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国民意角度分析,大清国为什么打不过日本人?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4-13
手机版

  ?

  ?

  战争,说到底打的是民意,打的是士气,打的是国与国之间对战争的认知高度。我们今天来聊聊关于两国民意的故事,就知道大清国在甲午战争中输给日本人不冤。

  

  大清国民间底层百姓众生相

  

  大清国民间底层百姓众生相

  我们先来看看大清国底层民众的生存状况和对待战争的态度。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满清是统治汉民族时间最长的外来者之一。长期以来,清王朝为了压制汉民族,实行了长达250余年的愚民政策。道光、咸丰以来,大清帝国日趋衰败,在泱泱中华大地上,到处可见的是吸大烟、裹小脚、无所事事、穷困潦倒的底层民众。这种景象被西方人视为未开化的“野蛮之国”。

  毫不奇怪,顺理成章的逻辑就是:大清国是皇家的私有财产,朝廷要的只是压榨百姓和缴纳国税,根本不需要民众对“国家”承担什么政治责任。而底层老百姓在这种专制压榨下只能逆来顺受,不懂的也不需要关心“国家”的命运。这就是“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最真实的写照。

  可以想象,当遭受外来侵略时,诺大的中国根本没有支援战争的民众力量。

  但是,战争对民众来说却是一种严酷的灾难,百姓是两国军队侵害的最大最直接受害者。

  大清军队军纪涣散史上素有恶名,所到之处,对本国百姓都是烧杀掠抢,奸淫妇女,毫无怜悯之心。一旦兵败却伪装成平民模样混迹于百姓之中,将死亡的危险直接转嫁给民众,导致无辜的百姓成为日军滥杀的对象。

  而作为侵略者的日军,为了战争的需要,更是对百姓赖以生存的房屋财产肆意破坏,强征粮食牲畜,甚至大量屠杀无辜百姓。

  

  1894年11月日军旅顺口虐杀事件

  

  1894年11月日军旅顺口虐杀事件

  让我们来看一看当时西方记者的所见所闻和分析评价:这场战争在清国的民众心中并没有引起太浓厚的仇日心理,民间的抗日热情是远低于官方的。清国的汉人阶层对日本人的到来甚至抱有某种期待,私下都寄望于新的外来势力能够推翻满清的统治。当问到对战争的态度时,清国人一般都会直接表示不愿意为皇帝打仗,更关心的是自己眼前的生计。

  清国统治阶级高层在商讨与日本开战的问题时,根本不考虑民间的参与因素,民众支持国家战争也无从谈起,战争似乎与民众百姓毫无关系。反而是在朝堂上高谈阔论,盲目自大,将日本蔑视为倭邦小国,似乎轻而易举就可以一举将其歼灭。西方记者用惊异的目光鄙视着精神麻木的清国人:“那是一群病入膏肓、需要拯救灵魂的痴人”。

  

  日本民间底层百姓众生相

  

  日本民间底层百姓众生相

  我们再来看看日本国内民众对甲午战争的态度。

  被誉为日本现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率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文章:“日清战争是文明和野蛮的战争,不单纯是人与人、国与国之战,而是新旧两种文明的冲突,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无需讨论任何纠缠不清的战争理由”。

  作为日本知识界超级大V级别的存在,可以说从一开始,福泽谕吉就成功地点燃了第一把火,对待战争的狂热气氛已经在知识界蔓延开来。而知识阶层对普通民众的舆论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日本媒体《读卖新闻》《时事新报》等积极配合战争宣传,鼓动民众情绪

  

  日本随军媒体记者团队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内中下层阶级生活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许多农民、工商业者仍然处在温饱挣扎的边缘,国家经济也处于萧条当中。但是,淳朴的民众在政府爱国主义的鼓噪下,也渐渐的参与进来,特别是大批已经没落的武士阶层,趁着战争的机会,露出了好战的面目,积极为战争摇旗呐喊,在民间煽动民众。有人公然宣称,这次战争是大日本帝国前进的天职使然,“是日本向世界披露自身民族优秀的良机”。

  两国开战之后,日本民间对战争的关注度激增,各类报纸和新闻机构的宣传激发了国民对战争的狂热。政界的政客们也出现了不再互相攻击,团结一致对外的局面。 议会通过了一亿五千万日元的临时军费预算,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日本年度财政收入总额的两倍。

  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福泽谕吉等社会名流在财阀和富豪中奔走游说,为战争募集公债资金。第一次募捐目标是3000万日元,实际募集到7694万;第二次募捐目标是5000万日元,实际募集到9027万。两次募集就轻而易举地超过了国会的临时军费预算总额。日本民间对战争的狂热程度可见一斑。

  在民间,由于武士阶层的推波助澜,各地自发掀起了义勇军活动,相继成立了拔刀队、决死队等等,向政府请愿要求赴海外参加作战。后来明治天皇颁布圣旨说,今民间自愿义兵之举尚无必要,“朕之所望,乃国民生殖之大要,实为富国强兵之源。”意思是没必要民间组织军队,但要抓紧多生孩子。

  虽然不能赴前线打仗,但国民的战争热情却没有冷却下来,这些民间力量后来被征用作为军夫、马夫支援战争,发挥了仅次于军队的重要作用。

  值得一说的是日本的妓女。本来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一直主张废除娼妓制度,但随着战争的爆发,政府的立场开始发生转变,首次公开鼓励和接受娼妓为战争捐款。本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但爱国热情却最容易被激发,许多妓女将多年积攒的储蓄自愿献给国家支持战争。

  娼妓行业也更加兴盛了起来,在军队集结的地方,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妇女自愿为士兵提供性服务。许多娼妓业主趁机募集大量生活贫困的妇女,加入军妓的行列。这些慰安妇性质的女子被称为“奉公女”。娼妓的收入也水涨船高,原本每月收入只有三、五元,战争开始后,普通妓女的月薪涨到15元,长得漂亮的妓女月薪超过30元。

  1894年11月,日军第二军第一师团攻陷旅顺口之后,曾经从新宿12家规模较大的妓院征召“奉公女”集体前往慰安,庆贺日军取得重大胜利。后来类似这种官方军方公开组织为战场军人提供性服务的行为屡见不鲜。

  随着日军的节节胜利,日本国内娼妓业更加兴盛,越来越多的底层妇女加入了卖春的行业。后来过剩的妓女开始向东南亚、欧美,甚至清国等地蔓延,到处可见日本人繁盛的娼街,可谓是“今古奇观”。

  全民的热情支持和狂热情绪,是甲午战争日本获得全面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反观腐朽没落的大清国,朝廷却在冷漠的民意中得不到民间的任何支持。国家依靠向民间横征暴敛来维持战争,甚至战争期间还出现了挪用国库巨额经费修造颐和园,为慈禧太后祝寿的咄咄怪事。

  对大清国来说,战争那只是皇家的事儿,无论胜败对百姓来说都是苦难。战败了,割地赔偿的是皇家私有的“王土”,但战争赔款却实打实的是向民众盘剥的财富。

  可以说,大清国朝廷长期的愚民政策和对民间的专制统治,是导致这场根本毫无民意支持的战争失败的主要根源。

  每天来读有趣的人文历史那些事儿,干货满满,感谢关注。

  ?

上一篇:春日“精神大餐”!这两个培训班今日开班
下一篇:理论研究|张杰:“双减”背景下亟待厘清的认识问题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