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耳熟能详的诗,奏出了大唐盛世的最强音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4-11
手机版

  

  几乎每个识字的人都能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它是如何展现大唐盛世的呢?我们来看原诗:

  使至塞上

  王维 〔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边塞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大都护正在燕然前线。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某种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豪迈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市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诗人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关于此句,历来有不同看法。孤烟:赵殿成(清《王右丞集注》编者)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元)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唐朝杜佑《通典·兵·守拒法》:“每晨及夜平安举一火。闻警,固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如每晨及夜平安火不来,即烽子为贼所捉”。烽子,守卫烽火台的士兵。” 笔者认为,平安火解释为是。

  状写“平安火”,唐诗中不鲜见。平安火是表示边境平安。边境安则首都安、国家安,标志就是看平安火是否按时举起。“夕烽来不近,每日报平安”(杜甫《夕烽》),“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姚合《穷边词二首》其二),“迎候人应少,平安火莫惊”(元稹《遣行十首》其九)。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孤烟”,指的是烽烟,亦即平安火。诗人出使塞上来到居延,就在自叹如流离转徙的蓬草、南来北往的大雁,孤独之情溢满怀抱之时,眼前的景象让诗人心神为之一振:在浩瀚无际的金色沙漠映衬下,一炷燧火青烟悠悠直上;弱水(今额济纳河)奔流远去,在水天相连处,艳丽无比的夕阳,仿佛车轮一样缓缓辗入滔滔河水。因为平安火举,边境平安无事,诗人心情转惆怅为振奋。平安火代表边境平安;落日浑圆,象征戍边健儿功勋卓著,意气风发,确是大唐盛世气象。这种气象在中晚唐及其他任何朝代的诗中都表现不出来的。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骄傲的告诉使臣:大将军正在燕然前线。按:萧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东南,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之杭爱山;《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大破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

  燕然山在今阿尔泰山(喀纳斯)东北三百公里。距萧关2500公里之遥,古人可称万里之外。唐代北庭都护府管辖阿尔泰山、抗爱山脉、巴尔喀什湖附近全部土地,大都护(大将军)驻地在万里之外的燕然,其疆域甚至远超两汉。边疆一派和平安宁,大唐疆域何其辽阔,那是唐人扬眉吐气的时代,中华民族意气昂扬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使之塞上》不仅表现了诗人把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高超艺术技巧,更是奏出了大唐盛世的最强音!

  举报/反馈

上一篇:喜报!大理镇团委拟被表彰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下一篇:古代战争中许多女人被抢走霸占,为什么不为夫报仇,反而给仇人生孩子呢?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