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向校外培训班开炮:我在清华教研究生数学,他的数学题有的我都做不出来。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3-31
手机版

  清华大学教授向校外培训班开炮:“我在清华教研究生数学,他的数学题有的我都做不出来。”这一句话反映了课外辅导乱象,也触碰了教材的痛点。

  作为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王文湛的孙子12岁了,按算应该是小学5年级,但是和很多同龄孩子一样,没能逃过报名辅导班的路子。数学教授做不了孙子的数学题,问题出在哪里?

  王教授说:“校外培训都是提前授课,超纲授课,增加学生负担,增加家长负担,建议取缔……”但是要承担责任的仅仅是校外培训班吗?

  

  著名数学家姜伯驹院士也曾发出同样感慨:“不是别人要卡我们的脖子,而是我们用教育卡住了自己的脖子!”

  84岁高龄的姜院士仍然坚持每周给北大本科生上课,与王教授一样,他发现现在的基础教育有很大的问题,尤其表现在新课标和课外培训班上,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最低标准成了事实上的最高标准,新课标上尤为突出。

  姜院士说:“我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一刀切。课程标准只是全国的最低标准,决不能设最高标准,20年的实践证明我还是太天真了。高考题目不准超标,高考不考的课堂上不教,课标就成了事实上的最高标准。”

  

  于是造成了实质性的现象:

  1)课本教的少,考试考的多,做题往往变成了猜字谜,抠字眼;家长害怕考不好,拼命地找补习班,甚至送到国外绕开高考。

  2)补习班为了满足家长需求,贩卖焦虑,不断超纲授课,超前授课,往往让孩子做偏题、怪题,孩子不喜欢,知识也很难成为能力。

  这种情况下,孩子们的负担非但没减轻,负担却更重了。一些学有余力的也只能随大流,在最低标准里混日子,可以说某种程度上“一刀切”已经成为当前最大的问题。

  

  3)孩子们写不完、睡不好、玩不好,即使是天才也逐渐成为平庸的应考之辈,缺少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

  第二,教材内容少,知识体系断裂,缺少定理、公式的逻辑推理。

  教材容量偏小,一些推理求证过程被压缩或者省略,但是为了分层选拔,考题只能越来越刁,千奇百怪的出题,把考试搞成了脑筋急转弯,孩子们陷入题海泥沼,疲于奔命。

  实际上,数理化有很多公式、定理,最有趣和精彩的就是推导、求证、实验的过程,孩子们理解了这个过程才可能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形成学科兴趣。

  而当前,学校和教辅机构已经淡化这一过程,所以孩子们只能机械地背诵公式,猜谜语般的做题。现在教材前一年说“是什么”,后一年说“为什么”,体系断了,思维探究的精神就弱了。

  

  面对这种情况,姜伯驹院士直言我们的教育仍然需要深度改革,“不是别人要卡我们的脖子,而是我们用教育卡了自己的脖子!”

  回顾这几十年,文理分科决定了我们理工人才的数量,中学的刷题高手,未必是以后的科工力量,“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孙子的数学题,我这个清华数学系的教授都做不了”这是实际的情况。

  西方国家之所以能不断地“卡脖子”,是因为这背后实际上是科技之争,更深处是人才和教育的较量。

  我们列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单,但是最缺少的是创新的人才。

  

  就像任正非说的:“华为现在并不危险,我们失去的只是一个市场而已,最危险的是华为没有了人才。现在我们可以通过高薪聘请外面的人才,但是华为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自己人进来,这样华为就什么都不怕了。”

  

  我们需要人才,人才是科学技术的核心关键。而人才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为此,最近央视《第一时间》栏目就为全国家长推荐了一套5-12岁的物理科普读物---《数学三书》,它是现在中小学生必读的科普图书,被图书馆期刊列为“最佳参考书”。

  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话来说:

  想要让孩子学好数学,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数学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来,这就需要父母在辅导孩子数学题的过程中,陪孩子多读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玩一些数学游戏。

  

  然而,攀登数学的高峰并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也认为数学很枯燥,但一看到刘薰宇的数学书,感到很惊讶。你还能像这样学数学?”

  杨振宁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能够认可的数学老师刘薰宇是不会错的。

  刘薰宇又是谁?

  刘薰宇与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相比,并不出名,因为他的精力主要在数学教学和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中。

  刘薰宇一生写过很多数学方面的书,最有名的便是这三本:

  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第二本是《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级的娃,还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

  同事把这书拿给孩子看,平时孩子也补习数学,有时候觉得上补习班有点枯燥。可孩子看这个书,却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还能把他在补习班学到的东西运用过来。

  

  一看就看了个把小时还不觉得累!家长:实在是难得的好书!

  对于刘薰宇先生编著的这套经典数学科普图书,家长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家长表示“这套丛书总体上有一种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感觉,语言特别有说服力”

  可以说,熟读这套书,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就不用担心了。

  这套经典数学丛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激发学生们蕴藏起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让学生们爱上学数学,许多家长表示《数学三书》是难得的好书,不可错过

上一篇:华南理工大学2023上半年雇主服务计划:为产业创新提供源动力
下一篇:2024华中科技大学434国际商务考研指导经验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