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到底有啥差别?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4-01
手机版

  

  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是广大影迷朋友们对电影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并常常由此引发一系列的话题与争论。而由于商业电影在市场上的表现过于强势,通常也会使许多影迷产生对两者之间的判定错误。比如通常会有朋友将诺兰、斯皮尔伯格大制作的商业片归到艺术电影的名下,尽管他们实质上只是在自己的商业片中进行一些艺术的镶边(比如《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辛德勒的名单》等作品);而一些充满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品(如《海上钢琴师》、《本杰明巴顿奇事》等),也和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电影相去甚远。那么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一、电影创作目的的不同

  简单来说,商业电影制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两个字——赚钱。如何能吸引观众购票进电影院消费,以及如何依靠电影所衍生出的周边商业消费品创作更高的利润,是商业电影制作者的首要任务。在这个前提下,迎合性是商业电影的根本特征,这种迎合性包括迎合观众,也包括迎合所处环境的主流意识形态。简单来说就是,什么赚钱我就拍什么,群体爱看什么我就拍什么,什么能吸引群体的眼球我就拍什么,主流意识形态需要什么我就拍什么。

  

  而艺术电影创作的主要目的,则来源于创作者自身的艺术表达诉求。相对于市场表现,艺术电影的导演们更在意的是影片的美学意义、内容形式的创新性与他们内心所认定的艺术表现力,或者对于电影语言的创新和探索。与商业电影的迎合性截然不同,艺术电影表达通常带有明显的批判性,而这种批判性不仅是对个人,也常常针对主流的意识形态。

  

  二、电影风格的不同

  几乎绝大部分的商业电影(从100年前到今天),都可以称之为古典好莱坞类型。这种风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那个时代好莱坞工业体系内的电影制作人,创造出了一种易懂故事情节的固定模式。电影故事由一些清晰的因果链条组成,大多数包括人物的心理动态。每一个主要人物被赋予了一套复杂的、一致的特征。影片主角通常都是有追求目标的,他们努力要在工作、体育或者其他一些活动中取得成功。主角的目标与其他人物的欲望发生冲突,就能创造出一种在影片结尾时才能解决的斗争(通常以大团圆结尾)。

  

  从二十世纪前期的西部片到在五六十年代流的歌舞片,再到六七十年代新好莱坞兴起后到今天的各种科幻、恐怖、动作等类型电影,这些电影的故事结构都在古典好莱坞类型大的框架之下。所不同的是伴随着技术进步,那变得越来越令人眩目、如同魔术一般的奇观场面和特效镜头。创造出可以满足观众内心和精神需求的梦境,是商业电影的主要风格特征。所以以好莱坞电影工业作为商业电影的代名词,也被称之为——梦工场。

  艺术电影的起源,来自于欧洲上个世纪早期兴起的各类电影运动。一战结束后,许多绘画、文学领域的艺术家进入电影界,以艺术家特有的创造精神,在画面效果、剪辑技巧、电影形式等各个方面,尝试用艺术的方法来诠释和定义电影。而艺术电影的真正成型和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种类被全世界所承认。则源于二战之后,兴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法国新浪潮风潮,以及同期兴起的电影刊物《电影手册》所倡导的电影理念。

  

  与好莱坞的那种表现英雄主义的题材,和紧抓观众心理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手法,以及大团圆结局的故事结构和奇观性的视听效果相反。艺术电影的创作者们力图表现更真实的生活,并且在对电影的表现形式上与文学、绘画、音乐和戏剧中的实验性和创新性相一致。就如同永远无法被明确定义的现实世界一样,暧昧性是艺术电影的核心特征。及于此,或许艺术电影最核心的目的在于——用极具美学意义的镜头画面和创新性的电影语言,展现客观的物质现实世界。

  

  三、制作体系的不同

  以商业电影为代表的好莱坞工业体系,追求像工厂流水线一般的制作电影。电影制作的过程被细化为专业化的各种分工。单独的编剧部门专注于情节和剧本,分镜头剧本将剧情分解为单个的镜头并加以编号。在准备阶段,场景设计师根据剧本决定哪类场景是必需的。拍摄完成后,剪辑师根据每一个镜头开头的场记板上的编号将影片组接在一起。这些镜头被设计成每一次切换都相互匹配,在多数的商业电影中,导演甚至没有影片最终的剪辑权。

  而一部电影从前期筹备到拍摄阶段、后期制作和宣发阶段,而是一个专业工业化体系下的复杂分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常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全面的控制和决定电影的最终面貌。好莱坞体系下的商业电影常常是在一个成熟的工业化流水线上,各方共同努力、协作、争吵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导演(比如马丁.斯科塞斯、库布里克),才能够依靠自己强大的话语权与坚韧的毅力,在这样的工业体系内部创作出可以称之为艺术电影的作品。而美国好莱坞的发展史,几乎就可以称之为商业电影的历史。

  

  而艺术电影则倡导电影创作者拥有对自己作品全部的控制权,就如同画家绘画或者文学家创作小说一样,编导合一(甚至是编、导、制合一)是艺术电影的常规惯例。而由于这种对于自己电影的绝对掌控力,一位艺术电影导演的多部作品往往具有一种特定的风格。反复出现的主题,或者独有的影像、技巧和情节安排,使一位导演的多部作品具有某种丰富的一致性。

  一个艺术电影的创作者往往并不需要过多的资金和庞大的人员,而没有过分强调商业回报的创作环境,也使艺术电影的创作环境更加自由。艺术电影导演往往拥有自己小型但长期固定的团队,他们在得到拍摄资金后,依靠导演个人的艺术理念和内心诉求进行电影创作。

  

  四、为啥艺术电影在商业电影面前,在市场上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这一点想必就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了,绝大部分观众,对电影的态度无非是一种娱乐需求,大家当然更愿意被取悦,而不愿意被说教。商业电影多年以来,是以迎合大众的需求为目的,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大众的观影心理、视听需求有着细致的分析研究,并针对性地进行电影制作。简易易懂的故事情节、刺激震撼的视听体验牢牢地抓住了大部分观众们的眼球,即使内容多是千篇一律、缺乏营养的爆米花,但谁在乎呢?

  

  而相比之下,艺术电影那显得生涩难懂的情节结构,无视大众本能需求、始终注重以画寓意的视觉风格,恐怕会使大部分的观众对其望而却步。而其对社会的批判性,又使得艺术电影在观众选择和高层审查两方面都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从而似乎无法摆脱小众的标签。尽管如此,对于某个群体的影迷而言,艺术电影却始终是他们的内心所爱。

  另:本文插图分别《阿黛尔的生活》、《镜子》、《蚀》、《光荣之路》、《西部往事》、《流浪者之歌》、《于洛先生的假期》。

  举报/反馈

上一篇:倒计时5天!清华专家南宁行系列活动抢先看
下一篇:桑植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3年收费标准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