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梁冬说庄子系列》不容错过,不看太可惜!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3-30
手机版

  今日推荐:《梁冬说庄子系列(套装共六册)》 作者:梁冬。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梁冬说庄子人间世

  事实上,在北欧一些高福利国家已经是这样的。按道理说,首相和货车司机,他们接受的教育以及发挥的作用都不太一样,但他们的工资水平差不多。

  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在挪威的超市里面购物,埋单的时候突然发现前面的人正是他们的首相。于是,他就跟首相聊了一会儿,发现首相买的东西和他买的差不多。

  在一个相对更加透明的社会,人和人的收入水平会非常接近。很努力的人,在每一分钱都可以被追踪到的时代交完税后,实际收入与不努力的人差不太多;而不努力的人,差不多也能够吃饱饭。

  到那时候,人们工作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喜欢这份工作而已。

  在这种背景之下,支离疏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可能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一个既没特别大“用”也没坏作用的人,在他的生命资产负债表里面,快乐、健康的身体、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人财富,反而能达到综合的、相对而言较高的性价比状态。而那些曾经为了赚钱而努力的人,付出的成本可能远高于他获得的回报。

  亲爱的朋友们,一个时代正在来临,就是从努力地赚钱、超越他人,变成不那么努力地赚钱,也不那么努力地花钱。房子是用来住的,又不是用来炒的。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房地产政策让你相信,自己囤积的那么多套房子,只会是痛苦的源泉。

  拥有那些大家都希望拥有的东西,将来会成为一个很大的负担

  有一天,我的邻居带我看他的仓库。他很早就知道有好多东西很有意思—鼻烟壶、油画等古玩。反正,以前看到一点儿就收着,结果现在为了保护和看守这堆东西,他要雇好几个人每天二十四小时地巡视,甚至这些看着的人也需要再用其他方式来管理。而那个仓库,冷又冷不得、热又热不得、干又干不得、湿又湿不得……这一切都让他非常痛苦。

  现在,他很想找一个方法把自己当年千辛万苦从日本甚至欧洲淘回来的,像捧着一篮子鸡蛋一样捧上飞机,甚至买头等舱的位置安放的这些东西,干脆地处理掉。

  看着他的痛苦,我觉得他真的很真实。如今,要弄一个三千平方米的仓库本身就已经很不容易。

  另外,他还收集各种版本和年份的竹子来做艺术品。喝茶的时候,我们突然听见“啪”的一声。他就说:“竹子一裂,一百块钱没了。”话还没说完,又听到“啪啪”两声。

  他说:“为了让这些竹子能够保持恒温恒湿的状态,我已经花了很多钱去维持这里的温度和湿度,但仍然做不到,我快要放弃了。”

  所以,拥有那些大家都希望拥有的东西,将会成为一个很大的负担。

  拥有特别漂亮的老婆,得多让人操心啊!现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那么发达,你不可能让她在家里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要知道社会上的坏人这么多。

  拥有品行纯良又能赚钱、性格温和又颜值高的老公,得多让人操心啊!你觉得他好,外面一万个女人也觉得他好。存款多也让人操心,一套好房子会由于交税而让人操心……拥有的一切都会让人操心。

  一个不追求有钱、不追求奢侈生活,把“断舍离”和“清贫”视为美学的时代正在到来。庄子是从哲学层面来思考,而我只是从税务层面做了一个遥相呼应。

  对于拥有的一切,我们应该保持敬畏;对于梦寐以求还没有获得的一切,我们应该保持淡定。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

  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更大。

  第九章自在的人会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

  原典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郤曲郤曲,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长得丑有长得丑的美德,儿女笨有笨的好处

  在《人间世》里,庄子最后用孔子的故事来收尾—庄子真是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会被自己绑架的人。

  同一篇文章,庄子前半段还在讲孔子多么有智慧,在后半段他立刻又说孔子到楚国后,楚国的隐士接舆来到孔子的门口,说:“胸怀大德的人,来到衰败的国家,没法指望了。国君昏暗,天地昏暗—在黑暗的社会,圣人充其量能够顺应潮流、苟全性命,能够免遭刑罚和羞辱就已经很好了。幸福比羽毛还轻,祸害比大地还重。得了吧,请你不要在人们面前宣扬所谓的德行。危险啊!你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跟随,其实这条路遍地荆棘。山上的树木因为其有用,所以招致砍伐;油脂能燃起烛火,所以可以照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就被人扒了下来。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更大。”

  此话已经讲得很明白,长得丑有长得丑的美德,起码不会受到那么多上司的骚扰;儿子笨有儿子笨的好处,干脆断了让他上奥数的心……但是,这段话可以更深层次、更极致地给我们启发。

  真正的好事儿哪里是努力来的

  我的一位杭州的朋友跟我分享他对抗糖尿病的心得。

  此人甚会生活,常吃夜宵,从未早睡过,简直就是标准的地主样子—小时候的小人书或电影里面的那种霸占民女的“土豪”。

  于是,苍天给他一剂“解药”—让他患上糖尿病。刚确诊的前三天,他还挺紧张。结果,通过一年锻炼身体,不玩古董,也不再那么追求口腹之欲,他居然瘦了下来。

  某天,他去体检回来后很高兴,告诉我他的血糖已经控制住了,也瘦了。看着他变成那样,我心生羡慕。他告诉我:“得了糖尿病之后,我发现不管吃什么药,最终还是要运动。”以前,他吃得多运动得少;现在,他吃得少运动得多。于是,他花的钱少了,应酬也少了,身体反而更好了。

  我想,也许庄子会说:“如果你问糖尿病有什么用,其实糖尿病可以让你减肥,可以让你心存对世界的敬畏,可以让你恢复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你说糖尿病的作用大不大?”

  其实,有好多事情都是这样的。

  我另一位朋友性格温和,生活恬淡虚无。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他离过两次婚,并且每次都净身出户。然而,他算是中国最早一批靠智慧、勤劳与审美力赚到钱的人。当别人没有觉醒,还不知道在二线城市的郊区买房子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市中心买了很多套别墅。

  不过,男人有爱情或者有理想都是很危险的。而他,曾经就是一个既有爱情又有理想的人。所以,在两次净身出户以后,他终于成为一个恬淡虚无的人。

  他每天都在房子里打坐,发现自己也没被饿死。于是,他把公司关了。之后,他每年都做一两件小东西,后来觉得不如去做琴。因为他以前对木工活非常了解,加上他心斋已久,几于空相(佛教术语,诸法皆空之相状)。

  因为古琴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弹奏出声音。由空带来的声音震动,会带给人一种异于平常的感受。其表现之一就是,某天,这位朋友拿了一段竹子给我—他去福州玩儿的时候,花几块钱买了一段竹子背回来,用手在竹子上敲,从“嗒嗒嗒”到“哆哆哆”,一直到“咚咚咚”,一段竹子的不同部位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他觉得很有意思,因为这就是竹子里面“空”的程度不一样而产生的结果。

  这位朋友由于离婚而变得不那么有钱,却成长出自在与逍遥,这辈子不会再有想要发达的意愿,反而不求人了。

  总之,他就待在家里,谁要去看他就去看。吃饭时,他将一把米扔到锅里,再扔进去一点儿自家小平房外面种的菠菜、芹菜等进去,只是撒一把盐,吃得也很高兴。结果,他反倒成为北京文化圈中的著名隐士,许多人都慕名而来。

  有些晚上,安顿儿子睡觉以后,我就开车去他那里,俩人坐下,喝半小时茶后我再走。关键是,每次去他那里,我都能看见让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文艺女青年。她们谈吐举止得当,拿着水果、蛋糕和酒,来跟他聊天。而他则只是淡淡地笑。

  我很害怕他的这种状态传染给我,让我以此作为生活的方向指南。我觉得,那不符合主流价值观,要离过两次婚才能达到的状态,太贵了。

  因为婚姻犹如抽烟,有害健康,没开始的话就不要轻易开始;开始之后就一定不要分开、不要割舍,因为可能有更大的问题随之而来,这是我的老师传给我的心法。

  但是,我的这位朋友却用另外的方式演绎出来一种无用之用—不求之美以及很低损耗的生活,且可以以某种奇怪的方式获得一切有意思的东西。我总在他那里喝到从来没有喝过的好茶,而那些真正的好茶,都不是买回来的,一定是有人送过来的。

  真正的好事儿哪里是努力来的?一定是把自己的状态调到配得上这件好事儿的时候,就会有人非要给你不可了。

  自在、喜舍、轻松、快乐、以“无用”为用等,都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只有那种状态的人而已。

  什么是“自在”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

  很多朋友问,你说的“自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一言以蔽之,就是心里面没有觉得亏欠谁,也没有特别想亲近谁,谁来了也不反对,谁走了也不留恋的状态,这就是“自在”。

  有一次,我去找蔡志忠老师喝酒,他画了一幅画送给我同事,说:“送你画前,我不欠你;送你画后,你也不欠我。”

  曾经,我不太相信“自在”是有用的。后来,我越来越发现,自在,很可能是一种隐藏在宇宙当中的神奇密码。也就是说,自在的人会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就像孔子所讲的“鬼神都来亲近你”。

  于是,你似乎可以不努力就获得一切,可以用不努力的方式与这个世界舒服地相处。有很多人睡不好觉,就是因为内在的“我”心生恐惧,而自己可能未必意识到。

  小梁就是这样的反面例子,口口声声地说“自在”。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看似找到了自己的状态,但常常在梦中还是看得到自己丑陋的本来面目,那就是仍然有所求、有所恨,所以“自在”非常微妙,需要我们深深地觉察。

  《开心禅》一阶的课程里面有一个无所缘的禅定方法,就是不需要借助任何道具,只需要安静下来,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念头很多。

  许多人都说,自己不打坐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疼痛和让人心烦的念头,打坐之后却全都出来了。其实,这只是因为在安静和觉察之后,它们就都出来了。如果现在静下来,你就可以听到空调的“呼呼”声,再安静一点儿,就可以听到外面马路上的声音,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专心去听而已。内在的声音也是这样,听到就会显得很吵,但你再认真去觉察,这些曾经让你烦恼的声音,就会慢慢慢慢地消失。

  在中医里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个高手在帮痛风病人调病的时候,会让他在初期出现类似痛风的情况,然后才能够治好他的病,或者让他的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当然,病人需要配合地做出生活方式的调整等。

  我问我的师父李可老师:“为什么会是这样?”他说:“这叫‘排病反应’,存在健康隐患的身体,犹如已经堆积了很多淤泥的水沟,有时候,水沟里面的水显得清澈,但能流动的水很少,因为许多地方已经被淤泥堆积。若要把这些淤泥挖开的话,在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水沟非常浑浊,需要过一段时间,全部淤泥都挖干净了,清澈的水才会流过去。”

  回到之前讲的话题,一切看似反着来的东西,都有它正面的用处;一切看似有用的东西,都有它伤害你的地方;一切看似没用的东西,对你来说可能也是一种助缘。

  这是二元对立在“不了义”层面上的理解,最终我们要超越这种二元对立,到达不在乎对和错的地方,不需要将坏事变为好事,或在好事里面看到危险,不趋利、不避害、不攀缘。

  一个女人,如果能做到这样自在的话,她就会发现她的男人回来了。当然,反过来,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也是这样。

  每个人,

  最终都是自己和自己睡觉,

  自己和自己吃饭,

  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第十章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留下来

  大部分人都很想“有用”,这种想法对吗

  在庄子生活的年代,人的生存权完全得不到保障。现如今,大部分人还是很幸运的,能够活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时代。如果不是太贪婪的话,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每天好好活着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我想在这本书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当今“人间世”的看法,毕竟,我们不是在学习“僵硬”的《庄子》,而是要把《庄子》的思想与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来解决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

  在《人间世》里面,庄子之所以鼓励大家去追求“无用”的境界,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很想“有用”。

  以前,通过努力,你也许真的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现在,令人又惊又喜的是,在这样新的“人间世”的环境下,绝大部分人会慢慢发现自己越来越“无用”。

  上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让体力劳动者的能力得以延伸,这就导致许多农民和工人失业。但是现在,他们的孩子通过学习成为知识分子,变成在各个公关公司、市场营销公司、电商公司里面“人模狗样”的白领。

  然而,人工智能的技术变革会让谁“贵”谁就受到冲击,包括交易员、律师、同声传译等职业。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连主播、主持人等具有某种特殊技能要求的职业都会受到很大冲击。总之,只要这项工作赚钱,就必然会受到冲击,让参与这项工作的人们从有用之人变成无用之人。

  如果我是直播平台的老板,我就梦寐以求一款虚拟版的女主播,“她”既不分钱也不耍脾气,身高可以从一米五到一米八,唱歌可以从低八度到高八度,还能背诵诗词歌赋,甚至可以把喜马拉雅FM上所有关于《道德经》《庄子》等内容的音频全部背诵一遍。

  也许你会发现,真正的“人间世”正在产生变化,或者说我们看见了一个变革—从追求“无用”到不得不成为“无用”的人。

  我们在学习《人间世》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变化的是环境与技术,不变的是人性。

  在一切有效率的事情上,人注定都会输给机器

  那么,人到底还有什么用?有段时间,我和老吴(吴伯凡)常常会提到这个话题。老吴知道很多道理,而且他经常引用名人名言。有一天,他引述了名人名言“人自然有人的用处”。我就问:“人还有什么用?”

  人可以擦灰尘吗?也许未来就会有一种东西连灰尘都不能沾染上去,比如一些纳米技术的产品。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原本是一句佛家的偈语。或许有一天,某些东西很可能真的染不上尘埃,甚至某些衣服既不会脏也不会臭,只需要抖一抖,或在阳光下晒一晒,它就会变成干净的。将来,擦灰尘的人仅仅是因为他喜欢擦灰尘,而不是灰尘需要他来擦。

  这个话题引申开来就是,人到底还有什么用?人是用来离婚的吗?离了婚,你就可以多买一套房子。如果不结婚,你又怎么能够离婚呢?你不离婚的话,能不能买房子呢?你都不知道在这次离婚潮当中多少人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又有多少人暗自惆怅、不好不坏。

  但是,人到底有什么用?当庄子在追求“无用”人生的时候,随着技术的变革,假如人真的没有用的话,该如何是好?

  在商业范畴里有一个相关问题的答案—人在一切有效率的事情上注定都会输给机器。

  前两天,我收到一本来自百度的书,内容是关于人工智能的。书里有两篇序言,一篇是李彦宏先生写的,另一篇是百度大脑写的。

  为了尊重百度大脑,这篇序言没有被修改或者编撰,它居然也合乎韵律,且具有思想立意,比绝大部分三年级以下的小学生写得好,甚至比我认识的很多号称“高中毕业”的人写得好—起码没有错别字。老吴说过:“现在,一个能够写满一千字而没有错别字的人,已经是高级知识分子了。”

  在那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未来。于是,人究竟有什么用?一切供给侧的效率改善的供给,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会有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甚至连有名望的老中医都会受到冲击—因为现在西医已经受到了冲击。

  人最终的价值就是退步为消费者

  在经济学领域里,人只有一种用,那就是成为消费者。消费者,其实是一种心态。比如,一个自诩可爱的人就是没有消费者心态的人。

  很多父母都用“可爱”来形容自己的孩子。那么,什么叫“可爱”?实际上,就是可以被爱,是一种等待着把自己的种种美好待价而沽的状态。不一定是换取金钱,还可以换取赞许、认同或其他种种“积分”。总之,那就是一种消费品心态。

  未来,当消费品全部被替代的时候,人的作用只能是成为消费者。消费者有别于现在的哲学和逻辑,是在自己创造了一种价值之后,还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消费者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假如你有一千元闲钱,要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然而那里有五种万能险,大堂经理又巧舌如簧,总是想让你购买所有产品。

  作为一个合格的消费者,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自己有清晰的定见,知道自己要什么、什么是自己喜欢的。虽然你未必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但起码你会做出让自己不难过的选择。

  消费者是心中对自己的欲望有洞见和觉察,并且知道自己愿意为此付出多少成本的人,其实这是一种心智模式。而有太多人把自己当作消费品,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我常常跟朋友们讨论,当今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自诩为城里人,他们最大的梦想就是找到好工作—“洋行大班”。以前,是在外资企业;现在,能够在一家上市公司做高级白领,不用担责任就再舒服不过了,他们的梦想就是这样。

  另外一种人的终极理想就是成为“农民”。也就是说,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比如开一个“农家乐”,租上一亩三分地,设计自己的生活空间。不管有钱没钱,反正他们都要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这就叫“消费者心态”。

  然而,这都是在相对层面上的划分。

  人最终的价值就是退步为消费者。他们最大的区别无非是有能力、有意愿的消费者,还是没有能力、没有意愿的消费者,换句话说,是有品的消费者,还是没品的消费者。

  将其放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来看,你觉得如果连做消费者都不会有太大的激情,人还有什么用?我想来想去,可能还有一个用—成为别人的陪伴者。找个机器人陪伴和找个人陪伴,终究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温度、情绪、柔软度、精神契合度和跟你一起慢慢变老的感觉。

  试想一下,你拿着一部iPhone手机,看着它跟你一起变老,这件事情多荒诞啊!当你换了一部手机后,“变老”的手机就消失了。

  然而,人与人是不会这样的。真正互相认同的人,你认同他,他也认同你,彼此之间最重要的价值就是相互的陪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机器都做不到这件事。

  尽管现在人可以与机器互动,就像与iPhone手机中的Siri语音对话一样。假如你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Siri最标准的答案就是:“嗯,这是一个好问题!”但是,它始终做不到像鲜活的人一样与你展开更丰富的对话。

  因为人有万千业力的和合,有优点和缺点。你会发现人更真实,在对方身上能够看到自己的缺点,就会觉得更舒服。

  也许将其放在更开阔的层面上来看,当人们都不太能够赚钱(赚的钱会被电子货币追踪到每一分钱都要去交税)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赚钱也没什么意思。

  既然赚不到钱,自然也花不了多少钱,于是人们相互陪伴、互相不花钱,这就变成《人间世》里面所描写的状况。

  所以,我们读《庄子》的时候,不仅仅是在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完之后去想一想:我所处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我的答案是:你活在一个大部分人即将变得“无用”的时代(这只是小梁的猜测,很可能不对)。不过,如果我说的有一定道理呢?

  当你最终发现人的价值就是有人陪伴,或者别人觉得你在旁边不讨厌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庄子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首先成为一个让自己感到自在的人。

  一个自己都陪伴不了自己的人,却指望着能够陪伴别人、让别人舒服,这不是充满矛盾吗?这无异于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想来很可笑吧。

  从现在开始,学会自己陪伴自己。

  一次,我躺在床上,突然恍惚地感觉到“这就是我的宿命”。每个人,最终都是自己和自己睡觉,自己和自己吃饭,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不过,这不见得是坏事儿,想必学会这项技能应该不会是差的投资吧。

  现在,到底什么是我们共同相信的东西—价值观

  本来,《人间世》我觉得已经差不多学完了,但一个太安私塾的同学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请问,到底什么叫‘人间世’?”我回答:“Goodquestion—你问了一个好问题。”

  基本上,按照小梁的理解,《人间世》讨论的是作为社会人,该如何在人与人相互连接的过程中得以养生(保养自己的生命,可以全德、可以养亲等)的问题。

  南老对《人间世》的总结是:“《人间世》这一篇告诉我们什么呢?三个字,守本分。人要守本分,在什么立场就做什么事,处什么态度……大家喝醉了,你也要装醉;大家清醒了,你也要醒过来。如果大家清醒了都在那里做工,你仍躺在那里睡觉,那成什么话呢?那不是疯,那已经蠢到极点了。”

  对此,庄子开出的药方是,让自己首先成为自然人,再用自然人的心法和状态成为社会人。

  《人类简史》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所谓人类社会就是一群动物开始相信共同的价值体系。比如,一个最反对美国的人,他可能不会反对美元。这说明,仍然有一种信念在支撑着他,他相信这张绿色的纸可以换来一顿晚餐或一部手机。

  但是,人类的共同趣味、价值观和意识,真的能够被我们超越吗?可能很难。

  比如,你在喝“铁观音”的时候,你的孩子有没有问过“观音是谁”?为什么叫“铁观音”?如果再多研究一下,你就会发现“世界”“宇宙”“刹那”“如来”“方法”这些词汇,居然都来自佛学体系。

  于是,你就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原来我们一直都生活在或有或无的共同价值体系里面,因为我们在用同样的语言。

  总之,人很难超越共同价值观。那么,一个新问题就随之而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现在到底什么是我们共同相信的东西?这件事情特别重要。

  你是钱的一部分,抑或钱是你的一部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许多人只相信钱。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都对钱所代表的信用、价值以及作用有毋庸置疑的看法。

  佛家修行讲“止观”,“止”是把注意力放在一个点上,“观”是觉察。如果用“止观”的方式来重新展开生命体验的话,你会发现我们对于钱背后所代表的信用体系这一信念的执着,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都想拥有钱或者成为钱的一部分。

  有时候,你很难分清你是钱的一部分,抑或钱是你的一部分?或许你会问,什么叫“你是钱的一部分”?就是你可以用来换钱,你只不过是货币的某种表达形式而已。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这个观点,其实它是非常脆弱的。

  比如,一个印度人坐在山洞里面禅修。爷爷给他留下了几十万卢比,他以为自己这辈子都可以待在山洞里面。有一天,当他从山洞里出来的时候,发现爷爷给他的现金都没有用了,因为国家已经开始使用新钞—他依然会坚持自己拥有的是真钞。

  其实,真钞也没有多大用处。如果你生活在一个连真钞都可能瞬间被“变成”假钞的国度,真钞也就没有意义了。那么,你还会相信什么?

  一天,我们几个朋友在讨论一个问题,是不是自己所相信的就构成了“人间世”或者“社会共同体系”。如果问你:“你相信钱吗?你相信爱情吗?”你会怎么回答?扪心自问,越来越多的人会用标准答案:有时候会相信。显然,这也就意味着有时候不相信。

  如果你有时候相信一个东西而有时候不相信,那就是不相信。

  你有时候相信钱有用,有时候相信钱没有用,从本质上来说,那就说明你不是真的相信钱有用。如果爱情也出现某种幻相的话,你还相信什么?

  很多人都相信“死”,确实人都会“死”。“生命”的确是一个幻相,或者说它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困扰和欢乐。

  我参加凤凰卫视二十周年庆典的时候,看到条幅上写着“七千三百个日日夜夜,凤凰卫视连接全球华人”,突然我的眼泪都飙出来了。

  二十年,也才七千三百天而已。从一个人大附中旁边普普通通的楼里小半层的房间“长”出来一个电视台,仅仅用了二十年,也就是才七千三百天而已。

  当一个人连钱都不相信的时候,他还相信什么

  很多人都说自己什么都不相信。当一个人连钱都不相信的时候,他只会相信一件事—“人会死”。

  假如在你快死的时候,突然有人告诉你其实人是不会死的,他可以把你的意识上传到云端,把你的生命、记忆、社会关系等全部平移到某个地方,然后在合适的时候将它下载到一个电饭锅里面,瞬间你就投胎成为一个电饭锅。

  既然现在是物联网时代,电饭锅自然也可以跟网络连接,一旦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到亚马逊云、阿里云、百度云或者金山云,那么将它下载到电饭锅,又有什么不可能?这真是一个疯狂的想法吧。

  读一读《未来简史》,了解一下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只要活得足够长,你总会等到那一天。

  《未来简史》中还提到,在对于“人会死亡”这样一个非常强烈的人类共同价值观里面,居然有一些人提出来“我不要死”。然后,这些人就为了不死而去寻找某种方式。

  事实上,如果把一个人的意识、价值观、社会关系、恶趣味以及善行所累积下来的品格积分,像支付宝里芝麻信用对应的积分体系一样—可以用自己的人品和过去的消费记录,去骑共享单车,却不需要预存款,这个积分体系也一直被整个打包上传到云端,那么这和永生有什么区别?

  如果连这个价值观都不值得讨论和怀疑的话,你还会相信什么?

  世界唯一能够确定的东西就是“不确定”

  我想,如果你真正地意识到有一样东西是无论任何时候都会变成你的终极见地的时候,你可能就解脱了。我听说(我没有达到这个状况)有一样见地是终极的—对于“不确定”的确定。

  前文中,我提到过那次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时候,他讲到了“了义”和“不了义”的话题。

  当时,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语塞了,说自己也说不出来,只能够用一种很难表达的状态来描述这个确定的东西。也许当你真正能够体悟到这种状态的时候,你就获得了解脱。

  我个人理解,在“了义”层面—绝对的层面,唯一能够确定的东西大概就是“不确定”这三个字。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都是临时幻化的,也是既“是”又“不是”的,“人间世”同时也是“

  你究竟相信什么东西呢?你相信的也许你就会坚定。但是,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相信、一次又一次超越相信的时候,或许某天我们会了解唯一相信而确定的东西,就是不确定的,就是既“是”也“不是”的,说不出来的那种状态。

  在睡梦中,如果我们不做梦,而是陷入真正的黑暗,那么,我们在哪里呢?也许我们所在的地方和所在的状态,就是我们最终会确定的地方和状态。

  我知道,讲到此处已经很令人费解了。我只能说自己突然开始特别理解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站在台上很努力而又语塞的那种状态,大概就是这样吧。

  让我们一起慢慢体会自己既没有做梦也没有清醒、完全昏沉的状态里的“我”,这就是《逍遥游》在开篇讲“北冥有鱼”的那种幽暗的、游动的、若有若无的状态。

  如果一定要问小梁还相信什么的话,最近有一句话的确对我甚是有感应:“我相信,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留下来。”

  我相信,一切有用的终将无用,一切无用的终将有用。

  附录

  举报/反馈

上一篇:贵州余庆来渝推介 品质民宿为重庆游客提供优质避暑游
下一篇:够用一辈子的知识大全!你知道多少?高人整理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