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历经人生大起大落后写下的宋词,仅7字便道尽人生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4-18
手机版

  他在才学上能与欧阳修齐名;在绘画上独开先河;在书法上位列当时第一;甚至于一位文人在美食上,也颇具盛名。这样一位能人才子是谁呢?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更有一个人人皆知的名字——苏东坡。

  

  苏轼,是大文豪苏洵之子。苏洵本人也是颇有才情,在当时除了欧阳修这位科举主考官之外,最为有名的就是这苏洵。宋朝编撰的《三字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二十七,始发奋”,说的正是苏洵。

  

  苏洵成名很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苏洵对苏家两子弟苏轼和苏辙颇为严厉。在苏洵回家服丧期间,他将毕生所学全部交予两兄弟,使得后来三人并称“三苏”。服丧结束之后,苏洵带着两兄弟进京科考,因为苏辙年纪还没到,所以这时候苏轼一人出尽风头。

  

  这场科举便就是苏轼人生的开始。欧阳修这时候作为主考官,读到了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时间大为感叹。但是私心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毕竟在当时谁都不知道有苏轼这样一个人物。为了避嫌,欧阳修只能给这篇文章打了第二名,后来欧阳修知道真相之后恼悔不已。

  

  欧阳修捧着苏轼的文章日夜研读,对苏轼的文采赞不绝口,当即萌生出了一个想法——收苏轼为徒弟。当然,欧阳修也这么做了。可是苏轼觉得父亲俨然就是自己的老师了,怎么可以背叛自己的老师呢?所以这事就此作罢,不过后来欧阳修还是给了苏轼莫大的帮助。

  苏轼中了科举之后盛名一时,只要苏轼做出一首诗,立刻就会传遍京师。但是很可惜,就是这样一位在文坛具有一席之地,年少成名被大家赋予盛望,甚至连欧阳修都想收他为徒弟的人在仕途上面并不顺利。

  

  中了科举之后的苏轼本应入朝为官,可是母亲却在这时传来噩耗,父子三人不得不回家奔丧。苏轼这一去就是三年,这一次仿佛预示了之后苏轼的官途不会顺利。服丧期满之后,苏轼回京做官时间未满两年,父亲病逝导致苏轼不得不又回家奔丧。

  但是苏轼并未放弃做官的理想,在服丧期满之后又回到了朝廷,但是这一次,苏轼就不是那么幸运了。这一次,苏轼碰上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作为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背后还有皇帝的支持,可谓是风头无人能挡。

  

  而苏轼上奏了一篇文章来批判当时的新法,王安石大怒,便拿苏轼作为例子以儆效尤,将他发配至黄州。如果仅仅只是发陪至黄州就好了,苏轼到达黄州后不久,又被王安石找了个理由,贬至惠州。

  

  在惠州的苏轼心灰意冷,写下了“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这句诗,彻底惹怒了王安石,王安石当即下令要处死苏轼。这时,那些为苏轼文采所折服的文人纷纷出来求情,包括当时已经退休的欧阳修。最后,苏轼虽免于一死,但是被发配到了儋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在儋州的苏轼在经历生死之后大彻大悟,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短短一首诗将苏轼的生平描写的淋漓尽致,不管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豁达,还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无奈。但是我相信,苏轼的才情不会被这坎坷的生活磨灭。

  喜欢苏轼诗词的朋友可以读一下这本《苏轼词传》,这本词集里面收录了苏轼生平所作的所有诗词,如果想要真正了解苏轼,还得从他的词出发,了解宋代历史,了解苏轼的作词,了解他的人生境遇,才能够走进他的人生,与他感同身受。

  

  古诗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将汉字押韵艺术,和声律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唐诗的凝练,宋词的意境深远,曲调悠长,都给了我们极大的心灵享受。

  尤其是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所诞生的词作,百花齐放,将宋词点缀得更加闪耀。像是李煜的“亡国之词”;苏轼的“狂放豪迈”;李清照的“婉约愁绪”,都能给替我们诉说心中的喜怒哀乐,抒发各种情感。

  

  宋朝是诗歌的鼎盛时期,文人诗人数不胜数,诗词也琳琅满目,与《苏轼词传》一起的,还推出了《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和《辛弃疾词传》六本书籍,

  

  只需要几包烟,或是几杯奶茶的价钱,就能让你全面地了解到宋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经典,还能够从中感悟到苏东坡的豪放品性,大家风范的人生哲理,学习宋代文人的风范,机会难得,不容错过,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订购!!!

  举报/反馈

上一篇:标±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用地预审与选址技术协作
下一篇:2024年安徽选调生考试培训班:定义判断(4.13)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