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每个普通人的印记,金山用家谱“点亮”乡村治理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4-12
手机版

  留存下普通人的印记,也是书写历史。这个春天,山阳镇杨家村的村民们在领到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分红的同时,还收到了一份自家的家谱。从祖辈到小辈,9个村小组,339部家谱中由数千个名字绘成的血缘树形图,犹如一条条纽带,连接亲情、传承家风,在温暖家庭“小气候”的同时,也涵养了社会“大环境”。

  翻开家谱,今年45岁的张梅看到了爷爷、奶奶的名字被列在了最顶端,两位老人的下面又延续出四代人,自己的名字则处于第三层。

  张梅

  上面很多人都不在了,比如我的爷爷奶奶,还有那几个伯伯都不在了,非常想念他们。

  家谱上的一个个名字,唤醒了张梅的许多记忆,那些离世亲人的音容笑貌,在她的脑海中重新清晰起来。

  张梅

  这个伯伯他本身是当兵的,每次他回来,身上都挂个包,我就知道里面有上海面包,他从包里拿出来给我吃,特别怀念。

  张梅说,把家谱拿回家中后,女儿也对上面的名字充满兴趣,一个个对应着名字,不停地问起相关的人和事。最让张梅开心的是,一些从未走动过的亲戚,也在女儿的心中留下了印记。

  张梅

  我女儿现在金山医院当实习医生,有一次在医院里看到有一个张春梅,回来跟我说,妈妈,张春梅是我们家哪个亲戚,我说是爸爸的姐姐,那时候她就认出来了。

  

  正在读大学的00后陈雨豪也是土生土长的杨家村人,不过,和许多“Z世代”一样,网络伴随下一路长大的他,对于家族的概念一直是模糊的。

  陈雨豪

  刚拿到谱子的时候,左边那一边我一个都不认识,右边可能还能认识一两个。

  

  让陈雨豪自己都感到有些意外的是,这样一张除了名字没有任何修饰,看起来单调的家谱,却深深吸引了自己。

  陈雨豪

  看着这一根根线连在一起,感觉就像每一根血脉一样,祖辈还有这个人、有那个人,会更想知道祖辈他们当时的经历。

  

  13名村干部、数十名党员、几百户村民,这场从田间地头开启的“寻祖”行动,历时一年,收获的第一份果实,就是民心的凝聚。

  杨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春花说,村干部挨家挨户问询记录的过程中,也拉近了和村民之间的距离,彼此对于乡村治理的想法,在家长里短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交流和认同。

  陈春花

  大家对于家族团结就是油然而生,我们整个杨家村这样团结起来,建设我们的美丽乡村,过上更好的幸福生活,这个事情得到我们全体村民的支持。

  

  杨家村村民家谱的故事还将不断继续,因为如今村民们都有了各自更多的期待。

  张梅希望家谱补充上几个姑妈的名字,陈雨豪盼着家谱里每个人都能配上一张照片,而今年75岁的退休教师陈卫国则希望能给每个亲人留下一段简单的人生注解,比如做木匠的父亲,还有已经离开的二弟……

  陈卫国

  我的父亲他很会造房子的,还有小家具,织布机,在技术上面精益求精,二弟做村主任,谁家有事情他总是很积极去帮助。让我的孙子孙女还有外甥,能够看到他们艰苦地创业,努力地奋斗,才有了这样一个家。

  

  曾经的木匠陈伯余,曾经的杨家村村主任陈月琴……对于这些最平凡的“小人物”,哪怕只有一句话的标注,也是一种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因为更多时候历史的波澜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更为真切,也正是他们的存在,铸就了国家今天不平凡的“大历史”。

  陈卫国

  感到家谱也是一种家族历史的教育,如果放在大的背景下,跟我们现在要学习党史、国家的历史,都起到同样的作用,不忘初心。

  

  对于家谱的修订升级,村民们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想法,这样的局面让陈春花很开心。在她看来,随着家谱的不断丰满,村民们对于家族的荣誉感、责任感会越发沉甸甸。

  陈卫国在和陈春花沟通想法的最后特别补充一句说,也不要忘记那些做家庭主妇的母亲和妻子,她们的人生同样值得被记住。

  陈卫国

  我的母亲季才宝,她会把一些点心做得既好看又好吃,上面还有花。妻子没有什么文化,任劳任怨,心平气和地跟他人相处,现在想起这些事情,也是很感动的,朱小英,我老婆。

  资料:话匣子(作者:汤丽薇)

  编辑 | 程佳域

  原标题:《留存每个普通人的印记,金山用家谱“点亮”乡村治理》

上一篇:2023“做書”图书市集,我们现场见!
下一篇:黄日华、樊少皇和陈浩民续拍《天龙八部2》,再现热血江湖!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