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国际绿色建筑大会在成都召开 记者探访建筑业如何助力“城市更新”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1-05-24
手机版

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5月18日,为期两天的2021(第十七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在成都市召开。本次活动以“聚焦建筑碳中和,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新体系”为主题,多位院士、40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数千位全国绿色建筑领域顶尖研究院所负责人、绿色建筑领先企业及先锋实践企业代表参加大会并就当前绿色建筑发展趋势进行前沿技术分享和讨论。

除了对“碳中和”的关注,“十四五”规划纲对“城市更新”的关注,也让不少企业在城市更新领域谋划布局,发挥力量。上海建科集团作为此次活动参展商,在城市有机更新、生态环境、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技术咨询服务能力全国领先。

李向民在展台做分享

5月18日下午,记者就“城市更新”相关问题,专访了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向民。

谈“韧性城市”:从单体安全走向系统性安全

记者:韧性城市的理念在城市运行和更新中重要性不断得到关注,您能不能谈谈对这方面理解和看法?

李向民:“韧性城市”是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因为在所有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安全是前提和底线,韧性城市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一个城市,在受到灾害冲击影响时,你是否能有保持自己原有功能的能力;第二个是灾害过去以后,这个城市有没有一个迅速恢复的功能。能力的保持和能力的恢复是韧性城市的核心两点。

这和以前讲安全有什么不同呢?以前建筑物即便不倒但变形会很严重,无法恢复和再利用,如果这种情况多了,这个城市恢复重建挑战就很巨大了,韧性城市就能很好改善这一块。

此外,以前更多考虑建筑物单体安全与否,但韧性城市概念提出会让我们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点向一个区域,一个系统,一个城市的尺度下考虑问题,比如除了房屋建设,我们的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通讯工程也要考虑韧性设计和韧性管理。

举个航站楼逃生出口设计的例子,以前我们更多是根据建筑物本体来考虑怎么布置疏散口有利,但我们现在会更多研究人的逃生特点和规律,根据这些规律优化疏散口和疏散通道的设置。

城市韧性的研究涉及土木工程、人工智能、遥感技术、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现有的城市韧性及防灾减灾理论、方法还不能支撑建设韧性城市的客观需求,迫切需要解决城市韧性背后的一些核心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

上海建科集团展台

谈经典案例:从单体改造走向社区改造

记者:请介绍几个上海建科在城市更新领域的经典服务案例和主要承担工作。

李向民:四行仓库是淞沪会战旧址,很长一段时间它是作为普通商铺使用,后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决定修缮四行仓库,作为重点爱国教育基地,上海建科就承担了这个项目的检测和评估工作,需要做很多技术工作,对建筑损伤变形情况做全面检测,此外还要对它的性能进行分析评估和策划。

在单体建筑方面,建科集团城市更新的服务案例涵盖了既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历史建筑四大类型。而在单体建筑改造之外,上海建科集团同样注重社区更新,服务对象有如老城区、历史风貌区、老旧住区等。具有代表性的更新城区生态规划咨询案例包括徐汇滨江的西岸传媒港与西岸智慧谷,以及虹口区的瑞虹新城大型居住区。其中,徐汇滨江项目通过片区规模化的绿色生态专项规划、九宫格区域的 LEED 社区体系认证以及单体层面的高性能绿色建筑认证,构建了立体、多维、全过程的绿色可持续更新范例。

谈未来发展:从各自为战到协同融合

记者:从今天的展台内容获悉,上海建科集团参与成都地区的建设发展服务已经有超过10年的历史,您对成都市未来的城市建设发展,有什么建议吗?

李向民:关于成都市未来的建设发展,作为一个科技服务企业的代表,我想就从科技创新研发结合产业应用示范的角度,提几个建议。

绿色、低碳、环保和智慧是“十四五”规划发展的关键词和社会发展的主流,国家已经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城市的建设发展也必须围绕这个战略目标开展相关的部署,做好在城市规划层面的顶层设计,包括韧性城市的建设计划,新城建设绿色低碳指标体系的研究建立,老城区的维护和更新改造成套技术,以及城市精细化治理领域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等。

其次,成都是整个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与重庆共同是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引擎,成都市的建设发展的模式和质量,对整个西南地区会起到显著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在新时期的高速发展阶段,建议一些先进的、科学的工程建设管理新理念、新技术可以在成都的新区建设中示范应用,比如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片区整体开发总控管理等,在传统的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的模式下,进一步强调全流程、全专业的工程科技顾问在复杂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统筹”价值,保障城市建设发展的品质,为整个西南地区发展提供样板。

还是要坚持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的认知,不断培养和增强成都地区建设交通行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机制和能力,包括服务产品的孵化、服务装备的研发和科技人才团队的教育培训,建立具备可持续自主创新研发的“政产学研”平台,从而不断提升城市运行风险防治和应急救援,在役轨交、桥隧和既有建筑的运营监测监测,高端制造产业的环境监测治理和安全健康评价等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工作与出行安全方面的科技保障手段,真正实现韧性、宜居和幸福的人民城市。

最后,我们不同专业的人都在城市更新方面做一些相关的事情,有的是做安全方面的事情,有的是做能效方面事情,有的是做环境方面的事情。我们希望在接下来工作中把这些工作进行一定的协同和融合。安全是基本保证,能效是保证资源和成本,环境是保证改造目标体验感,我们想把这些协同保证综合效益更大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上一篇:5月17日国内四大证券报纸、重要财经媒体头版头条内容精华摘要
下一篇:未来网18管理岗位等“贤”来 邀您共同开启少年儿童媒体融合新篇章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