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熊猫热的冷思考:除了憨态可掬,大熊猫的故事还有很多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4-13
手机版

  转自:中国环境网

  在公众的热切期待中,旅美大熊猫丫丫的租借合同7日到期,4月8日后丫丫的起居生活将全部移交给中方。对丫丫的关注,让今年的大熊猫热潮持续不减。

  大熊猫身为“国宝”,本就备受关注,今年尤其是热搜的常客。不只是丫丫,拥有超高人气的还有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女明星”花花,让日本民众依依不舍的香香和永明,在俄罗斯入乡随俗的“功夫熊猫”如意,北京动物园被昵称“西直门三太子”的萌兰……魅力难挡的大熊猫让诸多网友大呼想要“偷回家”“每人发一只”。很多人爱上了“云吸猫”,直播大熊猫生活日常的微博账号ipanda已经拥有1000多万粉丝。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大熊猫爆红的现象,互联网语境下的传播是有力的推手。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等便捷的方式,让大熊猫更多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让更多人看到了它们憨态可掬的形象和生活细节,进而成为人们心中的网红动物、顶流IP、人气明星。

  有更多人关注大熊猫本是件好事,但在关心和喜爱之外,一些异样的现象也被曝光出来。由于顶级流量带来的超高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一些大熊猫被当成宠物、“招财猫”般的存在,成为人们围观、娱乐和消费的对象。比如,多家企业打起了流量的主意,先后申请抢注“熊猫花花”商标;河北唐山动物园有游客私自闯进围栏,面对面近距离逗弄大熊猫;有游客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趁着大熊猫福菀玩耍时,为了取乐故意向它泼凉水,使原本就身有残疾的福菀受惊。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冷静反思。

  公众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和了解到的基本都是动物园、保护区、繁育基地内人工繁育和保护的大熊猫。这些大熊猫虽然在人工干预的环境下生活,但它们的身份始终是野生动物,而不是家禽家畜或人类的宠物,生来并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和好奇心。一些过度商业化的展示方式,往往会歪曲人们对动物本身的认识和理解;一些极具浪漫化的宣传方式,营造出一种大熊猫“人畜无害”的错觉,然而大熊猫虽然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但在受到惊吓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其行为并非完全可控。我们只有尊重野生动物,遵守管理规定,保持安全距离,为大熊猫自由活动和栖息提供足够的空间,才能更好地保护大熊猫,并且避免对我们自身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与人工繁育大熊猫的超高人气形成对比的是,大熊猫野生种群及其保护工作还没有进入大多数人的视野。实际上,大熊猫之所以能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看见、喜爱和了解,离不开各级政府、科研团队和民间团体为推动大熊猫保护工作付出的大量努力。经过多年的保护,截至2022年底,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673只,较十年前增长近一倍;成都熊猫基地大熊猫的数量已经从1994年的18只,繁育到如今的237只,增长了12倍。但是,业内人士仍有一个共识:人工繁育大熊猫只是一个阶段,最终目标是要让它们恢复野性、回到野外,让野生大熊猫能够永久生存和繁衍下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警醒:人工繁育大熊猫呆萌可爱的属性,虽直戳人类审美、破解了网络传播的流量密码,实际上却无法适应野生自然环境残酷的筛选;大熊猫的野化放归之路仍然漫长,需要全社会的持续关注和努力。

  大熊猫目前已经脱离濒危状态,但是就算大熊猫的灭绝风险变小,它们仍是珍贵的易危物种,保护大熊猫的意义依然不会贬值。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大熊猫的热度,在喜爱中注入理性,将对大熊猫的关注度转化为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及其生境的意识和行动。用舆论的话筒多讲大熊猫及其生境的保护工作,讲好大熊猫保护的故事;对一些不文明现象进行监督和纠偏,在全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数十年前,由于森林砍伐、栖息地破坏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数量急剧减少的大熊猫被动离开山林中的家园,接纳了人类的帮助,直至成为世界公民;但终有一天,更多的大熊猫将和人类告别,回归自然的怀抱。到那时,他们带走的,应当是真挚的爱与祝福。

上一篇:越会赚钱的人,越喜欢做这4件事,别等50岁以后才知道
下一篇:龙珠中黑悟空的出现,真的是败笔吗,你的看法是什么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