从“生态佳”迈向“生态+”,万峰林街道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化、经济绿色化的有效路径,因地制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融合、和谐统一。

  【优等生感言】

  我经历过黑暗,所以更加向往光明。历经了“消耗自然资产—补充自然资产—保值增值自然资产”的艰苦曲折探索,我终于蹚出了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地区的“石漠转绿成金”脱贫致富道路,有效破解了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难题。我的秘籍是——全力攻坚克难,保住绿水青山;科学系统谋划,养护绿水青山;提质转型升级,增值绿水青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巍娥 金秋时 王瑶 张弘弢 王剑

  编辑 张弘弢

  二审 王远柏

  三审 干江东

  举报/反馈

上一篇:对谈|张曦、唐文明、程乐松、李溪:藏在博物馆里的精神启示
下一篇:消防水池柔性防水套管法兰朝哪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